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爱与性的秘密-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龇考涫保愕那衅杵渌讼嘟某绦颍⑶业彼业揭晃蛔罴研耘渑际保岱⒊觥班洁健钡南焐�
  ——玛丽安·萨尔兹曼,作家
  还有一些西方作者对性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展望,但无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你将有可能只在头脑里进行性行为,完全不必要去找什么真人。
  无疑,这些观念将被人们进一步证实,但它的问题是,人类的性也可能将因此而变得模糊、可疑,那种原始的性的生命力还存在吗?
  所以,我对这种预言并不持乐观态度。我始终认为,现实的性是必须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而虚拟*将作为性的另一种存在。它们应该是互补的,而不应该是现实*被虚拟*所代替。如果那样,我倒认为,人类真正地遭遇了核武器。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然要承认虚拟*的存在,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现实婚姻与*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虚拟*是不是真正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既然已经达成了心灵的统一,就已经使这*具有了形而上的合法性,所以他们*了。但是这种*却没有接触到身体。是吧!是吗?真的没有接触到对方的身体?意识所到达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到达了?比如说我们玄想去过人类的远古,但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去过。是不是这样子的呢?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确是到达了那里,并在那里看了看。因为玄想过的人在头脑里的确有了一种远古的印象,这种印象也许是靠现象,也许是靠前人的足迹。这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我们应该听听杨树和美丽的感受。他们的确是感受到彼此进入了,彼此触摸了。
  接下来便是既然我们承认这样的*是真的*,那么,我们人类每天都有的玄想算不算*呢?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常有这样的玄想的,这是人的常性所在。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这种玄想仅仅是单个人的意淫而已。真正的*活动必须是有对方存在和参与的。即双方都有这样的意识并完成了一种性活动。
  这个问题弄清楚后,我们便可以回头来面对先前的问题了。
  实际上,我们是怎样来判断这样的*。如果说,我们承认它的存在,那么,它便是对现实*的背叛与批评,当然,也可以说它是现实*的补充。如果我们承认了它,那么,现实婚姻便成了罪犯,成了阶下囚,那么家庭呢?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它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变得日益沉重。
  如果说它是现实*的补充,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承认*的多样性?如果承认了*的多样性,我们是否又要承认婚姻的多样性?我们要否定目前的一夫一妻制吗?很显然,离婚率再高也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但是,高离婚率仅仅对结婚者而言是幸福的,但对他们的家庭呢?
  我不想对这个问题马上作出回答。这样做,显然是不明智的。我愿意长久地思考下去,并作出判断。希望愿意和我讨论的朋友们给我发来电子邮件,我的信箱是:xuzhaoshou@或xuzhaoshou@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原始古人有爱情吗
3000年前,斯巴达和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个小国特洛伊双方出动了几十万人马,9000艘战船,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战争。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10年,最后斯巴达人施用“木马计”才赢得了这场战争,但其原因只是为了争夺一个美丽的女人——斯巴达王后海伦。现代人说,这是为了爱情。
  且看公元前4世纪时,那位热情颂扬爱情的哲学家柏拉图是怎么理解歌唱它的:要是能有别的什么方法,使一个国家或军队都由恋人组成,他们无疑会成为自己城市最好的统治者。他们将杜绝一切耻辱,为了荣誉你争我赶。当他们并肩作战的时候,尽管为数甚寡,却能征服整个世界。因为一个人宁可让整个人类看到自己的丑恶,也不愿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怯懦地临阵脱逃或是放下手中的武器。他宁愿死一千次也不愿这样。谁又会在危险的时候丢下自己所爱的人或让他失望呢?在这样的时刻,懦夫会变成勇往直前的英雄,而凡夫俗子也会毫不逊色于真正的斗士,爱将会激起他们的勇气。
  似乎柏拉图所描述的这种爱情的力量在人类的历史上或文学中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在他的笔下,爱成了人最原始也最崇高的力量,是促动人精神创造的原动力。爱也成为人与生俱来、与动物不同的人性之一。事实上,在人类短暂的文化史中,爱情一直是人类欢乐和痛苦的主题之一。爱成为基督教义的主旨,情成为佛家教义灭绝的对象。对于现代人来说,爱情几乎成了我们的宗教。它似乎是我们人性难以回避的双刃剑,拥有时,我们“无情”地颂扬它,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失去时,我们也失去了生的希望,满含热泪地向着苍天指问:情为何物?可以说,自有艺术以来,人类就在孜孜不倦地描绘着它,用它的泪擦拭灵魂,用它的笑装饰人类苍白的人生,而用它的痛苦诅咒世间的不平。尤其是从近代以来,爱情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爱情超过了所有的情爱,爱情大于人生。这种病态的观念在现在愈演愈烈,让人忧心忡忡。
  那么,爱情真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吗?爱情真的是人生的宗教吗?古代人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呢?就这个问题,我曾专门请教过著名的性社会学家刘达临先生。
  他说,爱情是人类的性心理进化的产物。性崇拜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人类性心理进化的一种初始表现。对性的崇拜心理,在今人看来似乎很愚昧可笑,可是它至少反映了原始初民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探索,他们不再混混沌沌地过日子,而要问一个为什么了。婚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性的社会进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人类的性行为再也不能从个人的自然需求出发,随心所欲,朝三暮四了,而要受到社会利益和道德的约束,限制在家庭的形式中。现代人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可是对于洪荒远古的原始初民来说,他们还不知爱情为何物,两性关系就是*,以后*关系的范围逐渐受到限制,这就是婚姻的产生。
  我的看法与刘达临先生的稍有不同;这主要来自于我学习过的美学的知识。很多美学家都认为,美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认识世界、选择世界的能力,尤其是对美的选择。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对美的认识不同,但对美的选择还是存在的。爱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一种美的选择。人的身体之美、处女膜,以及*区的生成,实际上,也说明人的性选择的存在。达尔文也曾论述过这种进化过程。达尔文还在《人类的由来》这部书中重点阐述了性的选择中美的作用。孔雀开屏主要是为了吸引异性。这种性选择即美的选择,大概是爱情的原始意义。20世纪有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探讨人的原始生命力和原始情爱时,都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地谈到了这一点。实际上,我觉得,人类有时候进入一种误区,即过分地相信历史和考古,好古而薄今,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教条化和妄求。比如,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从今人的某些特征来认识人,不必要根据历史去推断一些无法证明的原始历史,从而否定人类对精神的追求。今天的很多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存在这一误解。这种结果只能消解我们现今人类赖以存在和追求的价值观、道德观,因为当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先只是一种动物,是本来没有爱情、崇拜、美善等观念的动物,我们只有和动物一样的性,只不过高级一些而已。我们要说的应该只有一个字:不。历史尚且是混沌未开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某些假说也只是假说,不是唯一的结论。在这种结论尚未得到足够的证明时,让我们还是以宽容的态度,允许像一些对人类的精神充满热爱而耽于幻想的思想者存在,允许他们的反抗,宽恕他们的愤怒。他们同样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认识世界。绝不能因为宗教有过黑暗的时期,就带来另一种科学上的专制。我们不能从一种迷信进入另一种迷信。
  刘达临先生认为,爱情的产生,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男女的性关系应该比较专一。“人尽可夫”或“人尽可妻”的时代,是谈不上什么爱情的。那时,只有性,没有爱。二是男女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不平等的关系下是不可能产生爱情的。即使有,也只是爱情的别名。三是男女双方的交往应该较为自由,强制的、包办的婚姻谈不上爱情。四是爱情应产生于选择和比较之中。五是人类的文化素养要提高到一定的程度。
  我以为这只是以现代的爱情观来看历史上的爱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爱情的理解应该是不一样的。群婚制的时候也肯定有选择,这一点从一些动物的身上都能看出来,何况人。这种选择应该就是爱情的朦胧时期。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爱情是人类不断强调、不断塑造、不断创新的结果。今天的爱情肯定与古人的不同。今天的爱情是被夸张了的,有一定社会背景和道德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古人的爱情与我们今人的伦理有矛盾,如兄妹婚在远古时代是可以的,但后来就成了*。
  

母系文化到底是怎样确立的(1)
1
  母系文化到底存不存在?怎样存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是100多年来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关注的重大题课,同样也是稍稍有点文化的人们非常迷惑的问题。但是,我的一些基督教朋友们不大同意人类曾经存在母系文化的观点。
  在我看来,要探讨母系文化存不存在的根本理由,一是尊重历史,寻找历史的真实轨迹;二是寻找两性文明的源头,为今天的两性存在寻找道德价值依据。第一点人们很容易理解,但第二个原因就不大明白了。为什么呢?教科书上讲人类曾经存在过母系文化,但人们也只是“嗯”一声,并没有在意它存在的真正让人惊心动魄的原因。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人类其实多在一种无意识存在中随波逐流。
  假如我们真的肯定人类曾经有过母系文化时代,那么,一个重大的转折就开始了,即我们今天所有的父系文化下的两性价值观、伦理观都将被颠覆。事实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全世界还在弥漫的性革命都与此相关。因为一个重要的前提产生了:女人曾经是两性的主导者,女人的智慧曾经改变了人与动物的格局,奠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女人的处女膜并不重要(男人的处女情结也就很可笑)。于是,我们发现,现在所有的道德伦理观念都是父系文化的产物,是值得怀疑的,人类需要一套新的伦理道德观念。
  我们真正来到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但这并非是悲剧,恰恰相反,是幸事。发现母系文化的存在使我们终于窥见道德的源头,也使我们得见一切罪恶观念的源头。一切都需要重新命名,一切都需要解构同时也需要重构。过去我们根本不知重构的根据在哪里,那么,今天我们应该知道了,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两性平等观念。从中国哲学上讲,还是阴阳平等观念。一阴一阳谓之道,但此道并非老子所讲的以阴性为主的虚静之道,也不是孔子的以阳为主的儒家之道,应该是阴阳互动的平等之道。
  因此,假如我们不是从*的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划分历史,而是以两性的历史来划分的话,历史只有四个阶段:1。原初阶段,也即混沌时期;2。母系文化时期(基本上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3。父系文化时期(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都是);4。两性平等时期(我们还只是在启蒙时期)。当然,这样一个划分还是与*的一些观点基本吻合,但我认为,只有这样来认识人类的历史,才能从根本上知晓文化的根源。
  2
  从两性关系来看,人类经历了原始群婚制、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等。在对偶婚以及之前的两性关系,基本上都是母系氏族文化的产物,一夫多妻制和早期的一夫一妻制是父系文化的产物,而现代的一夫一妻制才是两性平等时代的产物。为何这样讲呢?早期的一夫一妻制是基督教的婚姻,而基督教是在父系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上帝造人是按自己的形象来造的,第一个造的就是男人,其男权思想是显见的。那么,母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主义学者认为是经济的原因,即生产力决定一切。事实上,要解释母系文化产生的原因并非这一单纯的原因。人类学家发现,还有很多原因。比如,虽然我们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学者认为,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应该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我没有深入研究,不能评价之),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受制于形而上的哲学和宗教的影响。我们常常讲,中国的文化不能有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没有哲学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也一样。另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子是共产党从国外借的*主义哲学。如果我们没有这一种哲学,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社会,也不会有今天的经济。从这一点来看,哲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母系文化到底是怎样确立的(2)
哲学显示了人的主动性,显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但实际上,通俗一些来讲的话,哲学才是真正的政治。从历代王朝的更替来看,政府在常常变换,但政治不是在常变。从政教合一的国家来看,宗教(更高层次的政治)才是政治的灵魂,政府只不过是执行者而已。
  那么,我们要寻找母系文化形成的真正原因,就不能单纯地从生产力这一方面来考察了。我们必须寻找到母系文化的智慧即哲学或宗教,才能真正了解其灵魂。
  因此,在我看来,母系文化形成的原因应该有三个:
  第一,经济学原因。过去我们对母系文化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总认为在那个时期女人是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因为女人会手工。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疑问,即男人在当时难道是次要的生产力代表?人们发现,在所有的动物那里,几乎都是雄性在觅食,是生产的主要力量。原始社会也一样,男人在外采集、捕猎,女人在家养育孩子或同样出外捕猎或手工制作,但很难直接断定男人就是次要生产力的代表。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我们的惯性思维。在人类战胜自然灾害以后,人类的生产力主要集中在体力、脑力等方面,但是,在人类还没有超过动物的数量、还没有能力战胜自然灾害的原始社会,生产力并不是今天我们认为的生产力,而是指人力。也就是说,人的多少是真正的生产力。女人能生孩子,且能生很多很多的孩子。生产力就体现在生育上,这就决定了女人的地位。
  第二,政治、哲学、宗教原因。在母系氏族时代,人们对性的认识多集中在女性身上。人们发现,只有女性才能生育,男人是不能生育的。那时,还没有制定的婚姻制度,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那么,凭什么来确定社会的关系呢?血缘。事实上,直至今日,血缘关系仍然是社会中最核心的法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这个细胞就是靠血缘来纽结的。在母系文化时期,人们更是靠这个链条来维系社会的。所有被生的人都由母亲来抚养,也便自然而然地团结在母亲的周围。这样就在一个族群中出现了一个老祖母的形象。女娲大概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老祖母的代表。老祖母形象在很多民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