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朝旧事-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一封私信,可是寥寥数语过后,吴淳夫的心思,便活络了起来。待看到落款,吴淳夫却已有些心潮澎湃了!这是叶向高写给俞咨皋的私信。叶向高在信中,十分忧虑地提到了福建战局,提到了福建对江南的重要作用。然后,又由此说到朝廷的大局上来。最后,则请求俞咨皋能够出来做事,到福建领兵平夷。
吴淳夫因是赋闲在家,在京城亦无什么根基。因此,他此时尚不知叶向高将要入阁的消息。不过,他却知道,叶向高是闽系官员,在朝廷里的一面旗子。此人即便不在朝中任职,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吴淳夫十分明白,有了叶向高的保举,俞咨皋出山一事,应该是十拿九稳了。
随即,吴淳夫联系到了自己。俞咨皋若能在福建领兵,对他在京中活动,显然会有所帮助。只是,看这样子,俞咨皋似乎有心,要他去托叶向高的门子。这个念头,倒是让吴淳夫有些犹豫。吴淳夫知道叶向高名声大,影响不小。只是,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若叶向高不能在朝中据有高位,去托他的门子,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吴淳夫有了这层顾虑,便不愿轻易表态。他只是恭喜俞咨皋,终于能够一展胸中所学,很是说了几句祝福的话,却不去提投叶向高的事情。俞咨皋是人老成精,吴淳夫的这一点小九九,岂能瞒住俞咨皋的眼睛。他只说了一句“台山先生要入阁了”,就立刻打消了吴淳夫所有的顾虑。
如此,吴淳夫可是看到了康庄大道,心里直美上了天去。
俞咨皋也确实是这个心思。
当年,他父亲俞大猷,与戚继光同为抗倭名将。说起来,不论是战功,操守,抑或是学识,俞大猷与戚继光相比,均要略胜一筹。从时人所称俞龙戚虎这个名号,也是看得出来,分明是俞大猷排在前面。然而,名气大不,代表一切。若说在官场上的境遇,俞大猷与戚继光相比,却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平倭之后,戚继光北调,任了蓟辽总督。这总督之职,历来是文臣的囊中之物。至于武将,自永乐朝以后,能做到总兵便到头了。而戚继光,却以武将出身,而任蓟辽总督,手握关门十万雄兵,这是何等的荣宠?大明朝永乐以后,武将做到这个份上的,戚继光是第一人,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人。反观父亲俞大猷,却投闲置散,拍马也赶不上戚继光的风光。
面对如此结果,俞咨皋作为俞大猷的儿子,心里自然有些想法。他苦思冥想,终于明白“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话的要义。戚继光得到张居正、谭纶等人的赏识,张居正在朝中,谭纶在地方,与戚继光相互呼应,戚继光的官自然做的大。而父亲俞大猷,却偏偏没有这个条件,能凭借军功做到总兵,已是不错了!
俞大猷仕途不幸,俞咨皋是深以为戒。所以,他对做官一事便颇为留心。只是,天下的事情,终究还是要看机缘。俞咨皋知道朝中有人好做官,奈何家里没不曾给他留下什么基础,俞咨皋自己虽然用心,却也是时不我予,终难出头。
这回收到叶向高的私信,俞咨皋立刻意识到,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他已六十有余,这番一旦错过,他将抱憾终生。
俞咨皋和叶向高其实交情不深,但是,他有叶向高所需之处。叶向高入阁,辽东边患,福建海患,他便必须解决。而俞咨皋,却正是应对福建海患的最好选择。对于红毛,俞咨皋心中有数,那不过是一群欺软怕硬的畜牲罢了。
至于这次张嘉策的失利,俞咨皋倒也看得明白,无外乎是两个原因。一则船炮不如人,水师又长年荒废,打起仗来自然是败多胜少。一则是内部的掣肘,使得张嘉策不能放手一搏。这些都是福建水师的老毛病。水师的荒废,早已有之,而内部的掣肘,更是大明朝的惯例。有此两点,张嘉策不败,才是笑话!
不过,这些问题,在俞咨皋现在看来,倒也不是完全不能解决。叶向高出身福建,却非那般不曾见过大海之流。他应该知道,海上作战,凭得是实力,更直接地说就是船,炮,人!船炮是否精良,钱粮是否足用,俞咨皋相信,叶向高会准备妥当。此外,既然有叶向高在朝中撑着,那内部的掣肘,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现在唯一的隐患,便是俞咨皋与叶向高之间没有深交。俞咨皋自己,是拉不下这张老脸,去捧叶向高的粗腿。若是那般,他只会叫人瞧不起。所以,他便记起来这个女婿了。年前,女儿寄来的家书里说,吴淳夫打算进京跑官。俞咨皋便立刻想到,让吴淳夫做些利人利己的事情。
俞咨皋是老狐狸,吴淳夫也是个小狐狸,此刻,他也是将俞咨皋的心思看了个通透。这是俞咨皋的最后一个机会,对他吴淳夫又何尝不是?内有叶向高的擢拔,外有岳父老泰山领兵呼应,只要自己不犯混,他入京之路,想不顺畅都难。
“老泰山可有书子回给阁老?”
孺子可教!
见吴淳夫没有随便乱表决心,俞咨皋心里暗赞了一句,对自己先前的打算,也多了几分把握。于是,俞咨皋又从怀里取出一封书子,递到吴淳夫的手里,道:“这是回给阁老的书子,你报上老夫名号,想必阁老会见一见你。这封书子,千万要看紧了,定要亲手交于阁老手中。见面不必多言,将书子交他便是,记住了?”
“小婿谨记。”
俞咨皋旋又拿出两张银票,道:“此去京师,少不得要使些银子。该打点的,千万不要吝啬。这一千两银子,虽济不得甚事,聊胜于无吧。”
吴淳夫心领神会,将那张一千两的银票收进怀里,却将那张五千两的,与俞咨皋的回信夹在一处收了,又表示了感谢,再闲话几句家常,这才告辞去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后院起火了☉第二十一回
天朝以东的大海之中有一倭国,照倭奴的历法,大明天启三年正是倭之元和八年。此时,距离庆长八年,德川家康开设幕府,已足足二十秋。二十年前,倭国的战乱终由德川家康做以了解,倭国也从此进入了德川幕府的时代。
在倭国的西隅有一座小岛,唤作平户,却是肥前松浦家的财产。当年岛主松浦隆信看重贸易之利,将岛屿开放以招徕客商,大明、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尼德兰的航船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使这个本不为人知的小岛迅速名扬四海。
在平户港南岸,再走十余里处就是川内港。这里也是一个良港,尼德兰人的仓库便是修在这里,而大批的闽南海商,竟在川内港的旁边形成了一处大唐街,又称明人町,如今,聚居于此的明人已达二三万之众。
在大唐街的一条巷子里,坐北朝南盖有一家院子。院子前后五进,竟将一条巷子占去了大半。朱漆大门的门梁上挂着一幅匾,上面漆着“李府”二字。此时,李府大门紧锁,竟连平日开启的旁门此刻都紧紧的闭着,不见有人出入,只有几个家丁,绕着院子来回巡逻。
雪花纷纷洒洒,洗刷着世间的混浊。几株牡丹早已失却了所有光彩,突兀地矗立在那里,倒是边上的一只腊梅迎风绽放,别具一番韵味。
旁边的书房里,是倭国模样的修饰,三个矮几围成一个“门”字,一个老者倚着矮几,靠在窗边。他那一头华发随意地挽做一个发髻,由一根银簪束于头顶。微风中,几缕发丝挣脱了束缚,凌乱地披散下来,随风波动。他木然地看着窗外,眼神空洞而无生气。
此人,正是李家的家主,赫赫有名的海上巨头,李旦。
与闽粤沿海的许多青年一样,青年时,李旦也曾离乡背井,闯荡四海,在万里碧波上洒下汗水与鲜血。李旦是幸运的,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终于为李家打下了一片基业。尽管时下海上各方势力林立,但是李家的名望和实力却决非一般人家可以比拟的。如今,李旦不但是平户华商的魁首,更得到了幕府将军的赞赏。
然而,李旦亦是不幸的。他开创了李家的基业,但是,当他打算颐养天年的时候,老天爷却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七月,跟随李一官出海的洋船终于回来,可惜,除去了两船,却只回来一条,而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半船的白银,更有一个塌天的噩耗,李一官,李家的嫡长,李旦主意的继承人,遭袭遇难了!
李旦这数十年的生命中,他曾经历了各式各样的磨难,然而,不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都从未被击倒过。他曾在吕宋闯下了一片天地,成为当地华人的领袖,那是李旦生命中的第一次辉煌。结果,佛郎机突然发难,扫荡了李旦在吕宋的全部产业,使他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地狱。那一次,他的妻儿全部罹难,他的手足兄弟伤亡几尽,可是,李旦纵然一贫如洗的,却也没有被佛郎机击倒。在短暂的伤痛之后,他领几个侥幸脱难的弟兄东山再起,在东洋重新打出了一片天地来。如此的李旦,是华人的传奇。
但是这一次,李旦倒下了。
老骥伏枥,烈士暮年,任何英雄豪杰也无法抵挡岁月蹉跎,李旦亦然。岁月夺走了李旦的健康,抹平了他的激情与斗志,已至暮年的李旦,再也不能如从前一般从困难中站起。当李一官遇难的噩耗传来,李旦再也无法遏止心中的悲痛。李旦只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再也没有气力去同命运抗争了。
此时此刻,老仆李全陪在李旦的身边,他沉默不语,任由李旦沉沦在悲伤与痛苦之中,却无法说出一句劝解的话。看着曾经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如此颓丧,李全的心也在淌血。自李一官遇难的消息传来,李旦几乎是转瞬之间便苍老了十年。尽管李一官的生死尚未最终证实,但是谁都知道,生还的希望是甚为渺茫。
李全是李旦的心腹。从泉州到南洋,再到东洋,李全几乎是陪着李旦走过此生。他了解李旦,知道李旦的喜怒哀乐,知道李旦的一切,他甚至比李旦更了解李旦。所以,李全知道,这一次李旦真的站不起来了。
其实,此刻李全心中的痛苦,并不比李旦稍稍轻松哪怕一点。
李一官遇难,李旦垮了,李全也同样无法振作。他为李旦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儿子则追随着李一官,去开创他们的世界。唯一的不同是李旦成功了,自己成功了,他们开启了李家的基业,而李一官和李忠却倒在了前进的路上,竟然连守成都不能做到。只是,李旦失去了李一官,李全失去了李忠,面对如此结局,他们之所得又算得上成功么?
李一官并非李旦的第一个儿子。当年在吕宋,李旦曾经有过几个子女,可惜,都已在那次劫难中逝去。后来,李旦东山再起,虽重新娶妻并有三子存世,却只有李一官最是年长,次子与三子则年纪尚幼。
这些年来,李旦也是着意培养这个儿子。李一官刚满十岁那年,李旦便将他丢到海上,去经历风吹雨打。待李一官稍稍成长,李旦便有渐渐淡出李家的生意,将越来越多地事情,交给李一官去负责。经过十多年的磨砺,李一官已隐隐具备了,负担起家族命运的能力,也渐渐接手了家族的生意。眼看着李旦便能够平稳地,将家族权力交给李一官,李一官却在这个节骨眼上遇难身亡了!
李一官去了,李旦却已力去再重新塑造一个嫡传的继承人,即便他有这份心思,岁月,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了。没有嫡传继承人的李家,又当何去何从?
“笃,笃笃。”
微弱的叩门声,将李全从自己的世界拉回到现实。
“何事?”
“飞虹少爷到了。”
“带他进来。”李全简短地吩咐道。
不多时,一个五短身材的青年男子,便出现在书房里。
“父亲!李叔!”
他的声音低沉,打断了李旦的沉思。李旦缓缓收回目光,默默地在这青年的身上打量了一番。他身量不高,脸庞方正,浓眉阔目,周身洋溢着勃勃朝气。
这便是李旦的义子李飞虹了。
李旦清晰地记得,天启元年的时候,香山澳的黄程黄东家托李家的船队运送一批货物来平户,那次,黄程派来负责押运的就是这个年轻人。后来,他便留在了李家,当时他还姓郑,因是家中长子,小名也是一官,竟与自己的爱子同名。
这个年轻人大不简单。纵然李旦经历了一生的风雨,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似乎是为了大海而生的。在来到李家之前,这个孩子已经在海上跑了一些日子,时间不长但进步神速。他来到李家后,不过短短两载,其做事干练,积极进取,便已经给李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他跟随李一官出洋,在船队遭遇红毛袭击且船长丧生的情况下,这个年轻人还能够带领伤船逃脱,尽管搭进了李一官的一条性命,但是,这份能耐却是不容否认的。
李飞虹恭敬地匍匐在李旦的面前,见李旦半晌无语,他便悄悄抬起眼皮,想看个究竟,却正好迎上了李旦如炬的目光。李旦已是风烛残年,又刚刚经历的丧子之痛,然而,李旦的双眸中那不怒自威的气势,却令李飞虹不敢仰视。两人的目光不过稍一接触,李飞虹便不自觉地避了开去。李飞虹匍匐在地,但即便如此,他仍能够感到,李旦的目光在自己身上逡巡,那目光如同一把锋利的钢刀,正将他的肢体,剥削得体无完肤。
李旦是老了,可是他并不糊涂,他与李飞虹的眼神相触不过一瞬,但他已经看出,这个年轻人正拼命地压抑着内心的真实情感!李飞虹毕竟稚嫩,纵然这个年轻人强自表现悲痛,并且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平静,但是在李旦的眼里,李飞虹又能耍出什么把戏来呢?
李一官去了,李旦着意培养的继承人夭折,但是李家的责任,李旦却无法推卸。或者说,纵然他李旦垮了,这份责任也不会放过他,直到他驾鹤归去。
中国虽有嫡长继承的制度,但是海上的事毕竟不同。在海上,拳头大才是道理,鲜少有人会为了所谓的血缘亲疏而奉献出自己的忠诚。李家的基业虽是李旦一手创造的,但是,这份基业却并不一定属于李家。李旦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子承父业,然而,他之所以着力培养李一官,也因李一官乃可造之材。否则,即便李旦有心把李家交给他的手里,李一官也守不住这份家业。
可惜,李一官毕竟是没了,李旦只能面对现实。纵然他自己已经无法振作,但他好歹也要给子孙们留一条后路。把李家的基业交给二官,是根本不用考虑的。这些年他读书不少,却并未参与家族的生意,对家族没有贡献,自己也没有班底,他是镇不住李家的那些骄兵悍将的。至于老三就更不用提了,他太小,即便天资再好,李旦也没有时间栽培他了。
其实,李旦还有一个弟弟李华宇。李华宇也曾跟随李旦,从泉州走到了今天,可以说,李家的基业有一半世李华宇的功劳。只是,李华宇也没有儿子,而他的几个女婿资质平平,至于李华宇本人,他的身体却还不如李旦硬朗。几日前,刚刚从长崎传来消息,说是李华宇再次昏厥,这已是今年以来的第三次了。谁都知道,尽管李华宇比李旦年轻十岁,然而,他的脚步只怕还要走在李旦的前面。
李家的基业不能交到李家子孙的手里,但李家却还要生存下去,于是,他看中了郑飞虹。这个年轻人,朝气蓬勃,少年老成,办事干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