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随感集-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思虑给人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思虑的的事件本身给人的影响,因为思虑不仅夸大事实,而且把未必可能发生的事实当成事实来考虑。这种预先支付的压力和负担,只有在事件到来或过去后,才能解除,而新的思虑又会在别处生长出来。

  急近的思虑会驱走长远的思虑,而长远的思虑因其长远,而表现得更为顽固。

  把一切细小的可能放大,是所有思虑的根源。

  一切事物都在思想中变得复杂,而在具体行动上又变得简单。

  所有思想都是抽象的,只有行动,瞬息的、无法把握的行动,才是活生生的。

  人可以在思想上自由,但不能在行动上自由,但即使是思想上的自由,也是经过无意识框范的自由。

  一切行动都是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人的所有行动都是针对当前的,它不能脱离当前而存在,只有产生行动的动机,才能超离和摆脱当前。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动机都具有超越性。

  任何谋划,即使是最精细的谋划,也都是模糊和不确定的,而行动则是清晰的。

  行动的目的永远大于和高于行动本身。

  行动的具体实行过程,总比我们头脑中想象的过程要容易。因为思想总是模糊的,而这种模糊就使本来简单明了的东西变得复杂起来。同时,想象的过程由于意志的加入,也会在心理上增加难度,从而造成压力。而实际的行动却可以把难度用若干程序、步骤分解,从而使困难的程度降低。

  思想具有无限的超越性,它不仅可以超越人自身,还可以超越身处的此时此地,此时此地的物质,和此时此地的时空。

  思想是看不见的行动,行动是看得见的思想。

  我们所说的思想,实际上是指思想内容,而非实际意义上的思想。

  伟大的行动常常产生于卑微的动机。

自然与上帝
自然与上帝

  
  对于人事,人可以为之,对于必然,人就只能顺应。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可能是打不倒的,作为一个自然的人,他却非常脆弱。人可以胜人,但却不能胜天,人胜人必须动用全部的智力和心力,天胜人,不需动用一个小小的指甲。

  在任何年代,朴素,自然,简单的生活都是必需的,任何过度的奢侈和享乐,都是对天然本性的损害。

  自然区域的缩小和人类区域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人类最终可以战胜自然,自然是不可战胜的。人类完全占领自然的那一天,也正是自然完全苏醒的时候。

  自然完全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办事,而人却不能,他受欲望的驱使,不能享受已有的,却渴望自身所无的东西。

  在自然界中,物种的绝迹和衍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某个物种的灭绝,而新物种又随着这种改变而衍生出来,衍生出来的物种反过来又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原初环境产生生物,生物又改变了原初环境,改变后的原初环境又产生新的物种,如此循环往复,由于改变后的生态环境都不同于原有的环境,所产生的生物也各不相同。这是从纵的方面讲,从横的方面讲,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也会产生不同的生物。

  上帝是轻视人类的,他从没有把自己要拯救的人类放到与他同等的位置。上帝也是狭隘的,他把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就是要让他们永远愚昧,自己永远聪明。上帝有一种隐秘的恐惧,那就是人类也是有智慧的。

  人创造出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是想象上帝那样无所不能。

  大自然中的生存竞争是一种必要的平衡手段,是纯生存的竞争。而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则超越了生存,指向了生存以外的更大的欲望的满足。

  上帝有着比人类更深的痛苦,因为他的思虑更大,更深,更长。

  历史是上升的,自然则是一个不断生灭的过程,它的哪怕最轻微的变动,都可能使人类的“光明顶点”变成灾难的开始。现实总是不完美的,自然便是人类的现实。

  自然状态就是稳定的持续状态,它缓慢的变化,更移,仿佛静止在永恒的时光中,进行着自生自灭的游戏。

  自然的东西比较芜杂,人为的东西则带有某种外在的规律和规则。

  如果大自然没有诞生出智慧生命————人类,它就会很健康的更替下去,圆满地走完自己的周期性历程。

  自然状态下的万物,都处在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没有任何一个物种或类群能够超越这个统一体,他们共同处在这个统一体的笼罩之下,整体意识高于群体意识,群体意识高于个体意识,无意识高于有意识。

  人在社会中他可以自信,但在自然面前,他就应当表现出应有的谦卑。因为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自然却不在人的掌控之中。许多自然造成的灾害和灾难,都是突发的,不可预料,不可改变,不可逆转的

  人在社会中他可以自信,但在自然面前,他就应当表现出应有的谦卑。因为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自然却不在人的掌控之中。许多自然造成的灾害和灾难,都是突发的,不可预料,不可改变,不可逆转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本能与理性
本能与理性

  
  怕死求生是人类经过数万年进化得来的一种本能,它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生生不息的原因和结果。如果人类进化出相反的本能,人类也许早就不存在了。

  活着是一种本能,人的所有动机、欲望、痛苦、欢乐,都来自于此,世界也因此而构成。这个世界也是建筑在本能之上的世界。

  理智是明确的,有一定的目标和目的。而本能却是盲目的。

  我们的感性决定着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以及我们的言行。而我们的理性却只占较次要的位置。

  理性的力量体现在与感性绝缘的事物上,一涉及到感性,理性就无能为力了。

  人类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两极,即:最大限度的接近本能,又最大限度的高扬理性。也可以说,最大限度的接近人自身,又最大限度的远离人自身。

  清晰的理智掩盖不了生命自身的迷茫。

  本能是先天固有的习惯,习惯是后天形成的本能。

  理性进行着欺骗,理性要人们相信这种欺骗,理性发现了理性的欺骗。理性否定了理性,肯定了本能,是理性的胜利,理性永远不败。

  理性是生命中的一种非生命因素,因而,它也是暂时摆脱生命重负的一剂良药。

  人其实还是活在一种感性之中,理智和理性都是基于感性而产生的,当感性觉得不适时,理智和理性便来开导说教了。但感性是个任性的孩子,专爱钻牛角,不肯乖乖就范,理智和理性就想出各种办法,找到各种理由和借口骗哄它,直到感性不再制造紧张。但有时感性也会假装被说服,与理性达成和解。

  这个世界是建立在感性之上的世界,人类一切努力的方向也是基于感性上的,而理智和理性则是一种事后的修补,一种力所不逮地规范。现在谁也不知道这个被感性推动的世界将走向哪里,会变成什么样子,一切的推测和预言都是射向空茫的箭。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创作、语言及美
创作、语言及美

  
  意识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媒介是语言,语言在把意识和自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把意识和自然隔离开来。

  语言增进了思维,同样,思维也丰富和深化了语言。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打磨,不可过重,不可过轻,过重和过轻都会影响物件的光泽。

  构成一部作品内容的客观事件与人物心灵结合得越紧密,越深刻,作品也就越真实。并且,客观事件一旦进入作品,就应失去它原来的意义,而只成为一个有机体的部分和细胞。

  作品的不得不写之处,就是它的非艺术之处。

  时间不仅会淘汰一切无价值的作品,也会使一切伟大的作品更加完美。因为随着时间的积淀,作品的缺陷也会随着作品一起,具有了文化上的价值。

  每个人对世界的把握和认知都是自我的,作家也不例外,他自以为把握了整体,而实际上仍是自我的片面的。

  写出来是创作的最后一项工作,而在此之前的所有酝酿、构思、谋划、布局,都是为写做准备,这种准备是痛苦的、压抑的、呕心沥血的,而写则是一种宣泄、一种*、一种幸福的颤栗,一种急不可待的表达。

  无论作品在整体上如何复杂多变,但其细部都具有一种必然的单纯。因为作家的写作有一种历时性,即使是同时发生的事件,他也要分成先后来写。同一个人物也只能写他此时此刻在做什么,想什么,或写他与此时此刻有联系的过去。

  要把艺术作品弄得深刻富于内涵,比把哲学弄得深刻富于内涵难得多。因为哲学本身是深刻的,而艺术作品则要让平常表象的东西显出深度来。

  创作就是在想象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堡垒,然后再攻克它。

  当我们觉得作者是在描述事件本身,并且,不多不少是在描述事件本身,我们就会无保留的相信他。当我们觉得作者是在表达他的思想,并且为之兴奋、新奇、共鸣。我们就会信仰他,而不管他说的是否是真理。

  一个词表达的意思,只是一些与它相近相似的意思的集合,而非意思本身的单一确定。

  美诉诸人的感官,并且只能诉诸人的感官,除此,它便毫无意义。

  对美的感受能力与美的形式同时形成,当人觉得某物美时,美的形式已经预先存在该物中了。

  人的各种感受能力的形成,首先从负面开始,先有恐惧感,才会有摆脱恐惧后的安全感。先有雷雨暴风击打的痛苦和紧张,才会有风和日丽的放松和舒适,才会觉得前者是恶的,丑的。后者是善的,美的。

  美是什么?美是能引起人的正面情绪和情感的正面事物的一种属性。

  任何语言都是表面的,肤浅的,似是而非的。任何内心都是独特和深刻的。

  揭示世界不好的一面,并不等于说世界完全不好,这是由个人气质决定的。他享受世界好的一面,但不去管它,而只强调他感到不好的一面。

  写作既是更深的投入现实的手段,又是对现实的逃避和远离。

  语言是明朗化的思维,思维是未经确定显现的语言。所有的语言都是重复,都是规定,而思维则是自由的、创造的、开放的。

  语言担负着表现两个世界的功能:实在的物质世界和思想的精神世界,

  人只有在创造时才可能是自由的,一旦创造完成,他就回到了必然的行列,就连他的创造都成了必然的一部分。创造是对自由的渴求。

随意一想(之一)
随意一想

  
  之一

  
  什么都是可以习惯的,包扩死亡。许多人因为习惯而渐渐适应了死亡这样一种结束方式。习惯,把人生最不能忍受的,变成了能够忍受的、可以忍受的。

  生是表象,死是根本,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也是一种表象,一种生的最后表象。

  如果人死后真的有一个灵魂居住的世界,如果死后真的有来生,那么,它也一定是可理解的,可解释的,明白清晰的,“唯物”的,“科学”的。

  世界上最后一个人死了,世界还存在着,所谓世界末日,不过是人类的末日。但人类愿意把自己的末日叫成世界末日,以自己等同于是世界。

  我无数次的想象我死后的世界,想象着世界象背景一样离我越来越远,终止于模糊。或者象一幅画,当我活着时,我是画中的人物,而死让我从画中跌落。活着时在画中,死时在画外,而此时,我这个画外人却不能欣赏这幅世界图画了。  

  当我直接面对生命时,许多看似很有价值的东西就都被否定了。而当我从纯粹的生命中抽身出来,这些东西又都恢复了价值,纷纷附着在生命之上。

  凡是会思索的生命,最终都会思索生命的意义,这不是出于什么理性,而是生命的一种本能,一种功能。至于意义本身永远只是一种被寻找的东西。

  一切外在的东西,并不能改变生命的什么,它们只能改变生命的感觉,但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把生命的感觉当成了生命本身。

  有时候觉得生命是完美光润的珍宝,有时又觉得它是破破烂烂的垃圾,但究竟是什么,无法可知,有的只是对它的感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随意一想(之二)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而我却在所有主题下悄唱低吟着人生,不息的吟唱、不息的吟唱………

  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在坚持着十八岁时的梦想,拿就味着他永葆了青春。时光对于他已经静止,所流逝的只是物理时间。

  人生的结局每个人都看得很清楚,但人尽可以在这之前给人生制造一些悬念,从而使人生变得有趣一些

  在社会中,我们可以有多个机会或机遇,而在大自然中,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

  人生的结局每个人都看得很清楚,但人尽可以在这之前给人生制造一些悬念,从而使人生变得有趣一些

  人性中许多丑陋的东西都被我们小心翼翼的回避了,既使偶有揭示,也把它当成一个特例,而没有上生到质的高度。因为我们太需要美化人性了,在这种美化中,世界变美好了,人变可爱了。

  一切苦难被超越的前提,在于生命是一种感觉。既使肉体的痛苦反应到意识中,也体现为一种感觉。基于此,人生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当然也包括我们所承受的苦难。

  人身上有些东西是属于人性的,有些东西却属于个人。人性的东西被个人的东西包裹起来,内隐着,只时不时的显露。

  我们大多数人在过的并不是“应该怎样”的人生,而是“不得不如此”的人生。

  有个人魅力可以引起别人的好感和尊重,无个人魅力而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地位,同样能引起别人的尊重。但个人魅力只诉诸人的感性,所以并不可靠,而财富地位却关涉人的价值判断,所以要可靠得多。有个人魅力的人一旦陷入困顿,他所引起的尊敬之情就会大打折扣。

  任何大幸运或大不幸,都是脱离常轨的。他们不仅改变着人的生活,也改变着人的意识。一种生活改变了,另一种生活开始了。生活只是稍稍停顿了一下,又悠悠前行了,一切又都纳入了正轨。

  人可以失去一切,但不可以失去健康。人可以失去健康,但不可以失去意志和尊严。意志和尊严是生命最后的坚守,坚守着余下的残缺的岁月。

  人生不能不是梦的,因为人的思想是梦,感觉是梦,意识是梦。

  不论是出于被动还是出于主动,你选择了一种生活,就是选择了一种爱,一种情感,一种情境,乃至选择了一种性格和命运。如果你当初选择的是另一种生活,你就会陷入另一种情境,另一种情感,另一种爱。而对此时的自己感到不可理解。

  有时候会觉得活着很好,活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人只要享受活着本身就够了。但这种时刻总是很短暂,不会成为一种长久的持续状态。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到缺憾,欠缺,感到美中不足,感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愿望的无法抵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