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4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两人的交谈声音低下去了。
顾君恩离开厢房之后,李自成走到了地图前面。
大明已经彻底乱了,郑家军、义军、后金鞑子、朝廷大军四股的势力并存,已经将大明天下搅得天翻地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大明朝廷已经不可能维持很长的时间,最终义军将会与后金鞑子和郑家军展开厮杀,最终的胜利者问鼎中原。
目前虽然想不到那么多,看不到那么远,但必须要做好准备,迎接这个局面的到来,李自成目前需要做的,就是保全自身的实力,最好让其他三方的势力去搏杀,让他们各自消耗实力,如此义军才有机会。
想到这里,李自成不再犹豫,朝着厢房外面走去,他要让顾君恩再次起草文书,送给皇上,为义军争取到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第七百九十八章并非声东击西
整治大运河的攻城,春节之前就开始了,具体负责这件事情的是南京吏部、南京户部、南京工部、南京都察院和漕运总督府。
各部门的分工非常明确,吏部重点负责各级官府的调配事宜,户部负责拿出来银子,工部负责具体的整治事宜,都察院负责监督施工过程是否有贪墨等事宜,至于说漕运总督府,则成为了牵头的部门。
郑勋睿下了如此之大的决心,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要知道以前朝廷整治大运河,负责的无非是工部,加上地方各级官府,不过也有人看出来了,郑勋睿是真正想着好好的疏通大运河了,这些年以来,大运河的淤堵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问题,漕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停止了漕运,一方面开始大规模治理大运河,而且集合了很大的力量,投入了两百万的白银,看来是想着彻底整治大运河了。
不过此次整治的大运河,仅仅包括从浙江到山东这一段的距离,也就是从南面的杭州开始,到北面山东的德州,至于北直隶境内的大运河,暂时不会治理。
明眼人就能够看出来,整治这一段大运河,得到好处的是南方大部分的地方,包括北方部分的地方,可北直隶与此次的整治没有丝毫关系。
人员方面,被擒获的流寇俘虏,全部加入其中,此外采取招募人员做工、给付工钱的方式,保证重点河段做工的人员充足。
整治河道与春耕生产有一定的冲突,最好的时间应该是在秋收季节之后,也有人建议在秋收之后整治大运河,但郑勋睿不同意,他认为不能够继续耽误时间了。越是朝着后面拖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就越多越大,到时候耗费的钱财也更多。
整修河道的人员以流寇的俘虏为主,只不过在某些特殊的工程段,为了保证工程进度,需要招募部分的百姓参与。这与春耕生产的冲突不是很大。
郑勋睿很关心大运河的治理,亲自过问,且全面负责大运河整治的并非是漕运总督曹驰,而是南京吏部尚书周延儒,毕竟曹驰的资历不够,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
就连徐望华等人,都有些看不懂了,要知道郑勋睿的重点精力,应该是放在马上就要到来的征伐事宜上面的。不管怎么说,浙江总兵黄得功麾下有近二十万人,这是一股庞大的力量,再说郑家军征伐浙江总兵黄得功,这件事情需要找到充足的理由,否则很容易遭受到外界的猜忌和质疑。
徐望华等人也看出来了,郑勋睿对郑家军的掌控是异常牢固的,不管是南京的六部等。还是各地的巡抚,都不得随意调动郑家军的一兵一卒。除非是得到了授权,郑家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二十万人,陕西驻扎五万人,山东驻扎五万人,湖广驻扎一万人,四川驻扎五千人。南直隶驻扎八万余人,兵力的驻扎方面不是特别合理,但也是因为目前的实际情况造成的。
依照郑家军的实力,已经可以开始图谋大明整个天下了。
郑勋睿的意图是首先彻底稳定南方,接着图谋北方。这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如今的北方已经乱成一锅粥,没有必要搀和进去。
不管对郑勋睿的决定是不是理解,徐望华等人都是要按照执行的。
周延儒等人的重点精力投入到大运河的治理之中,徐望华和郑锦宏等人的主要精力投入到郑家军出征的筹备之中。
南直隶如此多的动作,引发的波动是很大的,特别是在裁撤南京京营、锦衣卫,将驻守南京的太监悉数都软禁起来的措施,可谓是捅破天了,不过如此大的动作,没有引发皇上和朝廷过激的动作,只是朝廷下了敕书,斥责郑勋睿的做法有违祖制,不能够得到承认,其余就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了。
这不免让人感觉到好笑,难不成郑勋睿还会遵循什么祖制,人家在南直隶什么事情不敢做,早就不在乎什么祖制了。
郑勋睿的一系列举措,也让南直隶和浙江等地的读书人逐渐看清楚了。
大明读书人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南直隶和浙江等地,这些地方的读书人考中举人和进士的也是最多的,朝廷之中的一半以上官员,都是出自于南直隶和浙江等地,所以说南直隶的士大夫势力是最为强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东林党能够在南直隶快速壮大起来。
郑勋睿在南直隶的雷霆动作,曾经让不少的士大夫反感,甚至暗地里做对,可惜的是郑勋睿丝毫不在乎,人家有的是办法应对,那就是拉拢一部分,狠狠的打击一部分,不理睬观望的那部分,结果没有出现什么巨大的波动,也没有出现伤筋动骨的事情,东林党这个在南直隶影响非同一般的集团,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南直隶的士大夫乖乖的听话了,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一味的反抗带来的是悲惨结局。
随着郑勋睿的动作越来越多,不少的读书人开始反思了,尽管他们的特权被剥夺了很多,特别是在缴纳赋税方面,与寻常老百姓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不过南直隶越来越富庶,老百姓愈发的稳定,各级官府做事情也是尽心竭力,官吏的作风有了巨大的变化,一股从未有过的新风扑面而来。
这样的一股新风,就是大明王朝彻底振兴的希望。
读书人开始慢慢的倾向于郑勋睿,认为朝廷的确存在诸多的问题。
但这个转变的速度是很慢的,很多的读书人依旧坚持正统的思想,他们不认为皇上有什么问题,只是认为朝中的大人存在很大问题,他们甚至不认为郑勋睿会真正的造反,只是在想办法改善大明之状况,让大明更加的富庶。
读书人的这些想法,郑勋睿都是清楚的,调查署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各方的情况郑勋睿都是了解的。
时间转眼到了三月初。
阿巴泰率领的后金鞑子还在北直隶肆掠,但其动作与历史上有所区别,那就是没有进入到山东境内,要知道山东的大部分地方,已经是郑家军掌控,山东巡抚是马祝葵,这是郑勋睿的心腹,阿巴泰当然知道厉害,绝不会进入山东境内的。
李自成倒是没有任何的动静了,在占据了河南与山西大部分的地方之后,安静下来,调查署多次搜集到的情报,表明李自成没有任何的征伐厮杀,且李自成驻扎在山西太原府城,刘宗敏驻扎在河南开封府城。
朝廷大军重点的力量,还是分布在北直隶,新上任的内阁次辅、兵部尚书杨嗣昌号称有三十余万的大军,重点护卫京城,抵御后金鞑子的侵袭。
南京兵部。
“看来,杨嗣昌大人的重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护卫京城、永平府和宣府等地,等候后金鞑子自动撤离关内,说来也是,后金鞑子在关内没有根基,劫掠到足够的人财物,就会离开的,到了那个时候,杨嗣昌可能会对李自成动手。”
“可惜啊,杨嗣昌能够这样想,李自成怕是也会这样想,调查署经过了仔细的侦查,没有发现李自成有任何的动作,这说明李自成开始集聚力量,想趁着北方大乱的时候,获取到足够的利益和资本。”
“还有一点,我认为杨嗣昌是不可能打败李自成的,朝廷大军已经没有这样的实力。”
“松山之战的惨败,皇上和朝廷损失的不仅仅是精锐的大军以及辽东的锦州和宁远等城池,损失的还有军心和民心,接着阿巴泰率领的后金鞑子横扫北直隶,肆意的鱼肉百姓,更是让老百姓对朝廷绝望了。”
“河南与山西等地的情形,就能够反应出来这等的变化,支持李自成的老百姓已经不少了,老百姓的要求就是过上安稳的日子,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不饿死就可以了,可惜如此之低的要求,朝廷都做不到。”
“朝廷大军在北直隶等地也在逐渐失去支持,他们有些时候的行径,比后金鞑子还要残暴,调查署得到的情报,在保定府和真定府等地,朝廷大军残杀百姓,劫掠钱财,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一旦得知后金鞑子即将到来的消息,则是逃的远远的,只恨爹妈少生了两只腿,这样的军队,与土匪有什么区别。”
“杨嗣昌大人以为能够力挽狂澜,他错了,后金鞑子撤离北直隶的时候,就是他悲惨时刻的开始。”
“李自成可没有睡觉,人家正在集聚实力,一旦朝廷大军决定围剿的时候,致命的打击就会到来,承受这个致命打击的就是杨嗣昌和朝廷大军。”
。。。
众人看着郑勋睿,脸上的神色平静,他们当然相信郑勋睿做出的判断。
“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部署执行,整治大运河的工程要抓紧,夏季马上就要到来,必须在夏季到来之前完成所有的工程,否则涨水之后就无法施工了,郑家军已经准备完毕,三月下旬开始征伐黄得功,开启彻底掌控南方的行动。”
第七百九十九章希望和绝望
朱由检对杨嗣昌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尽管说北方已经乱的无法收拾了。
郑勋睿在南京大幅度动作,裁撤南京京营,裁撤南京锦衣卫,软禁南京的太监,同时大规模调整南京的各级官员,这些动作,不管从哪个方面出发,都可以认定其造反了,朱由检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后,恨不得亲自到南京去杀了郑勋睿,可惜他做不到。
朝廷之中的态度也很是奇怪,以张溥为首的东林党人,递上来了很多的弹劾奏折,悉数都是弹劾郑勋睿的,尽管说这样的弹劾奏折,已经没有丝毫的作用,朱由检的圣旨和朝廷的敕书,很难送出京城去,后金鞑子正在北直隶肆掠,前去传旨的人肯定是冒着巨大风险的,更加关键的是,圣旨就算是送到南京去了,又能够有什么作用。
朝廷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官员,保持了沉默,这让朱由检更加的愤怒,这些官员明显是分析了形势,认为郑勋睿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还是不要得罪,免得日后不好见面。
这让朱由检非常的心寒,却无可奈何。
世上没有后悔药,郑勋睿是崇祯四年的状元,当初放弃了翰林修撰的职位,主动申请离开京城,到延安府出任知府,朱由检还认为郑勋睿开了一个很好的先河,谁知道十多年的时间过去,最终的结局会是这个样子。
想要稳住大明的江山,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托在杨嗣昌的身上了,只要杨嗣昌能够剿灭流寇李自成,彻底稳住北方的局势,朱由检还可以慢慢想办法和郑勋睿周旋,可要是杨嗣昌也失败了。那朱由检和朝廷就没有任何的希望和依靠了。
自始至终,朱由检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他将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到文武大臣的身上,认为这一切都是诸多文武大臣造成的,想想这么多年来的内阁首辅,周延儒、温体仁、张至发、钱士升等人。说起来都是学识非同一般,能力也是很不错的,可就是无法与郑勋睿抗衡,其中的周延儒还成为了南京吏部尚书,与郑勋睿走到一起去了。
再说蓟辽总督、五省总督已经漕运总督等,在朝中最有影响的前蓟辽总督洪承畴居然投降后金鞑子,原五省总督卢象升和孙传庭等人皆战死,现任五省总督熊文灿投奔了郑勋睿,原漕运总督甘学阔。同样投奔了郑勋睿。
周延儒、熊文灿和甘学阔等人都曾经是忠于朝廷的,为什么会投靠郑勋睿,难道说郑勋睿真的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朱由检想不明白这些事情,登基以来,他夙兴夜寐,食不甘味,兢兢业业,一心为了振兴大明。可这么多年的努力,换来的是如今的结局。他这个皇帝,可以与太祖皇帝比较了,从来没有享受,从来没有过多考虑自身的事宜,一切都是从朝政出发,为什么一切的努力。都化作了泡影,为什么大明朝廷江河日下。
或许一切都是天意,老天的意志是无法违背的。
陪在朱由检身边的,依旧是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
绝对忠心的王承恩,当然知道皇上忧虑的是什么事情。他也知道皇上最为信任的就是他这个司礼监的大太监了。
与魏忠贤不一样,王承恩也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做一些事情,但他是绝对忠心的,为了皇上的利益,他什么都愿意做,而且在权力的掌控方面,王承恩不是特别的贪心,凡是皇上信任的文武大臣,他也一定会要求自身去信任。
皇上登基已经有十七个年头,这么多年过去,王承恩一直都陪在皇上的身边,默默做着诸多的事情,不管是被完全信任、还是被限制权力,他都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他得到了皇上最终的信任。
当然,皇上还是王爷的时候,王承恩就是陪护在左右的,跟随王爷遭受了诸多的惊涛骇浪,若是没有那些时候的陪伴,王承恩也很难得到皇上完全的信任。
“王承恩,朕问你,郑勋睿造反能够成功吗。”
皇上的问题,让王承恩的身体哆嗦了一下,御案上面放着李自成送来的奏折,李自成依旧表示臣服皇上和朝廷,只不过他要求被册封为大顺王,直接管控河南与山西两地,言下之意就是不受朝廷的节制,这是皇上不可能接受的要求。
可皇上与朝廷面临的威胁太多了,后金鞑子还在北直隶各地肆掠,因为后金鞑子的烧杀劫掠,北直隶可以说变成了人间地狱,百姓拼命出逃,士大夫和商贾要么进入到京城躲避,要么就是进入到山东或者南直隶等地,虽说钱士升和杨嗣昌率领的大军还是在抵御后金鞑子,可那都是防御型的抵御,根本没有和后金鞑子面对面厮杀。
如此情况之下,皇上对李自成送来的文书,只能够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了。
郑勋睿在南直隶以及山东、陕西、浙江、湖广和四川等地的所作所为,说起来比李自成更加的过分,皇上也是无可奈何。
这样的情形之下,皇上突然抛出这个问题,的确让王承恩危难。
没有犹豫,王承恩开口了。
“皇上,奴婢以为郑勋睿不能够成功,他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
朱由检微微摇头。
“没那么简单,朕原来以为士大夫、读书人不会支持郑勋睿,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有些幼稚了,郑勋睿已经得到了南京很多人的支持,就说这京城里面,不少人态度也是复杂的,朝中除开东林党人弹劾郑勋睿,其余人可有谁站出来。。。”
王承恩低下头,不好开口说话了,皇上这些话让他明白了,其实皇上不想让谁来回到这个问题,只不过是想着说出来发泄一下的。
“王承恩,有朝一日朕要是真的失去这大明江山了,你说朕该怎么办。”
王承恩的身体哆嗦了一下,迅速的跪下了。
“皇上万万不要有这等的想法,大明江山异常稳固,还要世世代代的传扬下去的。。。”
朱由检再次的摇头。
“这些话就不要说了,朕很清楚,历朝历代的更迭,都是如此,由不得朕,汉唐时候,汉武帝和唐太宗曾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元朝时候,忽必烈率领的蒙古的铁蹄征服了不知道多少的地方,可他们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