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寻找失去的快乐-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或称为社会我,肯定也会携带着相同的问题。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有被父母责打的经验,那么他就有可能会在转化(成长)的过程中携带着这种经验,并逐步内化为“亲近的关系是通过责打来体现的”。显然这是一个症结,然而这个症结会随着他从本我向社会我的转化延伸,毫无保留地体现出来,于是,他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就有可能与领导相处不好,因为单位就如同一个大家庭,领导就像父母(官),既然与父母的关系是通过责打来体现的,那么与领导的关系也应该由此来证明。于是这个人极有可能在心里对领导不满,或主动挑起冲突,以此来证明他的生存经验,完成本我向社会我转化的过程。而这很有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无从觉察,他只是在潜意识中操作,并没有意识到它其实来自于父母责打的经验。
  这就是一个不成功的教育模式。父母在履行教育职能时,并没有妥善地完成孩子的本我向社会我的转化,甚至使孩子长大后继续蒙受羞辱与挫败,究其原因,是父母在教育方面的无能,或称为力不从心。
  在为许多考生做咨询之后,总让我想起一则寓言:有一天,同为山石的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说:“你我同为石头,可为什么那么多人踩着我,却到你脚下顶礼膜拜?”佛像慢慢地说:“是呀,你才挨了几刀呀?我可是经过千刀万剐才被雕琢出来的。”
  这里便生出一个问题,孩子究竟该不该打?亦即所谓:“玉该如何琢?”或“佛该如何磨?”
  毕竟,磨过了,佛会损;琢多了,玉会裂;打骂过了头,效果也是一样的。这是作为家长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作为孩子,特别是那些“被琢过头”的孩子,的确应好好想想“不磨不成佛”的道理。
  是呀,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成器,其实也就是想让孩子成为人上人,连孩子们也盼望自己长大以后被人们尊敬。然而极少有人忍受得了佛像的雕琢过程,这似乎看上去有些矛盾。那些带着问题来的学生,有些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好象是佛像上出现了裂纹,也像是花瓶或玉器上出现了瑕疵——而这些器,可都是家长花费了十几年的心血雕琢而成的,他们当然怕这器有什么闪失,不是吗?那些高考生,就如同即将出炉的玉器,却偏偏在即将验货上市时出现了问题,他们能不慌吗?因此,他们急于找人来修复,把他们花了十几年精心呵护、雕琢的器物送入社会,以证明他们的成功,也成全这些器物的价值。

第三章  家庭关系塑造人缘(2)
于是他们找到心理医生作为修复师,心理医生的责任当然很重,但修复瑕疵时,修复师的第一反应是寻找裂纹的起点,就像修补一个花瓶,如果不从裂纹的起点修复,而只是在看得见的表面上涂些黏合剂(就事论事地让他们改正),花瓶便极有可能还要继续顺着缝隙裂下去——所以我一般都会问家长和考生以往有什么冲突,其实是在寻找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过什么心灵创伤,也就是在本我向超我的转化过程中寻找症结,寻找那个裂纹的起点。只要找到开裂的起点,从这一点补起,那么将来也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人是万物之灵,当然区别于花瓶,因为心灵的裂纹一旦被修复,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可以恢复如初,还会为此人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但同时,我也感叹于那些家长,在养育孩子,也就是在雕琢玉器的过程中,他们是多么战战兢兢、精心打磨,可一不留神,还是在不知不觉中给玉器留下了口子——给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了创伤,而这个创伤一旦蔓延下去,伤口将会越裂越大,直至破碎,孩子还有可能成为一个无用之人。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灵的修复师,表面上看是心理医生,其实主体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因为那个裂纹是在亲子关系中造成的,自然也只能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弥补。可在多年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感觉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器,而导致孩子们出现问题的原因,往往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而且我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大有一头雾水之家长,他们特别习惯凭借着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判断事物,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们的经验和习惯,才导致孩子心灵的伤口。
  比如一位母亲,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很强势,从来不让别人说话,女儿当然最了解母亲,所以在学校受了再大的委屈,或考得不理想,都不愿告诉妈妈,怕给妈妈的脸上抹黑,由此形成撒谎和母女隔阂。究其原因,就是妈妈的完美主义(对女儿的影响),可对于这位母亲,完美是她的生存观念,也是安全感的寄托。
  因此,若想让女儿接受完整的自己,在学习时放松,与母亲无障碍沟通和亲近,根本办法就是让母亲放下完美主义,这对母亲——一个靠着完美主义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人来说,简直如同自杀。
  所以,亲子教育其实不只是教化孩子,它只是一个方便之门,一个孩子的问题,会调出这个家庭的全部问题,这就是通过孩子来诊断家庭关系。所以,如果家长不做出调整,再高明的修复师也无力回天。而心理咨询的过程,就好比雕琢玉器的工匠(家长)发现了成品(孩子)有瑕疵,拿到修复师(咨询师)这里请求修复,可修复师说,问题出在工匠身上,是他/她的工艺有问题。这等于否定了工匠的手艺,可如果不调整、改正,不听修复师的劝告,就只能看着自己精心打磨多年的玉器慢慢毁掉,这真是两难:一面要修复,但前提就是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是的,家长做心理咨询的心理准备是放下自己的虚荣心。如果仍然带着那个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自以为是,对调整是无益的,那只能说明这个家长是自私的,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具而不愿做出调整。因为,你认为对的这个经验让孩子出现了问题,那么你的这个所谓的对,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它真的对吗?可能对你的成长有利,但对于孩子,你就必须做出调整。

第三章  家庭关系塑造人缘(3)
常听到有些家长说孩子这个毛病,那个缺点,我只是说:“唉,可能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会撒谎,就会厌学……”是啊,婴儿只是一张白纸,画成什么样,是不是一幅好作品,作者到底是谁?怎么到今天却都成了这幅作品本身的问题?我们的推卸责任,真是处处得以体现啊!那么,孩子们感受到家长如此表达,他们作为家长生命的延续,会很自然地把推卸责任学到手,也成为他们将来的生存法则,那么,把生活搞成一盘散沙,也就不奇怪了!
  但同时我也感觉到有些家长的用心良苦,老实说,他们是认真且负责的工匠,却不是个高明的手艺人。他们不了解一块玉的性能,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盲目地雕琢。其实,打磨玉器需要两种心:既不能破坏玉本身的质地,又得雕琢出成品。这就是亲子教育的核心:既不能破坏孩子的本性,又要让他们成器。什么意思?打个比方,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习,可孩子此时正在玩耍,如果家长强迫孩子看书,那就是阻断了孩子本性的发展,就等于破坏了玉的质地,那么就算孩子看书了,这玉表面上成了器,可裂纹也产生了。心理学对这种裂纹有许多命名,强迫症就其中一种。它的本意是:孩子(此人)无法与自己的感觉在一起,被迫阻断自由能量的流动,形成阻断性成长思维,那么成长后,这个孩子便极有可能走神儿、言不由衷或心不在焉,更有可能与同事,尤其是与上级无法和睦相处……
  因此,有些家长并不是高明的工匠,高明的工匠绝不会只顾打磨,而无视玉石的质地。他们会顺着玉石的“性子”来,按这块玉石本身的质地雕琢,可这有个前提:工匠的头脑中不能有一个自己希望的图形,不能有太多的模式,没有那么多尺子,而需要有一种创新和自信的心态。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比喻,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块玉石,那么玉石的质地就是孩子的本性,也就是本我。将来形成的玉器就是超我,用于社会角色就是社会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既不能伤害孩子的本性(本我),还要把孩子打造成为成功的超我(社会我)。对于工匠的作品,最成功的肯定是那种没有裂纹,又推陈出新,且反映出其高明手艺的一件玉器。对于家长,不破坏玉器的质地,不产生裂纹,还得让孩子成器的办法,只能学习高明的工匠,是的,教育学中有一个词比较贴切,叫“引导”。
  引导是顺着孩子的本性来,按孩子的成长能量去疏通且雕琢他/她,如果你按照孩子的本性引导,那么在雕琢的过程中,孩子是愉快的,他/她会自然地接受家长的一切互动,因为家长没有强迫与禁止,没有让孩子疼,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彼此通达无碍。
  在尊重本我的前提下雕琢自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健康的人格,其结果就是完整的超我。现在的我们,既在社会上打拼,处理各种关系,又无时无刻不以那个本我为出发点来操作着成长中发生的一切。比如一个人的超我(社会我)中表现出总不被别人理解,那么他的本我中很可能有一个声音:“唉,这种孩子注定没出息,说什么都白费,什么都不懂,也学不会,放弃他算了……”当他的本性发育中已经注入了这种亲近关系的信号,那么无论他走到哪儿,都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不被任何人理解与认可。这就是心理学家们常说的那句话:“你的心就是你的世界”,也是佛陀说过的“万法唯心造”。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家庭关系塑造人缘(4)
真正想深入亲子教育,最好学一点佛法和心理学,前者让你深入人性,后者让你有的放矢。这就像一个人生坐标:横向是心理学,纵向是佛法。如果不深入自己的本性去了解自己(自修),那么就算你学了再多的理论,或心理学,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可如果你偏空,只修自己而不去落实所学,不结合实践,不与现代流行的心理学结合,那最好到寺院里剔度出家。因此,智慧的家长要成为菩萨,既觉悟,又要有情。觉悟就是明了本性,有情就是结合实际。
  当你真正了解自己,也才会了解别人,如果你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自然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此时最需要什么,也自然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放下自己固有的经验和偏执。再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去操作,那么你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不强呢?!
  我常常看到在小区里玩耍的孩子,当他们相互追逐时偶尔会摔倒,于是,一群长辈就会蜂拥而至,这个扶,那个拍,这个哄,那个抱,好象摔倒对于孩子来说是件天大的事。当然,这个孩子会哭,而且显得很委屈。可正像亚当和夏娃一样,在那个年龄里,孩子的头脑里并不具备是非好坏,摔倒对他而言本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可对于那些大人们,在他们的观念里,摔倒是不好的,是要疼的,是会脏的,是会吃亏的……这些教条会让他们不假思索地去协助孩子,其实是在传递一种自己的经验信息,用行为和情绪告诉孩子摔倒的后果。这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社会化传递,孩子所感受到的,从大人那里学到的所有经验,都会成为这个孩子未来生活模式的指南针,于是他知道:原来摔倒是不好的,是需要别人搀扶的,靠自己是无权站起来的……这个经验被他记忆在潜意识深处,一旦遇到同样的经历,比如在上学时与小朋友们发生肢体冲突,谁把谁推倒或摔倒,那个最先站起来的人就是优胜者,相反,那个摔倒的人就是失败者,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瞧不起自己。这极容易使这个孩子形成自卑和孤僻的性格——为了避免摔倒,便不再与同学接触,甚至导致厌学:为了避免失败(摔倒),他宁愿不去与同学竞争,比如在分数上一较高下。
  进而长大后,也许没有人再和他打斗,男人之间的角力变为职场之间的较量,而如果他在竞争中失败,或在恋爱中失意,那个童年摔倒的经验会不自觉地影响到他,于是,他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有人来扶他,有人来安慰他,有人来抬举他,如果他得不到相应的经验,便极有可能一败涂地、一蹶不振,或表现为对环境发作,旨在强调周围人的关注(大人的协助)。总之,他自己无法站起来,因为他的这项本能已经在童年时代被别的经验取代,他只知道,摔倒是不好的,也必须由别人来扶,自己才可以站起来。
  在本我向超我的各项转化中,许多家长往往表现出一种粗糙的本能反应,或打骂或溺爱,无形中阻断了孩子与自然的接触,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然而,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出现了种种在大人看来是不成功、没出息或无能的行为结果,家长们又会反过来教训子女,把责任推诿给孩子本身,让他们永无翻身之日。
  因此我告诉那些家长,将来的社会可不是动物园和马戏团,在动物园和马戏团中,动物们是可以失去本能的,正如你们在旧有的单位里吃着大锅饭,可以不去考虑什么独立自主和创业冒险,只要稳妥地满足领导需要的社会化状态,就可以安安全全地生存。可将来的社会绝不是这样,它更像是一个原始森林,在那里,既充满了天敌又具备各种机遇,残酷的竞争环境要求每一个生命个体必须保持自强、自立。如果你无能力对抗天敌,那么你只能成为狮、狼、虎、豹的猎物,更不可能成为王者。因此,今天的教育,就必须为后天的竞争环境做好准备,在照本宣科完成学业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保留孩子的本性,事实证明,孩子的本性被保留下来的越多,他将来的胜算也就越大,而一纸学历根本无法为他将来的成功负责。
  保留本性需要智慧的引导,正如家长在琢玉时的心态。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妨去向狮子学习。动物世界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场面:一头母狮带领着几只幼狮散步,幼狮们任意地相互*、摸爬滚打,母狮只是在一旁守望,提防天敌来犯,它对孩子们绝对不做任何干涉,只是在安全范围内给予关注和陪伴。它不像我们人类的家长会指责孩子之间的互动,因为它知道,它的狮宝宝将来要靠自己觅食,还要与其他狮群竞争,如果不利用这个时候学会打斗,承受互动经验,不磨练它们的牙齿和利爪,还处处替代、呵护,那么将来一旦遇到天敌,一旦受伤,它们是不会自我调整和独立生存的。它们长大后要成为森林之王,要保护家庭,承担责任,还要赶走任何来犯之敌,因此,它们今天必须“自由地玩耍”,哪怕抓得头破血流,只要不致命,它们都可以自我调节。
  这就是顺着孩子的天性去引导,家长们只需要陪伴和分享,毋须以自己的经验发号施令,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保留了本性。但让家长们不去干涉何其难也,他们的心疼似乎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要比孩子本身的成长更为重要。为了让自己不心疼,他们可以放弃智慧,其实,这就是一种偏执,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根最紧的绳索。
  由此我们可以反观,那些在社会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的人,那些因一次失败而再也无法站起的人,那些总在同一块石头上摔跤的人,那些轻而易举就发作的人,他们有谁在童年时会幸运地得到如母狮一般的父母?
   。。

第四章  成功的背后(1)
有这样一则故事,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