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寻找失去的快乐-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点儿事,就先走了。”
  大爷看了他一眼,“那就不送了啊!”
  另一个年轻人看了看墙上的挂钟,看得出,他也有点儿着急了,于是微笑着问大爷,“您能对我透露一点儿这家公司的情况吗?我也比较关心这里的人际关系。”
  大爷同样从眼镜缝里看了看他,“你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你们那里的人际关系又如何呢?”
  年轻人低下头,“不瞒您说,我是从某某公司来的,我们那里呀,大家就像一家人,一人有事大家帮忙,如果谁和谁发生矛盾,大家都会着急,也都会劝解,就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年轻人有些激动,“唉,要不是因为换了房子,我根本不可能离开他们,这不,知道我出来,他们都给我发信息。”年轻人拿出手机给老人看,老人接过手机,但没有看信息,只是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人,微笑道:“年轻人,你放心,我们这里的人,要比你们那里的人还要好,他们委托我在这里先接待你,”然后老人指了指大楼,“快去吧,他们都在等你呢!”说完,这位老人笑着把手机还给年轻人,年轻人此时才豁然开朗。
  故事讲完了,两个年轻人问老人同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因何从老人那里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答案呢?难道这位老人在忽悠他们吗?
  有这样一则寓言: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人偷的,于是他经常在暗中窥探隔壁的邻居,觉得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鬼鬼祟祟的,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小偷。过了几天,他突然在自己家的柴堆里找到了那把斧子,于是他再看邻居家的那个人,可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他不像是一个小偷。 。。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2)
我们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都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而每一件事物,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件事物,同一个人,不同的人在看他们的时候,都会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比如在面对同一块地时,在一位农民的眼中,他对这块地的土壤十分关注,他期待着这块地能为他带来好收成。可在一位房地产商的眼中,他对这块地的判断是地理位置、价格及楼盘的蓝图。又比如两个人同进一间屋,这间屋里有钢琴和书架,如果你是一位音乐家,你的目光一定首先关注那架钢琴;而如果你是一位作家,那么你的目光一定集中在书架上。
  是的,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我们都会以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去索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好恶观念去判断同一件事物。这来自我们的经验,经验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比如上述那两个年轻人,第一个人的经验是不良的人际关系,第二个人的经验截然相反,所以那位老者也自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应该是一位智者,他知道,第一个年轻人,无论他走到哪里,人际关系都可能遇到麻烦,而第二个年轻人,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受到欢迎。究其原因,并不是环境有所不同,而是他们二人的经验不同、观念各异。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有些人走到哪里都感觉自己是一个不被重视的人,或者是个无足轻重的人,而有些人,他们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是一片笑声。
  用在成功学理论上,这项特质即成为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如果你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功?”相信小学生都回答得出来:“要有毅力,有恒心,要不怕失败,坚持到底……”可是,在我们的世界里,成功人士为何如此稀少?难道他们连一个小学生都能说得出来的道理都不懂吗?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句话:“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
  事实上,所谓的成功与失败,绝不是那么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能陈述得出来的。比如一个医术高明的外科医生,他也许做过许多成功的手术,救助了无数的患者。然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亲人时,在无影灯下,那把手术刀却很难切下去,那时,他的成功经验根本无效,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面对亲人时会无所适从。
  因为,他的头脑中充满了顾虑,这些顾虑来自亲密关系,它阻碍了这位医生的正常发挥。有一个童话故事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有一天,蜈蚣在赶路,不巧遇到了青蛙博士,青蛙对蜈蚣说:“嗨,蜈蚣啊,请你停一下,我来问你一个问题。”
  蜈蚣看到青蛙博士,十分尊敬地停下来打招呼:“你好,青蛙博士,你有什么问题呢?”
  青蛙看了看蜈蚣,说:“我一直搞不明白,你有那么多条腿,那么每次你走路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先迈哪条腿呢?”
  蜈蚣笑了,“我从来不考虑这种问题,只要想走,自然就动了起来,哪里会管它们的先后顺序?”
  “那可不行!”青蛙博士严肃起来,“这是个学术问题,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你到底是先迈哪条腿的。现在就请你想一想,花不了你一分钟,你马上告诉我,我还等着回去写论文,快点儿,现在请你想一下。”
  蜈蚣无奈,只能停下来打量自己那多得数不清的腿,“是啊,我每次走路时要先迈哪条腿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3)
当它仔细研究的时候,突然,它僵住了,觉得先动哪条腿都不对,于是哪条腿都动弹不得,它一下子不会走路了,它的百足混乱了,进退两难,左右不是,它急得不知所措,“天呐,我怎么连走路都不会了?可我生下来就从未研究过它们呀,现在博士让我想,可这一想,我倒懵了……”于是它吃力地看着青蛙博士,“求求你,收回你的问题吧,如果我不想,还可以走路,按你的要求一研究,我的整个身体都不会动了,你能不能让我恢复本能,解开那个魔咒?”
  青蛙博士无奈地摇摇头,“唉,我问了十几只蜈蚣,它们都不能给我答案,而且表现出相同的反应,看来你们都很无知,连这么一个天天做的事都不了解,看来我只能去请教别人了。”说完就悻悻地离开了,却把那只瘫痪的蜈蚣留在原地。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是说不清的,特别是本能,它只是一种存在,如果了解了这本能的原理,反而会让我们束手束脚。
  比如那个医生,平时他并不了解那些患者,只是在医治他们,可面对亲人时,由于他非常了解亲人,平时和亲人生活在一起,那种亲情即刻将他束缚起来。其实,《圣经》旧约的第一章便阐述了这个道理:当亚当和夏娃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彼此在性别上有什么差异,可当他们受到蛇的引诱,偷吃了智慧果后,他们的是非观即刻产生,知道了善恶美丑,于是他们当即穿上了*布,彼此疏远、脸红,上帝再看到他们时,知道他们违背了诺言,便将他们逐出伊甸园,从此他们远离了天堂,到人间来受苦。
  这里的上帝,就是自然。他们所犯的戒,也不是吃了智慧果,而是了解了是非观,于是产生了顾虑,顾虑使他们感受到烦恼和痛苦,这在一念之间的变化,就是从天堂到人间。因此,天堂和人间,乃至所谓的地狱,都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心态,并不是真有什么地方叫做天堂和地狱。
  回过头来,再来看看那只蜈蚣,当它无忧无虑时,它的行走是自如的,它是成功的,对它而言,自由自在地行走就是天堂;可当它开始考虑(对错)时,即刻失去了自由,对那时的它来说,那就是失败,就是地狱。那个医生,当他没有顾虑时,他的医术是高明的,手术是成功的,可当他一触到亲情,便拿不起那个手术刀了。成功与失败,其实就在这一念之间。
  其实所谓的社会化、情感和知识,按庄子的说法,就是远离自然(大道),因此他才会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那么是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学习,不需要社会化?答案并非如此,庄子说,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丰富自己的经验以了解本性,而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丢掉本性。因此,真正成功的人,他一定比较接近自己的本性,进而发挥出本能,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打拼,有的还抛家舍业,甚至伤痕累累,却仍然无法成功呢?
  “我”是一切的根源。当我们的头脑中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时,即使我们再想成功,我们本身已经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了,就像那头被马戏团捕捉的大象一样,手脚早就被旧有的经验和观念牢牢地绑住。我们的束缚来源于我们的安全感,为了能安全地生存下来,我们在很小的时候便接受了大人们的同化,知道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这些经验,都来自那些爱我们的大人们言传身教,我们无从选择对错。为了让我们能够生存下来,他们按他们认为是对的经验教化我们,无形中让我们远离自己的本然,为了与他们共存,我们必须屈从于他们,而他们的经验只是他们为了与环境共存而体会出来的,严格地说,这些经验与我们无关,与我们的本性无关,而一旦被迫吸收,我们便离自己的大道越来越远。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4)
是的,我们今天所表现出来的不如意,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那只是一个假相,一个被迫接受的经验使然,它并不真正属于我们,真正的我们是自由的,是无所不能的。
  一个成年男人在一次正常的性生活中,射出来的精子至少有3亿之多,请想象一下,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你和我,都是成功者,我们都曾经是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的一员,在这足以容纳中国几个省人口的庞大队伍中,我们都曾经是最勇敢、最坚决、最有信心、最有力量的一员,那时的我们,无所不能,我们要比世界上最棒的奥运冠军还要优秀。可是,究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有如此之多的不如意和挫败感,难道我们生下来就注定了失败吗?
  “我”是一切的根源,当我们成为自己的时候,我们肯定接近那个大军中的自我,因此我们成功。传说中,佛陀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会走路,他往前走了七步,每一步的后面都会生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声说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
  这里的“我”,并不是指佛陀本人,它是指每个人的本性,本性中带有所有的可能性,包括成功的特质。就连基督教的教义里也告诉人们:所有人在生下来都带着神性。而所谓的神性,其实指的就是自然,这个自然,并非独指大自然,它还包括人类社会,比如我们看不惯领导的发号施令,就是违背了社会中的自然现象,领导的发号施令只是一种发生,一种环境中的表达,是你不可控状态下的现象。而此时,你如果像老子倒骑着驴进城时的心态——来什么就接受什么,你就不会起心动念,你甚至还会顺着领导(自然)的意图去寻找一种与之和睦相处的方法,进而保证你的成功。
  庄子在《庖丁解牛》一文中描写了一位叫庖丁的屠夫在解剖牛时的境界:庖丁用的刀19年没有磨过,而一般的屠夫所用的刀几个月就要更换一次。究其原因,庖丁在解剖牛的时候,是顺着牛的关节脉络“走刀”,因此牛并没有痛苦,不会较劲,对刀也就没有反作用力。其真实的意思是说,在与环境相处时,如果顺着环境的本性进入,顺着别人的本性互动,那么就会真正达到目的,且对彼此没有伤害。这就是所谓的“顺其性以行之”。
  试想,如果面对领导,也像庖丁一样顺着他的本性来,那么你们的互动与沟通就是成功的,你的人际关系就不会产生对立面,与此同时,你的目的还会达到,而这,就是成功的基本保障。
  中国有句话,叫“做事先做人”,这个做人就是指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在许多心理测试中,有一项非常关键的指标叫“人脉指数”,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情商。
  在中国,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做事的前提并非没有理由,因为中国人最讲人情。打一个比方,中国人之间要合作之前,一般都会请客吃饭,大家围坐在一起同食一个盘子里的菜,同酌一个瓶中的酒,而且在用餐完毕都会争着去买单。这种现象在欧美等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在西方,几个合作伙伴一起用餐,无论生意谈得如何,他们都只为自己点餐,而且只吃自己盘中的食物,吃完后分别为自己买单。因为,他们强调的是个人意识,要求绝对的平等,他们更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而在中国,所有的关系首先都会变为家庭关系,同食一盆饭,同夹一盘菜,就如同所有人都在同吃一个母亲的奶,因此在一起用餐的人都成了兄弟姐妹,大家不分彼此,它强调的是家庭意识。
  还有一个笑话更能说明问题。有四个人同时在喝茶,第一个人是英国人,他发现杯中有一只苍蝇,于是非常不满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钞票,压在杯子下面,然后愤然离去。这体现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第二个人是日本人,他发现杯中有一只苍蝇,于是大骂服务员,指责他们的服务质量,并教他们应该如何经营。这体现了日本人的严谨作风。
  第三个人是美国人,他发现杯中有一只苍蝇,于是不慌不忙地把服务员叫来,微笑着说:“在我们美国,一般是先上茶,再上一只苍蝇。”这体现出美国人的幽默感。
  第四个人是中国人,他也发现杯中有一只苍蝇,于是当即拍案而起,指着服务员大喊:“这是怎么搞的?快去,把你们的领导找来!”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不难看出,中国人始终奉行着“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宗旨。因为领导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父母,因此中国人把一个地区的长官称为父母官。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也要由父母(官)出面协调、解决。
  因此在中国做事,无论大小,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与父母处理好关系。在中国有一句约定俗成的理论:一个人的品质好坏,从他是否孝顺父母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中国人才有那句“家和万事兴”的谚语,也由此推断,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家庭关系,如果家庭关系处理不当,那么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会携带着这种不当,进而影响你的人脉,也无法顺利地从事工作。那么,成功当然与你无缘。
  

第三章  家庭关系塑造人缘(1)
既然人际关系是成功的根本,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既然中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家庭关系,那么该如何正确地处理家庭关系,使一个孩子既不失去本性,又能顺利地完成社会化呢?
  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它的名称叫“教育”。在中国,教育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本性发展,第二个层面是个体完善。所谓本性发展,就是保证一个人本性中的完整和独立性,是不改变他的本然状态,心理学上,这个状态叫做本我。
  所谓的个体完善,就是在保证本我不失的前提下,让一个人顺利地进入社会化,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达成统一,在心理学上,这个状态叫做超我。
  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存在着一个纽带,叫做自我。正是这个纽带使本我与超我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地说,这个纽带就是本我向超我的延伸,是本我向超我的转化过程,如果这个纽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延伸出去的超我或称为社会我,肯定也会携带着相同的问题。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有被父母责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