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回红尘-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是一直往前走,不知道是在转圈,摘掉眼罩让它走几圈就晕了,可是这头骡子倒好,戴不戴眼罩都不肯挪动半步,更不用说晕不晕了。

    看着这头极其不配合的骡子,张凌轩笑着摇了摇头,突然玩心大起,薄唇勾起了一个好看的弧度,伸手拍了拍骡子黝黑的鬃毛,笑道“呦,骡子大哥,好久不见,最近过的不错吧?我看你是过得蛮好的,越来越健壮了,看看,这二头肌,看看,这三头肌,看看,这四头肌。。。额,好像没有那么多,不过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您这么有型,一定算是骡子里的极品吧,牲畜里的精锐吧。快,快,动一动,拉这么个小小的磨盘,对您来说,一定易如反掌,快,加油,来,动起来,动起来!”说罢,还鼓劲似的拍起了掌,满脸期待的看着面前的‘骡子大哥’。

    可谁知这头骡子却并不领情,只是用前蹄不耐烦的蹬了蹬地,打了一个大大的响鼻后,便别过了头,不再看身边满脸期待的人。

    竟然被一只骡子无视了,张凌轩不禁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颇为尴尬的摸了摸鼻子,然后正色道“骡子大哥啊,我是真的很需要你的帮忙,快点,快干活,我会给你记一个大功的。到时候,等我的火锅研究好了之后,我一定先请你吃,好了,快点,干活吧。”说罢,又拍了拍骡子的背。

    可是,这头骡子也当真倔得很,依旧一动不动的站在原地,粗长的尾巴像小皮鞭似的甩来甩去。似乎被张凌轩的碎碎念说烦了,长长的耳朵也不时地抖动着,但就是不肯向前半步。

    无奈,张凌轩只好亲自上阵,替换下了这头';耍大牌';的骡子。
第61章 传说中的蜂窝煤
    第六十一章

    将煤块倒在石盘上后,张凌轩伸手握住了石碾子上的木棍;气沉丹田;将内力集中到手和脚上;推动架子绕着石盘转起了圈,绕几次后,煤块就变成了细嫩的煤粉。

    煤粉磨好了,就该思考如何做煤球了。

    煤球;张凌轩在前世见过的有两种。

    一种是把煤用手捏成两个乒乓球左右大的圆条状;架叠在炉子里烧,这种煤球的的特点是易做,不用工具可以做成;但却难燃;而且火候不易控制。

    另一种是蜂窝煤,顾名思义这种煤球形似蜂窝,用一个模具把煤粉做成一个圆柱状,圆柱的中间布满通透的孔,用一个专用的炉子把两块三块煤球叠起来烧,这种煤球的特点是火候易控制,好燃好烧耐烧。

    张凌轩打算做的是第二种,蜂窝煤。

    在前世的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烧蜂窝煤球。那时,母亲也还在,煤球在煤店就有买,不用自己做。他只见人做过一两次蜂窝煤,那是因为有的家庭长期烧煤,在运输、堆放的过程中,有的蜂窝煤坏了、散了就不能烧,日积月累,坏的煤球越来越

    多,扔了又可惜,于是,就去借个模具,把那坏煤重新和好、打过再用。

    打蜂窝煤是把和好的煤填装进模具中,再从模具中把已成型的煤球弄出来,风干或晒干就行。

    打蜂窝煤的模具也并不复杂,做成和蜂窝煤相反形状,再在里面做一块可以活动的推板就行。张凌轩前世的蜂窝煤模具是铁做的,如果备好材料,在设备充足的工厂,不用两小时就可以做好这个模具。但在古代,做个这样简单的模具都很困难,因为古代就算有铁,也没有设备把铁做成圆管状,看来只能想其它办法。

    这次,张凌轩想到了竹子,而这件事儿他自己一个人可是完成不了的,所以他便让慕容轻月将晓城最有名的王木匠请了回来。

    派人去砍伐的竹子已经运了回来,张凌轩先从碗口大的竹子中,锯出一段竹筒,然后让王木匠找两块硬木板,按竹筒的内径和外径各制作一块';圆木饼';,而他自己则按想好的尺寸选裁起竹子子来。

    张凌轩选裁了十二根直径15毫米左右,长80毫米的竹子,准备用来制蜂窝煤的煤眼;又选裁一根50毫米直径左右的竹子把全部的竹节打空,用来做模具的杆;最后再选裁一根25毫米直径左右的竹子,用来做出煤球的推杆。

    张凌轩做好这些工作后,王木匠的工件也完成了。张凌轩就把十二根用来制煤眼的小竹子,按需要的分布,均匀地镶钉在大的';圆木饼';上,然后在小的';圆木饼';上,按小竹子的位置划好十二个洞,叫王木匠把划线的位置掏空,让小竹子能顺利通过。

    张凌轩自己把剩下的竹子拼装成型。等王木匠完工后,张凌轩再把王木匠的工件也装了上去。这样,制蜂窝煤的模具就完成了。

    伸手擦了擦额角的汗,张凌轩无不自豪的想,这应该是当代人使用的第一个制煤工具吧。翻来覆去的看了一会儿,愈来愈有成就感。

    模具做好后,张凌轩检查、调试过后,还算比较满意,就吩咐王木匠对模具的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固,而他自己则去找铁匠张师傅做烧蜂窝煤的炉子去了。

    王木匠看着这个不知是什么的新奇东西,虽不知它有何用,但却也没有出言相询。因为按张凌轩这几日给他的感觉,王木匠相信他不会做无用的东西。于是王木匠就按张凌轩的嘱咐,一丝不苟地对模具进行了加固。

    煤很重要,烧煤的炉子当然也很重要,既要能让煤充分的燃烧,又要能随时控制火候。

    因此,张凌轩不禁想到了前世,因为前世过于穷困,所以别人家都用的是天然气,而他们家却仍旧是用的煤炉,据他所知,前世烧蜂窝煤的炉子有固定的,有移动的,有单眼的,有三眼的。固定和移动都是用同样的炉胆,而单眼和三眼的炉胆就不同。

    于是,张凌轩让慕容轻月找来了晓城有名的铁匠张师傅,想让他帮做炉胆,模具已经决定了煤球的大小,他根据煤球的大小让张师傅做单眼和三眼的炉胆各一个,张师傅问明了要求后爽快地应允了。

    吩咐好后,张凌轩又回到了王木匠这里,此时,王木匠已将模具加固好,张凌轩又请王木匠帮做炉壳。

    在张凌轩的前世,人们普遍喜欢用移动的蜂窝煤炉,移动煤炉的壳一般是用装东西的铁皮桶做成。但在古代,哪里有什么铁皮桶?所以张凌轩只好让王木匠帮做两个类似木桶状的炉壳,用一节竹筒做炉门,炉门盖也用一段带节的刚好套进炉门的竹筒来代替。

    张凌轩把式样、要求交待清楚后,才拿着蜂窝煤的模具回了坎院。

    回到自己的屋里后,张凌轩就着手和煤。蜂窝煤是用煤粉、黄泥和水按比例和在一起做成的,具体的比例张凌轩也不清楚,他只知道黄泥是用来增加粘性的,燃烧就当然要靠煤粉了,没有黄泥只靠煤粉就做不成球,而黄泥太多了,蜂窝煤又不耐烧。

    所以张凌轩决定先从百分之十黄泥的比例试起,试到做得成煤球为止。

    说干就干,张凌轩动手按百分之十黄泥的比例和煤,和好后试做了几个煤球,太松了,煤球才从模具中下地就散了。他又调高一点黄泥的比例,还是不行。试了几次后,直到用到百分之二十的黄泥时,煤球终于成型了,抹了抹脸上的汗滴,张凌轩这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张师傅的炉胆和王木匠的炉壳也已经完工。张凌轩又利用晚饭后的空余时间来组装,古代还没有水泥,当时人是用一种叫‘观音音土';的白色泥土当水泥用。

    张凌轩先用‘观音土';在木炉壳中铺底,然后用碎石、沙和‘观音土';在炉底上筑个窝,窝口跟炉胆的内径一样大,窝口还横了两根从张铁匠那里要来了细铁,把炉胆叠在窝上与炉壳高度平齐,再用碎石、沙和‘观音土';把空隙塞满,这样,炉子就完工了。

    张凌轩小心翼翼的把做好的炉子放在空旷处晾干,并下令不许任何人碰。

    第二天,张凌轩起了个大早,急匆匆地洗漱过后,便赶忙跑来看他晾晒的炉子,见炉子已然成型,张凌轩便迫不及待地燃起煤炉来。

    张凌轩按前世的式样,把炉胆做成三个煤的高度,他先用一个蜂窝煤垫底,然后用砍成小块的带松香的松柴,铺在煤上点燃,等松柴烧红后再叠加上一个蜂窝煤,一阵浓烟后,煤燃着了。

    张凌轩在煤炉上放了一个加入水的锅,烧起开水来。

    要说这锅,当然也是特制的了,厚度要远远小于普通的铁锅,从而使得里面的东西极易受热。而且为了加强锅的结实程度,还特意粹了火。

    才几分钟的时间,水便开了,张凌轩挪开锅一看,两个煤正烧得通红,他把两个煤的孔对正,又加了一个煤,再把一锅汤底放去,因为炉子正红,这次才一分钟左右就开了。

    张凌轩伸手把炉门封起来,过一会,火就弱了,正好能让汤底保持汤滚,达到了文火的效果。

    成功了!张凌轩兴奋的挥拳朝空击了一下,心花怒放,这个炉子的诞生,不仅让他离火锅大业更近了一步,同时也为他自己积攒了一个生财之道。当真是一举两得啊!

    不过还不能高兴地太早,准备工作就绪了,下面就是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了———制汤底,配酱料。
第62章 闻香而来
    第六十二章

    看着已经做好了的炉子,张凌轩又开始苦恼了起来;做炉子可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最终的目的可是制作火锅啊;但这火锅的酱料和汤底到底该用什么来做才好呢?

    张凌轩想了半天,把什么鸳鸯锅,清汤锅,高汤锅等等全部都想了个遍;却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思路;于是他决定先做出调制酱料用的芝麻酱,至于其他的事情,他决定一边做一边想;没准芝麻酱做好了;其他东西的灵感也就有了呢。

    于是,就这样,康王府的厨房再次遭了殃。

    张凌轩在征用完大石碾子之后,又不由分说的征用了康王府的厨房,将所有人赶了出去,并下令不相干的人禁止入内,还美名其曰“发明创造”。

    这项举措可害苦了厨子们,因为场地被霸占,所以他们连饭都没有办法做。不过好在堂堂康王府,厨房自然不止一个,不然全府的人,可都要饿肚子了。

    张凌轩将厨房的门关紧,插好。挽起衣袖,在一堆食材里翻找了半天,才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大罐芝麻。

    伸手捻起了几粒,用手指搓了搓,放在鼻子下闻了闻。又拿起几粒放进嘴里,细细品了品后,张凌轩才满意的点了点头,笑道“不错,不错,是晒干了的上等生芝麻…”

    主要材料已经找到了,张凌轩这才将水缸中的清水用葫芦瓢舀到了铁盆中,然后将所有的芝麻倒进了铁盆里,细细的淘洗了起来。仔细的将浮起得皮渣全部去掉,这活儿虽费些功夫,但张凌轩却干得乐在其中。一边耐心的将渣子挑出,一边自娱自乐的小声哼起曲来“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淘洗的小行家,左洗洗,右淘淘,今天的芝麻真是好,一颗芝麻能榨出两滴油~”

    很快,芝麻便淘洗干净了,张凌轩又打来了一盆新的清水,将淘好的芝麻全部倒了进去,搅拌了一会儿,待芝麻吸足了水分后,张凌轩才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竹筛,将芝麻放在上面沥水,最后摊在席上晾晒了一会儿。 ; ;而在芝麻进行日光浴的这段时间里,张凌轩又跑到了王木匠那里,借了一个干净的新木锤。

    回来后,见芝麻已经晒得差不多了,张凌轩这才穿上了一件厨子的白搭,然后开始架锅起火,将晒好的芝麻全部倒进了锅中,拿着木铲不断的翻炒,直至将芝麻炒成半干后,才倒出了锅。

    张凌轩将炒好的芝麻放在了竹筛上,然后不断用从王木匠那里借来的新木锤轻轻地打搓炒好的芝麻,以此来将其表面的浮皮去掉。

    张凌轩一边打搓,一边自言自语小声嘀咕道“唉,好久不做饭,都手生了,看来以后还是要多加练习啊……”

    很快,芝麻便打搓好了,张凌轩用手轻轻抖动着竹筛,以此来将皮簸出。

    再次将脱了皮的芝麻倒入了锅中,点燃了火,这次张凌轩将柴火的数量减少,使火焰控制在小火的范围内,然后用木铲不断的烘炒,直到翻炒到芝麻仅用食指和拇指便能捏碎后,才出了锅。

    张凌轩将炒酥的芝麻,放在了一个特制的迷你小石磨中,细细的磨成了稀糊状,最后才把磨好的芝麻装入了一个罐子里。

    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了———熬芝麻酱。

    张凌轩找来了另一口干净的锅,放在火上,并往锅里加入了油。

    张凌轩本能的觉得油应该多放一些,所以直加到油差不多应该可以盖过芝麻时,才停了下来。

    接着张凌轩将油用小火慢慢加热,直到锅中的油差不多有六成热时,才加入了一些磨好的芝麻,慢慢熬了起来。

    在经过几次失败后,张凌轩才总结出了要点。就是,熬芝麻酱的时候,火候一定不能太大,而且还要不停的搅拌,不然芝麻会沉下去,接触到锅底,时间一久,就很容易焦掉了。

    锅里的糊状液体,已经熬的微微发黄了。张凌轩伸手拿过了一双筷子,用筷子的头部沾了一点,放进嘴里尝了尝,一直紧皱的眉头终于舒缓开来,满意的点了点头,放下筷子,高兴的笑道“哈哈,成功了!”

    张凌轩小心翼翼地将熬好的芝麻酱装进了一个干净的瓶子里,然后放在了阴凉的地方静置了起来。等它凉了下来,芝麻酱也就算正式完工了。

    接下来就是酱料的配制了,张凌轩首先想到了鸳鸯锅的调料———韭菜花、腐乳、味精、芝麻酱……

    想到这里,张凌轩不禁叹了一口气,喃喃自语了起来“唉,坏了,味精和腐乳这个时代没有啊”挠了挠头,左右看了一下,才继续说道“看来只能找别的东西代替了。”

    看着已经做好了的芝麻酱,张凌轩再次皱起了眉头。他前世小的时候曾经看过母亲自己做芝麻酱,因为跟母亲之间的回忆对他来说太珍贵,所以芝麻酱的做法他至今还记得。可是腐乳的做法,他可是真的一点也不清楚啊。于是便发愁的在厨房转起了圈。

    突然,一丝灵感从脑中闪现,张凌轩双眸一亮,一拍手,兴奋的笑道“对了!鸡骨头熬汤可以代替味精,海带提纯也可以代替味精,这两个效果都不错的。”沉思了片刻,才继续低声道“干脆双管齐下好了。至于没有辣椒酱,就用黄酱和辣椒现炸不就好了么?!”

    说干就干。张凌轩先将要用的材料准备好,接着又找来一口干净的锅,架在了火上。

    俯身向灶台里加了一些柴火,使火焰燃烧的更旺。张凌轩这才向锅中倒入了少许的油,然后慢慢晃动着铁锅。待油已经烧热后,才倒入了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和花椒。

    当辣椒接触到沸腾的滚油时,香味瞬间便冒了出来,并伴有';噼里';';啪啦';的炸裂声,小小的油珠四散炸起,张凌轩急忙伸手拿过一旁的锅盖,一边挡着飞出来的油滴,一边不断的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