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争大唐-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别提那本不知来路的天书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过着,转眼间就是贞观七年二月,跟随李、秦学艺一年多的李贞个头长高了不少,小身子打熬得极为壮实,学问见长不说,骑射功夫也有些模样了,虽说尚不能拉硬弓,玩些个百步穿杨的勾当,可骑在马上耍上几趟枪法却也能凑合一下子的,李贞的“神童”之名因此而坐实了,满京师都知道汉王殿下英武聪慧,关于李贞的传说在市面上可是不老少的,时人们在教育自家孩子上,没少拿李贞来做榜样,这令李贞得意之余,却也有些子惶恐——人怕出名猪怕壮,天晓得那帮子“可爱”的兄弟们会不会因自个儿的名声大噪而有所动作,没奈何,李贞也只能小心从事,绝不跟那帮子兄弟勾勾搭搭,每日里除了习文练武就是忙乎生意上的事儿,小日子倒也过得充实得很。
李贞忙得很,一起子兄弟们也都没没闲着,这段时日来,虽说彼此间没什么正面交锋,可都各自加紧了拉拢朝臣、积蓄力量的脚步,而一件大事的发生,终于使始终潜藏着的暗流开始浮上了水面,兄弟们之间的暗斗开始向明争转化,这事儿是这样的:
贞观七年二月二十一日,迁延了一个多月的科举总算是放榜了,之所以拖延了如此长的时间,并不是因考生云集而忙不过来,实际上是因考生少得可怜不说,质量还差的很,愣是令主考官不知该如何抉择——堂堂一个大比,明经、俊士、明法、明算、明字、进士一共六科,可总考生加起来却只有可怜的三百人不到不说,真儿个能考过的更是只有明经科不到十人而已,其余五科竟然无一人合格,如此丢脸的成绩着实令主考们有些子不知所措——尽管往年的科举成绩也好不到哪去,可毕竟各科都还有些中选者,至少进士科还能有一、两名俊才脱颖而出的,可这一科竟然全军覆没,这令一直提倡教化百姓,选天下之才为己用的李世民分外的恼火,大怒之余,再次下劝学诏书,诏令各地务必遵照执行。
朝廷想要教化百姓,这自然是好事一件,可要想教化百姓总得有书不是?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这时节的书全都是手抄本,在经隋末乱世之后,存世的书籍本就不多,大多存于世家门阀之手,民间的书籍少得可怜不说,因着是传抄的缘故,其中的谬误还不少,而大唐建立以来却始终未曾在治典上下过功夫,这就导致教化民众连个范本都没有,天晓得下头那些子地方官该如何去遵诏执行,如此一来,治典之事就迫在眉睫了,围绕着该如何治典、由谁来治典,一起子皇子们可是拉开架势斗上了。
最先出手的是越王李泰,头天李世民刚发出劝学诏书,次日一早李泰便上了奏章,在大肆吹捧了自家老子的英明决策一番后,提出要编典籍,明儒学之主张,并毛遂自荐要充当总编;李泰的奏章写得慷慨激昂、颇富文采,令李世民看了之后,龙颜大悦,可还没等李世民下诏准行,那一头得了消息的太子却不干了,同样上了本章,宣称弘文馆在东宫,内里藏书丰富不说,弘文馆学士无一不是学富五车之人,既是要修典籍,自该由东宫出面为妥;李承乾的本章言词灼灼,也很有道理,这令李世民很有些子为难,可还没等李世民做出个决断,蜀王李恪也上了本,同样是提出治典籍的事儿,所不同的是李恪的文本中不但载明了如何治典、治何典籍,甚至连相应的治典计划都详细地列了出来。就这么着,三个皇子算是正面杠上了,还说得都挺有理的,这一下李世民可就犯难了,一时间也无法决定该由谁来主导这次修典,索性下诏让朝臣们上本议事,呵,这回可就热闹了,一起子皇子门下的门客们上窜下跳地忙乎开了,朝堂中立时狼烟四起,乱哄哄地没个安生。
兄弟们斗不斗的,李贞并不关心,若是其他事情,李贞压根儿就懒得理会,可这回治典之事却令李贞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经过近两年的准备,李贞的印刷厂场已经接近完工,连样本书都已经印制出来了,是该到了赚大钱的时候了罢,只不过光有技术还不够,还得有契机不是?若是没个名堂,私下起印、发行书刊,被人参上一本那可就要出大事的不是?对于夺嫡李贞没兴趣,可对于赚大钱,李贞却是做梦都想的事儿,自然不想让如此好的赚钱良机烂在手里头,可该如何渔翁得利却还有得计较不是?李贞反复思量了好些天,总算是想出了个法子,这不,立马忙乎开了。
贞观七年二月二十四日,又到了早朝的日子了,老爷子才刚上朝呢,**都没坐稳,一帮子皇子们就闹腾了起来,开始时是各抒己见,到了末了就成了相互争执,吵得面红耳赤,那些个依附于各皇子的朝臣们也忙着为自家主子帮腔,满大殿乱糟糟的,简直就跟菜市场没啥子区别,这也难怪一起子皇子们如此热心——这主持治典之事不单是扬名天下、青史留名的大好事儿,对招揽民心士气也有着莫大的好处,更别说朝廷拨款那一块大蛋糕的甜美了,此时不争更待何时?皇子们倒是争得痛快,却令李世民头疼欲裂,无奈之下,不得不早早地宣布散朝,召集了房玄龄、李靖、长孙无忌等一干子重臣到甘露殿议事。
议事倒是议事了,在李世民面前,一干子大臣围绕着治典之事踊跃发言,个个都说得慷慨激昂,言之有物,可再细细一分析,那里头却全都是虚言,连个实的都没有,谁也不表态究竟该支持哪位皇子,无他,大家伙都是老江湖了,哪会不知道那起子皇子们心里头的小算盘,在不明圣意何属的情况下,没人会傻到自个儿去摆乌龙的,这回好了,表面上看起来甘露殿里头议得轰轰烈烈的,可全都是口号似的玩意儿,压根儿就解决不了问题,愣是令李世民气得脸色都有些发青了。李世民这一生气不打紧,满大殿的重臣们全都是些人精儿,一见形势不妙,立马全都收声不语了,人人垂手而立,个个成佛像了,大殿里头立时静得只剩下李世民那重重的喘息声在响着。
“启奏陛下,汉王殿下求见。”正当李世民即将发作的当口,内侍监高尧从殿外走了进来,急步走上前去,恭敬地汇报道。
“宣。”李世民正在气头上,冷着脸,沉默了好一阵子才挥了下手说道。
“儿臣叩见父皇。”李贞一进入大殿,立马发现气氛有些子不对劲,不过这原本就是意料中事罢了,除了治典的事儿,怕也不会有其他事能将老头子气成这副样子,若是有可能,李贞着实不愿在此时出头的,只可惜一来李贞赚钱心切,二来嘛,也只有李靖上朝的日子李贞才能得空,要想上本也就只有趁这等时机了不是?
“免了,贞儿,尔有何事如此急地要见朕?”李世民尽管心情不好,可他毕竟不是个昏君,那等迁怒于人的事儿是做不出来的,沉吟了一下,尽量温和地问道。
啥事?嘿,自然是赚钱的好事喽,您老爷子得名,咱就得利好了。李贞心里头得意着呢,可脸上却很是平静地道:“启禀父皇,儿臣有本上奏,是关于治典之事……”
李贞话还没说完,李世民的脸立时耷拉了下来——那头三个儿子正争得不可开交呢,这头又冒出个李贞来了,还真令李世民气不打一处来的,恨恨地挥了下手,冷冷地哼了一声,打断了李贞的话,大殿中的气温霎那间宛若陡然低了几度似的,寒得叫人心颤……
第二十二章忧国不忘发财(中)
误会了不是?得,咱还是赶紧说清楚的好。李贞心中有数,并未因李世民不待见而受惊吓,顿了一下,紧赶着说道:“父皇,儿臣于制书上偶有构思,着下人们试验了一下,发现可行,儿臣不敢隐瞒,特来禀报父皇。”一边说着,一边从大袖中取出一本奏章和一本书籍,高高地举过头顶道:“父皇,此是用儿臣所构思之物印制出来的《论语》,颇有些可观之处,还请父皇过目。”
李世民看了看李贞,良久不发一言,多半会才挥了下手,示意随侍在身侧的小宦官将李贞所呈之物递了上来,也没先看李贞的折子,倒是先翻阅起那本书来,只不过就这么随意一看,李世民的脸上立时浮现出了惊疑之色——《论语》全文并不长,也就是四千来字,印制成一尺长,八寸宽的书籍,也就是三十来页罢了,可那上头的字却婉雅秀逸、外柔内刚,深得沉厚安详之韵,以李世民对书法的爱好,立刻认出了这笔楷书正是礼部尚书虞世南的笔迹,可再一瞧,那字明显不是用毛笔写出来的,疑心顿起,放下了书本,看着李贞道:“此书是如何而来?”
嘿嘿,成了!李贞心中暗自得意,可脸上却满是恭敬之色地道:“回父皇的话,儿臣自进学以来,常闻父皇诏令各地要教化民众,儿臣深以为然,不过儿臣以为既是教化,总得有书,若是全靠手抄,费时费工,且谬误难免,儿臣身为皇子,自该为父皇分忧,儿臣想若是能以印刷术代替手抄,不但能省时省工,还能宣示朝廷爱民重士之意,故此每得闲暇,总是思索其事,屡经试验,终有所得,儿臣已令人建立起一印刷厂,可以大规模承印书籍,此书即是样本。”李贞顿了一下,偷眼看了看李世民的脸色,接着说道:“儿臣年前因要摹字,特地托人请虞尚书撰写了文贴,因着虞尚书的字好,前些日子儿臣便着人以此文贴为模子印制成了此书。”李贞畅畅而谈,将事情的起因经过都详说了一番,立时勾起了李世民的好奇心。
“哦?此书印制所需时间几何?一次能印制多少?”李世民略一沉吟,开口问道。
呵呵,老爷子上钩了!李贞心中暗爽不已,紧赶着答道:“回父皇话,若是有摹本,就以《论语》而论,若是以一次印刷一千本为计,所需时间不过一个半月,不过就算是印制万余册,所需的时间也不超过三个月,只需排版完成之后,印制数量可以不限,无论多少都能印制。”
李贞所言已经是很保守的估算了,实际上,以李贞目前已经建成的印刷厂规模而论,印制一万册《论语》所需的时间两个半月足矣,可就是这样,还是把群臣们都吓了一大跳,一干子重臣都不相信天下有此奇术,虽不敢在君前对李贞详加盘问,可私下却各自小声地议了起来,大殿中嗡嗡之声立时大作。
纵使李世民眼界开阔,可听了李贞的话,眉头也皱了起来,狐疑地打量了李贞好一阵子,沉吟地问道:“贞儿所言可是确实?”
“回父皇的话,儿臣所言句句是实,并不敢虚言哄骗父皇。”李贞恭敬地答道。
在李世民的印象中,李贞素来沉稳,行事靠谱,尤其是前些年捣鼓出那些新式家具的事儿更是令李世民印象深刻,此时见李贞说得如此肯定,李世民虽未全信,可毕竟是信了几分,略一沉吟,也不再多问此事,转头看向那起子议论纷纷的重臣们,笑着说道:“此书朕以为尚可,诸公不妨试阅一下。”
李世民下了旨,自有随侍的小宦官将此书传交给那起子重臣们,从左仆射房玄龄起,一个个轮着过了一遍,大家伙都是见识过人之辈,自然明白此书若是真儿个能像李贞所言那般印制出来,对于朝廷想要教化民众之举而言,是极为有利的事情,自然是人人交口称赞不已。那一声声的叫好声听在耳里,李贞可是颇为享受的,只不过还没等李贞陶醉个够呢,老爷子下一句话就让李贞吓出了一身的冷汗——“贞儿,尔对治典一事如何看?”
妈的,老爷子果然还是问上了,该死的,管他谁主编,反正老子是轮不上的,咱等着书出来印就是了。李贞尽自来前就考虑过自家老爹有问出此题的可能性,可还是被惊出了一身的冷汗,无他,这个问题着实不好答,这满大殿虽说都是重臣,可难保其中没有那些个兄弟们的眼线,这时节李贞要是答得偏了,那话头一准传将出去,真到了那会儿,就算李贞不想参与夺嫡,只怕那帮子兄弟们也不会放过他的,可问题是老爷子金口已开,不答也得答了不是?
李贞斟酌了一下道:“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治典是必须之事,不过儿臣以为治典所需时间不少,而教化民众之事却急,若是先将现有之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以及明算科之《九章律》、《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记遗》、《三等数》,《缀术》,《辑古》等书先行刊印天下或许更好些。”
李世民问的是该由谁来主编典籍,李贞却答非所问,纯属偷换概念,不过所言之语却颇有些见地,尤其是提出四书五经的概念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毕竟这个时节所谓的经书浩瀚得很,远不止李贞所言的这几本书——唐科举为九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周易》、《尚书》、《诗经》,称为“九经”,至于各种传、记还有许多,就算是九经也有着数十种不同的版本。
李世民自然是知晓李贞偷换概念的根由之所在,可眼瞅着李贞不想说,李世民倒也不为己甚,笑了一下,也没再多问,环视了一下众臣道:“诸公以为贞儿此言如何?”
如何?还能如何?李世民这话的意思早已明摆是赞同李贞的看法了,诸位大臣也不会强自出头阻拦,再者,此事也属利国利民之好事,诸大臣自然不会出言反对的,当然是人人赞同,个个说好的。
“陛下,臣有几桩不明之事要请教汉王殿下。”在一片的赞扬声中,秘书监魏征站了出来,高声说道。
李世民笑着点了下头道:“准了。”
靠,这老爷子咋又跳出来了呢?李贞一见是以直谏闻名的魏征站了出来,心头不免有些子发虚——头前李贞整出新式家具的时候,魏征就曾上本言事,说那些个新式家具是骄淫奢华之物,不主张推而广之,甚至说宫中不该有此物出现。其本章言辞灼灼,险些坏了李贞赚钱的好事,若不是老爷子自个儿用了说好,只怕李贞手中那些新家具就得全部烂在手中了,这会儿眼见魏征又站出来了,李贞还真是有些子气急败坏的,可当着老爷子的面,却又发作不得,没奈何只好恭敬地行礼道:“魏大人有事请言明,小王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秉性正直,素以敢犯颜直谏而闻名天下,只要是他占了理,就算是李世民龙颜大怒,他也不会害怕,该说的照样要说,没少令李世民下不来台,这会儿眼瞅着李贞态度恭敬,魏征却也宛若没有感觉一般,一脸子平静地问道:“老臣有三事不明,其一:汉王所云之四书五经出自何典?其二,若是刊印书籍,如何计价?其三,由谁主导,如何掌控,以确保无误?”
魏征所提的问题极为尖锐,可却正好问在了点子上,一时间满大殿的赞扬之声立时停了下来,大家伙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李贞的身上,大殿中静得有些子碜人……
第二十三章忧国不忘发财(下)
魏老爷子哎,您老就不能消停一下吗?就您老这啥事儿都要谏的个性,也就咱家老爷子能受得了,换个主儿,您老被免官都算是轻的了,闹不好断头台上都有您的位置了。一听魏征提出的那三个疑问,李贞可是头大得紧,恨不得跑上前去一把捂住魏老爷子的嘴,无他,这三个问题问得实在是太刁钻了些。
后俩个问题倒也罢了,虽说难答了些,可李贞要想经营印刷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