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在行动:剑指华尔街-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如果金融公司无法筹集到资金继续维持公司的运转或者找到合适的买主接管或承担部分债务,就必须按破产法第11条申请破产保护。
雷曼兄弟不愧谋略的高手,在弥留之际还为自己埋下了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的种子。
雷曼兄弟在递交破产申请的同时,同时递交了破产法第11条所允许的宽限申请,此宽限申请,将能使公司继续按正常途径运转业务,其中包括向员工支付薪水。
如果按照《破产法》第7条申请破产保护的话,所有债权人和股东势必血本无归,而按照第11条申请,就自动延缓了债权人对雷曼兄弟的诉讼。因此,相对于清盘,重组被更广泛地使用。
不死的“19条命”
“19条命”的雷曼兄弟,“大限”显然未到,或许仍然盼望着时来运转,转亏为盈。
危机来临之际,一向是大军出逃之时,在雷曼兄弟处于破产边缘的前夜,美国政府还是采取了各种手段游说金融业各方大佬施以援助之手,可惜的是,无功而返。
原本谈妥以“燃眉之急”收购雷曼兄弟部分资产的美国银行和英国巴克莱,最后一刻釜底抽薪。
直到雷曼兄弟破产一个月后,巴克莱集团才同雷曼兄弟达成苛刻的“君子协定”,收购后者的美国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包括人员、产品、品牌名称、技术和客户,但不包括申请破产保护前令雷曼兄弟陷入绝境的风险交易和债务。
那一刻,从华尔街接连传出的消息均是负面的,似乎美国政府行将瘫痪,美国金融体系已经失控,美国金融市场不再万能。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个解不开的世纪之谜
导致泡沫破裂的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资不抵债”。
危机发生前,借贷双方根据签署的一纸合约以及有形和无形资产承诺信用担保,一旦借贷能力与偿还能力之间出现严重失衡的迹象,相应的补救协调和法律行动随即展开。
由于金融市场价格变幻无常,过度的举债对任何国家、企业或个人都具有极大的风险,毁灭性的打击如同悬在头顶上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一剑封喉。
操作上,借债逾期不还,法院便会介入,并通过一系列法律程序实施强制性破产倒闭的程序,如红印封门、法院传唤、强卖资产、清算债务等。
雷曼兄弟在2008年股价最高时曾达到500亿美元,而通过创新的金融杠杆以几十倍的“超借”放大后,在危机爆发之前的实际负债已经累积高达6000亿~7000亿美元。
其他显赫的金融机构同样处于资不抵债的极端状态。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形象地说,一个小指头轻轻地一戳,膨胀到极限的泡沫便会瞬间破裂。
从技术上讲,只要含有“剧毒次贷金融衍生资产元素”的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在交易市场上呈现几个百分点的下挫,其净资产就会顷刻间化为乌有,甚至变为负资产。
次贷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是非突发事件引发的结构性危机,所谓资产价格泡沫,就是资产的实体价值与价格的过度膨胀完全失衡。
事实上,华尔街金融巨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还有贷款大亨房利美和房地美都已经在虚拟经济的泡沫中以极快的速度偃旗息鼓。
杠杆交易模式放大的虚拟财富,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失控到危机四伏的地步。
美国前财长保罗·奥尼尔(Paul ONeill)认为:“通过扰乱世界货币市场获益的人是投机者。”
奥尼尔对金融市场漏洞百出的直率以及坚决捍卫金融市场规律的意志,挑战了金融业不容侵犯的核心利益,触犯了众利,也是他被迫提前从财长位置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通货膨胀,股市崩盘导致证券投资资本大规模撤出华尔街和其他国际金融市场,进入商品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高了商品价格,全球通货膨胀急剧恶化。
危机逐渐从金融领域蔓延到高科技、能源以及服务业,目标直向实体经济领域。
“企业如何过冬”已经形成CEO、企业董事和高管们聚会时极为严肃而频繁的话题之一。
危机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影响之大,让人始料不及。
金融危机,追根溯源(1)
关于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基本形成了“内因外果说”。
将内因与外因结合起来,基本上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比较全面的解释。
从内因导致外因转换的因果关系来看,内因实质上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是说,由于金融业产能过剩急病求医,通过拉动消费来缓解,结果信用被无限滥用,金融机构无节制地运用“杠杆效应”开发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放贷款刺激房地产消费,最终由于泡沫破灭演变成金融体制的失衡、崩溃,引爆危机。
第一财经日报周健工将对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系统地归纳为外因派和内因派。
外因派以美国前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以及美国前任财长鲍尔森、《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为代表的“过度储蓄”说,即世界经济过度依赖美国的消费,需要美国大量举债,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内因派以摩根士丹利的斯蒂芬·罗奇、国际清算银行前顾问怀特等经济学家的“过度消费学说”为代表,认为美国多年来让国内消费大大超过国内收入,导致金融危机最终爆发。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固执地认为,不是美国人花销太多,而是中国人储蓄太多并把钱借给美国人花,这是问题的本质所在,这一信用在中美之间的循环不可能持续。
格林斯潘在其*中则是把美国的资产泡沫归咎于无辜的中国农民工。
格林斯潘显然本末倒置,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民工为主的大规模劳动力迁移,大大提高了以制造加工业为特征的低端产业的生产能力,使中国能无限地向全世界供应廉价的商品和信用,经济得以长期保持低通胀和低利率以及流动性过剩,而美国金融危机基本上是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爆发的结果。
具体到金融服务和管理体系,2000年伊始美国大举刺激的房地产消费政策推波助澜,纵使银行贷款机构不负责任地放松次级抵押贷款审核的信用标准,对缺乏偿还能力的买房者大开绿灯甚至发放低息或零息贷款,同时,信贷评级机构因为利益冲突及不了解结构性投资工具而导致错误的风险评估,缺乏对金融系统的严格监管制度等。
除了华尔街,美国政府和中央储备银行也要负相当的责任,从克林顿政府一直延续到小布什政府的“居者有其屋”政策,与美国国会相呼应,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施加压力,要求支持低收入家庭拥有房产,导致了信贷标准不断降低。
尤其是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崩溃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长时间压低美国利率政策,而美国与东亚国家及中东产油国之间的巨额贸易逆差导致美国银行里充斥着流动性,大量信贷不惜降低信用标准流入房地产市场。
金融信托专家孙飞精辟地描绘“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危机传导形式为:第一波是引发放贷机构收回房产;第二波是所有非政府债券资信下降;第三波是通过杠杆放大百倍对冲基金;第四波是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仓;第五波是美国及其他国家消费者信心受挫;第六波是套息交易恐慌性结利;第七波是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纷纷落马……
最后的疯狂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力涵盖了全球央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和股市等金融领域,雷曼兄弟的破产只是作为导火线引爆了全球金融大震荡,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蒙受的损失,从金融损失的绝对价值来讲,堪比1929年“大萧条”。
金融危机,追根溯源(2)
美国金融神坛崩塌,世界金融体系面临重定,导致人们对金融市场一次又一次失去信心,信心的缺失又反过来减少投资和出逃资金,如此循环,给投资银行造成毁灭性打击。
如今的华尔街,风云突变,形势诡谲,股市大幅度下挫,投资人如惊弓之鸟,市场如薄冰之旅。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一根稻草没有什么分量,可是如果把稻草一根一根地往骆驼的背上码放起来,最终总有一根稻草会把骆驼背压垮。
新一轮风暴随时降临,最后一棵稻草的微薄之力胜似千钧。
一如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几下振翅漾波,几周后便有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令人不寒而栗。
哪怕是一丁点儿风吹草动,道琼斯工业指数和全球金融股指再次拦腰一截也不是空穴来风、奇谈怪论。
如果危机的起源仅限于投资银行、证劵公司和对冲基金,还可侥幸地在第一波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免遭毁灭性打击,美国政府还可以借助自身和国际间的力量实施危机管理,大力拯救。
事与愿违,美国的救市举措至今毫无起色,一连串最新出炉的经济金融数据和企业季度报告甚至低于最悲观的预期,华尔街股市急剧下挫预示,新一波金融危机已经提前到来。
花旗和美银摇摇欲坠,一旦这两大商业银行熬不到最后而进入破产程序,雪崩将再一次波及全球,引爆更为严重的实体经济危机。
可怕的是,危机的起源是多方位的,次贷毒药元素已经渗透到更敏感的其他器官,只是尚未发作,在第一波危机中幸存的商业银行和共同基金理论上成为即将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美国金融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一切静观其变。
生命与欲望的胶着状态
上帝吝啬地赋予人类有限而珍贵的生命,同时慷慨地赐给人类无限又贪婪的欲望。
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的美好与欲望的贪婪严重相克,常常不经而遇爆发冲突和严重撞击,引发人类社会的“生死之船”一次次偏离航道,触礁、下沉……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层出不穷,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永无止境。
次贷危机的爆发只是“海面上的浮冰”,深藏不露的冰层底下长眠着暗潮汹涌的旋涡、急流。
美国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在过去1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无限的贪婪导致失控的创新,极端的投机趋向无节制的杠杆,使得投资银行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从投资银行转型成为商业银行,以求渡过难关。
然而,自2009年来,美国商业银行体系暴露的问题日趋严重,美国银行2009年初公布了17年来首个业绩亏损季度报告,而其新收购的美林证券亏损仍不断加剧。
花旗集团更是每况愈下,受坏账和不良资产的重创,15个月累积亏损285亿美元。
2009年2月23日,曾获注资共450亿美元的美银和花旗股价急泻,其中花旗的股价一天内急泻超过22%,跌破2美元,美银股价也一度跌穿3美元,花旗和美银的市值分别萎缩至106亿美元和242亿美元。
图1…4显示的是,花旗和美银的破产进入倒数时间,或许只有去私有化入国有化一条生路。
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伏克尔说,全球金融崩盘的发展速度令人震惊,未来必须有更严格的规范,才能保护世界经济免于冲击。
投资大师索罗斯也说,他看不到危机的底部,当前的*已比“大萧条”更严重。
金融市场过度自由化的发展模式走到了极端,衍生品过度泛滥,监管长期缺位,直至出现系统性的崩溃,一梦惊醒,大势已去。
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栗。
旁观者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信用体系越来越自废武功,路走极端,不仅挥霍一空上任政府留下的盈余,还透支了下一代的未来,同时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2008年9月15日,这颗重磅的定时炸弹终于在华尔街正式引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科技永动机”的幻影
人所期盼的,一定希望是永远的、美好的,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不尽如人意。
在世间许多人仍然陶醉于科技发展的源泉——如一劳永逸的“永动机”永不停歇地运转,在科技变革与经济全球化仍然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今天,警示“科技危机”本身就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勇气。
这不仅因为“唱衰科技”包含着对伦理道德和传统观念无法回避的直接冲击,还因为这一迟缓人类进步的“双刃剑”尚未显山露水,更未锋芒毕露,仍然光环笼罩、众星捧月。
来自不同思维阵营、不同产业立场的全方位激辩,特别是来自高科技“粉丝”或崇拜者的挑战,看来不可避免,这将是一场意义非凡、寻觅新的科技之路、帮助人类尽早走出危机的大辩论。
。 想看书来
高科技产业遭受的打击极为沉重
在国际市场上,以IT为核心的高科技产品不断快速革新换代,其价格是近年来持续严重下跌的商品之一(如计算机业)。2008年底,库存积压超重,许多计算机公司取消订单,生产厂家被迫停产,零售店纷纷停业。
在世界高科技中心的美国硅谷,曾经极为火暴遍布全美的Frys电器连锁专卖店生意越来越冷清,价值不菲的新式计算机和液晶电视销售利润微薄到难以维持店铺的正常运营,只能靠大规模薄利多销、裁员减薪的手段来应付,以求渡过难关。
其实,就是没有这场全球金融风暴,国际市场上的计算机需求也在以每年20%的幅度自然降价。
随着每年都有新的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不断落成并投产,尤其是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规模惊人的液晶显示器生产线的投产,进入障碍荡然无存,竞争日趋白热化,计算机越来越物美价廉,相反,资不抵债惨淡经营的企业倒闭浪潮汹涌澎湃。
这是整个高科技产业自2000年泡沫破灭后,一直在低谷徘徊的一个缩影。
也就是说,没有经济危机,科技危机迟早也会爆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失业狂潮首当其冲
金融危机引爆实体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不可低估,其后续效应还在不断发酵和升温,不仅冲击着金融产业一个接一个的百年老店,而且使步履维艰的高科技产业雪上加霜,极大地拖累了劳工市场,导致实体经济整体萎缩,失业潮接踵而至,失业率直逼历史最高点。
2008年美国新增失业人口超过250万,但这只是未来波及面更广阔的裁员雪崩的冰山一角,其中科技公司毫无悬念地拔得头筹。
2009年1月26日,美国全国企业经济协会(NABE)发布最新的调研报告,指出美国年失业率已达75%,比以前历次危机都来得更加严重,预示着2009年经济会更进一步的缩水。
下面是美国科技龙头企业2009年1~2月的“失业”预报:
(1)通信电话(SprintNextel)裁员8000人。
(2)微软(MicroSoft)裁员5000人。
(3)英特尔(Intel Corp)裁员6000人。
(4)谷歌(Google)裁员10000人。
(5)思科(Cisco)裁员8000人。
岁暮天寒,令人闻之胆寒,显然,更大的风暴还没有来临。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宣布美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