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时空之门1619-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一直宅在位于承天府内的兴都留守司里的承天镇守太监穆楠,在几百个家丁的保护以及承天府知府组织当地士绅的家丁防守的承天府城内尚且还没有受到直接的冲击。可是,当军户们杀光了自己所在的卫所的军官之后,他们出于一种本能,认定了自己的敌人就是缩在府城里的镇守太监穆楠。

所以,在分到了一点儿微不足道的粮食银子之后,他们都聚集到了承天府城城外。

一万多(包括卫所的正兵以及两百年来卫所军户大量繁衍出来的军余)进行了初步武装(各个卫所中的武器库不是空的就是只有些生锈*了的破烂玩意)的武装力量围住了府城。对于承天府知府来说,这就是不得了的造反作乱的事件了。

这个知府不知道自己是湖北地区仅存的一个大明朝的高级文官,所以他按照惯例,立即派遣亲信“勇士”,带着报急文书前往武昌府,向湖广巡抚衙门求救。

这位知府肯定想不到的是,还没等他的亲信“勇士”逃出府城呢,就在离承天府不到三百里地的枝江县,两个营一千多名全副武装的复兴军战士,正在向承天府开来的路上。

只是,这支有枪有炮完全近代化了的武装部队,是前往承天府镇压起义的还是镇压反动派的,对于这个问题,那就不得而知了。

第275章魏忠贤的疑惑1

正常情况下,现代中国的军队在徒步行军的常行军情况下为时速4…5公里,日行程30…40公里;“急行军”为时速10公里左右;“强行军”为日行50公里以上,一昼夜连续行军12小时以上。

复兴军虽然是王书辉按照现代军队的标准进行训练的。但是无论是从体能的角度还是从装备的角度,古代人都没有现代人那么好。所以复兴军进行的常行军,也就是在不影响部队立即投入作战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达到日行程二十公里左右,也就是日行程五十里地。

所以,从复兴会接到武昌事变的报告到复兴会的两个营到达承天府这段时间,已经过去十天左右了。

一万多人围困一座规模不大防卫不严的城市,这种事情对于城外的围困方也好,对于城内的被围困方也好,都是一个不太舒服的过程。

是人就要吃饭。承天府城内的情况还好一些。虽然承天府城内的米价飞升,可是这也只是针对老白姓来说的。老百姓的状况虽然进一步恶化,可是府城内负责防卫城池安全的那些士绅大户的家丁们以及府衙下属的那些衙役弓手和民壮的饮食都是由府衙负责的。

承天府知府虽然不是那种允文允武的天才人物,可是他也知道,在乱兵围城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府城内部的稳定。所以,对于米价飞涨这种情况他也进行了一定的抑制。

虽然他的努力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可是已经搞清楚现状的承天府内的士绅们也知道,这个时候,府城内部的安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米价虽然高的离谱,但是不少士绅也在城内开了粥棚之类的稳定民心。

相比较有组织有策略的承天府城内,承天府城外的造反军户们的情况就要坏的多。他们都是在情绪激烈的情况下杀官造反的。几个千户所和十几个百户所的军户以及大量的民众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和组织。所以围城行动才展开了两天,军户们之间就发生了多次的因为粮食问题的打架和斗殴。

好在十几个被各个卫所军户推出来的领头人也不是完全的杠头傻瓜。在多次商量之后,叶小满提出的各个百户轮流出去打粮的计划被大家认可了。

大家之所以参加造反,无论是主动的参加还是被被动的被裹挟,归根结底是因为参加造反有好处。

刚开始杀掉卫所军官的时候大家很热衷,之后大家参加围城的事情也很热衷,究其原因,是因为杀掉了卫所军官可以立即获得粮食和银子,而参加围城也是因为各个头领们可以分到更多的粮食和银子的许诺。

在没有纲领、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一个有效领导集体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任何后勤,手里的粮食越吃越少,未来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参加围城的军户开始偷偷的跑掉。

因为各个卫所的军户在围城的过程中经过了充分的交流,所以,逃到复兴会所在的庄园签个长契当长工的出路几乎被所有的军户所得知。就这样,从围城的第三天开始,就有害怕朝廷追究的军户偷偷的跑回家,然后拖家带口的逃奔复兴会的农场的。

随后的几天里,除了少数头脑不太灵光,觉得造反事件是“法不责众”的军户跑回家希图蒙混过关之外,前后将近四千个军户拖家带口的领着家人投奔了荆门。

复兴会荆门工作组对于突然而来的人口也有几分措手不及,但是因为有着充分的组织流民的经验,这几千人很快就被工作组打散分队,然后工作组就开始将新补充的人力投入了农场建设工作。

等到两个营的复兴军在承天府善后工作组的领导下到达承天府外的时候,围困府城的军户只剩下不到三千人了。

实际上当队列整齐的复兴军出现在这些军户的视野也之后,剩下的这三千多个还在苦苦坚持着的军户们也一哄而散了。

站在承天府城墙上的士绅家丁和府衙组织出来的衙役民壮看到这个情景,一方面开始大声的高呼起来,不少人甚至哭了起来。另一方面立即有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城内的官员士绅。闻讯赶到城墙上的承天府知府终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要知道,十天的乱兵围城严重的刺激着这个看起来刚毅木讷的文官。实际上有好几次他都准备在府衙里自尽了。

从乱兵围城的第一天开始,他的手边就一直准备着一碗毒药。府衙后院住着他的亲眷的屋子也是紧关着,外面堆满了已经浇满了菜油的柴火。这位准备为大明尽忠以求体面的文官大人,原本是准备等到乱兵进城之后,就点燃这些柴火烧死自己的亲眷最后服毒自尽的。

按照大明朝的体例,外地客兵是不能进城的。特别是承天府这样有着特殊意味的城池更是如此。明朝统治者自己也知道封建军队烧杀抢掠的德性,所以各地文官对于这一惯例都执行的比较彻底。

其实就是当地文官有让军队入城的意愿,身家性命都在城内的那些地主士绅们也不会允许他这么做。

等到从城墙的吊篮下下来跑到复兴军这里联系的府衙衙役把禁止部队入城的命令传达到之后,承天府善后工作组立即对部队下达了进攻命令。

也不知道我们要说承天府的这位知府是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反正在注重火力覆盖的复兴军的第一轮炮击中,这位站在城头上的知府就被复兴军填装了烈性乍药的炮弹炸了个灰飞烟灭。

说他运气好,是因为他的死亡让他逃过了之后被捕送入集中营劳动的下场,说他运气不好,是因为他在刚刚放下了巨大心理压力,喜悦的心情还没有发散干净的情况下就被打死了。

更主要的是,在复兴军入城的过程中,该知府没有搞清楚状况以为乱兵进城了的心腹家人稀里糊涂的点燃了后院的柴火。承天府知府的家眷,无论是男女老少都被这个忠心耿耿的老家人活活烧死了。

第276章魏忠贤的疑惑2

要管理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又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这样的工作真的是极度的辛苦的。

当然了,如果是在国家的上升期承担中国的掌舵人这样的工作的话,因为官员们整体比较向上,所以在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比较高明的助理班子的帮助下,这个工作虽然繁重但还不至于让人感到绝望。

很明显,魏忠贤没有赶上那样的好时候,大明朝的担子被天启皇帝压到他身上的时候,基本上就处于一种江河日下的状况了。天启皇帝亲政之初,为了酬赏东林党人为他上位做出的努力,天启帝还是很把一些关键性的岗位和重要的工作都交给了他们做的。

一个能够把木工活干的很好的人,绝对得是个耳清目明头脑灵活的人。天启皇帝痴迷木匠不假,可是他也绝对在两百多年的大明朝的十几个皇帝里,算是个比较聪明的家伙。

亲政不到一年,他就非常敏感的发现了东林党文官集团绝不是他们标榜的是那种为国为民的忠义人物。他们的一切举动,他们各种各样的作秀,他们各种各样的政治举措和制定的政策,都是围绕着士绅集团的利益进行的。

天启皇帝或许不知道什么叫做零和博弈。可是天启皇帝出于一个封建帝王的本能,虽然很年轻,却很能理解他的祖先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两个杰出人物的治国之道。对他来说,治理国家无非需要两个东西,一个是钱,一个是兵。而这两者之间,钱比兵更重要。毕竟,对于他这个帝王来说,有了钱就会有足够的兵。

在天启皇帝看来,天下的钱就那么多,皇帝得的多,士绅得的就少。士绅得的多了,皇帝得的就少。

当天启皇帝敏锐的发现东林党人口口声声的“圣主明君”,“圣人之道”的背后,是士绅集团对属于自己的国家财政收入的掠夺之后,他很决绝的祭起了他的两位杰出祖先(嘉靖和万历)的法宝,“宦官”。他立即就把痴迷权柄的魏忠贤推上了前台。用他打击那些成天劝解他“不与民争利”,骨子里却是只有家族私利的文官集团。

如果明朝也有网络,如果明朝的网络里也有某乎,如果明朝的那些大权在握的太监们也上网的话,刘瑾、冯保、魏忠贤之类的网络用户,可能也会在某乎里进行这样的提问:“当一个黑锅专业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是的,明代的大太监们看起来似乎权力极大。但是明代的所有太监,无论是从下西洋的郑和还是到陪着崇祯吊死煤山的王承恩,凡是在大明朝的政治场里呼风唤雨的大太监们心里都是有苦自知的。

别看他们在人前似乎威风凛凛,不少别有用心或者不明真相的家伙,还给他们起了不少什么“立皇帝”、“九千岁”之类好听的诨号。可是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必须是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甚至于,他们自己说的不少话做的不少事,就根本就皇帝本人直接或者间接授意的。

如果在大明朝也能看到《大话西游》的话,他们很可能就会觉得那个“送死你去,黑锅我背。”的《onlyyou》是他们人生的主题曲。只是歌词要改成“送死你去,黑锅你也背。”

比如说现在正在掌握着大明朝这艘已经开始漏水的巨舰的舵的魏忠贤,他就经常会在无人处进行“自己的命可真不好”,“当初自己为什么对于权柄那么积极”之类的祥林嫂式的嘟囔。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各种事情层出不穷。各地灾荒不断,各地动荡不安不说了。东北有东虏闹事,西南有土司作乱,东南又有海盗和红毛夷人捣乱。魏忠贤可谓使出了自己全身的力气,在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不怎么好用,还经常反咬一口的狗腿子的帮衬下,勉勉强强的才能把国事支撑起来。

魏忠贤虽然是流氓无赖的出身,性情中有不少好张扬,爱面子,喜排场的臭毛病,可是他还是很明白一个道理的。那就是在他心里,他很清楚大明朝真正的东家是天启皇帝,自己这个好像能够呼风唤雨的九千岁,实际就是个掌柜的。而且自己这个掌柜的地位还不怎么稳当。外朝的文官,内廷的太监,无数人都等着接替他的位置呢。

魏忠贤有时候也觉得无论是外面还是里面,自己都已经到了一个很危险的境地了。前朝的大太监冯保的例子就在那里摆着呢,自己以后能不能混个南京养老的结果都很值得怀疑。

可是,自从他走到这个大明朝的掌舵人的位置之后,他觉得不是自己要朝着一定会倒霉的方向走,而是无论是自己的政治对手,还是自己的狗腿子,甚至就是那个藏在深宫中成天干木匠活儿的皇帝老儿,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儿都在推着自己往绝路上走。

他倒是很有几次想要甩手不干了。可是他每次想要做这个决定之前,天启皇爷那充满了内涵的眼神,文官们那充满了憎恶的态度,内廷大太监们那皮笑肉皮不笑的表情,都在提醒着他,到了现在他已经没有退路了。要不就是继续走下去,走向那个灭亡的深渊。要不就是立即被各方势力当成战利品撕咬成碎片。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魏忠贤越来越发现,那个一直把“朝政之事都由大伴做主”挂在嘴边的皇帝,其实一直都不怎么信任自己。要不然,怎么自己明明被委以掌国大权了,可是象征着内廷最高地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一直都没给自己坐呢。那个掌管着京师最高武装力量的御马监提督太监的位置上,也一直是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其他派别的太监把持着呢。

无论如何,别管自己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太监的职位看起来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可是自己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啊。

魏忠贤虽然不是儒家信徒,对于读书人也非常的不以为然,可是他也知道《论语》里面孔夫子对于名不正言不顺是怎么说的。《论语·子路》里可是说的很明白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没有掌握着批红大权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魏忠贤对于外朝的事情,就只能通过内阁的那些狗腿子们完成。掌握不了御马监提督太监的人选,魏忠贤只能靠着那些市井无赖组成的东厂番子们收拾政治敌人。

本来大明朝的事情就又多又不好做,在制度上的各种掣肘,使得魏忠贤每天要处理的各种又多又不好做的事情,更加的多,更加的不好做了。

第277章魏忠贤的疑惑3

魏忠贤这个人,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储备稀少,认识见解也比较浅薄。可是这个人却有两个好处。

第一是,魏忠贤出自民间,所以他看事情,做事情,都相对于那些文官们比较实事求是。第二是,魏忠贤这个人虽然算不上聪明,可是他善于开动脑筋琢磨问题。而且,他在政治方面确实也有比较高的敏感性。

说他实事求是,这从他明知道自己肯定会和他的那些威名赫赫的前辈一样,最终成为一个给皇帝背黑锅的牺牲品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来了。

这件事情,是他通过对皇帝的一个试探中肯定的。他为了试探皇帝是不是把自己当成个牺牲品,就用太监们常用的给自己建生祠的事情试探皇帝。结果皇帝不仅赞同他的请求,而且还明确的要求在生祠里要把自己的诨号“九千岁”给加上去。

当时,刚刚完成了一个官帽椅的天启皇帝兴奋的对他说:“朕是万岁。你就要活到九千岁。这样一来,朕的大明朝就可以一直交给大伴来操持了。”

从这之后,魏忠贤就知道自己的下场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了。

说魏忠贤善于琢磨,善于把握政治的敏感性就在于,在得到了皇帝的推波助澜,肯定了皇帝把自己当成个背黑锅的牺牲品之后,魏忠贤并没有消沉下去。他反而经过仔细的考量,把建生祠这件事情,办成了一次“有黑锅大家一起背”的黑锅推广活动。

在他看来,建生祠这样的事情,一方面可以考察地方官员们对于他的忠诚度,一方面又可以把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地里肮脏龌龊的文官们一起拖下水。

用魏忠贤那流氓无赖的价值观来看,既然大家都是贼,那么吃肉的时候大家都一起吃了,挨揍的时候,大家就要一起挨揍。

就这样,这个原本是试探皇帝对自己的真实态度的建生祠活动,就变成了魏忠贤考察自己走狗的忠诚心,打击和排斥政治对手的手段了。

最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