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外大明-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免礼入座吧。”
朱明也乐得跳过这些他不喜的礼节,告罪一声也找了个蒲团盘膝坐下,然后开始细细打量起这个传说中的黑衣宰相来。
这位已经七十的古稀老人神态十分平静,他算是老来得志的典型,前半生都默默无闻,后半生却九霄龙吟惊天变,成就了一位传奇帝王。
如果不是知道他的年龄,朱明还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一位七十的老人,他的脸上虽然有几道如刀斧刻凿的深深皱纹,但却没有明显的老人斑,皮肤十分光滑,依稀可以看到年轻时也是一位浓眉大眼的英俊小生。
“听说小友在那弗朗机出生,虽然年纪轻轻却已周游列国?”姚广孝温声出言问道。
朱明这才全身一震,从对姚广孝的打量中抽出神来。“不错。”
“那不知小友是否知道弗朗机极西之地又是哪里呢?”姚广孝那双仍然明亮的眼睛盯着朱明,其中也夹杂了一丝丝的求知,对于他这种已经到达事业巅峰之人,如今可能也只有这种未知的事物才能引起他的兴趣了。
“那是一块神秘的大陆,传说称为玛雅大陆,那里盛产黄金,连房子都是金砖盖就,那里盛产许多神奇的植物,亩产千斤的农作物、嚼食后可以让人忘却痛苦的树叶……”朱明开动忽悠第一模式,虽然他说的是事实,但其中确实夸大了不少。
对于黄金,姚广孝也没有太多的爱好,但对于亩产千斤的农作物,他与朱棣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民以食为本,要想长治久安,让每个人吃饱饭是必须的。
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在南洋这种作物早就开始播种了,估计很快就要传入中原了,朱明在心中暗暗的想道。很多后世的学者研究说明,明清差不多的科技条件下,为何明代人口一直在六七千来万徘徊不前,而清朝却会一路高歌猛进突破一亿两亿最高直接到了四亿的大关,一个原因就是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让如此众多的人口能吃饱饭了。
两个在坐的伟大政治家很快找到到了朱明话中最有诱惑力的一项。
“那玛雅大陆再西呢?”姚广孝思考了一下朱明的描述后,再次开口问道。
朱明狡黠一笑:“再西,就回到了东瀛和我们大明了。”
“如此这般…小友也是认为天圆地圆咯。”
在古代有的人认为天圆地方,印度人就认为大地扛在几头巨象的背上,有的还认为大地处在海洋中间,被几只乌龟驼在背上,虽然也有认为天圆地圆的,但也一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
在等上几年待我来次环球航行吓死你们,朱明想到。
有了朱明的一番和盘托出做底,姚广孝也像昨天的朱棣一样开始对这个年轻人脑子中的东西感兴趣起来,而朱明也特意选取了不少新的东西讲述,让朱棣也是兴趣盎然。
“你说那欧罗巴如此多的小国林立,却能互相攻伐之余还抵挡住了强大的蒙古人,甚至曾向东扩张,也打到了天方之地,靠的就是那个基督教?”
此刻在大明以及更东的日本已经有无孔不入的基督教传教士了,朱棣对此也有耳闻,对于这种蛊惑人心的宗教,所有的统治者都是没有任何好感的,除非能够用它来麻痹人心加强统治,不过此刻大明已经有一个儒学了,完全够用就不需要麻烦这些外来的异端学说了。
几人正聊得开心之时,姚广孝开口说道:“小友胸中有如此丘壑,为何不安心留在大明,总算是落叶归根光宗耀祖。”
“正如我所说的,大明之外还有如此多的土地,为何局限于一隅,不管是丰年也好,灾年更甚,一不小心多生了几个娃,却又养不起,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孩子,我不过是想为同族们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已。”
两人都陷入了沉思:这朱明的话说起来也不错,也确实是个好口号,当年太祖反元时都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可见为同族谋取福利是一个多么高尚的口号,但朱棣姚广孝作为老道的政治家,他们不光要考虑天下人的利益,还要考虑自己统治的利益。
“不知陛下对帖木儿帝国所知如何?”朱明斗胆问道。
帖木儿帝国是蒙古人建立的仅次于当初蒙古的大帝国,此刻已经囊括了中亚西亚的一大片版图。
“虽然对于大明俯陈臣,实则不轨之心甚重。”
“在下曾闻其前段时间已取得天竺北部的疆域,若其势大,必将对中原不利。”朱明的意思很明确:帖木儿帝国确实是很牛的,以至于后来帖木儿帝国分崩离析了,一个逃出来的王室后代还能在印度建立起庞大的莫卧儿王朝,可想而知帖木儿帝国的疆域及影响力之大,虽说此刻在名义上帖木儿帝国是向明朝称臣的,但要说朱棣没有担心那绝对是假的。
如果让我在南洋展,我就能为你一直打到天竺去牵制帖木儿帝国,而且说实话天竺那片地方是热了点,但也还算不错,你总不能老是担心我往中原跑吧,朱明透露的意思很明确。
但此刻两位大明的大拿都不会如此轻易的下个结论,看看外面天色已晚,今天这一下午的闲聊,不管这个叫朱明的年轻人嘴中有多少是真的,总算是获益匪浅,如果天下大势真全如这朱明说的一般,倒也可以让朱棣收到拨开云雾的效用。
“皇孙瞻基早慧,对于这弗朗机之事颇有兴趣,国公有空可以与他讲讲这弗朗机见闻。”朱棣最后丢下这么一句,全体打道回府了。
………【第一百五十章 皇长孙的老师】………
就在朱明的境况越来越好时,他也收到了从广州快马传过来的消息:自己的二十多艘商船在广州赚的盆满钵满,那些奇巧的机械虽然为当地的文人雅士所不喜,而且自行车也远远没有形成当初在欧洲的流行风潮,但是三轮车在运输上明显是有着很大优势的。
而且自由城自行车厂产出的产品经过改进更新,那些三轮车不管从操作性还是载重上都比众多的山寨产品好太多了,所以其中有几船这类的机械类型商品在港口很快就卖了个精光。
其他的一些商品白糖、棉布因为大明向来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前都是少量运来倒还吃的下,这次分别都有三四船的量,一时之间市场倒是消化不了那么多,不过在广州港已经有自由商会的商行了,放在那里慢慢的倒卖。
另一个赚大钱的就是玻璃了,中原地区缺乏必要的优良石英矿产,所制成的玻璃质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瓷器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也没人去过于关注玻璃制品的开。
所以当黑水明国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玻璃制品进入广州市场时,给予了市场巨大的冲击,这次船队带来的玻璃制品也不例外,许多高透光的透明玻璃还有少量的玻璃镜子,更是让富人们为之癫狂。
船队带来的银币反响一般,可虽然没有大红大紫,广州港中的一些商人也很快接受了这种新奇的货币,五千枚银币很快花销一空。
虽然面值标着大大的汉字“壹两”,但那些商人检验了重量和纯度后只愿意打八五折的价格接受使用,表面上黑水明国的商人们不乐意,其实心中乐开了花,这些银币朱明是按八折的价格出售给他们的,朱明赚了五分利,他们这样转手一交易也赚了五分的利,这下试清楚了水,下回就不止带这五千枚来了。
现在商会和这次二十多艘商船的意思是,既然生意做完了,是否需要船队北上来一趟南京?
征询了随团而来的二十多位商人意思,这些商船也都是属于他们的,这群商人中有一部分官商,反正是为朱明做事的,但也还有一部自由商人,还是该由每个人自己做主。
最后商讨了一下,毕竟在南京城中也要展,什么也不便宜,光靠朱明带来的这些钱和赏赐还是不够,必须还要有经济的支持。
于是朱明写就一封密信,交给了信使,商船来个五艘,要多送一些南洋的特产,广州自由商行中没有出完货的大半南洋特产全部船运北上,另外这次赚取的利润除去采买货物花费后,若有剩余也全部运来南京,顺便还要把朱棣赏赐的那些个瓷器丝绸都装船运回黑水明国去。
信使出到商船的到来,估计还得近一个月的功夫,这也急不来,这次跟船过来的商人都是有意在大明展的,叫他们这一个月多多到外面走走,查看一些市场行情,毕竟猛龙不过江,熟悉当地商业环境还是必须的,现在朱明这爪哇国公的名头比起原来的定海侯是好用多了,借用这名头也能提供些些方便。
安排完府中的事情后,朱明便准备出门前往东宫拜访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现在还在被禁足的过程,而且不管哪朝哪代,敢于私自与太子打交道密谋的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现在朱高炽那儿也算得上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但是朱明是奉旨前来指导皇太孙的学业啊!这要指导人家儿子的学业,总不能不通过人家老爹吧,所以朱明就凭着朱棣的金口玉言,施施然的走入了东宫范围内的春和殿。
通传过后,朱高炽一摇一晃的亲自出门迎接,看见了朱明后也是客气的免了他的礼,说道:“听父皇说起了爪哇公博学多识,还着本王也要多与爪哇公学习一二。”
说完把朱明请入了殿内。
原本南京皇宫中有专门为皇太子及亲王们讲学的大本堂,乃朱元璋苦心经营,为的就是培养后续合格的接班人,只是在靖难之役中却毁于刀兵,现在这些皇族子弟多半是在自己的寝宫中专门由朱棣挑选的老师进行教育。
走入后殿,朱明却已听到有朗朗读书之声传出,便好奇的看了一眼朱高炽。
“呵,今日退朝之后,右春坊大学士受皇命前来考校皇长孙的课业。”
进入大明后朱明对于朝堂之上的人人物物还是有所关注,自然知道这右春坊大学士是何许人也,他就是有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称号的解缙。
此人才高八斗,出生在书香门第,不到二十岁就考上了进士,被选为了前途无量的庶吉士,后来朱棣靖难一来,作为大明顶尖文人中先屈膝投靠的人,他也很被朱棣看重,擢其为内阁辅,位极人臣。
但此人持才傲物,为人耿直,刚当官时总是不畏权贵直言上疏,老是得罪人,也得不到提拔还屡屡被贬谪,最后趁着靖难之役的机会投效了朱棣,倒也实现了他人生的理想,只是从此道德上就多了一个污点。
此刻应该是他最风光的日子,永乐大典总编撰官,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正是人生的巅峰啊。
朱明知道他是属于太子一党的,当年也是他的一句话“好圣孙”奠定了朱高炽太子的地位,看来这解缙不光是这样支持太子,一有机会还会跑来太子府上套套近乎啊。
朱明不烦劳太子,自个儿坐在偏殿中慢慢等候,一杯香茗,时间倒也过得悠然。
不多时,便有宦官过来通传,皇长孙的课业已完,请先生过去。
朱明想到自己也要充当先生的角色给后来大名鼎鼎的宣宗皇帝讲讲学,心中豪气也添了不少,跟着宦官走了过去。
迎面皇长孙朱瞻基正在礼送着解缙。
此刻解缙还不到四十,正是人生中最最意气风的时候,朱明看他相貌中正平和,正是标准的文人脸孔,虽然瘦弱,但犹如劲松一般挺拔。
解缙也看到了迎面而来的朱明,当下彬彬有礼的施了一礼,说道:“国公爷,有礼了。”
朱明很震惊,他与这解缙不过是在最初的朝贡大礼上见过一次,而且那次人那么多,使者也多大臣也多,朱明自问当时都没有注意到解缙,想不到这解缙现在还能一眼就认出自己,这份过目不忘的本领,牛人就是牛人啊!
“听闻国公幼年在外漂泊,很是有一番不凡的经历,若是下次时间空闲,也不妨与我好生交流一二。”
“不敢不敢,早闻大学士大名,听说大学士幼年就享有神童之名,有个故事曾从到南洋的客商嘴中听到,不知是真是假?”
“哦?下官还有什么故事能流传到那南洋?”
“故事是这么说的:缙年幼,屋中后门上贴春联一副曰:‘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甚是不喜,便想着只有像他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于是命人砍去竹子。不一会,家人便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听罢,更是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不知解大人可有此事?”
“哈哈哈,无稽之谈无稽之谈,这事在我小时绝对没有过,不知是哪位好事之徒生生的编造了如此故事。”解缙笑着说道,但朱明看出来了有这样给他童年增加了一丝传奇色彩的故事,解缙的心中还是十分得意的。
“那就不耽误国公给皇长孙讲学,下官先告辞了。”解缙笑着与朱明告别。
朱明拱手与之告别后,转头看向了现在才七岁的皇长孙朱瞻基,只见他瞪着聪慧的眼睛看着朱明,朱明刚才的故事挺有趣的,对于他这种早慧的孩童来说,也算是一个能听懂的好故事了,所以立马在他的眼里,这个能讲故事的朱明在他心中的地位立马上升了一个高度。
“皇长孙可要休息一会儿再听在下讲课?”朱明问道。
“爪哇国公,你讲的是经文还是故事?”
“当然是海外见闻了,这是圣上给我的任务。”
“那就是故事咯,我现在就要听!”
那好,现在就讲吧,朱明看这眼前这个孩童,他就是开创了仁宣之治的传奇帝王,文武双全。却也放弃了他皇爷爷朱棣辛苦打下来的安南土地,让大明对安南二十年的统治毁于一夕,从法理上讲,他沦丧过自己的国土,虽然那块烂地耗费了大明无数的钱粮,但在后人看来,仍是扼腕叹息,否则也不会给南中国制造出那么大的麻烦了。
也许现在就该借着职务的便利给这位聪慧的好坯子灌输一些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是否是个好的选择呢……
………【第一百五十一章 军情司山东】………
这几天朱明把自己结合后来的知识再加上在这个时代的见识和一些些的掺假捏造出来的欧罗巴、阿非利加、玛雅大陆的故事给朱棣、给姚广孝已经说了很多遍了,此刻再从中有选择的挑出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来给面前这个七岁的孩子讲讲,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效果也很好,小朱瞻基是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的会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后实在是天色不早,连进门来换茶水的宦官也小心翼翼的出言提醒后,朱瞻基才意犹未尽的谢过了朱明。
朱明本以为就此打住,谁知朱瞻基又说道:“今日听先生一说受益匪浅,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知先生有什么东西拿来证明一下这个同样拥有灿烂文化的欧罗巴大陆呢?”说完瞪着狡黠的大眼睛看着朱明。
果然是人小鬼大,这不就是在隐隐的讨要礼物么?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小朱瞻基对于西边的那些国家真的是非常敢兴趣,这也是个好现象吧。
“好,我让他们明天就给你送上一个西洋镜和一个万花筒来,这都是从欧罗巴大陆辗转千里流传到我手中来的,你看了这东西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朱明也故作神秘的对朱瞻基说道。
西洋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