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山海经-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一块从蓝田向南到丹江之间的一片山地。方圆不过一百公里。半坡人(华人)是这块土地的土著,当着渭河的河道形成以后,华人逐渐向北来到渭河边,(华人的这一段经历其实也是稷人的经历,可以证实,稷人与华人是祖先与后代的关系)。

  这一篇以华山为中心,从渭河边向南,到丹江源头,一共收集了十三个巫祠的资料。多方面的资料显示,华人有南方来源,只是找不到确证。读了稷人和华人的资料,可知,是丹江构成了沟通南北的通道。

  ――潘冢――冢,意巫祠中心。嶓冢山是个巫祠名。“汉水出焉”,查一下词典,果然有,嶓bo冢,山名,在甘肃。沔水,在陕西省西南部。这一山准确的记录了嶓,沔地区的地理。嶓在汉水源头,汉水起源的一段水流叫做沔水。在地图上有勉县。这一山出现了嚣和汤,在商史,汤字用做人名,嚣字用做“都”名。许多资料显示了六盘山是古中华西段的起源地区。

  这一经记录了两个地区,华地区和嶓沔地区。以下五山也是嶓沔地区。

  皋涂,涂水:这两个名字再一次与“会稽”,“列涂”重合。嚣,汤,会稽,涂……这些词语不能不联想到大商。是嶓沔人汇合进了大商,还是大商的巫文化传播到了嶓沔?这些资料怎么又并合在华人的史诗里?公元前四千年,半坡遗址消失,华人又到哪里去了?

  盼水流向了六盘山的西坡,敏,似今天的高原旄牛。

  ――御火――多在渭河上游出现,似防旱。

  这几山记录了许多嶓沔地区的动物,都是依据于原资料。动物中有象犀和鹦鹉,可知嶓沔的始族比柜人更向南一些。  

  读后记

  华人是华地区的土著。

  华始族与嶓沔始族远隔千山万水,终于走到了一起。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释两部史诗怎样并合起来。

  嶓沔与柜人时间相同,又在同一个地区,却是两支始族,各自使用不同的语言。

  西山一经包括了华地区和嶓沔地区两个部分。南山二经从北望诸资开始向东,这二经都在秦安地区,在时间上,这二经都没有神话的内容,少有怪物,早于神话时代。这二经地区相同,内容基本相符,但语言不同。因为古汉语的翻译,因为山海经成书,合在一本书中,可知是不同的宣讲系统。在今天是统一(语言)的中华民族,在山经时代不是这样。从语言上,西山经显示了周语的特征,并且杂有商语的痕迹,南山经保留了秦人的方言。

  在宣讲神话(帝)以前,有过宣讲山经的时期,山经宣讲的内容经过了书作者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地理知识,矿产资源和动,植物知识。地理知识讲述相近巫祠(居住区)的距离,方向等。矿产资源有金,玉(石),染料。玉是玉器的原料,山经时代是铜器前的玉器时代。金,人们已经注意到了金属的一些性质。染料用于涂身。动物和植物的知识用来健身和治病。在宣讲的过程中,对动物的传说越来越怪异,这是增加宣讲魅力的手段。在今天,却是当做史诗的资料。

  巫宣讲是山经时代的文化生活,这样的内容自然不能与今天的丰富内容相比较,在社会的早期,有过一个采集的时期,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度的文化。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氏族人不再满足山经的知识,巫宣讲的内容不再是山经,转变到新的内容,出现了叫做国和人的怪物。怪物可以看做是原始的艺术创造,在宣讲怪物的时期,并不觉得怪物怪。怪物向神话提高,由动物崇拜转向了帝崇拜,帝崇拜已经脱离了实际的形象,达到了抽象思维。

  南山二经和西山一经都记录了六盘山,可知六盘山的始族后来回到了渭河,如果不是这样,古汉语对六盘山就不能知道,象赤水,诸资,弱水,嶓,沔,这些水名,山名就不能准确的记录下来。

  原文

  第一山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粒鹸ian羊,其脂可以已腊。

  第二山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huo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虫(鸟旁)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暴(月旁)。第三山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虫旁),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第四山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乍(牛旁)牛,其阴多馨石,其阳多雩(王旁)yu孚(王旁)之玉。鸟多赤敝(加鸟),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第五山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民(鸟旁)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第六山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丹(木旁),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其阳多雩孚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第七山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僵(木旁),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丰(鱼旁)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媚(竹头)。其兽多作牛,咸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第八山

  又西五十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灌(去水)。其状如樗chu,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付(月旁)。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有水玉,多人鱼,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ji而黑端,名曰豪彘。

  第九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只(木旁)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雾,佩之可以已疠。

  第十山

  又西七十里,曰俞(羊旁)次之山,漆山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或(木旁)僵,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tuo巴(加非),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第十一山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第十二山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

  第十三山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上多榖作,下多杻僵,阴多银,阳多白玉,涔cen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第十四山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bo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mian,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敝,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第十五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丹,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li,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第十六山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啬(草头)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兴(加石),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稿茇ba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婴(犬右)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第十七山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敏(加牛),有鸟焉,其状如枭,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第十八山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丹,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麝,其鸟多(三田加鸟)其状如鹊,赤黑而二首四足,可以御火。

  第十九山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龟(加马)山,是享(金旁)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西次二经,西次四经
一支始族的史诗从铃地区记录。铃在渭河北,黄河西,也就是今天的黄土高原。

  从铃向西有一条浴水从泰冒发源,向东流进黄河。泰冒,在今天叫作梁山。

  数历山出产很丰富:黄金,银,杻橿,鹦鹉,白珠。楚河向南流进渭河。

  高山在泾水的源头。泾水是渭河的重要支流。泾水流域的出产有:银,青碧,雄黄,棕,竹,馨石。

  在泾水南有女床山,在泾水北有龙首山,在泾水西有鹿台山。从鹿台山再向西是鸟危山。鸟危山是今天的六盘山。鸟危水从山的西坡流进赤水,赤水就是今天的洮河。以下的记录有:

  小次山,大次山,薰吴山,玄阳山,众兽山,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莱山。

  从行文看,上面的山在洮河。著名的颛顼崇拜来自洮河。洮河地区不说古汉语,是后来匈奴人的故乡。可是,这些资料怎么收集进了山海经?想象是依据于巫祠的位置图。

  原文                               

  第一山 铃山

  西次二经之首曰铃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第二山 泰冒山

  西三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

  第三山 数历山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jiang,其鸟多鹦鹉,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第四山 高山

  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馨石,青碧。

  第五山 女床山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第六山 龙首山

  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笤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第七山 鹿台山

  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乍(牛旁)牛,咸(羊旁)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名自叫也,见则有兵。

  第八山 鸟危山

  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馨石,其阴多檀楮chu;其中多女床,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第九山 小次山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第十山 大次山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其阴多碧,其多乍牛,( )羊。

  第十一山 薰吴山

  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第十二山 玄阳山

  又西四百里,曰玄阳之山,其木多稷,丹(木旁),豫章,其兽多犀,兕,虎,豹,乍牛,

  第十三山 众兽山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雩孚之玉,其下多檀槠,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第十四山 皇人山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第十五山 中皇山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

  第十六山 西皇山

  又向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乍牛。

  第十七山 莱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槠,其鸟多罗,是食人。 

  
  注释

  “铃山”:在渭河的北岸。与华地区隔河相对。

  ――铁――铁字见于诗经秦国风,“驷铁”。

  ――黄金,银,白珠――这几个名字不早于铁。可知,很晚以后依据于图画资料收集。

  ――鹦鹉――在秦岭有出产,不是渭河北的物产。

  ――南流注于渭――可知这一经在渭河北,由东向西排。

  ――高――高字组成专用词语,叫做“高阳,高辛”,这个字在周以后少见,这里是音译词。

  ――棕和竹――在今天的的渭河北都不出产。

  ――泾水出焉――可知在泾水在源头。古语“泾渭分明”就是泾水和渭水。

  “多竹”:在今天,大熊猫栖息在陕西的竹林中。

  ――女床――见下文,似一种矿物,方言的音译词。

  ――赤铜――春秋以后的词语。

  ――虎豹和犀兕――的生存环境不同,不能在同一个地区出现。

  ――鸾鸟――就是翟,野鸡。

  ――龙首,黄金,铁,美玉――这些词语不能早于周。

  无论是一经还是二经,都没有对渭河中段的记录。一经记录了渭河南的两端。二经记录了渭河北的两端。在三经的记载中,中间河段是大湖。渭河的中段确实是水域,没有人居住。六盘山地区的人口向东迁徙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后实现。

  ――凫徯――方言,发音fuxi,意兵呵。

  ――其名自叫,见则有兵――人装扮的鸟在表演:我是凫兮,我是凫兮,有兵来了,有兵来了。

  ――这一经一共十七山,使用了许多商,周之际的古汉语词语,鹿字也是古汉语,在方言里没有单音的鹿字。鹿台,在古汉语里意鹿原,有鹿的高地。    

  ――赤水――在六盘山西。“其中多女床”,女床在第五山是山名。

  ――以下到十七山记录简略,想是后人依据流传下来的名字,包括巫祠的遗址,遗迹补充出来。有一些是重复南山经和西山一经的内容。这一经在黄土高原,是黄土高坡的地貌,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古今如此。这块地区很难形成稳定的村落,也没有成规模的始族中心(文化遗址)。这一经沿着渭河的北岸从黄河向西直到渭河的源头,写了十七山,可能是书作者得到的资料太少。联系相关的资料,渭河以北不是古汉语地区,古书中没有留下始族时代的记载。今天读起来觉得陌生。山西南部的芮城人曾经向西迁徙途经黄土高原。公元前三千年以后,六盘山地区的人口回到了渭河的下游河段,分流在渭河南岸的始族留下了一经的记录,分流在北岸的始族留下了二经的记录,二经的始族汇进了周人中。留在六盘山的始族建立起自己的中心,就是著名的匈奴。

  西山经  四经

  原文与注释

  第一山 阴山

  西次四经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