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们的杜拉拉-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还能改?”工作狂一直把其视为遗传基因范畴。
想想拉拉曾是有名的“倔驴”,都能修炼得遇事心平气和沉着冷静。工作狂遂看到了曙光……
她仔细研究了唐骏关于性格好的几个要素。觉得简单、阳光、善良属于她本性中的。乐观,她做得不够,遇到困难容易悲观厌战,甚至放弃;宽容嘛,有时因为太好强,容易跟人家暗自较劲,免不了身心俱疲……
如此这般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番,工作狂觉得看完《杜拉拉升职记》收获颇丰。她还很佩服杜拉拉在为工作努力付出后,敢于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劲头。是啊,自己都不为自己争取,还等着别人主动点到你的头上?也许人家以为你发扬风格呢!
其实,人在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同时也是实现自我期许的过程。
杜拉拉正是因为不甘心在民企,于是进入了世界500强的外企。之后又不甘心做个月收入三四千元的外企“小资”,想要做经理级别的“中产阶级”……于是逐步升职为年收入23万的HR经理。
关于目标论在升职中的作用,唐骏有过深入浅出的心得体会:
“在微软,公司高管叫总监,他是我进入微软确定的第一个目标。于是,我就开始观察总监是如何工作的,包括处理文件,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做出一些判断……然后再比较自己,这样很容易就看出我和他之间的差距。如果他的方法真的好,我就开始学他,在那几年中我一直不断地学习,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我和他的水平差不多的时候,我就知道机会来了!”
工作狂周末去了海口出差,在从海口回北京的飞机上,她看完了《杜拉拉升职记》。
这个周末她觉得自己过得挺充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月一书之《杜拉拉升职记》
四月一书之《杜拉拉升职记》
written by皮皮刘
推荐之前先插一段对话:
某日深夜,王总同学致电皮皮同学,得知博客开辟每月一书栏目便推荐皮皮看《人体实用手册》,说有利健康,了解自己应该先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皮皮说现在没时间看,正忙着辞职换工作,另外手头还有一本书叫《杜拉拉升职记》没看完。王总马上回应道:“你怎么那么庸俗啊,天天就想着升官发财。”皮皮大笑回答说:“我就是一庸俗之人,现在根本没空关心我的身体。”
于是,不得不开始介绍这本《杜拉拉升职记》,因为四月从职场的角度讲是变换的季节,谈谈这本书,恰好应景。
书中的女主人公杜拉拉是当今职场中的你我她,她有着你或你周围人在职场的相似经历。努力着,拼搏着,同时也算计着,挣扎着。每个身在职场的人都在高唱着“财务自由”,好像真要财务自由了,人就解脱了。几年前我也这么认为,特别盼望自己能有很多钱,然后啥也不干在家里躺着吃零食、看电视、睡大觉。但这几年我渐渐地开始意识到工作其实并不仅仅以赚钱为最终目的,同时在职场的生活也并非如之前认为的那样让人厌恶。每个人其实都需要一个平台,如歌手通过舞台,作家通过出书,明星通过*……大家都需要展现的空间,同时也需要“观众”。职场这个平台与舞台、出书、*等平台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一种自我表演的状态,它只偶尔地需要与观众互动。而职场不一样,它是一种从始至终都需要互动的游戏:你、你的下属、你的上司、你的同僚,这几种关系主导了职场的整个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是跟一群人在战斗。
《杜拉拉升职记》这本书其实已经雄踞当当网小说类图书销售冠军宝座很久了。以前总没有想购买和阅读的欲望,因为职场这东西太乱太复杂,用一个故事就想表达清楚所有的东西显然是痴人说梦。事实也证明这本书所提及的“外企生活”也仅仅描述了所谓“生活”的冰山一角,现实生活永远比小说更丰富、更精彩、更刺激。只是作者的功力在于将浩瀚的外企故事浓缩成相对短小精悍的一篇小说,用有限的字数表达了用这些字可以表达的极限内容。混迹外企六年,有时候想想自己真的很累,失败的经验远远多于成功经验,当然这不见得就是坏事,年轻的时候多摔跟头代价小、成本低,总好过老了摔跟头一病不起。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自己,走的路多了,总会踩到大便,踩的大便多了,也就无所谓踩到的究竟是什么了,这可能就是老人常说的磨砺吧。
职场里往往需要平衡的是两种心态:吃亏或是占便宜。不论境遇如何,你总会有感觉吃亏了的阶段,也总会有暗暗窃喜占了便宜的时候。就在这算计着吃亏和占便宜的时间里,时间飞逝,等再回头看,那些吃过的亏其实都是今后的便宜,而那些占过的便宜也总会以同种或变种的方式让你吃了亏,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主人公杜拉拉的经历如同每个外企人的镜子,照到过自私自利,也照到过用心努力。与老板周旋升职加薪,与同事平衡利益关系,还有偷偷摸摸的办公室恋情和暧昧模糊的三角关系,那些典型的办公室行为让你恍惚觉得杜拉拉就是你身边走马灯轮换过的同事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从这个角度来讲作者李可是有生活且高于生活的。那些堆砌的文字里透露出办公室里的微妙游戏规则,还有集体有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书中爆料作者李可本人有十余年外企工作经历,做过销售助理、行政经理、人事经理等,评价销售和人事工作是企业里不错的两种职业选择,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我做过的工作种类也很多:客户服务,市场推广,质量管理,销售,培训,招募……甚至还涉及过一点点系统开发。同样感觉销售和人事工作是企业特别好的两个平台,一个是“对外斗争”,一个是“对内斗争”。虽然斗争的方向各为不同,但需要的耐心、信心和决心是不相上下的。当然除了这些正面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不那么美好,但确实真实存在于外企生活中,比如“勾心斗角”“利益集团”“死对头”“干掉”“陷害”“穿小鞋”“孤立”“排挤”……怎么想着想着比美好的词蹦出来的都多?
外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我大学毕业前后那几年非常让人艳羡,那些所谓有才能和有智慧的人纷纷希望进入跨国企业工作,似乎进入外企是自我最大化的一种体现。说实话,在那个时期确实是这样,虽然赚的没有想象的多,但每天出入最高档的写字楼,和一帮喷着GUCCI香水,穿着ARMANI套装的精英们一起出入高档场所确实能满足初出茅庐的我们极大虚荣心,好似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了。对于那些进入了国企或什么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的同学朋友简直无话可说,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INTERNATIONAL。当然随着自己慢慢地成熟长大,也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大多数人都知道那些低调工作生活在国企事业单位的人虽然长相很LOCAL,但实际拿着比INTERNATIONAL更INTERNATIONAL的薪水后,人们终于明白所谓外企终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榨汁机,想从那里多拿一块钱,你就得多脱一层皮。这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漂亮的外表下总是藏着难以名状的痛苦,而不那么美丽的屁股下,没准坐着一个金矿。谁都别嫉妒谁,谁也别瞧不起谁,争到死,人人都是一掊灰。
当然灰归灰,咱没变成灰之前还是得认真地活着啊,所以这本《杜拉拉升职记》仍还是值得一看,即便你暂时没碰到书中提及的问题,但本着防微杜渐的心理也是值得看一下的。所谓要看到更高,你必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嘛!
杜拉拉的“Organization Awareness”
杜拉拉的“Organization Awareness”
written by初学者
看完了《杜拉拉升职记》,一本很轻松、流畅而有启发的书,有淡淡的白领气。上周地铁里连续三天都看到不同的女孩在看这本书,可见这本书目前还在快速扩散阶段。
在外企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看一本这样轻松自然的书,作者是很有经验的,难得的是没有用那种过来人的口吻教育别人。选择杜拉拉这么一个倔牛似的可爱女子做线索,让小说在一种温和有人情味的气氛中,浏览到了外企生活的图景。甚至几个地域的选择可以作为一种隐喻,比如,广州的出身暗示了“平民”身份,主场景在上海对得起上海这个以外企打工为主流生存的城市,后来派来的罗杰来自新加坡,都很符合多数人的经验。
用外企的话讲,作者很会讲故事,把外企生存的“know…how”很自然地带了出来,很有操作手册的意味,就是混迹多年的老鸟,有时也会发现值得提醒的角度。抛开一般评论所提到的拉拉勤奋、沟通能力、处事态度等方面,其实这本书给人最大的提醒在于让人意识“Organization Awareness”的重要性,这几乎是一个企业生存中无止境的学问。权且把这个词翻译成“组织嗅觉”吧,它往往体现为一种对组织变化的理解力和预测能力。
这个词解释起来,不免要回到小说里面的好多“情势分析”,比如何好德后来为什么不决策,为什么美国要派来一个HR总监,人熟一般是获得“组织嗅觉”的基础,但很多人也许在公司里工作很多年,就是没有获得这个东西,小说里对于后半段业绩下滑的描写,就体现了一种组织变化的一般特点,美国公司的业绩驱动,美国人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和对本地经理人的防备,在500强的公司里过去十年不知上演了多少故事,很多人事更迭其实都是可以预测的。一个普通的HR经理,可能不用关心公司的全球战略、竞争分析、本土市场的行业趋势,不过,这些稍显宏观的东西,恰恰就是组织嗅觉,人当然可以像玫瑰、岱西那样总是考虑算计公司,但更大的发展,除了聪明、能干以外,组织嗅觉对经理级别以上的升职必不可少。在书的结尾,杜拉拉的那封信,就是一个组织嗅觉的小总结,很具操作性。
要理解一个普通职位和一个组织本身的关系,比做好本职工作难得多,以下东西算是一点个人体会。
大局观:其实书里也有另外的说法,如果一个员工做自己工作时可以用他上级的眼光来看轻重,就具备这个起点了。如果他的对组织的理解可以到达更高的层次,跨部门的沟通就没问题了,这对自己还有保护作用,如果自己的直线老板有问题,还可以寻求其他机会。
解码能力:听话听音,公司的各种沟通信息的背后,都有一些需要去解码的信息,员工可以从中理解到与自己有关的变化趋势,经济的不景气可能预示组织变更,比如上周就听说某美国公司因为美国衰退,讲他们日本公司的人很多换成了美国人。你立刻就可以想想中国公司是否也有可能。
对规则的理解:岱西这样打小算盘的精明人,忘记了她打交道的其实不是一个抽象的公司和一两个HR经理,而是一个要靠规则运作的怪物,不理解这点,就会发生很多与农民进城类似的双输的结果。最后她破坏名声,以后也没法混了。
有足够的内部信息:公司里的八卦还是要听的,平常的时候可以当笑话,变动的时候可以作为猜测的依据。当然,在较高层次拥有一个消息来源是很有用的,组织信息从来不是对称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外企职场,远虑的关键在于组织嗅觉。
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
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
written by minox
三天的时间一口气看完这本小说,其中很多是通勤时间,欲罢不能。书篇幅不大,但给我不少启发。
首先是好书的标准。面对书店里满坑满谷的图书,却常会觉得失落,感慨无书可读,因为好书太少。怎样的书能算一本好书?李可提了三条标准:能够提供逻辑、生动、有效的信息。
作者说既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消遣小说,也可以看作职场生存手册,但这本书比以上两类中大部分都卖得好。讲职场生存的书往往太原则,不实用,且面目可憎。只有从实际工作中得来的经验才能令人信服,觉得实用。书中拉拉向李斯特提出要参加培训。李斯特并不认为这个培训有多大用处,他说:“拉拉,事实上,只有10%的知识是你能从培训课程中获得的,还有大约20%则来自于向有经验者的学习,剩下的70%都来自于ON JOB TRAINNING(实践中学习)。这个统计数字说明,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渠道。”
这些鲜活的经验只有以逻辑的形式组织起来才能便于理解和记忆,只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才能上升到原则,乃至价值观,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去体验它、修正它,这样形成的原则和价值与来自书本的内容相比,是真正深入人心并能身体力行的,人也在这个不停提炼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知识人做的是什么工作?我想至少可以包括对知识的创新、运用、传播和学习。知识的创新又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开天辟地的工作,当然完全无所依傍的创新是不存在的,但它确实是能够开拓一个领域、引领一个时代的重大创新,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如世间锁钥,一扫迷雾,大自然在此书面前透露出最隐秘的面目;二是在前人基础上的重要修正和改进,这是局部创新;三是对旧有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组织和勾连,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或者改变旧有体系的结构,这个体系可以解释某些现象,或可以被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创新,知识结构上的创新,并且这是与知识的运用联系得很紧密的一种创新。人对体系的完整和形式的优美有一种天生的好感。第三种创新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GTD的核心是清空大脑,学会忘记,无压工作,葆有碧波上悠然而船行如飞的心境,要实现这一点,最需要的就是定期REVIEW,省思你的工作和人生,真正做到LIFE BALANCE。
这些逻辑的、有效的信息应该以一种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字写出来就是要传达信息的,思想的声音要想传得更远,必须是生动的、有趣味的。王小波强调过有智、有爱、有趣的人生,有趣就是要有意思。小说的文字很平实,内容其实也不乏职场险恶,但笔调轻松,时而显现出些许幽默,透露出温和的智慧。作品基调平实含蓄,拉拉和王伟的办公室恋情也如同韩剧般含而不露、瞻前顾后,作为读者,我既欣赏拉拉的聪明和矜持,又为他们现实的顾虑感到无奈。
其次是对职场的思考。书名《杜拉拉升职记》,其实拉拉升到行政人事经理时书才讲到一半。升职之前拉拉是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的傻干型的黄牛,当然这不是说她不聪明,不然她也不会把广州的项目做得那么出色,玫瑰捣鬼生病期间身兼三地主管,把上海的项目完成得那么漂亮,但她在谈身价时就表现得太嫩了,那个可怜的5%甚至让李斯特都有点因此而蔑视她,认为她不专业。没错,这也是专业的重要组成。拉拉成长得很快,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就在于她善于总结,比如她对李斯特官僚作风的定义:“该做决定的时候吧,他思考;遇到困难了呢,他授权!”迅速成长的拉拉终于逼宫得手,坐上经理职位。拉拉是个好人,正因如此,她的那些复杂的考虑又让人觉得有些沮丧,感叹职场艰辛。前不久也有人跟我感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