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朝的背影(孙守名文化散文集)-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篇 晋朝的菊花(三)
    东晋一代,上不逮先秦,下不及唐宋,门阀制度森严,侈糜之风盛行。与政治混乱相应的是文化的衰落,举目四顾,百年历史中除了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之外,瞩目于史册者寥若晨星。春秋战国的硝烟弥漫中,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华夏的上空,诸子百家相继拥入文化的大潮,争当勇立涛头的弄潮儿。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观照自然社会,提出济世经邦的箴言睿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科举试度的盛行,让唐宋催生了一批批文学才子,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唐诗宋词的江河中划出道道涟漪。然而,在东晋这个昏黄的朝代中,那些我们熟知的名字因其凤毛麟角而显得更加耀眼,虽然他们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寂静的夜空……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年的陶渊明背上行囊去江州做那个小小的祭酒。这个祭酒来之不易,但确是凭着自己旷世才华和卓绝的文学才能而得。此时的陶渊明感到前途光芒万丈,他的脚步轻松而又愉快。江州的天空是蔚蓝的,山川景致也是那么赏心悦目。可是,他的这种兴奋心情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就遭到沉重打击。当时门阀制度严格,士族为官盛行,而陶渊明由于父亲早故,沦为庶族。江州的上官下吏开始对他进行冷嘲热讽,诽谤挖苦让他痛苦不堪而又无可奈何。他想念自己的温暖的小家,想念把自己养大成人的母亲。也许在那里,他可以找到温暖和灵魂的慰藉。一个残烛将尽、淅淅沥沥的苦雨飘落的深夜,他给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把内心的悲苦痛痛快快地倾诉了一番。他告诉母亲,他想回家,离开这个让自己倍感羞辱的官场。十多天后,母亲回信。那封让他永世难以忘怀的信中,母亲含泪召他回转。翌日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他就是辞官。一身轻松的他怀着惊喜的心情迈着焦急的步伐奔向温暖的故乡,泪水时时漾在眼中,流在心里,是惊喜,是怅然,还是…… 
  没多久,州里重新召他为主簿,刚刚获得自由哪里还有心思重回樊笼,他干脆婉言谢绝。生活像清凉的溪水,时刻不停地流淌。妻子的温柔贤惠,幼儿的调皮愚顽,让他感到温馨幸福。不过,随着孩子的增多,生活也愈来愈显得拮据。他需要去为生活奔波,唯一的路途还是离家为官。七年后,他远涉荆州,投奔桓玄门下。不久,他发现误入虎口,狡诈阴险的桓玄正依靠长江天险窥伺东晋的政权。他顿感担惊害怕,考虑着如何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正当此时,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陶渊明一下子跌倒在地,只哭得天昏地暗,多次晕厥。早知如此,纵有高官厚禄,他那里会离开生他养他的母亲?悲痛欲绝的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乘舟返回老家奔丧。 
  明年,桓玄谋逆篡权,随之刘裕率兵讨伐。重孝中的陶渊明以家国利益为重,在一个深夜,离别妻儿乔装打扮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消息告之刘裕。四十余岁能做此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感到非常欣慰。刘裕看重他的才华与勇气,将其留在幕府,这让陶渊明感到有了大展抱负的机会。然而,功成名就的刘裕开始剪除异己,那些战功赫赫的名将早不虑夕,转眼间成了阴朝厉鬼。陶渊明再度陷入绝望的境地,他终于在无奈和不安中,悄然离开了建康。
第三篇 晋朝的菊花(四)
    官场是什么?对陶渊明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苦痛!东晋时代注定不能成就陶渊明,陶渊明也注定会与这个时代决裂。只是,生活是一团乱而无绪的苎麻,越想理出个条理,越是粉丝错杂凌乱。拮据的生活,困窘的手头,让陶渊明感到尴尬和苦闷。在家呆了一段时间,高邻四舍劝他再入官场,去挣些官俸养家糊口。越想逃出苦海,越非要在这个尘网中绝望的挣扎。谁能告知,这样的痛苦怎能承受?  
  经叔父陶逵的大力举荐,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在彭泽,陶渊明别无他求,只想尽心尽力地做好份内的事。他夙兴夜寐,处理公务,全县上下大大小小的事务井井有条。余下的时间,他开始读书,读书是他的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忘不了在外祖父家读书的那些日子,在书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找到了灵魂的归所。 
  一个小小的督邮就在那么个不起眼的日子来了。“束带相迎”是个不成文的惯例,但在陶渊明心中,积久的对官场的愤怒和痛恨也就在那天爆发。一个朝代的政治永远告别了陶渊明,陶渊明也永远告别了官场生涯。 
  八十一天的彭泽生活,让陶渊明再次尝到了官场的甘苦。他沿着自己走来的路又重新走回去。东晋的田园,在这个午后显得静谧而美好,山水清幽,天空碧蓝,万物生机勃勃。陶渊明如笼中的鸟儿,一下子就冲入了自由的天地。此时,僮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菊江永世流淌,哪里还有陶渊明的踪影?沿着蜿蜒的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到那片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菊园,采撷一瓣菊蕊,幽幽然抬起头来,那是一带朦朦胧胧的南山……
第四篇 悲情滕王阁
    站在黄河岸边,夕阳西下,万道霞光四射,江面波涛滚滚,浊浪排空。此情此景,忽然就想起了初唐的王勃。脑海出现的不是飞天累榭、回廊并抱、俯瞰大江、背依古城的滕王阁,而是面容清瘦、身材矮短、神情忧郁的王勃。耳边仿佛又想起他凄怆而又无奈的富于穿透力的话语:“勃,一介书生,三尺微命”,“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个王勃,注定一生要与悲情相伴。  
    我始终不相信《旧唐书》上关于王勃的死,因为实在没有太多的诗意。王勃在一个春天的下午从家乡龙门出发,他要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他南下的路途要经洛阳、扬州、江宁,再然后经洪州。在洪州这个地方,毕生的才华尽显,一篇《滕王阁序》,响惊天下。接着到达南海,次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眼看看就要见到日思夜想的父亲,鬼神差使地就落下水。落水的一刹那,我想王勃是真的欲哭无泪,一生的理想抱负,冲天的横溢的才学,还有那篇惊世骇俗的《滕王阁序》,就这样连同自己一同落水。 
  漫天的迷雾使江面朦朦胧胧,站在船板的王勃望着水天浑然的漫无边际的迷蒙的江面,心情一阵悲酸,他不知道见了父亲会说什么,做什么,一时的莽撞铸成千古大错,父亲因自己被贬凄凉而又荒僻的岭南,天乎?地乎?罪责在己,何处去诉? 
  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勃突然就落水了,唐代的诗学文章注定要换人来写。突发奇想,假如王勃不落水,辉煌的唐代文学里面是不是还会有像《滕王阁序》那样的华章?如果那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诗意的王勃还会不会乘舟进入那片毫无情意的水域?很想拦住神情忧郁的王勃,让其改日前往或从陆路前行,然而那是怎样的一个梦啊? 
  落水的诗人王勃很快被人救起,他是否见到了父亲,没有地方记载下来。但是,受到惊吓的他,加上心情抑郁,在一个月色凄清的夜晚,怀抱着忧愁和内疚随风而逝。王勃曾有三年的蜀地生活,这次获罪于皇帝,遇赦未能被贬岭南,但是命中注定,灵魂的归所还是那个荒凉和凄苦的地方。上天不公,对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难道真的就没有悲惘之心,难道真要让他灵魂无依,在荒烟蔓草间永久飘泊吗? 
 《旧唐书》和那时已有盛名的杨炯对王勃实在过于抬爱,前者说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后者更是捧他有点神乎其神,“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我所能相信的是王勃其实小时的确聪慧明智,也正因为如此,他能得到别人的举荐,步入朝堂。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假如王勃不那么自信,假如他是个浪迹天涯、游山玩水的隐者,也许他的一生会平平淡淡、安安然然。然而,才华造就他必然要走这个逼仄的人生小路,正如他必然要去滕王阁完成他的人生夙愿一样。 
    是不是才学卓尔不群的大家都要经历这种世事的磨难?十八岁就文冠于世的贾谊由河南郡守举荐,进京被皇上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提为太中大夫,因遭小人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皇帝一时怀念,召他回京,做了梁怀王太傅。这时的他已经写就了传世名篇《论积贮疏》等,他的经世才华展露无遗,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个无能的梁王堕马而死,三十三岁的贾谊深感内疚,忧郁而死。 
  贾谊和王勃,王勃和贾谊,注定把汉代与唐代用才情相连,用悲情相结。沿着汉代的蜿蜒崎岖的小路,随着滚滚烟尘,步入唐帝国,眼前全是骑马的贾谊,和乘舟渡江的王勃。 
  很想去循着王勃的足迹走一遍他一路走过的地方,在滕王阁,我不会驻留。就要一睹那片王勃堕水的烟波浩渺,就是要在江边凭吊那段思古幽情。 
  然而,还是绕不过诗意的滕王阁,那儿,曾经,是王勃栖居地。没有王勃,就没有滕王阁;没有滕王阁,就没有王勃。 
  悲情的滕王阁,向你,出发。
第五篇 王勃的唐朝
    在中国,有一种最诗意的古典,那就是唐朝。唐朝雍容华贵,芳香四溢,魅力无穷。唐朝的清风裹挟着丝丝诱人的馨香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唐朝的春雨轻轻洒落,走出多少撑着油纸伞的幻影。泛黄的书页间,就那么不经意地飘落诗意的王勃,他的人生际遇注定与唐朝息息相关。 
  其实,崭露才华的王勃还是非常幸运的。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后,授予朝散郎一职;随后,春风得意的王勃又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十几岁的王勃在人才如云的唐代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官场,在现在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只不过,才情滋盛、经验不足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一篇《檄英王鸡》会将自己打入十八层地狱! 
  这场玩笑开得太大了!王勃本来想着为沛王助兴,把英王的斗鸡激怒一下,谁知却偏偏卷入政治漩涡,让皇帝龙颜大怒。无意的王勃触动了高宗皇子争斗的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结果皇帝一怒之下,立即下诏废除他的官职,将其逐出沛王府。不过,对王勃来说,那篇激情四射、文采似锦如绣的文章的确让他兴奋异常,阵阵喝彩之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这是王勃最为得意的句子,这神来之笔简至如珠圆玉润,每每想来令人击节叹惋。可怜的、毫无政治敏感和经验的王勃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赶出京城,踏上了去蜀地的征程。 
  这次打击,是少年得志的王勃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心情由狂热一下子变得冰冷。面对沉沉暗夜,他慨叹世事苍凉,“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含泪对苍天,感慨何人诉! 
  这年五月,王勃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近三年的漫游生活。他是在一个料峭的早晨出发的,简单的几件行李,挥挥手,与冰冷的洛阳告别,恓恓惶惶,走入大雾弥漫之中。短亭,长亭,亲友相送,眷眷深情,幽幽别离。父母的叮嘱,兄弟的安慰,让王勃肝肠寸断,泪眼婆娑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人生朝暮间会天翻地覆!雾塞苍天,泪雨迷蒙,太多的无奈,随着飘浮的白云而去吧。从此,王勃走进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凄迷而孤独的岁月。 
  五月,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可王勃的内心却满是刺骨的寒风。他背着空空的行囊趔趔趄趄地走在唐朝这块凄寒的大地上,内心阵阵抽搐。漫天的大雾,曼曼修远的路途,哪里才是自己的人生归所? 
   一只折翅的小鸟,仆倒在水面上痛苦地挣扎。王勃快步跑过去,用双手轻轻捧起,把它放在树枝上,他又转身默默离去。天空,变得碧蓝,高飞的鹰隼展翼翱翔。此情此景,忽然改变了王勃的心情。人生旅途漫长,坎坷泥泞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就是自己的无知导致了这场不期而遇的灾祸;也许,在睡意朦胧中皇帝就会想起那个才思敏捷、诗情勃发的自己;也许,他还未到蜀地,那纸充满期待和温暖的诏书已从京城出发……王勃,忧愁不再,迷惘已无,在这个大雾迷离的日子,他拽开脚步,向前方奋勇前行。 
    鲜花铺地、烈火着锦的京城里,依旧歌台舞榭。皇恩浩荡,宫廷内日以继夜的仍然是丝竹琴弦。三千佳丽,妖艳梳妆;王公大臣,走鸡斗狗;士人游女,筵宴酬唱。春风殆荡,万物极乐,好一派太平景象!此时的王勃,已在蜀中将近三载。三年的岁月,一千多个日夜,足以让人颓废沉沦。狂热的功名利禄之心渐趋平静,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让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真正步入了隐士生活。在简陋的住处前,他开辟了一小块空地,种上喜欢的秋菊,还有些菜蔬。锄地松土,浇水施肥,朝看霜露,午拔杂草,诗意地生活。远远近近的乡人捧茶执酒,相知相乐。与友人诗词酬唱交往,愈来愈多,他用真情赋出了一首首富有田园情趣的诗篇。没有丝竹管弦,他自制乐器。三五诗友相邀,举酒月明之下,诗情勃发之时,便引吭高歌,友人击木相和,声振山林间。 
  王勃,诗意的王勃,愿终生与林相伴,与月相依,与友相和,与乡邻相守。在一个醉酒的深夜,他热泪盈眶,给千里之遥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书,书中表达了他甘心永住蜀南之意。这封情真意切的长信,越过千山万水,在几个月后,到达父亲手中。父亲览毕,慨然一叹,潸然泪下,一腔悲愤涌上心头。 
  造化弄人,蜀中的生活让王勃留恋。这期间,朝中虽曾先后征召过他,心灰意懒的王勃都称病辞谢。公元六百七十二年,一纸诏书,王勃结束了他的蜀中生涯。带着无限眷恋和不舍,他终于回到了京城。 
  这时,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于公元653年建造的滕王阁已风雨飘摇,新任洪州都督阎伯屿已数次登临,多次征求同僚的意见,正欲加以重修。然而,也许好事多磨,他还要等上三年,因为那个诗意的王勃还要在人间遭受一场坎坷与磨难。 
  檐宇虚敞,丹刻华丽的滕王阁注定要与诗意的王勃同行,那个器宇轩昂的唐朝注定是王勃的。
第六篇 守望唐朝的春天
    大唐的天空一碧万顷,微风带着醉意轻轻吹拂,拂过红花绿柳,拂过青山绿水,拂过殿台楼阁,拂过寻常巷陌,揉拂着诗意时代的唐人笑脸。 
  王勃的回京像一粒小小的石子静静地投掷在浩瀚的大海,激起了丁点儿浪花,就再也无声无息。好在他的才名还在,父亲和几个兄弟还在京城为官。当时掌管选拔官吏的裴行简、李敬玄开始把善意的目光注视在这位曾为神童的年轻人身上,他们频频暗送秋波,公开征辟王勃出来为官。可是,王勃是个恃才傲物的不拘常礼的雅人,他根本不屑以才名出仕,还写文章加以声明。两位主管典选的大员哭笑不得,一怒之下,再也不去理会这位让人无法认同的年轻人。 
  对于王勃,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是位才华出众的诗人,博古通今,学富五车,满身散发着诱人的智慧;他又是位愚蠢透顶的酸秀才,自傲自矜,不知底里,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