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皇帝李治TXT全集-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也很正常,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
正如后世美国有句名言“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
在过去的数百年里,这七宗五姓就充当着这样的地位,改朝换代,但却依然不影响家族的繁荣。
就连大唐政权也是有赖于关中世族支持拥戴。
这时,感慨完蜂窝煤的神奇后,萧陵回过头来,正看到了在托着下巴沉思的李治。
萧陵被自家未来妹婿思考时丰富的表情吸引住了,时而喜、时而忧、时而轻松、时而深邃,夕阳照在李治小麦色的脸上,镀上一层金辉,让那表情更加生动,萧陵甚至感觉在看一出戏一般。
思及自家这个党魁,萧陵心中也是庆幸的,无论是李世民还是现在的李治,不仅是一个明君,同样还是一个仁君,能够臣子们混在一块的,关系如此和睦的,古往今来,也就他们父子二人罢了。
和李世民相比,李治要懒得多,但和李世民想比,李治更会用人,每个人在他手里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这夜市萧陵深深佩服的。
煤和煤炉都晾干了,李治与王铁匠商量,决定用煤炉做顿菜就在王家的大院落中开个夜宴,当然主要是试一试煤炉的功效。
燃起煤炉来,李治先用一个蜂窝煤垫底,然后用砍成小块的带松香的松柴,铺在煤上点燃,等松柴烧红后再叠加上一个蜂窝煤,一阵浓烟后,煤燃着了。
李治在煤炉上放了一个加入水的锅,烧起开水来。
半小时左右,水开了,李治挪开锅一看,两个煤正烧得通红,把两个煤的孔对正,又加了一个煤,再把一锅汤底放去,因为炉子正红,这次十五分钟左右就开了。
把炉门封起来,过一会,火就弱了,正好能保持汤滚,达到了文火的效果。
成功了,挥了挥拳朝空击了一下,心花怒放,这项发明的成功,可不仅给大唐人民送了温暖,关键是这辽东的苦寒将不再致命。
带皮五花肉洗净,切成麻将块;干山楂片冲水洗净。
加入一大勺料酒,放入五花肉块,浸两柱香的功夫。
将浸好的五花肉块和干山楂片放入砂锅里,加入足量的水,烧沸半个时辰,中间不断用勺子撇除表层浮沫。
转小火微沸,一个半小时。
仔细回想前世红烧肉的做法,正准备亲手做一次红烧肉,至于什么君子远庖厨,靠,老子可从来没说自己是君子,但正所谓天不从人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突然感到的李和打断的李治一干人的开火。
仔细听完李和的禀报,李治默然的点了点头,仍然摆弄着手中的五花肉。
叹了一口气,将手在旁边的亲水中洗了洗,又用干布擦了几遍,对着一干纨绔,淡然道:“走,回去了。”
※※※※※※※※可爱的分界线※※※※※※※※
推荐票,收藏可以有吗?打赏可以有吗?
(该小说由读读窝。duduwo。收集上传)
第十三章 大话科举制,从汉开始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出人头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顺利入仕。(读读窝 。Duduwo。)
所谓“学而优则仕”,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说的其实都是一回事。
那就是,一旦,能够顺利走上仕途,该有的一切自然都有,不该有的也会有。
换句话说,一旦拥有政治权力,连带着就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名声、有了荣誉、有了财富、有了女人、有了想要的一切!
这种“官本位”思想,就像是基因一样,经过千年来的发展,深深的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即使一千多年后,仍然遗留的很重。
有人曾今开个玩笑,说,你是愿意当世界首富呢,还是愿意在中国当一个地级市的主要领导,答案不一而同,但选择后者的人却要多得多。
简而言之,在古代也好,现在也罢,政治决定一切!领导决定未来!
而自秦汉以来,传统的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基本上可以分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如今大唐的“科举制”。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科举制其实最开始是隋文帝创立,但形成制度却是隋炀帝,发展则是大唐及大唐以后。
而在宋、明、清则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彻底的摧毁了以七宗五姓为代表的世家门阀,寒门士子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两汉选拔人才的方式其实是有很多种,并不仅仅是“察举制”,但最主要、最普遍实行的还是“察举”。
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对当地的吏民进行考察,以品行为标准,以地方舆论为根据,把人才选拔出来,向中央朝廷举荐。
但事实上,因为被举者前途辉煌,所以高官豪族几乎垄断了举荐之权。
察举的科目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孝廉”,例如结束西汉的王莽,和事实上结束东汉的董卓,头上顶的光环中可都有一个孝廉。读读窝 。DuDuwo。
真是又孝又廉啊,有句话叫什么来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孝廉个屁。
而所谓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子廉吏”。
之所以要以“孝”和“廉”为标准,是因为“孝悌”是为人子者最重要的品格,而“廉洁”则是为官者最重要的操守。
当然这也就是说说而已,天子家为权力骨肉相残的事,屡屡见之史册,不绝于耳,由此可见,当利益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亲情也就贬值了。
至于廉洁,好家伙,和?大神八百兆两白银的身价可不是吹嘘的,相当于八亿两的收入,抵得上大清二十年国家财政的总收入了。
呜呼,何其壮哉,简直就是后世无数贪官污吏的偶像楷模,祖师爷啊!
至于后世天朝的子民,更是对贪污**麻木到了极点,只要你能在贪污之余,还能办点实事,那就是好官了,你不会指望拆迁办主任廉洁奉公,不捞外快吧。
十几层新建大楼自然倾倒的新闻,屡屡不断,丢尽了天朝子民的脸,而那些洋鬼子们的楼可号称六十年日不落呢,而且人家也确实实实在在做到了。
至于汉书中,就直接睁着眼说瞎话了。
“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廉吏,民之表也。”
指望这玩意治国?
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发明不出收款机,因为他全靠人自身的思想觉悟。
人说五百年出一圣人,而事实上,也就是孔子算一个,孟子还是一个亚圣,后世的,也就一个明朝的王阳明了。
所以说古人很聪明,但聪明有余之时呢,也会稍稍单纯了点,说到底还是变了味的儒家害的。
而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却无一例外,都是以“孝”治天下,当然那些胡人王朝例外,他们连自己父亲留下的妻妾都不放过,虽然是习俗,但和孝也就完全不搭了,或者这是另一种孝?
阿弥陀佛!!!邪恶了,邪恶了。。。。。。
说起来,这孝廉之举始于汉文帝,本来是不定期的选举,但人汉武大帝硬是让它成为一种定期定员的选官制度。读读窝 。DuDuwo。
为此,刘野猪就曾两次下诏,责令每个郡国每年必须选举孝廉各一人,像东方朔、董仲舒一干人,就是从此察举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到了东汉时期,朝廷更是严格规定:凡户口满二十万的郡国每年必须举荐孝廉一人,其中较大的郡可以举荐二人,而户口不满十万的郡则每两年举荐一人。
说句公道话,这相对于先秦时期以血缘为基础的世袭制和分封制,两汉的察举制度其实已经算是很大的进步了。
因为从理论上说,它的政权是面向所有读书人开放的,而且选官标准又是以德才为基础,所以基本上打破了由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然而,恩格斯曾经曰过,绝对的公平,就是绝对的谎言。
那么这看上去就很粗糙的察举制,就更谈不上绝对的公平了,其中存在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让“察举制”成了一个大大的笑话。
那就是,大多数人他喵的,根本就读不起书。
两汉时期的书籍,那都是写在竹或帛上,虽然蔡伦造纸,但造出来的,大便当手纸都不舒服,虽然原料可以很便宜,但其中的工艺流程,换算下来,比帛还要昂贵,实在不值得。
所以竹简汗青的,依然是主流,只有某些发了疯的人,才喜欢弄张蔡伦纸,玩玩非主流。
而一片竹简悲剧的只能写二十来字,传抄既费时又费力,更不便于携带和流通。
帛虽然是没有这些问题,可它是昂贵的丝织品,用它来书写,成本还是太过高昂。
所以书在当时是老珍贵的东西了,相传文姬归汉后,曾默写已流失于战火中的四百篇书简文章,让喜怒不行于色的曹阿瞒大惊之后大喜,要知道即使在数百年后,李治依然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垄断,普通人想要学习,是真他妈不容易。
当然,如果是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人,家中藏书丰富,要做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可要是出生在没有藏书的普通人家,为了读几本书,往往就要跋涉千里、寻师访友,其读书求学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记得初中学过一篇文章叫《送东阳马生序》,那是明朝宋濂宋大学士鼓舞后生之作,人家为了学习,做的事,可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来的容易,这还是明朝,更何况之前数百年,上千年的时代。
知识代表力量,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诗书传家,至今还是大唐山东世族的祖训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以后的官职虽然是不可世袭的,但是“书籍”却是可以世袭的,因此诗书传家的家庭就具有了某种“垄断性优势”。
即使是在如今的盛世大唐,只要占有“知识和学问”这种稀缺资源,就能比较轻易地获得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像薛仁贵这种虽然穷困潦倒,但你还别瞧不起人家,那也是属于没落贵族行列,没落贵族,他也是贵族不是?
最关键的是,薛仁贵家里有藏书,他可以读书,否则成就将来也就止步于五品左右的猛将而已,不值一提。
换言之,一个读书人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变成一个做官的家庭,变成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
所谓“黄金满箧,不如遗子一经”,老祖宗的话可是很有道理的,知识不仅是力量,还代表更多,古今皆然。
此外,家族中只要有人当过郡太守,拥有过察举之权,那么经他察举进入仕途的人就成了他的门生故吏。
甚至后来都发展成为一中潜规则了,哪怕是清末也没改变,例如有“东方卑斯麦”之称的李鸿章就是曾国藩的学生,就是基于这种传承千年的潜规则。
规则在仙侠小说中可是至高无上的,在现实中,那也是逆之者死啊,没见到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真正改革成功,而又没有悲剧的,也就只有邓爷爷啦,其它每一个好下场。
吴起被愤怒的楚人一箭归西,商鞅更是被车裂了,一贯仁和的宋朝对待臣子还不错,但王安石最后还不是被贬了。
至于谭嗣同,唉,勇气可嘉,也有血性,比那个恬不知耻叫嚣着‘中国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用?’的保皇党康有要好多了,但政治觉悟还是不够高啊,干嘛不篡清呢。
而这些郡太守一旦在政治上得意,通常都会回过头来报恩,也就是察举他“恩师”的后人,明朝的东林党是怎么形成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恩师弟子关系在维系着。
因此在一个家族中,只要先辈曾察举过别人,他的子孙被察举的可能性自然就远远大于普通人。
久而久之,每个郡中就会有那么一两个家族,几乎永远占有“孝廉”的名额。
这样的家族慢慢就具有了后世所谓的“郡望”,形成了高高在上、拥有特权的“士族门第”。
本意上是在消灭特权、破除世袭,不料到头来又造成了新的特权阶层和另一种变相的世袭,这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犹太人的口袋,中国人的脑袋,咱中国可是历来都不缺政治达人,一个县级干部,做美国总统还不是绰绰有余?
奥巴马发达之前,还不就是一个州参议员,连一个市都没有治理过,照样成为政治选秀明星,成为美国选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第一任黑人总统,凭这个,人就能留名青史,这叫什么?
人品大爆发!!!
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度其实已经流弊丛生、不堪一问了。
选举出来的都是名不符实的人,既无才又无德,像曹操,孝廉吧,却是个人妻控,而且还敢吃人肉,由此可见一斑。
就像桓、灵之际民间歌谣所唱的那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莫大的讽刺,天大的笑话!
※※※※※※※※可爱的分界线※※※※※※※※
求推荐和收藏、打赏,支持小妖吧。
(该小说由读读窝。duduwo。收集上传)
第十四章 考题泄露,想和朕扳手腕?
后来进入曹魏时期,两汉察举制度既坏,新的选官制度自然就应运而生,这叫新朝新气象。(读读窝 。Duduwo。)
这项新制度就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年间所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当然发起人却是曹操的好儿子,真正意义上篡汉的魏文帝曹丕。
当然作为一世枭雄,曹阿瞒心狠手辣之余,他的工作作风还是值得肯定表扬的。
务实而功利、重才而轻德,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那张辽、典韦,可都是寒门出生,不照样成为手下大将,除了暴发户,否则成功往往都是有可贵品质的。
而曹阿瞒时期,此项制度只是临时性的行政措施而已,及至曹丕篡汉登基,才将其正式确立为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
这也意味着“九品中正制”全面颁行,此后一直被魏晋南北朝沿袭,历时又达四百年之久。
而所谓九品中正,分其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人才评选的标准也因此分出三:一、家世出身;二、才德行状与政绩表现;三、人品优劣。
时代在发展,历史的车轮也在滚滚而动,人曹魏推行这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矫正汉末察举制度徒以名德标榜、不务实际的毛病,进而“杜绝朋党”、“破除门阀”。
可还是那句老话,中国人从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施行不过数十年,流弊比之两汉察举有过之而无不及。
察举制最致命的是,平民无钱读书,随后被世家豪门长期占据孝廉之位。
而九品中正制最致命的缺陷是,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中正官”的一己爱憎和个人好恶。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九品中正制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把”我爸是李刚“这种影响和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上品寒士?
产生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蚂蚁和蜻蜓交配生出大象还小。(读读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