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奔腾入海-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名参加者踊跃。因为,旅游业崭露头角,高中毕业后翟美卿进入中国旅行社广州分公司工作。
邓丽君的名字迅速传开,罗大佑的《恋曲1980》很是流行,日本电影《追捕》里的高仓健硬汉形象受到欢迎;当时惟一一本有彩页的娱乐杂志《大众电影》在第5期的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接吻剧照,一个读者愤怒地给编辑部写了封信提出抗议:“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拥抱和接吻?”这一诘问还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只是他们的声音被淹没在更为喧嚣的声音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979:富起来吧(6)
颓废之气一扫而光。最终,多元文化带来了多元的经济。陈云写出题为《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讲话提纲,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1、计划经济部分,这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2、市场调节部分,这一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此后,个体经济兴起、民营经济有了萌芽。个体户进入水果行业、水产行业和点心行业,赚了钱后带上了很粗的金项链和显眼的劳力士,尽管大多都是来自香港的伪造货。
多元的经济成为时髦,不仅仅是被中央“钦点”为特区的地区才有的专有名词。大都市上海,上演着一幕幕或大或小的,与改革有关的故事。一段时间内被媒体炒的声名远扬,却最终锒铛入狱的“上海首富”*便是在这年,以摆馄饨摊白手起家。
出生于上海杨浦区的*,上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一家七口靠在国有企业做工人的父亲养活,家境自然贫困。17岁时,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离家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会计。月薪30多元,虽然不高,却锻炼了*对数字的敏感,为以后在资本市场驰骋风云增添了经验。
有了一定积蓄,*不再满足于工厂的刻板生活和少得可怜的收入。1979年初,他拿出所有积蓄在杨浦区开了一家馄饨店。显然,馄饨店老板不是*的终极目标。在混沌多于秩序的年代,精明的*不甘偏于馄饨店这“钱途”黯淡的一隅。他浑水摸鱼,踏上了去往日本的飞机,美其名曰“留学”,实则暗度陈仓,走私商品去日本销售,“带的货物很多,记不清楚,好像是101生发水”。
在日本,混的不算理想的*有一次在咖啡馆里扮演了英雄救美的角色,救下了一个被人调戏的香港女子。这位女子后来和他同居,并资助600万港元用于发展事业。靠着这些钱,*返回上海,在上海北京路开了家生意还较火爆的美通饭店,同时经营桑拿和卡拉OK。
三心二意的*还是放弃了香港女子。对方由爱生恨决心报复,在珠海花50万港元雇凶欲断其一手,好在命大的*躲过一劫。而与*几乎同龄的新欢毛玉萍,的确是个精明能干的角色。她年轻时颇有姿色,后闯荡商海多年,在香港积累了大量的人脉,最终因有两名东南亚富豪的干爹发迹,身价过千万。两人结合也算是一对不折不扣的“黄金搭档”。此后,二人携手踏上了疯狂的敛财之路,贩卖服装、开点心店、搞“阿毛炖品”……只要能够赚钱的生意,都做过尝试。
直到1995年,周氏夫妇才完成了由“个体户”向“投资家”的转变过程。那年,正值国企职工股上市流通的高峰期。和如今全民炒股热相反,那时的国企员工对股票一知半解,几乎所有人都对股票敬而远之。只要有人愿意用同等价值的现金购买,他们一般都会抛之不及。多年的从商经验,让周正看到股票的升值希望。他倾囊投资,获利甚丰,“很多国企排队上市,我用个体户名义,收购职工股。购进的股票等到上市,由几元升到几十元,最厉害的是格力空调,由二三元一股升到二十多元。”
这次收购让*获利数亿,同时贯穿其此后商业生涯的投资理念——“低价买进别人不要的东西,再等时机高价卖出”由此而生。中国另外两个资本大鳄唐万新与袁宝璟莫不是以此方式“敛财”。巧合的是,三人成功的因素几乎惊人的相似,且结局都令人扼腕,即便每个人身触红线的方式各有千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979:富起来吧(7)
亚洲金融风暴突至,香港股市一片低迷。周氏夫妇大量购进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李嘉诚旗下的蓝筹股。等到股市强劲反弹,周氏夫妇再次获利数亿港币。与此同时,*看中正处于低潮时期的上海房地产。当年10月他的上海农凯集团刚刚成立,就以每平方米6000多元和每平方米4100元的价格收购江宁路上的“烂尾工程”兴业大厦与古北新区的“烂尾楼”伦敦广场,随后分别增资一亿元完工且装修。两项投资,用*的话说“获利均在3亿以上”
短短几年,*在上海渗透了房地产、金融、贸易、农业和高科技产业等5大行业。有了钱的他以6200万港币的价格购入湾仔会景阁西翼顶层复式豪宅和价值200多万元港币的宾利一部,从此迈入香港上流富豪圈。而后,他又耗资8600万元购入渣甸山一幢900多平方米豪宅,与刘銮雄等香港著名富豪为邻,仅装修费就花去了3000万港币。直到2000年,豪宅被窃130万港币现金后,*“上海首富”的名头才为外人所知晓。
也就是2000年,《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估算*资产为亿美元,名列富豪榜第94位。得知排名后的*不屑地说:“不止这么少。我家族在上海发展房地产及基建为主,总资产近150亿元人民币,每年营业额达40多亿元。投资的一些公路项目,数十亿元。静安地皮,总销售面积约6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0亿。”2002年胡润编制富豪榜时,*主动找到胡润。这一次,他排名列第11位。
*不止一次流露出和李嘉诚一比高下的心思,“李嘉诚如果有1000亿现金,其中也有可能有1500亿元的借贷。”鲜有富豪愿意公开自己的显赫家底,他的特立独行让人感到了一种对财富的几乎疯狂的显摆欲望。
与*截然相反,几乎同一时间以涉足香港证券市场起家,后改行房地产的许荣茂则低调异常。1979年,许荣茂来到香港。无钱无背景,他什么行业都做,只要不违法的钱就赚。常年累月的勤奋他小有积蓄,而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过人的投资天分帮助其在香港资本市场大展拳脚。从此以后,在“买入卖出”的几年间,他获利丰厚。有人推算,许荣茂炒股所赚的钱至少在5亿左右。
股市里的钱来得容易,去得快。恰逢87年香港股灾,看着周围股友家破人亡,体会到股市炎凉,许荣茂决定把钱“固化”下来。他回到内地,先在深圳和兰州做纺织和成衣,出口美国,而后进军房地产业,赚的钵满盆满。
许老板在业界那是出了名的低调。曾经《福布斯》富豪榜,把他列入榜单曝光后,弄得许荣茂大发雷霆。所以,至今没有人了解许荣茂在香港股市上到底赚了多少钱,当然更不会有人知道他炒过哪些股票。但是,十几年前,许荣茂炒别人公司的股票;十几年后,世茂系股票风声水起,购买者趋之若鹜。这或许就是成就感吧。
再回过头看*。2003年,涉嫌虚报注册资本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被上海市公安机关依法予以逮捕。第二年6月,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以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以虚报注册资本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3年,处罚金4000万元。一审判决后,*没有上诉。
1979:富起来吧(8)
上海首富*一审被判3年
三年后,*牢狱生活宣告结束。监狱的生活没有给他带来些许风霜,出来时依旧春风满面,频繁与以前的商业伙伴接触。很多上海人会经常看到*不时出没于南京西路的“缤纷年代”夜总会,“有时过去为人买单,有时消遣娱乐”。
2007年一场轰动全国的上海社保基金案,*再次牵涉其中,因涉嫌行贿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上海市检察院依法逮捕。时任上海市委代理书记的韩正针对扰乱经济秩序的*,表态“一定要坚决依法查办,让其在上海无立足之处。”11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犯单位行贿罪、对企业人员行贿罪、行贿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挪用资金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6年。
由一个普通个体户到民间富豪再到坠落,*的人生曲线打上了政企、银企和男女关系学的烙印。“搞钱、搞关系”对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草莽富豪而来游刃有余。可他最终的结局却是演绎了一个民营商人沉浮的生态样本。不知*的悲剧是中国民企崛起的“原罪”还是必然经历的“淬砺”?
如果说三年的时间,对于*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那么十六年的牢狱生涯绝非朝夕可度。他的故事有个春天般的开头,却以落败而剧终,迅速的升空,陡然的陨落。这就是*1979年拉开并延展的故事。与此同时,罗忠福和张果喜,这两个日后在经济领域内呼风唤雨的人物,正在用经济行为诠释思想解放,踏上了和*同样的起程。
1979年,国家落实政策,罗忠福父辈、祖父辈遗留的几十万财产连同罗家的“天府别墅”被一起归还。但他却以做沙发揭开了事业的发端。
由插队的农村回城后,罗忠福准备结婚。苦于在遵义买不到养眼的沙发,又受汽车废垫启示,察觉做沙发简单,于是他参考国外电影上沙发式样,开始试做。他结婚时,前来贺喜的人无一例外地看中了罗忠福设计的沙发,羡慕至极,当场委托他定做。看到市场,罗忠福干脆聘了几个待业青年办起家具厂来,渐成气候,订货者蜂拥而至,名声传遍川黔。
之后,有想法的他在遵义搞了一个家具展销会,出人意料地跑到电视台花钱播了一个广告,广告片中的模特儿由他妻子客串。一经播出,家具展销会可谓获得巨大成功。他的第一个十万就这样信手拈来。
这一年的秋天,张果喜第二次来到上海。第一次闯上海,张果喜是为了混碗饭吃。第二次闯上海是他向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张果喜
1967年,15岁的张果喜辍学进入余江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每天锯木材。锯木材不需太多专业技术,但把一堆一堆的木材,用手拉锯成木锹、犁把、独轮木车,却要很大体力。张果喜没日没夜地拉,结果把肾给累坏了,拉尿带血,几乎每周一次。5年的“血尿”,给他换来了“好木工”的称号和“车间主任”的职务。可主任没当几天,农具厂垮了。
为求生存,张果喜带上200元钱和3名工友第一次闯进人生地不熟的上海,舍不得住旅馆,蜷缩在上海第一百货公司的屋檐下过了一夜。第二天,找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软磨硬泡签下20套雕花樟木箱的出口合同。
1979:富起来吧(9)
回到余江,张果喜说服老父亲,卖掉家里土改时分的惟一一座老房,所得的1400元,成为雕刻厂第一笔启动资金。为节省运输费用,采购回的木料在河水中放流。寒冬季节,尽管冷得要命,他还是脱掉毛衣,跳到河里捞木材。还有一次,张果喜到金溪山里采运一棵大樟树。天下大雨,拖拉机陷入泥地,他带着工人冒雨一天一夜,靠手推肩扛,把两吨多重的樟木弄上了拖拉机。
雕刻厂账面上开始盈利,盖起了一座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工人工资有了提高,求生存的最低目标基本实现。张国喜第二次去了上海。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工作人员告诉张国喜“一尊出口日本的雕花佛龛有70%利润”,而他生产的雕花套箱的利润才25%。
佛龛是用来供奉释迦牟尼的木雕宫殿,大小几尺见方,结构非常复杂,成百上千造型各异的部件,只要一块不合规格或稍有变形,便不能组装起来。因为工艺要求高,利润再高,许多厂家也不敢轻易接手。尽管初次接触,张果喜还是毫不犹豫地与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了合同。带着样品回到厂里,他一连20天泡在车间和工人们揣摩、仿制,终于成功做出来“佛龛”。这年,木雕厂创外汇100万日元,其中65万日元是佛龛收入。此时,组织让他出任鹰潭市副市长。张果喜拒绝了,理由是:“每个人爱好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我能把一个企业搞好,不等于说我能把一个鹰潭市搞好。”1985年,万元户都稀缺少见时,张果喜已经成为亿万富翁。
改革的步子,走得不紧不慢,但人们总能在空气中嗅到改革的味道。还有很多细节,因为主角当时的不起眼,而被历史轻易掠过。似乎与经济无关,却又实实在在是经济的铺垫。
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15岁的王文京考入大学,因此成为了家族的荣誉。
七十年代末期的中国,供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道路只有三条:招工、当兵和考大学。“招工,我没有背景;当兵,成分不好;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考大学。”王文京说。
恢复高考是1977年的事情,王文京正读初中三年级,“第一次听说,中国恢复高考,可以考大学了,有的人可以成为大学生了,我想就是说以后做一个大学生最好。”两年后,王文京到了省城,投考西南政法学院,未被录取,阴差阳错地进了江西财经大学。据说时隔多年,王文京常暗自庆幸自己与法律的失之交臂。但第一志愿落榜后,他还是自怨自艾了好久。
在江西财经大学,王文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财富故事。他读了一套书,介绍美国十个企业家和日本十个企业家的传记故事,一套20本,“我开始梦想能够在某一个领域开创一个实业。如果这个实业对社会有所价值,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一个企业,而且这个企业要变得有生命力。”直到现在,这套书王文京还一直保存着。
这年考上大学的,还有只比王文京大一岁的施正荣。
本该姓陈的施正荣出生时,中国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和他一起出生的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因为自然灾害,家里贫穷,无法同时养活两个孩子。而施家出生的女孩却因病夭折。所以,他被送到施家,骨肉分离。
和绝大部分农村孩子一样,施正荣从小插秧种田,泥地里摸爬滚打,饱受蚊虫叮咬。那时他不断勉励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1979年,16岁的施正荣顺利考上长春理工大学,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
1979:富起来吧(10)
在甘肃,潘石屹也考上了兰州培黎学校,虽然只是中专。临走之前,老潘的父亲将自己头上还不算太破的帽子戴在儿子头上,把儿子更破旧的帽子留给自己,说:“孩子,你要出门了,不管在什么时候,没事不要惹事,有事不要怕事。”
记住老父亲话的潘石屹,独自一人挤上了去兰州的火车。当他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踉踉跄跄赶到学校时,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站在教学楼前,身心俱疲的潘石屹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坐在楼梯口睡着了。有人推醒了迷迷糊糊的他,“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石屹的是班主任老师。老师将迟到的小潘带到教室,让他做自我介绍。“我忘记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但我刚一开口,全班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西北口音依然无改的潘石屹,取了一个海归老婆,成了一个“古灵精怪”的房地产商。
一本《当中国改变世界》的书将21世纪的开端定格在1979年。就在这一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