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天国-第4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林委员长的夫人柳湘荷给亚历山大尔查科夫出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柳湘荷曾经诡秘地笑着告诉亚历山大尔查科夫,说他要是能坚持听上一个月的她所指点给他的这些道理,依照他的聪明劲,马上就会悟出一个要远比他们的东正教更能教育他们的人民的好办法来的。
于是,在这次长途旅行的最后一段的日子里,亚历山大尔查科夫就多了一个老师黄再兴,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三纲五常,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儒学经典,一段段说故事似的被灌输进了他的脑子里。
而等到了北京后,果然上了瘾的亚历山大尔查科夫,就寻找到了一个比他的老师黄再兴还要更厉害的老师,那就是曾国藩。
又经过了曾国藩老前辈一番更细致、更系统的讲解,亚历山大尔查科夫很快地就“入门”了。
入门之后的历山大尔查科夫这才突然现,原来儒学的大师们也跟他们这些贵族们一样,都爱讲个“礼”字。只不过,儒学大师们所极力推崇的这个“礼”,却远远地似他们这些人从前瞎讲究的那种贵族之“礼”。
因为,一个人真要是一直死抱着族之“礼”不放,他就会变得不仅越来越歪,还越来越如同是茅厕中的石头,又臭又硬,惹急了连天王老子的话都敢不听。
而要是学会了儒学的“礼”,况就大不相同了,因为只要是学会了这个“礼”的人,他顷刻间就会染上陪伴其终生的软骨病。
到候,不要说是沙皇这个一国之父、真命天子根本没人敢惹,就是沙皇随便派出去的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小官吏,那也得被万民奉为“父母官”,既然都是“父母”了,草民们再不好好地孝敬、再不老老实实地听从使唤,那还了得!
不见,连那些亲王贝子、超品大员们见了皇帝老子都不仅得五体投地的叩拜于地的同时,还得连声地自称“奴才”,至于那些草民们,那还算个球呀!
“奴才”,“农奴”,有区别吗?
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真是佩服死了那位几千年前的儒教始祖,他简直是太聪明了,太富有想象力了,太那个那个什么了……
他竟然能设计出在这个世界上如此美轮美奂,如此实用,如此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仅仅就通过一个“礼”字,就能把一个本来是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的、活生生的、极其复杂的人,轻易地转变成一件既服服帖帖,而又是地地道道的工具的好学问。
于是,在亚历山大尔查科夫的积极努力下,俄国在得到了来自太平天国政府的大批经济援助的同时,还从太平天国引进了数以千计的“正宗的儒学经师们”,大张旗鼓地在全社会开展“礼学(虽然“儒学”好,但亚历山大二世还是这个名字不够响亮,远不及“礼学”来得更直接、听着更悦耳)”的教育事业,以教导那些既粗陋不堪、又绝非善类的俄国人,学会如何“知礼”和“守礼”,明白什么叫“感恩”。
即便是这样,亚历山大尔查科夫的那位沙皇似乎还是觉着不够味儿。
于是,又经过了亚历山大尔查科夫的一番艰辛努力,太平天国政府只好还同时答应俄国政府,由西北、北方及东北这大军政公署负责筹办起了数十所“礼学速成学堂”,每年接受成千上万的俄国政府派遣的优秀儿女前来学习礼法、操演礼技。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么的奇怪,没有物质刺激,很多人估计这一辈子只想浑浑噩噩,任你啥好东西,他都学不进去。而一旦“学习”能与利益、金钱等物件一挂上钩,甭管好赖的东西,那就啥都容易推广。
于是,政府为了“造奴”的需要,渴望做奴为了满足自己的**,终于使得“礼学之花”开始在俄国的土地上生根芽。
对于亚历山大尔查科夫肚子里的那些不愿意说的东西,林海丰却不用猜也能想到。
“呵呵,英国人倒是很有意思,看上去也是很为你们着想。那么,不知道贵国的沙皇陛下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支持正版阅读!)
………【第五十五章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茫然了,他在中国呆了六年多,早就成了一个中国通,当然他也就不单单是知道……】………
这个……其实我们到还真没有像英国人所说的那么多”亚历山大尔查科夫望着似乎只是很随意地这么一问的林海丰,也是呵呵一笑地顺嘴答到,“我们的沙皇陛下说了,现在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谁都不招惹,自己埋起头来一门心思搞经济其实就很好。(千&;载^中^文gt;”
说到这里,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还故作很认真地瞅着林海丰,连声地赞叹到,“还是您说的对啊,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强大,在世界上说话有没有人爱听,那可不是体现在你的疆域是否辽阔,而是要看你的国库是否充盈,老百姓的口袋里鼓不鼓得起来。我们已经是彻底地看透了,即便是你的疆域再大,可穷得就差去当裤子了,照样没人拿你当回事。别的不说,看看我们与贵国之间的差别,那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随后,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又提起了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这段回国述职时间里,他的那些切身感受。
亚历山大尔查科夫告诉林海丰,虽然国内的很多新鲜事情都是经由他的手才逐步得以实现的,但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国内刮起的“中国风”居然会是这么的强烈,这么的火爆。
一听说他回来,那些亲朋好友,甚至连那些八杆子都打不着的,还有一些过去根本早就断了联系的人,都一窝蜂地纷纷地找上他的门来,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希望他能将他们的子女带去中国“深造”的且不说各地风起云涌的“中国私塾”也不论,就连他的沙皇陛下最后都实在无法忍耐得住手下一班大臣们的软磨硬泡,不得不以法律的形式下令,凡俄国境内的学校,无论大中小学,无论私立还是公立,无论你培养的是民用还是军用的人才,总之一句话,哪怕你培养出来的学生离开校门之后就一脑袋扎进大山沟子里,不要说是将来去不去中国怕连俄国的国土都走不全几分之几的人也必须统统都要自小学一入学开始,学习中文。
这道法令一下,真是万民欢腾,在去年俄国国内大中专院校录取新生的时候,各大中专院校是率先应声而动试中文。虽然考卷出的很简单,虽然考生们的考试结果显而易见地也不会有多么好计闭着眼睛涂抹答案的不是百分之百也得是百分之九十九,但是,规矩毕竟是出来了。
而更有甚,按照俄国人宗教信仰,他亚历山大尔查科夫回国之际正好赶上了俄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即每年西历(同太平天国的天历相同)一月七日圣诞节有一月十四日的新年(东正教新年)。
以往的这两节日,在俄国那都是相当地热闹和隆重阖家团圆的人们要通过圣诞节来纪念主耶的降生,要在新年到来之际各种喜庆的方式来辞旧迎新。
尤其是俄国的新年,又“瓦西里节”信仰东正教的俄国人中,由于瓦西里神被认为是“猪神”,所以,“瓦西里节”也就还有了一个“猪节”的名号。
既是“猪节”,按照俄国人的传统自然就要吃烤乳猪,这是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猪节”的头一天的夜晚,也叫“除夕夜”,同时又称为是玛拉尼娅节,或是瓦西里之夜,甭管叫什么,必定是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吃着烤乳猪,喝着烈酒,其乐融融。
当然。“猪节”过后。还有欢呼春回大地。物复苏。同时也是梦幻中地“耶复活了”地复活节。
可以说。俄国整个一月。那都沉浸在一派地喜气之中。
然而。阔别祖国已经六年多之久地亚历山大尔查科夫。在一八六六年地一月。感受到地却并非如此。
当然。不管是圣诞节、猪节还是复活节。那总还是要过地。可问题是。在这所有地这些节日之中。除去他们这样地中老年人还是在一如既往地忙乎和折腾着欢庆之外。再就是他们地沙皇陛下也还照旧地举行了一个大型地与民同乐地宫廷盛宴。至于眼下地年轻人们。似乎根本就不拿节日当回事。
除去上不起学地和文盲。不论是在贵族还是在贫民地家中。也不管是在校地学生。还是早已进了社会闯荡地年轻人们。几乎无一例外都在紧张地利用这段难得地空闲时间。有钱地去中国人开办地“礼学学堂”补习。没钱地则躲在家中地一隅。苦读中文、钻研礼学。
就连亚历山大尔查科夫自己。这些节日哪一个也都没过好。别地都不多说。单单那个除夕夜。他地家里就涌来了不请自到地几十口子来自各个亲朋好友地儿子、女儿、姑爷、侄子、
类的人,这些人可不是来吃喝他的,而是没完没了:教中文,探讨礼学。
亚历山大尔查科夫烦,简直烦到了家。不过,完事以后仔细一想,他还曾有过那么一些的欣喜,好啊,毕竟晚辈们都知道主动地学习了,只有学好中文和礼法,才能更好地为帝国服务不是。
可是,等到一月过去了,刚刚进入到二月的第一天,亚历山大尔查科夫就感觉蛮不是那么一回子事了。
当时外面是啥情况他还不怎么了解,但至少是在他的家里,在那些实在亲戚们的一再请教中,他明白了这么一回事。
先是他的几个儿女一大早起来就不停喊着今天是“腊月二十三”,还缠着他晚饭前必须要按照礼法,先搞个隆重的“祭灶仪式”,然后要求家里的佣人们从第二天开始,就续不断地预备“除夕”和“春节”的一应食品。
儿女们总算走可随后,亲戚们又后脚踏前脚的紧跟着来了,问题都是一个,万能的主啊,告诉我们“腊月二十三”“除夕”“春节”到底都该怎么过吧!
亚历山大尔查科夫茫了,他在中国呆了六年多,早就成了一个中国通,当然他也就不单单是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还应太平天国政府之邀,不止一次地一起欢度过这些节日。
他茫然的是,便自己已经对中国的文化是那么的熟悉,那他也不会时时刻刻地记着这些别人的、与自己毫无任何关系的节日,可怎么现在国内的年轻人却会比他还更“中国”了呢?
其实,等他一走出家门,他还会更茫然,更哭笑不得。
如的彼得堡,商家店铺所销售的,铺天盖地都是只有在中国才有的,那种迎接农历年的各种物什,商家店铺的火爆,更是远非一月前的本国节庆所能比拟。
而到了一八六六年二月八日晚,不是彼得堡,俄国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基本上都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所笼罩。
有钱人家的大门口,那更是亮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至于门神、福字、春联、窗花等等的物件,绝对都是一样不少。
而没钱的人家,怎么也得在自己家的门口、窗户上,弄上一副对联,讨换上一个福字,弄个带“牛”的窗花。如果再穷些的,则干脆就连红纸都省了,直接找个会写中文的“先生”,在门板写上一个或许歪歪扭扭、既不规矩、也更谈不上好看的“牛”字……
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还告诉林海丰,以往在他们这些出去做公使的俄国人的心目当中,顶数驻节英国、法兰西及美利坚这三家的公使地位最尊贵,也更为别人所艳羡和眼红。所以,最初他的沙皇陛下把他从巴黎撤回,又改派到北京来的时候,虽然他的沙皇私下里答应给他的待遇要远远地超过他在法兰西的任上,但是,他还是很郁闷。
因为他实在是担心过去的同行们会暗暗地嘲笑自己。要知道,在俄国的外交界过去毕竟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句最经典的话,同中国人搞外交,需要的不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外交官,而是一条会咬人的狗就足以。
可这次一回去之后,他才觉自己来北京任公使那简直是太值得了。在这里,他不仅得到了太平天国政府和人民的应有的尊重,学到了许多过去难以学到的东西,还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增添了莫大的荣誉。
有一次,他的沙皇陛下曾私下征询他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留在国内暂时协助外交大臣工作,或许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可以胜任主持俄国的整个外交大任。但是,出于对俄国大局的考虑,他当时就表示了,他不想接受沙皇陛下的这个建议,而是要继续回到中国,为中俄两国之间的友好协作再努把力。
可不知怎么的,第二天,居然就有他即将就任外交大臣,驻华公使出现空缺的传言散布的到处都是。
于是,不仅他的沙皇陛下顿时又为此而难受了许多天,就是他自己也被一些打破头也要挤到驻华公使位置上去外交同行们折腾的够呛,这些人的目的很明白,就是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推荐。
这一出笑话,最后还是随着他的沙皇陛下连续几次在公开的场合进行了辟谣,才得以收场。
亚历山大尔查科夫最后总结到,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利益和金钱惹得祸。如果太平天国还是像从前的“大清”殖民时那么穷,那么窝囊,那么被外人瞧不起,谁还折腾这些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diam,章节更多,支持作,支持正版阅读!)
………【第五十六章 在这场漫卷俄国大地的大建楼堂馆所的运动中,最令人捧腹的,那就得数依傍着勒拿河的雅库茨克了……】………
海丰啊,你觉得那位亚历山大二世通过咱们这些年懈的辛苦‘教育’,真的就像亚历山大尔查科夫说的那样,学乖了吗?难道咱们还要继续把他们‘教育’下去?”
酒足饭饱,刚刚撂下碗筷的郑南,拉着林海丰一起进了里间的书房,一面侧耳惬意地听着外间屋正跟在柳湘荷和洪宣娇身后,同侍卫一起收拾饭桌子的孩子们不断出的热闹的叫喊声,一面眯起眼睛,斜瞅着林海丰笑问。
由于被亚历山大哥尔查科夫整整“纠缠”了一上午,连午饭的时间都差点儿给耽误过去,所以,林海丰中午又不得不留亚历山大尔查科夫,一同吃了一顿便餐。
午饭后,这里好不容易才“轰”走了亚历山大尔查科夫,那边,应邀即将抵达北京共商大计的法兰西、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及土耳其等国的重要官员们,又要陆续地到来,他还得检查和过问届时的详细安顿事宜。
每次当他外出归来的时候,在迎接他的人群当中,总是有最亲密的老战友郑南的出现,可这次,老战友出去了两个月,他却忙得四脚朝天,根本抽不出身去车站迎接。
所以,为了弥补心的愧疚,林海丰亲自下厨掌勺,给老战友安排了这顿接风宴。
在厨房和饭桌上忙乎了经半天的林海丰,屁股刚一挨上书房里的椅子,就迫不及待地先抓起了烟斗。
没办法,也不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夫人柳湘荷居然学会了以孩子的健康为借口,强烈要求他不得再利用“烟雾”来毒害祖国的花朵,所以,他在家里吸烟的环境已经是“极其的恶劣”。
现在好了在等同于吸烟室的内可以彻底地解放了。于是,他本来想好好地抽上一锅子,享受享受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的幸福,顺便还能松散松散周身的筋骨。可惜的是当一听到郑南提起的这个话头,他的好心情似乎一下子消退了不少。
郑南所说的那个对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