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诗律浅说-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
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
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
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
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
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
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
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
律了。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
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
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
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
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
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
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
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
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
(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
“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
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
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
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
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
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
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
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
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
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
是平声,不能不论。


【对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
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

    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
一词拆散。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
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
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
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
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
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
”,“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
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象《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
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
对。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

    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比如《秦州杂诗》其三:

    州图领同谷,
    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
    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
    西来亦自夸。

    颈联以“珠”谐音“朱”,与“白”相对。又如《独坐》:

    悲愁回白首,
    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
    天虚风物清。
    沧溟恨衰谢,
    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
    投林羽翮轻。

    颈联以“沧”谐音“苍”而与“朱”相对。

    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比如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玉不胜簪。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和“别”算不上是相对,但其它
各字都对得非常工整,合起来也还算是工对。

    对于七言来说,第五字可以不拘。比如杜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对。
有一些对仗,表面上看起来不对,实际上是用了别义相对,象这一联,“朝”对
“顾”用的是“朝”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
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另外有一些对仗,要明白其出处才知道是相对。
比如《曲江二首》之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颔联以“寻常”对“七十”似乎不对,其实“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寻
常”两字也可当成数目字,与“七十”对得相当工整。象这样用了别义、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