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读道德经-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妻子大吃一惊,她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 想看书来

游水之道
游水之道

  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吕梁游览观赏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见那吕梁的瀑布飞流而下,从三千仞高处直泻下来,溅起的水珠泡沫直达40余里以外。瀑布下来冲成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在这里,就连鼋(yuan)鱼、鼍(tuo )鼈这一类水族动物都不敢游玩出没。然而,孔子却突然发现一个汉子跳入水中畅游。孔子大吃一惊,以为这个汉子有什么伤心事欲寻短见,于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学生顺着水流赶去救那个人。

  不料,那汉子在游了几百步远的地方却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来,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堤岸边悠然地走着。

  孔子赶上前去,诚恳地问他说:“我还以为你是个鬼呢,仔细一看,你实实在在是个人啊!请问,游水有什么秘诀吗?”

  那汉子爽快地一笑说:“没有,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我只不过是开始时出于本性,成长过程中又按照天生的习性,最终能达到一种境地是因为一切都顺应自然。我能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游水游得好的道理。”

  孔子又问道:“什么叫做开始出于本性,成长中按照天生的习性,而有所成就是顺应自然呢?”

  那汉子回答说:“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适应山地的生活环境,这叫做出自本来的天性,如果长在水边则去适应水边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成长顺着生来的习性;不是有意地去这样做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了,这就叫顺应自然。”

  孔子听了汉子的一番话,若有所悟地点头而去。

  聪明的人之所以有智慧,就在于他能找到生活中的规律并掌握规律,因此做什么事都会得心应手,并且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笔者字面理解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沉稳持重是克服轻浮草率的根本,冷静稳重是急躁莽撞的主宰。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所以圣人行事处处有备无患,即便是光彩夺目,也要超然处之。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可是有些此拥有万辆兵车的君王,他就不同了,他不知道以自身的修养为重,而轻浮妄动于声色货利之间,因此他不知自重,自身就轻了。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所以,轻浮的人,他就是想早日失去自己的根本。躁动的国王会失去他君主的尊位。

  笔者感悟

  本章老子阐述了轻浮和躁狂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官渡之战:袁绍亲点大军七十万人马直逼官渡,曹操率领七万军队迎敌。曹操冷静的分析了双方态势“以静制动,消其锐气;出奇兵方能取胜”,因此制定了鸟巢烧粮的奇兵计划。火光四起,烟雾弥空,袁家官兵哭嚎惊窜,曹军将士呐喊追杀。官渡之战局势陡转,袁绍只带八百多人渡河奔命,曹操大获全胜,回许昌庆功。

  赤壁之战: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战例被载入史册,都是曹操指挥的,可结果恰恰相反,为什么?曹操可谓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了,就在他身上验证了老子的精彩论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给后人留下了活生生的学习案例。

管仲病榻论相
管仲病榻论相

  管仲与鲍叔牙等大臣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呕心沥血。而当管仲病重时,桓公担心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替他的相位,便来到管仲病床前,问政于管仲,当时大夫宁戚、宾须无已先后去世,桓公问“鲍叔牙如何?”,管仲答“鲍子是个正人君子,他善恶过于分明,如果仅仅是好善尚可,但他记人一恶,终身不忘,没有人能容忍得了”;桓公问“隰朋如何?”,管仲答“隰朋不耻下问,过家门而不忘国事,是很好的人选。只可惜他与我形同喉舌,我一死,他恐怕也活不了多久的”;桓公问“易牙如何?”,管仲答“易牙为了迎合君王的口味,不惜杀掉亲生的爱子,做成美食给你尝鲜。但,人情莫爱于子,他对儿子如此,何况于君呢”;桓公问“竖貂如何?”,管子答“竖貂不惜阉割自己的身子,来尽心侍候君王。但,人情莫重于身,他对自己的身体如此,何况于君呢”;桓公问“卫公子开方如何?”,管仲答“开方舍弃卫国的侯爵,前来投奔齐国,其父母去世,也不回去奔丧。但,人情莫亲于父母,他舍弃千乘之国,其势必有超越千乘国的贪婪”。桓公不解地说“平日里,没见过他们有什么贪图呀”,管仲说“平日里,他们之所以不会张狂,是因为我等老臣在,而我等一旦去了,他们就会专权的”。

  老子说:“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句话好像是在说管仲。

  管仲去世,桓公拜隰朋为相,果然,不到一年,隰朋也去世了。桓公任用鲍叔牙为相,可是,桓公离开了易牙等三人,竟然饭不香、睡不安,不久,就又重用起易牙三人。鲍叔牙愤愤不平,从政不到二年,就忧愤而死。由此,易牙三人专权自高,各树其党,争权夺利,全不把桓公放在眼里。以致,桓公孤零零地死在深宫,其死尸在床67日无人搭理。齐国也因此陷入动荡、战乱中。

鸿门宴
鸿门宴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国相,想把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赶快攻打,不要失掉时机!”

  楚国的左尹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一向与侯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起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自然是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的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项伯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在夜里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就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项羽当天就趁此机会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一样掩护刘邦,项庄始终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召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守卫在沛公身旁,竭力保护他。”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喝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杯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楚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是关中王。现在刘邦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朝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项羽没有回答他什么,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独自骑马离开这儿,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了,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了曹无伤。

楚河汉界
楚河汉界

  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感到形势危急,向项羽求和。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拒绝汉军的讲和要求,并决定乘胜追击。刘邦势单兵弱,但非常善于用计谋之人。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虽勇却无谋,不知是刘邦的计策,果然对范增生疑,并把他驱逐出军。范增蒙受不白之冤,含恨离开,途中病死。从此,项羽失去了智多星,多误战机。

  当时楚军锐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