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4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城以北的六座军大营,由龙骧将军赵云统率位于北疆的四座军大营,由奋威将军公孙瓒统率位于幽州的两座军大营。两位将军返回边疆后,立即集结汉、胡铁骑,随时听调南下参战。
    主薄司马懿把有关钱粮军械的分配和运输,随军民夫的征调做了说明。然后就近期各营统领大将禀报的关于新兵制实施的一些难题做了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一系列修改和完善方案。
    正月二十一,诸将赶到晋阳宫辞别天子和长公主。长公主恳请诸将齐心协力,为早日中兴大汉而奋战。
    正月二十四,前大司徒张温病危,长公主前去探视。
    长公主很是自责,拉着张温的手,泪如雨下。张温小声安慰了几句。“殿下,臣已经老了,也到了该死的年纪,你无须伤心。先帝驾崩,臣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如果不是殿下的宽容,老臣一家已经葬身乱坟岗了。说起来,这一切其实都是老臣的罪过,都是老臣的不对啊。老臣对不起殿下,更对不起你的父皇。”
    长公主愧疚至极,伏在张温身上悲声饮泣。
    “殿下,我上书让你重新起用崔烈等老臣,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明白。”长公主哽咽说道,“刘和大人代表了宗室和幽州士族大臣,崔烈大人代表了冀州门阀士族大臣,赵岐老大人代表了北疆和其它各地的士族大臣,大司马大将军代表了北疆的武人。这四位辅弼大臣分别了代表了朝中四股不同的势力,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可以缓和和压制朝廷中的矛盾,有助于中兴大业的推进。”
    张温赞许地点了点头。
    “但是,赵岐老大人的年纪已经大了,他已经八十九了,他如果不在了,何人可以代替?”长公主皱眉不展地问道。
    “蔡邕。”张温缓缓说道,“蔡邕是兖州陈留人,和兖州籍的大吏走得很近。另外,他在北疆待了很多年,在北疆大吏中有很高威信,他的女婿又是龙骧将军赵云,所以,他是代替赵岐出任辅弼大臣的最合适人选,可以让外朝的这种权力制衡继续维持下去。”
    “蔡邕大人之后呢?”
    “李玮。”张温用力握紧长公主的手,剧烈地喘息了两声,“殿下一定要记住,天下平定后,大司马大将军功勋显赫,声望如日中天,仅*朝堂上的这种权力制衡是无法控制其权势的膨胀。所以为了防止大将军走向权臣祸国之路,殿下一定要尽早起用李玮,把他推进上公之列。”
    “李玮成为上公,成为朝廷制衡的四角之一,也就等于把大将军势力中的文臣力量分裂了出去,这可以极大削弱大将军的势力,从而在天下平定后天子未主政前,殿下还能继续维持这种制衡的局面。”
    “李玮。”长公主疑惑地问道,“他可是大将军最信任的部属之一,他怎么可能……”
    “殿下,权力制衡只是朝堂上各种势力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监督。它不是对抗,更不是血腥杀戮,所以,当李玮成为上公之后,他既不会和大将军合二为一,也不会反目成仇。他们会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因为彼此的信任和帮助,反而更加有利于权力的制衡。”
    长公主将信将疑。
    “把李玮推上三公之列,不但可以证明你对大将军的信任,更能加深你和大将军之间的关系。殿下,你没有军队,你的权力来自于大将军的信任和支持,所以你只要确保大将军的权势,大将军就不会放弃中兴大业,而你也能因此一直主政,直到社稷重振。”
    “但是,大将军如果不愿意呢?”长公主很担心。天下一旦平定,朝廷就要以治国为中心开始新的施政策略,这时李玮无疑会成为士人的中坚力量。李玮权力的持续增大,势必要和大将军产生冲突。
    张温的这个办法,显然是别有用心。要么让北疆势力内讧,最终同归于尽,要么让自己利用李玮,打击以大将军为首的武人势力。张温建议用李玮,不是着眼于现在,而是着眼于天子长大后可以顺利主政。这位老臣直到临死,还是不愿意让大将军和更多的大汉武人步入朝堂。
    张温没有回答,他闭上双眼轻轻叹道:“不是大将军不愿意,而是殿下不愿意啊。这只是老臣的一个建议,殿下心里有数就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殿下或许能明白老臣的用意。”张温慢慢睁开双眼,看着长公主郑重说道,“四位辅弼大臣中,宗室大臣必须要占据一位,这能帮助殿下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威信。还有一位大臣必须是冀州大吏,这能确保中兴大业有足够稳固的基础。请殿下务必牢记在心。”
    长公主垂泪答应。
    张温接着说到了改制。历代王朝的兴衰,大汉的纷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改制虽然可以兴国,可以中兴即将倾覆的社稷,但很难保证国祚可以延续千秋万代。今天朝廷的改制也是一样,殿下如果认为今天我们的改制可以让汉祚再次延续四百年,那就大错特错了。
    长公主心中酸楚,含泪问道:“老大人可有良策?”
    “汉祚的根基在于大汉律,大汉律的根基在于官制,官制的根基在于皇权和相权的制衡。”张温喘了一口气,长叹道,“臣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制定一个能够让皇帝和大臣们都能满意的官制,但臣这个心愿没有完成。”
    孝武皇帝之所以要权重尚书台,光武皇帝之所以要抢夺三公大权,是因为相权严重制约了皇权,这两位圣明的皇帝把皇权和相权集于一身,建下了万世功业。可见明君和高度集权结合在一起,是完全可以安邦兴国的,但问题是,这世上哪有这么多的明君?王莽之乱和今世之乱就是血淋淋的教训。这种官制是可以亡国的,所以它一定要改。
    圣明的皇帝很少,但皇帝都喜欢高度的集权,如何在皇帝高度集权的情况下,合理分配皇权和相权,让国家持久长久的昌盛?
    “老大人,我不懂,你能解释明白一点吗?”
    张温无奈地摇摇头,“臣也没有想明白,只有一个模糊想法,不过殿下既然问,那臣就告诉你,但愿殿下将来能完成臣的这个心愿。”
    皇帝要高度集权,同时又需要外朝诸府处理具体的国事,所以在目前这种三公九卿的官制下,只能另辟徯经,于是就有了中朝尚书台和内朝的干政宦官。在内朝、中朝、王朝相互制约的情况下,皇帝一旦出事,内朝和中朝就掌控了所有权力。这时本来就权轻的外朝立刻成了摆设,朝廷诸府全部停止运作,社稷随即大乱,国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败亡。
    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在皇帝出事,权柄失控的情况下,朝廷诸府依旧可以正常运作的新官制呢?也就是皇权失控,但相权依旧可以被正常行使的官制。
    “臣考虑了很久,觉得如果把中朝尚书台和外朝诸府合二为一,把中朝和外朝变成一个机构,这样是不是就能达到皇帝集权的要求,同时又能实现相权被独立行使的要求?”
    长公主惊异地睁大眼睛,难以置信地问道:“那三公九卿制岂不被废除了?”
    “当皇帝集权的时候,三公已经没有职权了,皇帝通过尚书台直接指挥九卿行使相权,九卿府此时就是尚书台的下设机构,中朝和外朝诸府其实已经代替了朝廷。”张温苦笑道,“皇帝为了表示自己没有改变祖制,依旧保留着三公九卿的官制,依旧保留着富丽堂皇的门面,但皇帝一旦出事,这个已经无法行使相权的外朝却导致朝廷诸府陷入了停顿,国事无人处理。如果九卿府直接隶属于尚书台,此时九卿府就能继续正常运转,相权就能被继续行使,国事也就能继续得到适当的处理。”
    “在这种官制里,即使朝中出现了外戚和宦官独揽权柄的祸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严重打击相权,这样朝廷诸府不但可以继续维持运作,使国事不至于陷入瘫痪,还可以让国家得到拯救的机会和时间。”
    长公主想了很久,“老大人,你的话我记下了。官制如果要按这个设想修改,肯定要违背祖制,要完全推翻本朝使用了四百年的三公九卿制,其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张温拍了拍长公主的手,欣慰地笑道:“只要殿下用心,总会找到办法的。”
    长公主陪着张温说了很长时间的话,直到天黑,她才起身告辞。
    张温拉住她的手,非常难过地说道:“臣最遗憾的,就是没有看到殿下出嫁。”
    长公主非常伤感,“老大人最遗憾的,应该是没有看到大汉的中兴。”
    张温摇摇头,“有殿下,有大将军,有朝中忠诚的大臣,有北疆强悍的大军,大汉中兴只是迟早的事,臣已经看到了那一天,臣不觉得遗憾。”张温长叹,小声说道,“臣只希望殿下能嫁给大将军,一生一世快快乐乐地活着。”
    长公主脸色一黯,痛苦地摇了摇头,眼泪悄然涌出,“没有可能了。”
    她拿起张温的手,放到嘴边轻轻地亲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塞进了棉被里。
    正月二十五,凌晨,张温病逝。
    正月二十七,河东太守王邑急报朝廷,叛逆袁绍意图代汉簒立。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七章风雷激荡第二节
    每逢乱世,必有谶纬出现,并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秦始皇称帝六年后,派出寻仙访道的卢生带回来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这个“胡”是匈奴人,于是让大将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并修筑了万里长城,可他偏偏忘了,自己还有叫胡亥的倒霉孩子。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造反,两人先是在鲤鱼肚子里塞了很多布条,有字曰:“陈胜王”,然后吴广半夜里又装狐妖在草丛里大喊大叫,“大楚兴,陈胜王”,结果这句话把大秦推翻了。
    本朝高祖出身微寒,实在很难唬住人,于是炮制了一个芒砀山斩“白蛇”的惊天创举,自此高祖威震天下,打下了一片万里江山。高祖自己是不是斩杀了“白蛇”,没人知道,但高祖自己相信这些神秘的东西倒是真的。
    本朝建立不久,一句宣告它灭亡的谶语登场了,“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句话出自《春秋谶》,这书是何人所作何时流传于世已经不可考,这话在孝武皇帝时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这谶语的意思是说本朝气数已尽,要有新的王朝代替它。不过这个代替者“当涂高”却很费解了。这是人名还是隐语?谁是“当涂高”?于是就有人费尽心思去猜测。
    孝武皇帝晚年乘舟北巡,在汾河上与群臣饮宴,作《秋风》辞。酒醉之后对群臣说,汉有六七之厄,国祚将亡,宗室子孙中不知谁应此劫。六七之厄,按当时的解释就是皇统传承四十二代之后,涂高者当代汉。大臣们安慰孝武皇帝,本朝应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不要听信这种亡国之言。孝武皇帝很感概,说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国祚延续千秋万代的,我只盼大汉社稷不要丢在朕父子手中即可。
    这句谶纬之言把孝武皇帝吓住了,自此后此言销声匿迹。后来无论是王莽簒立,公孙述在巴蜀称帝,还是光武皇帝中兴,虽然都屡屡用谶纬之言证明自己乃是“真命天子”,但谁也没有用到这句“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
    然而,事隔三百多年后,这句谶言终于再次在关中、中原等地流传开来。很多今文经学大儒和研习谶纬之术的名家再次开始引经据典,予以解释和猜测。其中说法最为广泛的一种认为这个“涂高”是指一个姓氏,这个姓氏就是“袁”。
    袁家的祖宗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陈国的大夫辕涛涂,辕涛涂的名字中正好有个“涂”字。“涂高”即是指袁氏后代的高门之家,也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
    这种解释似乎又有点牵强,于是又有人搬出了“五德始终说”。
    “五德始终说”是战国晚期齐国人邹衍开创的。邹衍是著名的阴阳家,他综合前人关于阴阳五行的研究成果,以《尚书洪范》为基础编创了这套学说。他认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天下万物都是出自他们克来生去的复杂关系。每个朝代的兴替也是如此,是一种天人感应,有着规律可循的,这规律就是“五德五行”。
    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象每个人都有属相一样。一德克一德,所以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五德之间的彼此克生,反映到王朝兴替上来,就叫“五行相胜”。
    但每一个朝代的德又是怎么定的呢?这要看上天降下什么预兆祥瑞了。比如最早的黄帝,碰见过一条十余丈长,几米粗的大蚯蚓,蚯蚓属土,所以黄帝是土德。周朝的时候,周王曾经看到很大一个火流星在宫殿上空盘旋一周,变成无数的火鸦,因此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邹衍这个五德始终说本来是为了劝说皇帝节俭,但被这群不学无术的人发挥之后,逐渐变质,什么古怪的东西都冒了出来。好端端的一个五德学说被整得面目全非,后来干脆成为算命风水的理论基础,贻祸后世。
    秦王赢政相信阴阳五行和五德始终说。当年秦文公狩猎的时候,打到一条黑龙,黑色属水,因此赢政认为大秦是水德,五色里配合水德的颜色是黑色,于是秦王命令大家把衣服都染成黑的,全国上下是黑压压的一片。另外,赢政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应天受命。周是火德,水能灭火,水克火,那么取代周朝的自然就是拥有水德的大秦国了。
    高祖出身寒门,大概常年征战,不清楚这“五德始终说”对国祚的影响。他推翻大秦国后,做了一件贻笑大方的事。
    大汉一切承袭秦制,连这个朝代的“德”也继承了大秦国的“水德”,朝堂内外还是黑压压的一片。按说大汉推翻了大秦,大秦是“水德”,至少要选个能克水的“德”才行,但高祖稀里糊涂的竟然还是选择了“水德”,留下了一个很大笑话。
    水德寓意“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无仁恩和义”,非常不得人心。北平候张苍原来是大秦朝的御史,精通历数,对“五德始终说”很有研究。但他不敢直言相谏,于是想了个主意唬弄高祖,说暴秦不算朝,大汉才是继承周朝的正统。周是火德,大汉当然是水德。
    到了孝文皇帝的时候,这个错误包不住了。首先是声名显赫的贾谊上书孝文皇帝,说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土克水,大汉应该是土德,这样才能克掉水德的秦朝。并建议孝文皇帝立刻改德,把衣服的颜色改成黄色。孝文皇帝没理他,一脚把他踢到长沙去了。
    后来一个叫公孙臣的鲁国人也发现了这个错误,于是他给孝文皇帝上了份奏表。预言说根据符谶显示,过几天会有一条黄龙出现在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黄色在五行里配的是土,所以大汉应该奉行土德才对。孝文皇帝让当时任丞相的张苍处理此事,张苍一看很恼火,这不是要我死吗?不予理睬。
    过了几天,有人上奏说在成纪看到黄龙了,然后又飞了。这事让张苍倒了霉,他回家了,而公孙臣却被封了博士,奉旨按照土德编制历法。(这种发现祥瑞的事根本没成本,而且收益高,于是后世纷纷效法。今天我们翻开史书,经常可以看到某年日月,谁谁在哪又看到一条龙,特报祥瑞云云,都是这个公孙臣起的头。)
    赵国人新垣平是个著名的阴阳家。他看到公孙臣名利双收,马上以发现祥瑞为名跑到长安去骗孝文皇帝。结果几年后骗局被揭发,孝文皇帝大受打击,改德一事随即不了了之。
    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