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日长过百年-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在7月初的一天第一次走进255人的帐篷。因为这段时间伤病员少了,不少当初用作病房的帐篷都空着。当天采访完后我留了下来,就睡在用做病房的病床上。望着干净洁白的床上用品,我一时竟然恍忽以为是住在了酒店宾馆中。第二天早上,阳光照进窗时,我醒了。早餐时我对刘建军院长说,在震区的各个部队跑了两个多月,住过各种各样的帐篷,这个晚上是我睡得最好的一夜。
5月20日的一早,德阳市附近的群众都看到了这个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近乎是豪华阵容的方舱医院,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来自唐山这个特殊地方的特殊的方舱医院成为当地人口中的一个新名词。上午九点,就在响水沟内朱伟峰小队们意外地发现了命悬一线的赖元平时,方舱医院的门诊舱的门口,闻迅赶来的病人已经排成了蜿蜒几十米的长队。他们个个衣衫褴褛,面色惊惶,浑身上下鲜血淋漓。
这情景太象30年前的唐山地震了。
按院长刘建军的话说: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扑了上去。
这个“扑”字 太准确也太深刻了。
30年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挽救伤员,很多人目睹了自己的亲人和乡亲在痛苦中无助地死去。30年后的今天,成长起来的255用他们30年的储备加上全部的爱心扑了上去——没有人命令,没有人要求,但所有的人,连司机、炊事员都加入了进来,他们东奔西走,跑前跑后,检查,清创,上药,实在插不上手的就帮助搀扶重伤员,安置体弱者,送水,送药,抱孩子,甚至陪着上厕所…连续一周的时间里,没有人认真地坐下来好好吃一口饭,睡一个觉。方舱与方舱间不过数米的距离,但所有的医护人员总是跑着来来去去。为了便于与伤员和医护人员交流,身材高大的郑晓东总是弯着腰,以至于一周之后他发现自己竟然真的驼背了;副部长张建设把自己的办公室安在医院门口,白天工作,晚上充当保安,只是为了保证让一线的医护人员能多休息几分钟,周围的群众都知道,不管夜晚几点钟有伤病员来了,255医院第一个迎出来的是一位上校军官。大度地刘建军院长甚至还承担了“收容队长“的角色,在五月底前,因为救灾物资供给紧张,一些志愿者和心理治疗队一时没有地方安置,他不仅让出了自己的帐篷,还自掏腰包承担了他们的伙食供给,只要255人有一碗饭一瓶水,就分给他们一半。多的时候他“收容”的队友达到二百多名,几乎与自己的队伍人数相当。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为了筹措这数百人的供给刘建军院长和张建设副部长跑得腿都瘸了,以至于一向身强力壮的张建设甚至膝盖积液痛得进了厕所人却蹲不下去。 。。
下篇 链 接(5)
这些来到灾区救助别人的人,自己也得到了友爱的救助,这件事让所有接到过255帮助的人都感慨万分。以至于唐山巾心理救助医疗队的专家们离开了灾区后还致电刘院长,表示如果255人需要,他们随时会做为他们的一个编外 “心理专科”提供帮助和服务。这个意外的收获抵消了刘院长的全部辛劳,更触动了他那颗长期以来一直为255野战医院的发展而终日不眠的内心,他已经在开始考虑和筹备方舱野战医院增加“特殊情况下伤病员心理救治”专科的问题了。
那些个经历过唐山地震的年纪稍长的医护人员甚至含着眼泪小心地招呼着这些身心俱伤的群众——
这个年仅六七岁的孩子就是当年的自己吧?还有这个更小些的男孩子是自己当年一和之间失去的小弟吧——这么多年了,弟弟稚嫩的声音再一次出现。女司药张宏把孩子抱在怀里,泪流满面地想。
这一对互相搀扶的夫妻多象自己的爸妈啊!30年前,亲爱的父母也是在这样的年纪里被地震带走的,他们在去向天堂的路上一定也是这样互相挽着手的……特诊科的黄鹤医生看着心电图机的眼睛都模糊了……
黄鹤本来今年就了该退休了,医院接到出征命令时她正在生病输液,可是听到消息后她拔掉针头跳下病床准备好东西就站在了队伍里。
不用问为什么,我一定要去。她含着泪说。
黄鹤同张宏一样,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孤儿,是党和国家养大了我们,今天我们当然要为党和人民做点事。这对地震姐妹说。
事后统计,在到达震区的前一周他们的日门诊量达到了平均 600人,最多时一天有657人。
255人赢得了全震区群众的热爱和拥戴,全震区人,不管是受灾的群众还是医疗队都知道了德阳有一个255方舱医院,能够处理复杂病人,有条件做各种检查和手术,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过地震伤害。
5月20晚7时左右,载着包括赖元平在内的四名重伤员的直升飞机抵达绵竹的一个临时机降场。另外三名伤员的情况比较稳定,主要是赖元平,他的生命体征已经很弱,必须要尽快送到条件最好的医院去。
这个问题是不用讨论的,在绵竹,甚至整个德阳,设备比较完善,能够做手术的,人们想也不用想地就会说:255方舱医院。
早已得到消息的由北京军区255野战方舱医院刘建军院长亲自带队的救护车已经在等着了。
在前线的日子里,我不只一次看到、也亲身经历了搭载伤员的直升机降落后,地面医护人员带着救护车运送伤员的场面,我们习惯地把这种行动叫做:抢伤员。
的确是抢,抢的是时间,抢的是伤员的性命和他们生存的尊严。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每一秒钟的争夺就意味着可能多延续一条生命,或者多保全一部分肢体。
那天傍晚在机场的绵阳人都看到,自组建以来十年来,年年都进行长达三个月以上的野战训练的255方舱人,抢起伤员来果然都是十分专业的。飞机还没有停稳,由重症监护(ICU)主任宋立新带领的抢救小组的人已经分头站在舱门口,机舱门一开,谁负责担架的哪个部分、谁负责伤员的何种处理都是训练有素的。刘建军院长深知这个伤员的情况特别,专门配备了最强的医务人员前来接机。
仅仅半分钟后,赖元平已经转到了方舱医院的救护车里。车门哗啦一下关上,里面的救治活动就已经开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下篇 链 接(6)
这期间还有两个小小的插曲:
其一;当伤员们被抬下飞机时,一位形容憔悴的妇女居然抱着搜救突击队的领队朱伟峰的手就哭,被别人拉开后才知道,她就是被救矿工黄伯明的妻子。
女人再一次哭倒在丈夫面前,断断续续地说,因为这么多天得不到他的消息,之前又听人说丈夫还是受了伤无法行动的,以为人已经不在了,家里已经把棺材都备好了。
其二;奄奄一息的赖元平似乎在飞机落地时有片刻的清醒,以至于将他转上方舱医院的救护车时,他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紧紧地握着在龙宝坪第一时间救治过他、又同机而来的军医胡光俊的手。
但方舱人已经来不及顾及这些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都在伤员身上,从见到赖元平那一刻起,他们就知道将要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四
以下摘自255医院提供的赖元平病历:(此病历已经被军事博物馆做为地震义文物永久收藏)
病历记录时间:2008…5…20 19:00
患者赖元平,男,44岁,四川什邡天池煤矿一号井矿工,地震后被困及全身多处外务未治196小时急诊来院。5月12日14:28地震时被困矿洞中,全身多处砸伤,于今日下午13:00左右被救,当时患者赤身*,左耳后有外伤口,感染并生蛆,被救援人员给予简单清创处理,后经陆地和空*达5个多小时的路程急诊送来我院。途中无尿,无便,患者神志不清,躁动,共补入葡萄糖盐水400ML。既往史不详。查体:体温35。2度 脉搏116次/分 呼吸30次/分 血压70/40mmhg 血氧饱和度60%…70%。重度脱水貌 ,严重肌营养不良…
初步诊断:1、严重脱水低血容量休克 2、意识障碍,浅昏迷 3、低氧血症 4、全身多处外伤感染 5、头颅外伤 6、无尿
………
赖元平被送进了方舱,担任他治疗小组的医生是255野战方舱医院ICU室的主任宋立新带领的4个医生及6个护士。
从病历记录上我们注意到,在查体中,宋主任注意到了赖元平耳部的外伤,但是因为之前经过清创处理,这个创面不大的伤口阴险地躲过了他的深究。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255从成立到今天,经历了三个时代,这个1953年为抗美援朝而成立的野战医院曾是唐山市最一流的医院,楼房、装备和医务人员都是最优秀的,不幸的是,几乎全部的设施设备在30年前的那场唐山大地震中全部受损,最老一辈的技术骨干、科主任级以上的医师全部遇难了,第二代技术骨干在对越自卫还击战后的百万大裁军中也流失了。经过了近十年的重新建设和悉心培养,25 5重新焕发了熠熠光辉,宋立新就是255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方舱人。他于89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师从全国也是全世界著名心脏外科蔡振杰教授,真正是部队培养出来的军医。2004年当上ICU主任后,参加了军区历次重大行动的医疗保障,有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护士长何红莲也是有丰富经验的老护士。宋立新在对赖元平仔细进行了查体后,马上下达了一连串的医嘱,何红莲迅速带着护士们忙开了。
按照病历的纪录,在20日晚上的18:35,治疗就全部展开了:吸氧、加压补液用于补水、纠正电解质絮乱引起的酸中毒、药物升压、导尿留置、常规检查、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血压监测等等重症监护……刘建军院长带着医务处刘主任等一直在方舱内查看病人。
下篇 链 接(7)
重症监护室的空气十分凝重。
仅仅在几个小时前,就是赖元平躺着的这张病床的旁边,另外两名病人——警察赵刚和姜明全才被送到这里,他们在空降兵某部小木岭搜救队的帮助下,营救经过几昼夜的努力,带领数百群众成功转移后,力竭倒地被送来的。看着灾区的干部和群众经历如此磨难,ICU室的全体医护人员都感到肩上象压着沉甸甸的担子。
10分钟后,再次查看了监护纪录的宋立新主任向刘院长提出:根据患者现在的情况,最好能使用代血浆和输血,可是方舱医院现在没有这种储备。
刘院长略加思索后干脆地把手一挥:这事交给我了。
于是,赖元平生命接力中另一个重要的站点:沈阳军区野战血站登场了。
沈阳军区野战血站于比方舱人要早,他们5月17日就到了四川,是全军此次参加抗震救灾中派出的唯一的2支血站。任务是:利用总后卫生部调配的2台野战恒温运血车及相关设备24小时值班,快速机动保障以德阳、绵阳周边等重灾区100~200公里区域内所属近100支野战医院及医疗队等救治机构的血液保障。
这支共30人的队伍,以输血科、检验科及相关专业人员为主,到达灾区后分别组成都江堰血站(后因任务调整改为德阳血站)、绵阳血站两个分组,每组15人。其中男8人,女7人。德阳血站站长由军区野战血站站长、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林杰担任,绵阳血站站长由军区野战血站副站长、总医院输血科主任王海林担任。
5月20日林杰接到255的求救电话,已经是晚饭后了,天都要黑了,从血站到255方舱医院所在地,还有数十公里的距离,这段路震前正在施工,震后更加难以通行。血浆不同一般的药品器械,对装载和运输的要求很高。
但是,还有什么比抢救生命更重要呢?
正在吃饭的两名同志放下碗就站了起来。数分钟后,车子就出发了。
就在他们行进在坎坎坷坷、暮色苍茫的路上时,余震仿佛凑热闹般来到了,车了在路上跳跃了几下,司机赶紧煞住了车,
他回头看时,为防止倾倒,装着救命冰筒的装置被战友们一直抱在怀里。
血是沈阳军区血站的同志们送到的,但是所用的血又是由南京军区提供,所以,南京军区野战血站保障队有4名同志一直跟随协助保障。
第二天,21日的上午,刘院长第二次求助的电话来了,他们再度上路。这一回还好,余震没有捣乱,两次一共紧急配送血2280ml。
这跨越数个军区配送而来的不是普通的血,而是饱含深情的救命的琼浆啊!
额外说一句,这次野战血站的应急拉动,实现了四个第一:即全军第一个因突发事件实际展开的野战血站;全军第一次战备血液贮备库与野战血站成功实施对接;全军第一个应用《军队战备血液贮备库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野战血站;全军第一次流动野战血站与野战方舱医院成功实施对接。在我军卫勤保障实践中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里需要补充交代一下赖元平被直升机救走后龙宝坪的官兵们的情况。
朱伟峰于20日的晚上回到了营地,师长杨杰远远地冲出帐篷迎上来。
杨杰的声音已经沙哑了他一连串地问道:你小子回来了?你们副团长带的那几个人呢?他们现在怎么样?会不会有危险?
朱伟峰说:师长,我相信我能回来,刘副团长和弟兄们也能回来!
下篇 链 接(8)
朱伟峰的预料是对的。
5。20傍晚,直升机带走了伤员,飞机起飞时的巨大的气流将原来搭建的降落伞帐篷掀翻了,战士们还眼巴巴等着下一架飞机过来。但过了一会,老天爷电闪雷鸣,开始下起了暴雨,人员无处藏身。在判定直升机来不了的情况下,刘副团长带着大家冒雨将简易帐篷又重新搭建起来,继续宿营了一夜。这个夜晚的情况仍然十分恐怖,到处是塌方的声音,时不时有碗口大的石块落到身边,他们不敢入睡,基本上是坐了通宵。
随队军医方庆留了下来与没有走成的官兵们一起度过了一夜,他给我讲了一个细节:后半夜时暴雨剧烈,篝火颤抖了几下后终于熄了。天地间太黑了,黑暗加剧了恐怖的气氛。四下里的轰隆声格外可怕。这时候,一位士官,向他要了一个输液瓶和一卷纱布,用下午附近找来的一点菜籽油浸透纱布,紧紧地塞进瓶子,点燃纱布,做成了一盏油灯。
这个天才的举动让方庆很感动。
这一点如豆的亮光给了全体人员无尽的温暖和鼓舞。
第二天上午天气依然恶劣,看来直升机还是过来不了。刘卫荣副团长毅然决定,不带等待了,丢掉所有给养,每人只带一瓶水,必须轻装快速前进。
有一个细节他没有告诉自己的部属,他已经得到天气预报,近日会有大暴雨,暴雨极可能引发新的泥石流和山洪,何况,李家山堰塞湖这把悬在他们头上的刀随时会落下来。
刘卫荣领着战士们徒步行军,最终于21日下午2点多安全地回到部队驻地。
当然,等待了两天两夜和杨杰师长终于忍不住再一次再现了他的“儿女情长”。
五
21日凌晨将近1点时,一直不敢合眼的宋立新再一次查房,在监护仪的闪烁声中,体温已以上来的赖元平似乎睡得挺安稳。
宋立新在病床前站了一会儿,他仔细地查看所有的护理纪录,就在这时,他发现护士手上有一根医用棉棒。
你拿这个做什么?他问。
我刚才擦了一下他的耳朵。护士说。
耳朵怎么了?
他(赖元平)耳朵边上好象有一小滴血,也许是伤口流出来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