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自己的菩提树-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又向前行走了几步,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个神秘的乞丐,他仍在静坐在那里做着属于他自己的“修行”。此时,我的脑海里就由不住的想,他为什么会反复的念叨那样的同一句话,大概是他看到古城墙正同他一样遭受着悲惨不幸的命运,而为这段同病相怜的古城墙做虔诚的命运祈祷吧!至于我这样的想象,也许有些牵强附会,但我又想不论是处于哪个方面的考虑,我的内心深处还是很尊重眼前这位神秘人物的。在我看来,我们彼此之间只是生命的状态不同罢了,而对于这段衰败古城墙的情感感触,只是彼此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告别了神秘的“修行人”,绕过一个接一个的古城墙墩台,不知不知不觉间,竟到了这段古城墙的最南端。这里是该段古城墙与南边不大远处的东南角楼,间隔了几百米距离的断裂处。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样的断裂呢?据那一会儿看报纸的年青小伙子说,此处的断裂是清末政府为了修建京奉铁路,而不得不破坏当时整个古城墙的完整性。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是否可靠,还有待于我进一步的查阅相关资料证实,但就对于现在而言,这也许是比较可靠的答案吧!这段残缺古城墙南段的断裂处,纵横交错的硕大古砖参差不齐,错落的突现出极不规正的豁豁牙牙,给人以沧桑衰败之感。这里最显眼的是那完全暴露在外的古城墙“血肉”——敦厚宽博深砌的古城墙夯土。这有着数百年深厚历史沉淀的夯土,却有着异常的结实的身躯,这些无处不在的夯土,填充于整个古城墙古砖所构成的坚固内槽中,其厚度则是随古城墙的高度而定。迎面观之,无不被这古城墙的坚实“血肉”所折服。再留意的观察,这里断裂处的外围,被铁制的栏杆圈包了起来,我想这大概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故而设此用于禁止游人攀爬吧!略带寒意的春风,轻轻的拂过我的脸颊,我的身心能够切身的感受到这风中所裹带的缕缕春馨。尽管这里有着铁栏杆的外围,但我还是决定要攀爬上去,亲身与那敦厚深砌砖土相间的古城墙残体,进行心灵深处的人墙对语。

  当人的思想有了某种动力的时候,身体也会随之而变得敏捷了起来。就这样我没有费吹灰之力,便顺利的翻过了栏杆爬向了这断裂处古城墙的顶端。站立于这段古城墙的最高处,我的眼前顿时心旷神怡的开阔了起来,低头俯视四周更能感觉到它的敦厚宽大,转身行走在被风雨风化了的夯土表层,脚下有一种自然软绵绵的感觉,如同初夏赤脚行走在绿意盎然的草坪中一般。这里古城墙顶端的纵横幅度之大,说他敦厚宽广一点儿也不夸大,我曾亲自渡步测量的结果是夯土横宽要高达20步之遥,就是古城墙里外砖砌的坚硬外壳部分也有6步之距,更别谈整个古城墙的纵长了。这样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时间啊!诸如这样的疑问,我的内心深处无数次自己默默的问着自己。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仿佛涌现出了——昔日无数筑建古城墙的工匠,一声声齐心协力夯土打夯时的嘹亮号子声,还有那在烈日炎炎下,受巡工官兵监视下的汗流浃背的民工辛勤劳作的忙碌身影。正是他们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血汗,筑起了这在当时为防御外敌侵袭的坚固古城墙。这样看来,只有真正的劳动人民,才是推动整个人类历史的车轮前进的真正动力,无疑劳动人民更是承载伟大人类文明的人。

  一阵春风又起,邻近古城墙的垂柳的柳枝随风飘动了起来,我用手轻轻的扶着这棵在春风中摇曳的柳树,无意中欣喜的发现,它飘动着的柳枝上有了几分新绿,我心中知道,又一个春天真正的来临了,但同时我又抬头遥望着这段衰败的古城墙,心中不由得又自己问自己——真正属于它的春天什么时候才会来临呢?

  二零零七年仲春于北京水木清华园 。 想看书来

洪洞这个县
我在故乡山西洪洞,生活了二十多个春秋。我不敢说为故乡做了贡献,但我却庆幸自己,是这古老三晋名县大河中的一滴水珠。确实是这样,生我养我的地方,是在这个县称作南垣的乡下。它的一年四季,没有都市的喧嚣繁华,更没有车水马龙的如织人流,有的是勤劳朴实的乡亲,还有那让人费足了眼神儿,望也望不到边际的庄禾。  

  当我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受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的认识了各种农具——钎、镢、耙子、锄。这用作学问人的话来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村外离泽源渠很近的下湿地,常年都有一片一片的泊水,夏天这里就会有成群结队的蝌蚪,尾巴一摆一摆地潜游在水里,我就常常站在旁边手扒着树干,一个人对着那泊水发许久的迷瞪,迷瞪这些带尾巴的小黑点,如何就能变成了活蹦乱跳的小蛤蟆,更迷瞪神奇的大自然创造生命的奇妙。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也是那泊水黑色精灵中的一只,恍惚里长出了前后腿,居然也成了“呱呱”乱叫的小青蛙。泊水四周的草丛里,潜藏着的蟋蟀们,拼了命咿咿呀呀地唱着这方大地的繁歌,仿佛是在提醒着忙碌的人们——它们在这大自然中的存在。我金色的童年,便在这恍惚的想象和蟋蟀们的繁唱中长大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便是幼稚的眼神所能望及的地方。  

  后来我稍稍长大,受了多年不识字苦的母亲,便把我送进了村里的学堂。在学堂里,我和同去的天真无邪的伙伴们,每天像快乐的小鸟儿一样玩耍、学儿歌。那时侯,记忆颇深的儿歌,倒不是学堂里先生教的,而是在去学堂的路上,路过村东老井的附近,那里的槌布石上成天的坐着一位盲婆婆,盲婆婆的嘴里,总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念叨着同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当时在我们那群快乐小鸟儿的耳里,无疑就是最好的儿歌。所以,每天不管是上学还是下学,我和小伙伴们,总喜欢围在盲婆婆的身边,听她念叨那百听不厌的民谣。时间一长,我们居然能够不压韵的把它唱起来: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样的“儿歌”,很快便在全校的学生娃儿们中传唱开了,当时也不知道这首“儿歌”有什么意思,只觉得好听而已。我们唱着它的时候,盲婆婆满是皱纹的脸上,总是会有掩饰不住的笑容。有些时候,她甚至也随同着我们幼稚的唱词,高一声低一声的合唱了起来。正因为如此,盲婆婆便特别的钟爱我们。在我稍懂事理的时候,才从将近八十岁的盲婆婆口中得知——她老人家是在十二岁时,由于家乡遭受饥荒,跟随逃荒的人群,从河南逃荒到我们村,作了她忠实憨厚丈夫的童养媳。盲婆婆说这样的民谣,她小时侯在河南乡下,几乎人人都会唱,因为村里的老辈人常都说,自己的祖上是明代从山西洪洞迁民过去的。年迈的盲婆婆,在告诉我们亲历难忘的往事时,一双早已看不见东西的瞎眼里,总是满眶老泪纵横的样子。那时年少的我们,总是眨巴着幼稚的眼睛,怎么能够想象到,昔日盲婆婆逃荒时的种种艰辛呢!  

  后来,随着我知识面的不断增长,才知道儿时哼唱的“儿歌”,居然是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古槐后裔怀念家乡——山西洪洞的歌谣。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这首怀念家乡的歌谣,曾传唱于大半个中国,这就更让我求知似渴的心中,大大的吃了一惊。这样的惊叹,使热爱文化的我更加关注,那数次被明代官方强迫迁移的数以万计的大槐树移民。  

  有时候我常常一个人想,洪洞究竟该是怎样的一个县呢?三晋的母亲河——汾河,从源头宁武发源以后,一路蜿蜒南流,当她在接受了浍河的亲吻以后,随之而折西又投入到了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怀抱。在她与洪安河交汇的时候,洪安河就把她的全部血液,倾注给这位温柔的母亲——汾河。就在她与母亲河拥抱的地方,形成了安洪金三角洲。这里就是闻名中华大地的洪洞大平原。  

  故乡洪洞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真正的可谓是自古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地形山川秀美,矿产资源丰厚;民众更是向来尚燕赵侠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是的,我们没必要夸耀曾遍及大半个中国的明代大移民,也不必以国粹京剧《苏三起解》里的一句“洪洞县里没好人”而大发脾气,毕竟这些有着深远影响的家国轶事,都曾属于故乡昔日的过去。但荣幸的是,时至今日,曲调依然健全的,音律依然动听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保存得最具古韵魅力的民族鼓乐——威风锣鼓,也只有在故乡洪洞才能寻着真根了。这些千古流传下来可威慑神州的民族鼓乐,其声调是那么的铿锵激昂,倘若真正的听了,定会使你的血液顿然沸腾起来,即便是再懦弱人,也会为之而豪情长啸的。如果有空来这里寻访,就是在乡下的村头巷口,遇着个穿开裆裤娃娃,他都能哼儿歌般的诵念出繁杂的鼓谱。倘若再要细心的收集一下这威风锣鼓的曲牌名,定能找出像《金古桥》、《道金莲》、《小珍珠》、《风调雪》、《乱九天》等等这样高雅的曲名。现在大众通俗的娱乐文化,都在影院、电视、歌舞厅里日夜的上演着,但在故乡的乡下,总是常能看见手拄竹竿探路,而走村窜巷的盲人说书艺人,师徒用一根竹竿一前一后的相互搀扶着;每逢农闲或是庙会,常能看见外来赶场子的马戏团或耍猴的野班子,稍有讲究的各村镇的戏台上,总是上演着属于这方水土的蒲剧或道情。就是这样世代相传的纯粹民间艺人,他们居然占据着乡间广大民众的娱乐阵地,往往台上演的人是疯子,台下看的人是傻子,正是有了这样如疯如傻般的演和看,才让这方大地的祖祖辈辈明白了人生的苦辣酸甜。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蒸年糕,敬神子;村村镇镇更要敲那纯正地道的威风锣鼓,踩高跷、扭秧歌、放火铳更是一样都不能少;最是能代表洪洞民俗的民间老规矩,至今都还讲究每年的破五(大年初五)不走亲戚。这里的人们都有着大大咧咧的性格,男人们崇尚燕赵侠义之风,女人们喜欢穿戴大红大绿的衣裳,他们为人处事豪爽,生活讲究细节;崇尚的是科学,鄙夷的是愚昧,更可贵的是,这里的男女老少都有扶弱济贫的美德。

  你如果有空可到这个县的每一个村落随便走走,你就能领略到洪洞这个县的文化传承,是有着怎样的历史沉淀和脉络源流。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仅《中国历史名人词典》中所列的二十六位远古人物中,在我们洪洞能找到其活动遗迹和留下传说故事的竟占一半之多。伏羲氏推演八卦在卦底村,炼石补天的女娲陵寝在侯村,轩辕皇帝后裔居聚的地方在公孙堡,颛顼之子皋陶故里在士师村;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娥皇女英,千古佳话,至今犹传。进入中古,更是群星璀灿、名人荟萃。造父驾车,许由洗耳,师旷正音,叔向贺贫,薄后辅汉,相如遗族,樊哙故里,徐晃冢茔,“龙卧”二圣,不胜枚举。至于近古,古大槐处迁民轶事,玉堂春落难逢夫,王铎舞墨,镐鼎论理等等,都已成为广为流传的故事。当你亲眼见识了洪洞这些厚重的历史和人类文化遗存时,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即便是在这方大地上随便的抓起一把泥土,它都能攥出人类文明的液汁来。 

  故乡洪洞自古向来兴教重文,所以这里走出了清代的王铎,近现代的董寿平、贾题韬、孟伟哉等等响誉文化界的名人,更走出了新中国央行的首任行长南汉宸。在民间更是大量的涌现着《易经》的研究家,他们一个个神秘的观天象,识地理,搞预测。这也难怪,因为创造《易经》的始祖伏羲氏,最早就是在我们这里的卦底村推演的先天八卦,而至今那里还保存有最原始最自然的天然卦台。有着璀璨文明的故乡,还有着土生土长强身健体的洪洞拳术——通背拳,这种拳种古远,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是中华武术大家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以,在村里的田间地头,你不敢轻视了两鬓苍白的下田老头或随处游荡的二八少年,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各剧团附近村边的高大树林里,你清晨时常能听到“咿咿呀呀”的演唱声,那是学戏的人在吊嗓子,这声音时而粗犷时而尖细,每每唱起便会响彻云霄。如果你细听的话,就能分辨出每个吊嗓子的人学的是什么角色,他们每日都这样,夏练三暑冬练三九,为的是能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演技和嗓口,这就正好应了梨园行流传的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北方多寺庙,故乡洪洞就更不例外了。你随意的行走在县城的大街上,信步前行,就会有关帝庙(楼)、大士庵、千佛寺等等的实体古建筑映入你的眼帘,就连一条东西走向,长短不足两千米的大街也叫文庙街。这里所列举的例子,仅是对于县城而言,更不敢提及各个村镇的庙宇了。在乡间,几乎村村都有关帝庙、文庙。当然,在这众多的庙宇之中,名气首屈一指的就要数广胜寺了,古今数百年来,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寺院,常是这一方民众敬香拜佛祈求平安的好去处。每年的三月十八,去到广胜寺传统的庙会上逛逛,那里总是人山人海,露天的集市,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杂技马戏,书画图书等等应有尽有。你要不怕吃苦可沿石阶步行攀山,去上寺的寺院里拜访参禅悟道的老僧或攀爬那著名的七彩飞虹十三层宝塔;如果你精力充沛的话,还可以去附近的田间村头,捡一些垃圾文物——或形状各异的远古人类的新旧石器,或带有彩绘的先秦陶片,或遗弃在杂草丛中的秦砖汉瓦,分辨其图案是属于远古的粗旷之韵,还是属于汉唐的海风山骨,这一切都穿越着时间的隧道,让你同真正的历史对话。所以,我常对朋友夸口说这飞虹宝塔的建造是如何的用材奇特,更夸口山下的霍泉总是那么清澈。我说,你信步在这里的上寺下寺走走吧!广胜寺的藏经楼里虽没有了昔日《赵城金藏》的真迹,但这部历尽劫难的金代大藏经,至今却是我们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宝物之一;下寺水神庙里的元代戏曲壁画及《祈雨图》、《降雨图》、《下棋图》等风俗壁画,更是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元代巨匠手迹,至为罕贵。”  

  在故乡洪洞这方神气的大地上,曾经影响深远的中华乐圣师旷,虽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位先贤创造的《阳春》、《白雪》,还世世代代的活在古琴演奏家的琴弦上,甚至你去他荒漠的陵园看看,似乎在松风柏涛间,都能隐约的听到那潺潺的琴音。朋友!倘若你是搞政治的,我带你到虞舜躬耕的历山,去探询虞舜伟大的民本思想;倘若你是搞艺术的,我带你到广胜寺的下寺去看元代戏曲壁画,站在巍峨的霍山之上,我总是指着那山间的飞虹宝塔和汇聚着霍泉的海池说,看见那飞虹宝塔了吗?它的倒影就是一支自然的毛笔;看见那汇聚着霍泉的海池了吧?那海池就是一湾自然的砚台。请记住,历史每日必然都要翻开新的一页,现在的洪洞当然不仅仅是个保留着过去的名县,她有着其他县份所具有的最现代的东西。但是,她却与其他的县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神秘的大自然把中华古老的文明这枚大章放置在了洪洞。所以,洪洞无疑将永远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最具有知名度的县份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