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山海经-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迁称作怪物,被鲁迅称作巫书。

  荒经时期

  公元前2千年以后,巫祠衰落,这是因为“商”兴起了。商兴起了,巫祠退出了“历史舞台”。巫祠时代的那些人和国成为残迹遗址。大约在商周之际,巫祠的信徒和后代再度兴起,一方面对巫祠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一方面制作了新的崇拜。新的崇拜叫作“帝俊”。帝俊崇拜存在到东汉年间。关于帝俊崇拜收集在荒经部分。

  山经,始族史诗

  山经1万5千字,分作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5个部分。这是对山经地区的划分。山经时期从社会开始到公元前四千年。这个时期没有怪物,也没有神崇拜,只是讲巫祠的位置,有什么水流,有什么金,玉,颜料,有什么动物,有什么植物,这些动物和植物能治什么病,等等。山经时代的巫收集,整理,宣讲的这些内容都与始族生活相关,可知这个时期的巫还没有从始族中脱离出来,宣讲实实在在的“知识”,很类似今天的“唯物论”。因为是实际的知识,保留了距今六千年以前的记录,因此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读了山经可以知道,黄河流域的始族人曾经频繁的迁徙,过着采集的生活,口头流传着起源史诗。距今五千年以后,这些原始的记录不再为后人理解,成为了一道历史之谜。

  南山经

  南山经记录了“鹊人”,“柜人”和“丹人”3支始族。

  鹊人在山东丘陵。柜人在六盘山。丹人在秦岭东段,今天的丹江。公元前4千年以后,这3支始族的后代先后的迁徙到了黄淮平原地区。祖先的“史诗”也带进了这个地区。这个地区称作“南”,这是因为古汉语氏族的中心在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处的“古河道地区”。南山在古河道的南边。

  柜人的语言中保留了明显的“秦方言”。

  西山经

  西山经记录了“华人”,“周祖先后稷”以及“生存在渭河北的2支始族”。华人起源了著名的“女娲神话”。西山的地区包括了渭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因为渭河大湖还没有消失,西山人生存在大湖的以东以西两块地方。

  书中有一段关于女娲的记载,记载说,

  栗广之野,有神十人,横道而处,曰女娲之肠。

  这一段话记载在荒经里,可是,讲的事情,女娲,却是山经时候的事情。商人和周人是说汉语的,但是在广大的地区不说古汉语,周人的祖先华人也不说古汉语,这就象今天的汉语和少数民族的语言一样。当少数民族改说汉语时,他们的文化也翻译成了汉语。女娲之肠这段话也是这样。我们将这段话回复到原始族的传说,就发现这是一段始族的起源史诗:

  我们女娲始族在始祖的时候有十支“肠”(肠,实际上是连接新生命的“脐带”),这十支肠栖息在“栗广”的水边和山坡下,这十支肠生出了我们这一支始族,我们始族的名字就叫做“娲”。(娲是对脐带的音译,肠是对脐带的意译)。

  上面一段话是娲始族的起源传说。这段话由周人(的祖先)翻译成古汉语,就有了栗广,神,横道这些话。将字义(肠)和发音(娲)分开,并且将娲字加个女字做说明。娲是肠的意思,在这段话中看不见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山经时代的始族人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天真地猜想自己的起源。娲这支始族人从今天的西安地区向东扩散到了河南,山西,女娲的传说被当做中华人的起源,在更大的地区里流传。

  北山经

  北山经记录了后人称作“冀”地区的几十个巫祠的遗址。在北山经已经看不到始族史诗。著名的“商”的祖先起源于这个地区。前面说到古河道地区。北山经人是古河道地区的重要移民。

  东山经

  东山经记录了从桑干河边向南迁徙的几支始族。大洪水以后,大片的平地显露出来。这是华北平原的形成时期。东山经人一路“水行”南下,到达了山东丘陵。

  中山经

  中山经记录了“伊洛河”地区的始族,伊洛河始族是著名的“伏羲人”。

  海经,图画和塑像的记录

  古书有图,今书只有文字。今书的图是后人补画的,少年鲁迅描画的图也不是原图。

  原图是对巫祠遗址塑像的描画。从巫祠到文字的记录不少于二千年,这些图画在巫祠的墙壁上辗转流传,文字以后,经过了无数次的手抄,翻刻,无法想象原图的面貌。

  古书有图,山海经是一部图书,至少,海经部分的文字是配图的说明。这部图书配三万一千多字,山经部分的文字是一万五千多,可知这部书的容量多么大。

  图配字。在文字以前,有过一个画的时期。搞音乐的人无法用“话”说明声音,就使用了谱。巫祠的记录在使用文字前使用了画。在祠中,有塑像和画。始族的起源史诗由口传流传,而巫的记录则由巫祠的塑像和图画流传。

  海经部分怪物大量出现,这一部分记录了巫祠的塑像和绘画。考古出土了公元前三千年的巫祠遗址,在渤海岸的一处遗址发现了大型的塑像。这些塑像有的与人相等,有的大于人一倍。在甘肃秦安的一处遗址是大型的建筑,主建筑是一个内厅,内厅里应该有塑像和壁画。内厅前面是一处与内厅等宽的广厦,显示了是供宣讲的场所。这两处遗址这么成熟,规模这么大,可知塑像和画的时间不能晚于公元前四千年。

  巫祭祀神。巫祭祀的神与今天的神不一样。今天的的神是“人形”,死去的叫做神,活着的叫做仙。巫祭祀的神是动物,巫时代崇拜动物,并不崇拜人。

  在巫时代的早期,祭祀祖先。从始族产生出来的祭祀(崇拜),实际上是始族的“起源”。这起源可能是一块石头,是山,是水,是某种植物或者某种动物。在书的海经部分和荒经部分,有“人”和“国”,这人和国是说“神”,人形的动物神。

  说到这里,读者应当明白,人类对自己祖先的认识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后开始清楚。大约从战国以后,古人意识到古中华有过“蒙昧”的三皇时期。更早的时候,商,周的时候,古中华人不能知道自己的祖先。他们找到了神,人,氏,帝,当做自己的祖先。古人将自己的认识流传下来,写进书里,今天看到了。这神,人,氏,帝,便是古人对人类起源的探索。说到科学探索,从古到今没有停止过,在今天不是继续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吗?

  荒经

  从山经时期到海经时期,达不到认识世界的能力,巫逐渐“神化”和“宗教”化。到了荒经时期,达到了宗教的成熟程度。在荒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帝,叫做帝俊,帝俊与今天的宗教神没有什么区别。帝俊神在周以后流传,在西汉以后记载进山海经。帝俊的起源也许早到商的晚期或者商周之际。

  在荒经时期,巫祠逐渐宗教化,脱离社会。

  巫家

  本文对山海经的探秘就要结束了,现在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山海经的历史地位。

  1,祭祀

  距今八千年,有村落出现,用考古的话说,叫做文化。据考古,在洛阳的一个叫做裴李岗文化,在太行山东坡的一个叫做磁山文化,长江边的一个叫做彭头山文化。西辽河的兴隆洼遗址占地二万平方米,房址每排十余间,总计有一百三十余间。在西安附近出土了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遗址上有壕沟围起来的三万平方米的居住区。

  象兴隆洼和半坡这样的遗址沿一条河的河边星星点点的分布,便组成了村落,巫宣讲应当开始于村落时期。在村落的不远处,山坡下,空旷的地方建设起来一块供###活动的场所。始族人的文化生活,祭祀,宣讲,歌舞,在这里进行。这样的场所在早期可能没有房屋,也没有人管理,逐渐地,建起了房屋。这样的场所叫做巫祠,主持和管理场地的人便是巫。

  (更早时期,祭祀在山洞进行。这样的山洞叫作窟。)

  在空旷的场地上,燃起了熊熊的篝火,参加活动的人打扮起祖先的模样。他们想像的祖先的模样,可能是一些象征的动物,也可能是一些象征的植物。他们拿了已经是道具的石器,木器,在身上挂了装饰性的毛皮和枝叶,花环一类。在篝火旁边堆放着采集来的食物。人们就这样地围着篝火跳来跳去,饿了就吃,吃了再跳。

  祭神的仪式开始了,人们将供神享用的食物,玉器摆放在一个显眼的高台上。主持祭祀的巫唱起了祭神歌,有时候是由巫领唱,众人随唱。这些祭品或者在仪式中,或者在仪式以后埋进地下。有了专业的巫以后,这些祭品由巫收下,不再埋进地下。

  这就是远古时代的祭祀,这样的祭祀不同于后代的“供”。祭祀的组织者,巫,引导着祭祀的参加者围着居住区“游行”,游行的队伍高声喊叫,敲打出各种声响,祭祀达到了高潮。游行过后,祭祀的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居住区,祭祀便结束了。

  2,巫的宣讲

  巫祠的又一项重要活动便是巫宣讲。宣讲巫与主持巫不同,需要宣讲的能力,宣讲巫可能是走巫的形式,在一定的地区里巡回宣讲。巫宣讲这种社会交流的方式经久不衰,将一个地区的文化思想传播到另一个地区,因为宣讲巫的传播,扩大了语言的范围。

  语言这个东西广义的,从形式讲包括了文字语言,声音语言,绘画语言,音乐语言,包括了方言和外语。从用途讲包括了生活语言,专业语言(术语)和交流思想的社会语言。我们从这样分类的角度看,就发现:在始族时代,始族人使用“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那种语言。而宣讲巫使用的却是“交流思想”的社会语言。社会语言因为巫宣讲而成熟,而丰富。古汉语因为巫宣讲而形成。古汉语氏族因为古汉语而汇集。大商氏族因为古汉语的传播而辉煌。周秦因为接受古汉语而铸就了古中华文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古文明这样形成起来。

  在今天,大卷的道经,佛经,古兰经,圣经来自哪里?是聪明的圣人写出来的吗?不,是传道者经年累月地宣讲积累起来的。巫的宣讲就这样的一代一代的口传心记,传到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有了文字的记载,内容便固定下来,在以后的时间里,社会改变了,巫的宣讲显得更加古,被当做经保留下来。

  3,巫文化与春秋文化

  远古中华结束于周秦。春秋以后开始了一个新时代,远古中华是个氏族社会,几千年的氏族社会积累了巫文化,它滋润,哺育了以后三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华史上有一个光辉的春秋文化。春秋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超出了丛书的范围,这里不做讨论。可是,春秋思想来自哪里?来自氏族社会,公元前一千年,氏族社会进入晚期。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结构,系统的氏族文化,巫文化。春秋人从不同的角度,从氏族社会吸取文化营养,总结和整理氏族社会的文化(历史)遗产。

  著名的“道德经”也是宣讲的底本。古书“墨子”中能够看到“巫宣讲”的痕迹。能够与山海经相比美的一部书是“尚书”。尚书也是取材于古资料,战国时成书,汇编的时间近千年。尚书从尧舜禹的传说编出了“历史故事”。尧舜禹的传说取材于禹神话。水浸的黄淮土地显露出来。在黄淮土地上起源了禹崇拜。从禹治水到夏后启,尚书的故事基本结束。

  山海经成书二千年来,人们虽然不能读懂它,却觉察到了这部书的价值。任何的社会都不会保留对社会无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讲,是古人向我们推荐了这部书。单讲书的文字,除了一些古字而外,十分通俗,这是因为书的资料源于口语,出于宣讲巫文化的高手。但是书中记录了几百条水,保留了远古时代的语言,这些语言又是非古汉语,等于是“外国话”。这就增加了阅读的困难。

  在文字前,有一个神话,史诗的阶段,一切的氏族的发育都这样。在大地域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古中华由成千上万个氏族汇合起来。社会的文化以巫文化的形式记录下来。中华人的氏族集合,巫文化的悠久,丰富,复杂,多彩,独特,都是世界各民族中唯一的。我们中华人当之无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部书告诉了我们中华人的早期分布,早期生活,这一切以巫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春秋时代有诸子百家,它是一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即社会思想。不管这百家之间有怎样不同的认识,它们都是对氏族社会的总结,对新的社会的求索。基于这个总的认识,总的出发点,就发现,山海经应当是春秋百家中的一家。

  山海经这一家是怎样的一家呢?

  社会分做了管理(政权)和被管理(生产)两个部分,用孟子的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动物人走进社会,成为社会人,社会人又经历了几千年的发育,形成了这样的关系。社会分离为两个部分,这个存在了几千年的事实,儒家做了理论的说明。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寻求实现社会的有效的秩序。用孔子的话说叫做“仁人爱人”,“克己复礼”。

  儒家思想没有为政权者采用,政权者(秦)采用了商鞅思想。商鞅思想对于政权的建设十分有效,实现了皇帝政权。

  道思想是对远古的生育崇拜(女娲崇拜)的继续和发展,达到了哲学思想的高度,自成一家,叫做道家。

  有了上面的认识,现在来说山海经这一家。

  商以前的社会管理是巫祠的管理。巫是一个人数十分可观的群体。氏族社会的文化思想由巫表达出来。文字是巫的工具。如果没有巫文化群,也就没有古汉语的创造,自然古汉语氏族也无从谈起。

  山海经一家与儒家的区别是明显的,一个是神治世,一个是圣人治世,一个是维护神权,一个是维护人(贵族)权。社会的发展却是沿着政权的方向。

  中华史上有一位赫然大物,叫做黄帝。黄帝的又一个名字叫做轩辕。黄帝是谁树起来的?是山海经这一家。轩辕是起源于渭河的著名巫祠。关于春秋百家,据西汉学者有十家。大约是,儒,道,墨,法,医,兵,名,小说,阴阳……山海经独立于十家以外,可以叫做巫家。

  无论是中华史还是世界民族的历史,依据于文字的记载。文字记载的历史能够上溯到距今五千年,更早的始族历史不能清楚知道。二十世纪以后有了考古学,借助考古学的帮助能够对山海经重新认识,这是一部关于始族历史的原始记录,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部记录始族的文字资料。

  远古中华,这是一块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领域,借用一句文学的语言,叫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再说得具体一点,反映这块领域的山海经几乎无人(至少从书上看不到)解读。今天的中华人都在说,龙的传人,华夏大地,炎黄子孙,等等。谁能说清楚这些祖先的内容?关于古中华的认识停留在二千年前春秋人的高度。当着二十一世纪的中华航船起锚航行的时候,我们中华人航向哪里?历史将告诉我们,沿着历史的方向。而山海经则是中华航船的起锚地。                 

鹊始族
(读者,从这一篇开始,我们读原文,请准备好原本山海经作参照)

  这一篇讲述一支古老的原始氏族人采集迁徙的故事。这篇故事依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