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5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具体分为了两个档次,各省巡抚衙门人数大致差不多。为一百二十人,包括所有的官吏,提刑按察使司人数为四十人,府州县都是根据大小人口等等分为两个档次,第一档府衙官吏人员为四十至五十人。州衙为三十五至四十五人,县衙为六十五人到九十五人,第二档府衙官吏人员为二十至三十人,州衙为二十至二十五人,县衙为三十五至四十五人。

不管什么特殊的情况,都不准超过这个指标数目。

如此规范之后,经过统计,大明辖十三个省,其中包含北直隶,一百四十个府,一百八十三个州,一千一百三十八个县,需要朝廷承担俸禄的官吏总数大致为十万人左右。

这个数字让郑勋睿感觉到吃惊,这要是几百年之后,一个地区的吃皇粮的人就超过这个数字了,不过社会的精细化分工尚未全面铺开,官吏人数少也是必然的情况,否则老百姓根本无法承担了。

朝廷制定下来的俸禄,是按照品阶确定的,正一品每月俸禄折合白银六百两,从一品每月五百八十两,正二品每月五百五十两,从二品每月五百三十两,以此类推,从九品官员的俸禄为每月一百八十两白银。

严格说起来,大明朝廷的官员人数不多,多的是吏员,占据六成以上,接近七成。

吏员的俸禄才是最为关键的,按照郑勋睿当初确定的目标,司吏每月俸禄为一百两银子,典吏每月俸禄为八十两银子,书办每月俸禄为五十两白银。

从大明王朝的消费水平来说,这个俸禄算是相当高了。

如此计算下来,大明朝廷每年需要支付的官吏的俸禄,折合白银九千万两之巨。

这还没有算郑家军二十万人的开销。

如此朝廷肯定是吃不消的,尽管今后大发展之后能够承担,可目前情况之下无法承受。

吏部考虑到了实际存在的困难,于是调整了俸禄的数目,根据大明官吏构成之比例,大幅度调整了五品及其五品以下官吏的俸禄,五品官员俸禄每月折合白银三百两,从五品二百六十两,六品每月二百两,从六品每月一百八十两,七品每月一百五十两,从七品每月一百三十两,八品每月一百两,从八品每月八十两,九品每月六十两,从九品每月四十两。

至于说吏员的俸禄,则是大规模的下调了。

司吏每月三十两白银,典吏每月二十两白银,书办每月十五两白银。

如此调整之后,朝廷需要支付的白银,下降到了三千多万两白银。

这个数目户部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这样的调整,引发了一些争议。

尽管说书办每年能够拿到手的俸禄,折合一百八十两白银,这和以前比较起来,有着天地之别了,要知道以前七品的知县,每年能够拿到的俸禄,也就是五十两到六十两白银左右。

谁都想着能够多拿一些俸禄,如此家里的生活自然会好很多的。

吏部显然是考虑到了这个原因,在制定了规矩之后,专门在早朝的时候做出了相应的说明,都察院也对此进行了说明,也就是说,官吏在拿到了这些俸禄之后,完全可以满足生活方面的开销,日子比寻常百姓好了太多,若是还有贪墨的事宜,那是严惩不贷的。

朝会也进行了几番的辩论,最终同意了吏部、户部和都察院拿出来的方案。

关键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南方和北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赋税自然也是不一样的,譬如说南方的应天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等地,赋税收入是很高的,这些地方商贸发达,地方上的官吏也辛苦很多,反观北方,差的就很远了,就算是稍微好一些的陕西,与南方诸多的省也没有可比性。

若是俸禄完全统一了,南方的绝大部分官吏都不会服气的。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郑勋睿在早朝的时候,说出来了一个意见,那就是根据各省府州县情况的不同,户部在每年年底的时候,都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所谓的奖励其实就是户部返回给各省的赋税收入,这一部分的收入,除开维持省府州县的日常开销,还可以用来奖励各级的官吏,收入少的地方,官吏自然就拿不到奖励了。

如此就拉开了收入的档次,不过这个档次拉的不会太大,因为户部返回的赋税收入有限,最多也就是赋税收入的两成左右。

圣旨下发到各地之后,官吏基本是平静的。

这一点再次出乎了郑勋睿的预料,好久之后他才明白过来,和以前比较,官吏的俸禄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对于某些贪墨成性的官吏来说,这些收入算不上什么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想要做事情不愿意贪墨的官吏,这样的收入足够维持尊严,让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就以江宁县为例,从八品的主薄每年的俸禄折合白银九百六十两,加上年底的奖励大约为一百五十两的白银,总收入折合白银一千一百一十两,这些俸禄,足够维持大家庭的开销,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了。

如此富足的生活,官吏没有理由不珍惜,毕竟派驻到省府州的都察院的御史,时时刻刻都在监督,要是没有发现有贪墨事宜了,掉了乌纱帽,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且一辈子都要背着耻辱的名声,孰轻孰重,大家非常清楚。

皇上调整官吏俸禄,也彻底颠覆了大明王朝三百余年来的惯例,让诸多的士大夫、商贾和百姓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让官吏有了真正的自豪感,能够进入到官府做事情,不仅仅意味着身份的变化,也意味着有了充足的俸禄,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郑勋睿对这样的情形是比较满意的,他也知道,高薪养廉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但相比较来说,这是最好的办法了,不管怎么说,让各级的官吏都有强烈的责任心,让他们珍惜自身的职位,这已经很不错了,官吏拿着相对来说高的俸禄,就要考虑是不是对得起这些俸禄,就要老老实实的做事情,若是因为不能够很好做事情,甚至是贪墨,失去了这份差事,甚至是进入到大牢之中,那就太不划算了。

第八百九十七章理顺体制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个道理郑勋睿非常清楚,前世身为公务员的他,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是非常关注的,其实治理国家,最为关键的是有一套优秀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同时这个管理制度能够完全的落实下去,当然任何的管理体制与优秀的制度,都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的进行检验,以至于不断的完善,偏偏郑勋睿就有着这样先知先觉的优势,毕竟他是穿越之人,几百年之后不少优秀的管理体制和经验,随时都能够拿来为自身所用。

到了瑞元元年的十一月底,户部收到的商贸赋税、农业赋税以及海上贸易的保护费等等,包括没收的原郑芝龙的银子等等,总计折合白银已经超过一亿一千万两白银,这是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字,不过开销同样是巨大的,官吏的俸禄需要开销折合白银三千五百余万两白银,郑家军需要开销近三千万两白银,其次就是各级官府需要的日常开销折合白银一千万两左右,返回给各省的赋税折合白银五百万两左右,去掉这四项的开销,剩下的白银就只有三千万两左右了。

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北方以及南方少部分地方的抚恤费用高达五百万两白银,整治北直隶境内的大运河开销两百万两白银,此外就是各地整修水渠沟渠等等事宜,包括整修道路等等,都是需要开销钱财的。

若是钱财的开销,全部都要户部来操劳,那么户部的官吏都是累死了都忙不过来。

所以郑勋睿建立起来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专门用于钱财开销的事宜,这个体制的贯彻落实,还要依赖大明皇家银行。

大明所有官吏。包括郑家军所有将士,凡是从朝廷领取俸禄之人员,其俸禄的发放由地方官府造出名册,具体发放事宜有大明皇家银行直接负责,所有人都到银行去领取俸禄,包括京城的官吏也不例外。此举就杜绝了官吏贪墨俸禄事宜的出现。

地方上需要整修沟渠和道路等工程,这是需要开销银两的,由地方官府来承担是不现实的,必须要由上面来承担,这种大型的工程,由地方官府造出预算,看看需要多少的钱粮,然后报送府州衙门审核,最终由省巡抚衙门确定。预算超过十万两白银的工程,必须呈奏内阁审批,最终由皇上直接确定。

内阁在批准工程之前,户部和工部根据情况的需要,派出人员前往地方上核实,经过核实之后,内阁根据户部钱财的多少,看看是不是批准这个工程。

地方上都察院派驻机构。必须严格审核工程,若是工程出现贪墨事宜。或者是假报工程,那么各级都要追究责任,而责任最重的就是省府州县等衙门。

这样的管理体制,让各省的巡抚、知府、知州和知县都是小心翼翼的,就连驻扎在地方上的都察院都是特别小心的,弄得不好就要跟着倒霉。

瑞元元年需要开销的地方特别多。以至于内阁最终否定了很多方面的开销。

故而看起来庞大的收入,真正用起来就没有多少了,何况皇上已经提出来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府库必须有折合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的钱财储存,今后每年都要增加。一直到府库有约折合一亿两白银的钱财了,才能够真正放心。

瑞元二年需要展开的征伐,还是需要依靠大明皇家银行的。

或许是郑勋睿提出来的诸多的管理体制,让徐望华和周延儒等人有些不适应,一段时间过去,徐望华和周延儒等人忙的四脚朝天,几乎没有什么歇息的时间,就算是休沐的时间,他们都是守候在衙门里面的,前往京城来禀报事宜的官吏络绎不绝,毕竟很多的事情都是需要内阁商议和决定的。

徐望华和周延儒等人都在皇上面前叫苦了。

郑勋睿明白其中的奥妙,毕竟新的体制机制刚刚开始推行,必须让朝廷之中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的巡抚充分的熟悉,然后才能够朝着府州县一级一级的落实下去,若是刚开始就落实到最下面去了,必定会引发出来更多更大的乱子,所以这个时候,只能够让徐望华和周延儒等内阁大臣辛苦一些,包括朝廷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各省的巡抚。

同时,每次早朝议事的时候,郑勋睿也特别强调了,万事开头难,这些规矩和制度刚刚开始实施,必定有一段时间适应,这个适应的过程,内阁首当其冲,其次就是六部的左右侍郎和各省的巡抚,再次就是六部的郎中和员外郎等等,包括都察院的佥都御史等等,一旦大家真正适应了这一套的管理体制,今后署理公务就会顺利很多。

郑勋睿强调更多的就是清廉,对于官吏贪墨的行为,都察院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吏,一样要严格查处,凡是贪墨的官吏,原则上是要罢免一切的官职,同时按照品阶的高低交给大理寺或者是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处理的,至于那些占着位子不做事情的官吏,警告和训诫无效之后,同样罢免一切官职。

更加让各级官吏担心的是,一旦被罢免官职,甚至是遭遇到大理寺和提刑按察使的处置,就失去了所有的收入,生活都没有保证了,要知道朝廷对于官吏是负责终生的,致仕之后也可以领取一定俸禄的。

严格要求的同时,官吏的俸禄也是按照最新的标准准时发放,朝廷专门做出了规定,每月的五日为发放俸禄的时间,户部以及地方上的户科、户房等等,无比将官吏的俸禄整理出来,报送到各地的大明皇家银行,官吏随时可以到皇家银行去领取个人的俸禄。

各级官府需要的公务开销方面,也由朝廷直接负责,不需要官吏自掏腰包,这件事情在每年开年的时候,各级官府自行核算,看看一年需要哪些方面的开销,之后统一报送到省府州,经过审核之后,由户部直接拨付,户部则会采取抽查的方式,核实各级官府的开销是不是合适,若是发现了问题,同样要追责各级的主官。

一方面是生活方面充足的保证,另外一方面是严格的要求。

这样的做法让各级官吏口服心服。

新的体制和机制落实下去的时候,郑勋睿都累的人仰马翻。

包括皇后娘娘文曼珊在内的诸多人,也是叫苦不迭,作为大明皇家银行总部的行长,文曼珊可没有轻松的时刻,特别是各级的皇家银行刚开始负责官吏俸禄发放的时候,数不清的文书送到了京城,几乎都是请示该如何做的,也有很多叫苦不迭的。

这个时代可没有计算机,一切都要靠算盘计算出来,还不能够出现任何的错误,其工作的强度可想而知,要命的是郑勋睿对银行运作的这一套体制也不是特别的熟悉,只能够是要求大明皇家银行不断的摸索。

文曼珊尽管熟悉了钱庄的所有操作程序,也知道其中的奥妙,可一下子多出来了这么多的事情,同样是手忙脚乱,很多时候都要与卞玉京和冬梅等人商议该如何做。

到瑞元元年底的时候,大明各级官府都是忙的热火朝天,相比较起来,士大夫和百姓倒是显得优哉游哉的。

忙碌肯定是有效果的,到了瑞元二年六月的时候,一切的体制和机制基本理顺了,无非是一些小的细节方面,还需要完善和推敲,而这一套的体制和机制,远远强于当年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

各级的官吏在都察院和上级的双重监督之下做事情,一般来说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官吏的俸禄全部由皇家银行负责发放,而且时间是固定的,任何人都不要想着贪墨,能够动脑筋的无非是地方官府拥有的自身开销的钱财,各级的主官都是在国子监或者讲武堂培训过的,都是想着好好做事情的,暂时也想不到贪墨钱财的事宜。

郑家军的管理就更加的规范了,军士能够按时领到军饷,足以保证家庭的开销,军官根本不可能贪墨军饷,而且七大军区都有都察院专门派驻的人员,包括都督府和淮安火器局,人家牢牢盯着钱财的开销。

至于地方上赋税的收取事宜,与地方官吏的收入是挂钩的,穷的地方收入少一些,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富裕的地方官吏若是懒惰,那自身的收入就会减少,谁都不愿意的。

唯一有些问题的方面,就是各地道路的修整和沟渠修整的事宜,毕竟这方面需要开销的钱财太多,朝廷是不可能满足的。

内阁也吃惊的发现,通过这样的体制和机制来管理地方,在逐渐适应之后,要顺利很多,地方上的工作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有些时候甚至不需要上面的催促,下面就将该办理的事情全部都办好了,特别是在赋税的收取方面,更是出奇的顺利。

瑞元二年,大明赋税的构成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商贸赋税高居榜首,其次是海上贸易的赋税,最后才是农业赋税。

第八百九十八章海上征伐目的

明成祖朱棣命令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找寻被其推翻的明惠宗朱允文,毕竟朱棣的皇位是依靠推翻侄儿得到的,不过郑和七下西洋,获取了海外的大量情报,更是制作出来了精准的海事图,可惜的是,这些海事图随着大明朝廷禁海令的下达,被束之高阁,无人去关心和过问了,郑勋睿进入京城的时候,首要的就是关心诸多的资料,而海事图就是其中之一。

郑勋睿需要朝着海外扩展,或者说需要大力推行海外贸易,这是大明王朝赚取大量钱财、快速强盛起来的必要条件之一,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总是充满了血腥和罪恶,朝着海外延伸,郑勋睿可没有那么多的愧疚感觉。

海上航行或者是贸易,甚至是征伐,没有精确的海事图,那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任凭你派遣多少的斥候,都是不可能侦查到多少准确的情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