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科玉律:改变人类生活的18条法则-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木桶定律着眼于人的不足、缺点,而且认为人们的不足、缺点都是不好的,因而人们应该千方百计地弥补不足、改正缺点。
杜拉克原则关注的是人的成长,组织或个人应该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精力、金钱和时间都用在发挥人的优点上,而让人的缺点不要干扰优点的发挥,也就是做到扬长避短。
杜拉克告诫说,坏习惯必须改掉,因为它妨碍你取得绩效。但你在某一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却并不一定要花大力气把它提高到普通水平。因为,这样做的话,改善的很可能不是你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使你失去自我!
木桶定律说得很有道理,杜拉克原则也没错,但他们是相悖的,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们在大部分时候误解了木桶定律和杜拉克原则,或者说,我们扩大了两者的适用范围。
要确定二者的使用范围,还是来考察一下系统、系统中的要素、系统要实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不管是木桶定律,还是杜拉克原则,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们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
一种情况是适用木桶定律,还是适用杜拉克原则,取决于该情况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通过这个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
比如说,木桶的各个木板如果不是拿来装水,而是用来烧火,那么请问,较短的那个木板,会影响其他木板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吗?
所以,一个系统的各个要素发挥出来的作用,是否与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样,取决于它们是否有共同的目标,以及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此外,各个因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也决定了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组合效果是木桶效应,还是杜拉克效应。如果这种关系只是一种松散型关系,那么人们可以不必理会那些缺点,只需把优点发挥到极致。
可以这么说,不管是木桶定律,还是杜拉克原则,都是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我们应该分别对待。
。 想看书来
4彼 得 原 理(1)
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
事情为何总是弄砸了
生活中荒唐的事情随处可见。
你肯定看过这样的漫画:一位护士对熟睡的病人大声叫喊:“喂!醒醒!吃安眠药的时间到了!”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情景:医院在救治急诊病人前,会要求患者将宝贵的时间花在填写大量表格上。
或许你还知道爱尔兰人欧布莱恩的故事,他在往来于香港与澳门之间的渡轮上呆了11个月,原因是他没有可以在两地下船的证明文件,而香港和澳门当局都没有发证明给他。
还有,各种商品的制造商依照惯例,总会在各地设立服务站,因为他们预测(事实也是如此),他们的许多产品在保证期内会发生故障。
事实上,类似的现象并没有时空的限制。
例如,十九世纪英国政论家麦考莱(Maculay)根据当时日记作家皮普斯(Samuei Pepys)的记载,描述了英国海军1684年时的情形:“海军总部实在令人惊奇,浪费、贪污、无知、懒散无所不包……他们的判断不足信赖……他们从不履行合约,也从不执行巡检的任务……有些新兵腐化、无能,如不加紧训练和纠正,甚至可能在船靠岸的时候失足落海……”此外,水手们因无法按期领到薪水,而情愿将他们的配给券六折贱卖给地下钱庄。至于大多数在海上往来的船只,指挥统率者往往没有受过航海训练。
英国名将威灵顿将军(Wellington)在前往葡萄牙参加1810年战役前,曾翻阅了随行的军官名单,然后说道:“我只有盼望敌人看到这份名单时,也能和我一样感到战栗不安。”
南北战争时期的名将泰勒(Richard Taylor)提到七日战役时评议道:“南军将领对地形根本不熟,在雷契曼城一天的行军情况就好比在美洲丛林中行军一样混乱。”而另一位名将罗伯特?李将军(Robert E.Lee)也悲痛地抱怨说:“我的命令简直无法实行。”
二战期间,一艘医疗船的澳籍指挥官在检查改装后的水槽时赫然发现,水箱内部漆的居然是足以让船上每个人中毒的红铅。
上述事例不得不让自诩为“理性动物”的人们汗颜,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胜任”现象无所不在!
彼得原理浮出水面
彼得博士在观察了人们的不胜任行为多年后,渐渐意识到一种规律的存在——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
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
当时彼得博士的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每位参会者都已经完成了圆满的提议书,每个人也都已获得提升——晋升为一项或一项以上研究计划的主管。
这些人当中有些确实具有研究的能力,但是这和他们获得主管的职位并无关联。其他更多人并不擅于研究计划,他们只是拚命地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
于是,彼得博士决心向他们引介彼得原理,用来说明他们的困境。
他们听了之后,敌意、嘲笑兼而有之。
有一名年轻的统计员捧腹大笑,并从椅子上跌下来。他向别人解释说,他的强烈反应是被彼得博士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演说所惹起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4彼 得 原 理(2)
而在同一时刻,他却没有注意到区域研究主管——他的顶头上司——的脸一阵红一阵紫。
当时一位著名的记者胡尔对彼得原理很感兴趣,他促使彼得博士把天才思想写成了书籍。
但《彼得原理》一书的出版却颇费周折,彼得博士一共收到14位不称职编辑的退稿信。于是,他决定采用迂回法——在他的书中称为“彼得迂回法”——以促成出版。
他和胡尔先生先后在报纸杂志上撰文介绍彼得原理,读者的反响十分强烈,数月之内,彼得博士收到四百多封读者来信,邀请他演讲和约稿的人也蜂拥而至。
在文章引起轰动效应之后,终于有出版商找彼得博士商谈出版事宜。
该书于1969年2月出版后,渐渐登上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并一直占据榜首位置,持续时间长达20周。
至今,《彼得原理》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热销。
更不可思议的是,该书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课程,并成为许多研讨会争相讨论的主题。
此外,该书还促成了几个严肃的研究计划,调查彼得原理的有效性如何,结果每项研究都证实彼得博士的观察是准确无误的。
彼得博士对“彼得原理”的诠释,成为20世纪最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创见。
人类的辉煌与无奈
不可否认,人类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也造就了一些可怕的不称职。
人类大力推行官僚政治,即使是完成一件最简单的工作,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类的社会结构越复杂,人浮于事、混吃混喝者就越多,并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虽然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教导: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具有自知的睿智。他们会说:“你懂得越多,前途越不可限量,有一天也会跻身高位。”
于是我们用功读书,直到大学毕业、踏入社会、进入一种职业,我们仍紧紧抱持着上述的信念。
然而,我们总会很失望地发现,许多人似乎都不知道他们的专职何在,因而也都不能尽到工作上的职责。
例如,一位校长关心的主要问题竟然是:所有窗帘要高度一致,教室必须保持安静以及禁止任何人践踏或靠近花圃。
当我们的见闻增加后,会发现每个组织总有许多人无法胜任他们的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优柔寡断的政客装腔作势,俨然是果决刚毅的政治家;自命消息可靠的权威人士,到头来将过错归咎于难以把握的情况;懒散而傲慢的公务员不计其数;军事将领以豪壮的措辞掩饰行为的怯懦……
在这个复杂、虚矫的社会里,充满了不道德的牧师、贪污的法官、头脑不清的律师、文笔不通的作家以及连拼音都会出错的英文老师,我们对此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而已。
甚至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也能见到文件由拙于沟通的行政人员拟稿;而一些单调、乏味的课程,则由声音不清、表达能力缺乏的老师主讲。
彼得博士在收集和分析了数百件工作上不胜任的案例后,他得出了“彼得原理”的公式: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
彼得原理可以说是解开所有层级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
或许有些特立独行的人可以避免被纳入层级组织里,但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行政、军事、宗教、教育等各界的所有人士,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
4彼 得 原 理(3)
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许多人可能获得一两次的晋升——从某个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仍可胜任的更高阶层,但能胜任新职位将使他有资格再度晋升,于是每个人最后都由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不能胜任的阶层。
所以,假定时间足够,同时假定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每个员工终将晋升到自己不胜任的阶层,并从此停滞不前。
因此,彼得原理的推论结果是: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阶层,那每个阶层的职位终将由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
既然如此,谁来推动层级组织的轮轴呢?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你很难找到一个所有员工都到达不胜任阶层的组织。大部分的情况是,人们仍会完成某些任务,因此层级组织仍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到达不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
不胜任的经典案例
既然不胜任普遍存在于政治、法律、教育和企业各界,那么在这些机构里,员工们是如何在组织阶层中往上爬,他们升迁后的情况又如何?
在彼得博士收集的研究资料中,以下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市政府档案,第十七号案例”
汤姆斯是市公共工程部的维修领班,他为人亲切和气,深获市政府高级官员的赏识和称赞。
一名工程部的监工说:“我喜欢汤姆斯,因为他有判断力,又总能保持愉悦开朗。”
汤姆斯的这种性格恰好适合他的职位:因为他不必作任何决策,自然也没有和上司意见分歧的必要。
后来那名监工退休了,汤姆斯接替了监工的职务。
和以前一样,他依然附和大家的意见,上司给他的每个建议,他不经选择就全部下达给领班,结果造成政策上的互相矛盾,计划也朝令夕改。不久整个部门的士气便大为低落,接二连三地接到来自市长、其他官员、纳税人、以及工会工人的抱怨。
至于汤姆斯,他依旧对每个人唯唯诺诺,仍旧在他的上司和部属之间来回传送讯息。名义上他是一名监工,实际上他做的却是信差的工作。
他所负责的维修部门经常超出预算,而原定的工作计划也无法完成。
汤姆斯以前是一名称职的领班,现在却变成不能胜任的监工了。
——“服务业档案,第三号案例”
杰克在汽车维修公司是一名热忱又聪明的学徒,不久他被聘为正式的机械师。
在这个职位上他表现杰出,不但能诊断汽车的疑难毛病,还能不厌其烦地加以修复。于是他又被提升为该维修厂的领班。
然而,在担任领班之后,他原先对机械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反而成为他的缺点。因为不管维修厂的业务多么忙碌,他还是会承揽任何他觉得看起来有趣的工作。
他总是说:“我们总得把事情做好嘛!”而他一旦工作起来,干不到完全满意绝不轻易罢手。
他事事干预,极少坐在他的办公室。他常常亲自动手修理拆卸下来的引擎,而让原本从事那件工作的人呆站在一旁,并且不会给其他工人指派新的任务。
结果维修厂里总是堆着做不完的工作,总是显得一团糟,交货时间也经常延误。
杰克完全不了解,一般顾客并不在乎车子是否修得尽善尽美——他们只希望能如期取回车子。
杰克也不了解,大部分工人对薪资比对引擎的兴趣还要浓厚。
因此,杰克对他的顾客和部属都不能应付得宜。从前他是一位能干的机械师,现在却成为不胜任的领班了。 。。
4彼 得 原 理(4)
——“军事档案,第八号实例”
高文将军(Generral A.Goodwin)为人热诚、不拘小节,言谈爽快风趣,蔑视一切繁琐规则,具有过人的胆识,麾下将士们将他视为偶像,在他的领导下打了许多场漂亮的胜仗。
由于战绩辉煌,高文将军晋升为战地指挥官,他所面对的不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政客和军方的高级将领。
然而,高文将军既不遵守必要的交际礼仪,也无法适应传统的客套和谄媚。他经常和高官政要争吵,然后窝在指挥棚里一连好几天地酗酒、发脾气。
于是,军队的指挥权就渐渐旁落到部属手中了,高文将军也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了。
以上的三个例子都说明了人们在层级组织中的悲哀。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盲目地往层级组织的更高处爬。
爬不完的梯子
现代的层级组织制度,总是从下面补充由晋升、辞职、退休、解雇和死亡带来的空缺。
人们一直把层级组织中的晋升看作是“攀登成功之梯”或“爬上权力之梯”。层级组织通常被比喻为梯子,因为梯子和层级组织确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梯子是让人向上爬的,而且爬得越高,危险越大。
一个收入固定的人,平时能合理地掌握他的钱财。可一旦当他继承了一笔巨额财产后,他的理财能力就会变得无法胜任。
在军队或政府层级组织中,一个称职的随从晋升为领导时,也会突然变得不称职。
当称职的科学家被提升为研究院院长时,也可能会变成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
以上各类晋升,之所以产生不胜任,是因为它需要被提升者具备他以前所在职位不需要的新能力。
一个一向负责质量工作的雇员,可能会被提升到一个他比较胜任的督监之职。
最后,他或许还能升任管理方面的领导,虽然干起来有点吃力,但是他努力工作,勉强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
但是,如果层级组织的其他条件有利的话,他还可能达到一种不称职状态——做个部门经理,这可能是他所能爬上的最高一层阶梯了。
这时,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日常工作。如果有一群称职能干的下属的支持和帮助,他还勉强可以完成工作。
由于他看起来还算称职,加上领导者的威望,他也许会进一步得到晋升,即升任总经理——他现在已经达到了最大不称职状态。
作为一个总经理,他的主要责任是制定与公司目标和政策紧密相关的决策,从负责质量工作到应付长远的目标和更抽象的观念,他越来越感到力所难及,不仅给公司带来损失,而且给他个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