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读道德经-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远必诛”, 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
李广利凯旋班师,回到京城长安,向武帝献上宝马。武帝特别高兴,大宴群臣,祝贺胜利,封李广利为海西侯,以表彰其功勋。大宛在西域各国中,有精兵六万,算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又远在葱岭之外,而汉朝居然能出师征讨,而且破其都城,杀掉国王,因此使西域各国更慑于汉朝的威力,更加归附汉朝,这样就加深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来往更为密切,相互间更为亲善和睦,为后来汉朝在西域设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奠定了强周的基础,从此西域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是这次李广利远征大宛的功劳,我们应当充分地肯定。班固在《汉书》中将张骞与李广利并入一个列传中,是有史学家的卓识的。这是就伐大宛的客观效果而言。
但是就汉武帝的主观而言,是在夺取宝马。为了几匹汗血马,兴师动众,劳师远征,是完全不必要的,根本不值得的。从敦煌出军时,士卒六万人(不包括私自随军出征的)、战马三万匹,人玉门关时,士卒仅万余人,战马仅千匹,使许多优秀的汉家儿郎枉死沟壑,暴骨异域。汉代学术大师刘向说:“贰师将军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毋鼓(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认为损失太大,得不偿失。武帝为伐大宛,几乎倾全国之力,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也未如此,此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几匹汗血马,说明了汉武帝是何等的好大喜功,何等的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的李自成
咎莫大于欲得的李自成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可这并不代表他已经控制了全国的局面。江南还有50万官兵没有放下武器,各地的旧官僚也都为自己的命运而拼死抵抗,做为中原门户的山海关此时控制在明吴三桂手中,而关外的满洲贵族更是对中原的大好河山虎视眈眈。刚建立的大顺政权,当真是处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
此时,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也正在左顾右盼,举旗不定。能否争取到吴三桂这支劲旅,控制山海关这个门户,已关系到大顺王朝的命运,也关系到中国历史的走向。可偏偏就在这个系千钧于一发的时刻,被胜利冲昏了头的李自成没有处理好与吴三桂的关系。先是将其父吴襄收入牢中,然后大将刘宗敏又夺其爱妾陈圆圆,后又把陈圆圆献给了李自成,使得本来已经投降的吴三桂倒戈相向,与李自成势不两立。李自成闻讯,没有改正他贪欲的错误,反而立刻带了二十万军队疾奔山海关,石河大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四月二十一日晨,李自成军队抵达石河西岸,立即叩关攻城。经过一天的血战,未能攻克一座城门。直到晚上,北冀城一军叛降,农民军正要登城,却被吴军赶来的援兵抢下。山海关之易守难攻,由此可见。
次日,吴三桂感到实在是招架不住了,亲自奔赴驻扎在关外十里的清军大营里去求援。经过谈判,多尔衮答应出兵相助。双方对天起誓后,吴三桂回到关内先与农民军决战,清军随后便到。
二十二日晨,城门大开,多尔衮率军入关,双方都投入了全部的精锐,进行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大决战。此时狂风大作,尘土飞扬,吴三桂借风沙掩蔽,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农民军阵前。双方苦战了大半日,吴三桂渐渐落了下风,而农民军也已是强弩之末,这时多尔衮令数万精兵杀入军阵,如虎入羊群,势不可当。农民军力气耗尽,只好全部撤退,清军乘胜一路追杀,石河两岸遍地横尸,将四十里的原野全都染成了红色。
是役,李自成主力全失,回京后的第四天仓皇出逃,五月,清帝顺治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婧女巧言救父亲
婧女巧言救父亲
齐景公平时十分喜爱一棵大槐树,常常在树下吟诗观赏,留连徘徊。
一天,他指令下属派人日夜守护大槐树,还在树旁竖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告示:“碰撞槐树的受刑,损坏槐树的处死。”
从此,齐国京城的人都只敢远远地朝大槐树观望,生怕不小心触犯了景公颁布的刑法,遭受刑罚。
一次,有个叫衍的人喝醉了酒,摇摇晃晃走过大槐树,恰巧看树人坐在树下打瞌睡,一时疏忽了,衍蹒跚地撞到树干上,碰伤了一小块树皮。
齐景公听说此事后,大发雷霆,立即传令将衍逮捕。
衍突遭大难,女儿婧的心情十分焦灼,便急匆匆来到相国的官府里,拜见晏子。
晏子见她面色灰败,神情憔悴,觉得很奇怪,心想:小女孩年纪轻轻,怎么会有满腹心事啊?便问道:“婧啊,你有什么事?”
婧女缓慢而沉痛地回答道:“我爸爸叫衍,是个城市平民。这两年,他觉得我们国家风雨失调,粮食歉收,心里很是痛苦,便在昨天私自向名山神水祭祀,祈祷连年丰收,国富民安。不料多喝了一些酒,神智失控,不小心损伤了大槐树,触犯了刑法。现在大王要处死我爸爸,这样我就成为孤儿。我个人受点委屈倒是小事,主要是大王这样做,是有损于国家法制的尊严,也会降低君王的威信的。别国的人听了,不就会嗤笑我们齐国制订法律,看重树而看轻人,爱树而害人吗?”
晏子听了,连声喝采道:“有道理,有道理。”不等送走婧,就驱车直往王宫,拜见齐王,谏道:“您宣布‘触犯槐树的受刑,损害槐树的人处死’,这个刑罚是不够恰当的,它伤害了人民,会给天下人嗤笑的呀。”
齐王恍然大悟,当即下令赦免衍,撤销护树人员,取下告示木牌。
齐国京城的百姓纷纷翘起大拇指,赞扬婧说:“小小年纪了不起。她既拯救了父亲的生命,又帮助国家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笔者字面理解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行道(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之人,足不出户,可以知道天下事。不望窗外,可以见宇宙。不行道之人,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所以行道之人不行也能知,不见也能明,不为也能成。
笔者感悟
老子的这段话很难理解,乃至于让人觉得有些矛盾。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按老子的说法“不出户知天下”正好与之相反。其实不然,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学习并按照科学知识行事,即便是足不出户,也能知道事物的变化规律。在家里看书,学习的是千百年以来前人总结的知识,在网上看到的是几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老子阐述的是“学习”的概念。
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的含义在内。“习”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有时还包括行的含义在内。“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人们没有必要再走一遍前人的实践认识之路,只需要把前人总结的知识学习过来就行了。从小学一直到博士后就是这个学习过程,在教室里通过十多年的学习,就能够知道包罗万象的世界了,“不出户,知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人们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用于探索发现更深层次万物的本质,从而使科学技术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不窥牖,见天道”的深刻内涵所在。
鲲鹏与蓬雀
鲲鹏与蓬雀
传说古代在很远很远的北方,大地以草木为毛发,而那个地方气候异常的寒冷,草木不生,于是人们把那个地方叫“穷发”。
在那个草木不生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是大自然造就的一片辽阔的水域。在这片水域中,生活着一条硕大无比的鱼,这条鱼的身体有几千里宽,而它的身体有多长呢,谁也说不清楚,这条大鱼的名字就叫做鲲。有一天,这条大鱼变作了一只鸟,也同样是大得不可思议。这只鸟的脊背有泰山那样高大,双翅一展,就像是挂在天空的云彩遮住了半个天空,这只鸟名叫鹏。
这只大鹏鸟打算从北海飞到南海一游,它扇动起两个巨大的翅膀,盘旋直冲天空而形成一股狂飚,大鹏鸟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那是一个连云气都达不到的地方。大鹏的脊背几乎是紧靠着青天了,然后它再准备朝南海的方向飞去。
有一群小蓬雀活动在一片灌木丛中,整天聚集在蓬刺矮树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倒也自得其乐十分满足。当它们听说了大鹏鸟上飞高空九万里的事情后,十分惊讶与困惑,它们嚷嚷道:“简直是发了疯了,发了疯了。它干嘛要飞那么高呢?它到底想干什么呢?”其中一只蓬雀以一种批评家的口气说:“我跳跃着向上一飞,也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我在灌木丛中飞来飞去,悠然自得,我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飞翔了,那只奇怪的大鹏干嘛要飞那么高呢?飞那高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这些胸无大志的蓬雀不但不能理解壮志凌云的鲲鹏,反而还讥笑它,这真是小和大的鸿沟,愚蠢和智慧的区别啊。 。 想看书来
薛谭学唱歌
薛谭学唱歌
古时候有个叫薛谭的人喜欢唱歌,他唱的歌很好听。薛谭在学习唱歌的时候是拜当时唱歌唱得非常好的秦青为老师,向秦青学唱歌。秦青也很耐心地教他,告诉他应该怎样练音,怎样唱出节拍,怎样在唱歌时投入情感等。薛谭学了一段时间后,他唱的歌好听多了;但是他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到手便自以为学会了,可以出师了,便向秦青提出要告辞回家。
秦青听到薛谭不打算继续学习而要告辞回家的意思后,也不劝阻他,就在薛谭临行的这天,在郊外的大路旁摆设着酒为他送行。当饮完临别酒后,秦青自己却向着他的学生——薛谭打着节拍,自己唱着送别的歌曲。秦青唱着、唱着,他的歌声慷慨悲壮,在树林中萦绕,树木都仿佛被这抑扬动听、悲壮激昂的歌声振动了;那歌声优美动听、婉转宏亮,在天空回荡,连天上的彩云也仿佛是被什么阻住,也不浮动了,好像伫立在天空静听着。
听到秦青为他送行唱的歌一会儿慷慨悲壮,抑扬动听;一会儿优美宏亮,婉转悠扬。薛谭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完秦青老师的全部技术,自己唱的歌远不及老师唱的好,内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薛谭忙向秦青道歉,请求回到老师身边继续学习深造。从此以后,薛谭一辈子也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了。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学无止境。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不能只满足一知半解,否则便不会有任何成就。
纪昌学射箭
纪昌学射箭
甘蝇是古时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将箭射向野兽,野兽就应声而倒;将箭射向天空飞翔着的飞鸟,飞鸟就会顷刻间从空中坠落下来。只要看到过甘蝇射箭的人,没有哪一个不称赞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甘蝇的学生叫飞卫,他跟着甘蝇学射箭非常刻苦,几年以后,飞卫射箭的本领赶上了他的老师甘蝇,真是名师出高徒。后来,又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跟着飞卫学射箭。
飞卫收下纪昌作徒弟后,对纪昌学习射箭可真叫严啦!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表示: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于是,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他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飞卫老师对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飞卫表示过的决心。要想学到真功夫,成为一名箭无虚发的神箭手,就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这样坚持练了两年,从不间断;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纪昌于是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去了。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还没有学到家哩。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10 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他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三年过去了,眼中看着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渐渐地变大了,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全都变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
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并还用手拍着胸脯,走过去向纪昌表示祝贺说:“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精通。
呕心沥血谱华章
呕心沥血谱华章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天赋极好,7 岁时就能写出很精彩的诗歌、文章,受到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人的赞赏,被认为是小神童。尽管李贺聪颖过人,可他依然十分努力,从无丝毫的懈怠,作文、写诗都非常严肃认真,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写诗、作文,有与众不同的习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