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读道德经-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笔者感悟
老子本章阐述的是最高境界的领导艺术。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领导者不要显得过分睿智,不要觉得自己能够明察秋毫就了不起,这样会使自己的部下左右为难、寸步难行的,压制了部下的创造力,就等于压制了集体智慧,压制了集体智慧就等于削弱了整个团队。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领导者不要强调一些空洞的仁义道德,不要让部下整天围绕这些空洞的口号而不得不牺牲家庭的利益,让他们把心思用在做实事上去,这样他们就可以腾出时间照顾家庭了。只有处理好家庭的事情,才能轻装上阵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领导者要大力弘扬高尚道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身作则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要在部下面前显示这个值钱、那个华贵,不要生活奢侈、挥金如土,这样潜移默化的感染部下,部下也会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就不会产生攀比之心,产生非分之想了。
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伏 羲
伏 羲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六、创制古代历法。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创立八卦。
在天水麦积区(原叫做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相传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长期以来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吼声,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说它是龙马,那是因为这个动物长着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大石上。这块石头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的花纹,顿时让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画出了八卦。
后来,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人们称为龙马洞,渭水河中的那块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现在去卦台山,你还能看到这些地方。而且,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至于八卦的功绩,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以它为特征的伏羲文化,到现在仍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而且,当代的许多学科也都深受其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据说,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启发。
有这种可能: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领,他们处于不同时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称 “伏羲”(因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炎 帝
炎 帝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
相传其母名女登,一日游华阳,被神龙绕身,感应而孕,生下炎帝。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头上有角。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
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
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目前史学界同时支持另一种说法,即黄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西侧,炎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东侧,两部落为了争夺统治权,在阪泉也即涿鹿(两者皆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决战,黄帝战胜并流放炎帝于南方(后召回),开创了华夏一统的局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黄 帝
黄 帝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黄帝的文化贡献: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精神文明: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尧 帝
尧 帝
据传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出生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山南有庆都山 ; 传为尧母庆都出生地 ; 庆都逝后葬于望都 ; 望都之名即由登尧山望都山而来。据《史记&;#8226;五帝本纪》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记载 ; 尧是黄帝的后代 ; 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 ; 本名放勋。帝喾去世后 ; 放勋的长兄挚继承其帝位 ; 在放勋十五岁时被封为唐侯 ; 他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 ; 发展农业 ; 妥善处理各类政务 ; 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 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 ; 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可是帝挚却没什么突出的政绩 ; 各部族首领也就亲放勋而疏远挚。帝挚九年 ; 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于放勋 ; 放勋即帝位 ; 帝号尧 ; 因初封于唐 ; 即以唐为朝代号 ;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 ; 后人称其为唐尧。唐尧即位后 ; 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为政勤慎俭朴 ; 定历法 ; 施德政 ; 抗天灾 ; 建国制 ; 选贤能 ; 政绩卓著。
唐尧当政初期 ; 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 ; 百姓经常耽误农时 ; 因此尧就祖织专门人员总结前人的经验 ; 令羲、和两族掌天文 ; 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来推定时日 ; 测定了四季 ; 又以月亮一周期为一月 ; 太阳一周期为一年 ; 一年定为三百六十 六天。这是有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历法 ; 奠定了我国农历的基础 ; 尧当政后生活依然非常俭朴 ; 住茅草屋 ; 喝野菜汤 ; 穿用葛藤织 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 ; 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 "; 欲谏之鼓 ";; 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 ; 随时 可以击打这面鼓 ; 尧听到鼓声 ; 立刻接见 ; 认真听取来人的意 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 ; 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 "; 诽谤之木 ";; 即埋上一根木柱 ; 木柱旁有人看守 ; 民众有意见 ; 可以向看守人陈述 ; 如来人愿去朝廷 ; 看守人会给予指引。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 ; 尧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 尧当政时 ; 发生 过严重的水灾 ; 洪水把山陵都吞没了 ; 四处泛滥 ; 他让鲧治水 ; 疏导九河 ; 战胜了洪水 ; 尧执政初期 ; 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 ; 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 ; 非常松散 ; 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 ; 所以 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 ; 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 ;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 ;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 ; 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尧年老后 ; 为找到继任的贤者 ; 到处寻访 ; 四岳荐舜 ; 谓舜至孝 ; 对*他的父亲、继母仍孝顺无二心 ; 与邻里相处和睦。尧以二女妻舜观其内 ; 使九男与处观其外 ; 以考察舜的品行。又 "; 纳于百揆 ; 宾于四门 ";; 试验他的才能 ; 最后叫他 "; 入于大麓 ";; 让烈风骤雨和虎狼虫蛇考验他的勇气 ; 舜逐一通过了考验 ; 尧放心地把国君之位让给舜 ; 却割舍了不肖之子丹朱 ; 成为历代贤君之美谈。传说尧让位后居养老城 ( 今顺平县阳城 ) 。
舜 帝
舜 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2)、舜(shun4)和禹(yu3)。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