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傅彪夫妻二人合著传记:印记-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ent/yinji/index。shtml〃 target=_blank》《印记》一书于2月15日正式出版,记者昨日从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了解到,该书首印的15万册已经发行一空,出版社在本周一又加印了5万册。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印记》的策划人金丽红表示,通常一本畅销书加印要等到半个月或一个月以后,发行刚一周就加印的情况非常少,《印记》如此受读者欢迎有点出乎意料。 
  《印记》·印象 
  张秋芳名为“我的秘密城堡”的博客2月16日刚刚开通,立即为网友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印记》读后感的平台。 
  昨天在书店,新上市的《印记》看得我泪眼朦胧,我一直挺喜欢傅彪的,他的身上有许多平民的影子,谦恭、诚挚、努力、踏实,是那么让人信任。希望你把美好留在心里,因为拥有过。 ——网友:朋友 
  一直很反感名人出书,但看《印记》不同,它深深地感动了我,为你们的真情,为你们的坚强。——网友:心诺 
  这几天都在看《印记》,很感动,你的文笔很朴实,我陪你们走过了你们的印记,有时笑、有时哭。 ——网友:摇摇晃晃 
   出书人:创了畅销书纪录 
  金丽红告诉记者:“我自己到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图书大楼去看了看,截至2月19日,西单图书大厦卖了1200多本,平均每天售出近250本,王府井每天售出近100本。一般比较不错的书通常一天也仅能卖出30到50本。西单图书大厦去年最畅销的书是《狼图腾》,纪录是一天卖出81本,一天100本以上的几乎没有;今年1月和2月最畅销的是《达·芬奇密码》,赶上学生放寒假,一天卖71本。《印记》的目前销量是这些畅销书的3倍,现在首印的15万册全订出去了,这么快就加印,我做了这么多年图书也很少遇到。” 
  至于《印记》为何如此受欢迎,是不是因为里面披露了傅彪生病期间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金丽红表示:“这本书受欢迎有三个原因:一是傅彪和张秋芳是著名演员,公众人物写的书比较吸引人;二是有人看了报纸的连载,急于想知道后面的内容;三是因为它以情动人,特别是傅彪和张秋芳那种很传统、没有任何虚假成分的感情。这本书里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每个人的情感深处都有一个地方可能被触动,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我们在做这本书的跟踪调查时还发现,年轻人非常喜欢此书,在西单图书大厦我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拿着这本书专注地看,十多分钟没动,我想情感是共通的,没有年龄的界限。” 
   写书人:想开读者见面会 
  《印记》的发行十分低调,之前没有大肆宣传,之后也没有安排签名售书和作者网上聊天等常规宣传,对此金丽红表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是它的质量,从尊重傅彪和张秋芳考虑,我们不想为了宣传而宣传,也不愿意恶意炒作。但是张秋芳跟我说过,因为有非常多的读者喜欢这本书,所以希望与读者见个面,有个交流的机会,我们也在考虑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开这个会。” 
  对于《印记》这本书的宣传活动,张秋芳表示:傅彪是属于老百姓的演员,他最喜欢和普通观众聊天,所以应该不会反对和读者交流这本书,自己也会听从出版社的安排。“这本书是彪子留给我、留给所有喜欢他的人的一个纪念。就像今年1月16日是我40岁生日,也是第一个彪子没陪我的生日,突然平谷贫困山区小学来了个电话,傅彪是那里的名誉校长,所以他们开了个追思会,我就觉得是彪子让这么多人陪我过生日,这就是送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就像他坚持让我写完这本书一样。” 
  看书人:人到四十就是扛 
  记者采访了央视《实话实说》的制片人海啸,他表示: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觉得最打动自己的不是傅彪和张秋芳的名气,而是他们的真情。“我是在该书面世之前先看到了一部分稿子,和晶和栏目组的工作人员也看到了,今天刚拿到书,看完心情很复杂。因为我也是人到中年,和傅彪岁数差不多,人到40岁就是一个字——扛。家里、家外,事业上、感情上,需要一个男人扛的东西太多了。傅彪和张秋芳的乐观、坚强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也在琢磨能否做一期节目,请张秋芳和他们的儿子来,和观众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其实人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坎儿,怎么能跨过去,面对生活怎么积极地往前走。”(记者 刘鹏云) 
  进入张秋芳新浪博客
  (编辑:术术)
  相关连载:
  
  

  傅彪、张秋芳著《印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印记》目录
傅彪作品
  【连载1】
  外 婆
  露天电影
  山东亲人
  【连载2】
  第一次回老家
  “光棍儿”
  美与美丽
  画 佛
  张秋芳作品
  【连载3】
  一路向着光
  人生的开场戏
  【连载4】
  在父母眼皮子底下谈恋爱
  【连载5】
  “傻”女婿
  【连载6】
  聪 儿
  【连载7】
  隔辈亲(一)
  【连载8】
  隔辈亲(二)
  【连载9】
  戏 痴
  【连载10】
  “你小子,这回你火了!”
  【连载11】
  “面瓜——我要喝水!”
  【连载12】
  晴天霹雳
  【连载13】
  “求求你们,先不要告诉他!”
  【连载14】
  彪子真的太棒了!
  【连载15】
  真是条汉子!
  【连载16】
  “芳芳你看,这刀口像不像一个奔驰车标?”
  【连载17】
  面对陌生人真诚的祝福,彪子哭得像个孩子。
  【连载18】
  彪子快乐得像个“医疗大使”
  【连载19】
  崭新的时间表
  【连载20】
  “傅老师,复发了。”
  【连载21】
  签署“生死单”
  【连载22】
  一个蹊跷的电话
  【连载23】
  “神” 医
  【连载24】
  不想抽烟了
  【连载25】
  来世约定
  【连载26】
  光亮的归途
  【连载27】
  彪子在笑,笑得那么生动,那么顽皮!
  【连载28】
  天使走远了,他的儿子长大了,让我这个受惯了呵护的小女人,仍可与他相依为命。
  【连载29】
  我为彪子而演戏,彪子更是为了我在演戏。谁的戏更好呢?彪子又胜出了,他得到了最佳谢幕奖。
  傅子恩作品
  【连载30】
  我的父亲母亲
  爸爸的喷嚏
  落叶也是快乐的
  【连载1】
   。 想看书来

外婆
我从记事起就跟外婆在一起。
  60年代末随母亲坐火车轮渡过长江去上海看了一次外婆。外婆很开心,开始分包东西,把大包的分成若干小包,然后用竹竿儿捅对面楼上的窗户。窗户上很快出现一张老脸,瘦但很慈祥。
  “外婆,阿拉囡伟来啦!(外婆,我女儿回来啦!)”
  “阿拉囡住拉北京。(我女儿住在北京。)”
  外婆悬着竹竿儿,从上面滑过一个小竹篮,里面放了三个杯口大小的国光苹果。对面外婆又用竹竿儿送回年糕。
  现在想想外婆不是为了送礼,大概是因女儿回来看她而向邻居们做个广告。
  上海不黑,北京天黑了就看不见路,上海不是。石库门里弄的房子虽然不是很热闹,下过雨,有一点儿灯光地面就油亮亮的。
  上海潮,晚上睡觉被子好像没晒干,也好像什么都没晒干。
  上海吃得好,不对,应该说是好吃的多。不像北京吃得很单调。
  母亲和上海人讲的是上海话,我听不懂,母亲就给我翻译一遍。有时候明明知道翻得不对,也没办法,谁让上海只有我这一个外地人呢。
  后来长大才知道,外婆和母亲讲的是宁波上海话,母亲对外婆讲的是上海宁波话。我一句都不会讲,一句都听不懂。
  外婆的普通话也是一句都不会讲,外婆还不认识字,后来到了北京,没人到北京站接她,语言不通,又没文化,居然自己找到了离北京站30里外的部队营房,我很敬佩。
  不知道怎么回事,外婆一到北京,我就能听懂上海话了。没人告诉我,没人翻译,我什么都听得懂。外婆的每一句话,对我来说就是普通话。
  外婆29岁守寡,49岁退休,50几岁来北京帮我妈带孩子。我们家的财政大权落到了外婆手里。
  一碗豆或花生炸酱,外婆能吃一个星期,吃素不吃肉。
  我挣的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外婆买了一个闹钟,14块5。
  外婆抽烟,但只有她一个人在卫生间时抽,出来从不抽。现在知道烟是外婆的除臭剂,她肯定不往肺里吸。外婆从卫生间出来里面从来不臭,臭就没面子了。
  衣服、袜子都是外婆补,顶针永远都是勤劳女人的戒指。
  外婆一天从早忙到晚,从来没有忙她自己,都是为她的后人。
  外婆只有晚上的梦是给她自己做的,妈妈也是一样,退休以后,很像外婆。
  我很后悔,95年我生病的时候,外婆永远离开我们了。秋芳当时瞒着我,但后来我还是去了,我怎么能不去送外婆?外婆的衣服是秋芳穿的……
  97年我买的车,外婆没坐上,她要是坐上了会多高兴啊!
  

露天电影
小时候一个星期看一场两场电影是必须的,而且不用买票。父亲母亲忙四个孩子根本就没有时间看电影,只有夏天孩子大点了,能看上个露天电影。
  下午俱乐部就能把晚上的电影名字写出来,晚饭我就吃不踏实,没吃上几口就扔下碗,一只手穿三个小竹子靠背椅,摇摇晃晃地去占座儿啦。
  离天黑还早,六把竹椅一字排开占上一大块地儿,可随着人越来越多,椅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最后椅子和椅子就亲密无间了。
  灯光刚亮的时候家人会来,拿着瓜子、苹果用眼睛到处找人,打招呼。地方不大但乱哄哄的,扶着张家的椅子、跨过李家的凳子才来到咱家占的位子。
  这儿没人说话,基本上都是喊话,不喊听不见,五湖四海哪儿的方言都有,每家都是三代人来受教育。
  “妈妈怎么没来?”我问。
  “一会儿就来。”不知谁告诉我的。
  我就找茬儿开溜,我一定要回家看妈妈。那会儿虽然小,不知道原因,但我知道爸爸妈妈工作得不开心,而且经常会有同学的家长想不开,所以我的心重的毛病,那会儿就落下了。
  还没进楼道就闻着敌敌畏的味儿,我不会让妈妈发现我,每次都不会。一定在暗中监视着洒完那些白色的液体,看着她走出楼门我才放心。
  电影散了,家家户户都不回家,大人们先进去把窗户打开(或者电影没完爸爸妈妈就回家开窗户了),我们在楼门口儿还能玩一会儿。
  其实我这时候最高兴,因为,我妈妈没事儿。
   txt小说上传分享

山东亲人
从小老听爸爸说山东老家有大爷、有大娘,是爸爸的亲哥亲嫂。
  大爷从小生活就苦,后来爸爸当兵参加革命了,爷爷、奶奶和叔叔、姑姑全家人的生活就全压在大爷身上了。
  有一次为了给爷爷抓药,大爷身上只有3块5,可这服药得5块,大爷把花镜压上,人家说4块,只把花镜算了5毛钱。大爷实在是没有办法,坐在药铺门口哭了一场。大爷、大娘再苦再累也不会轻易给北京添麻烦。
  当爸爸给我讲完这段,我当时就觉得大爷的形象一定是高高大大,黑黑的脸,宽厚的肩膀。随时扛上一挺机枪就能打国民党去。
  1969年的一天,我在外面玩,有个小朋友来告诉我说,我们家来客人了。我特别高兴,蹦着就回家了,因为家里一来客人怎么着也得有点好吃的。
  一进门,椅子上有一团黑咕隆咚的东西,爸爸把我拉到怀里指着对面椅子上的那团黑东西:“叫大爷!”
  我还没叫出来,从那团黑东西里抬起一张汗流如洗的老脸,他的黑棉袄、棉裤都是新的,可就是双肘、双膝都磨破了,白花花的棉花露在外面。
  大爷冲我和蔼地笑了笑:“小小儿,回来啦。”就又把头埋在棉花里。
  爸爸把我一推,自己直着脖子快速走出房间,我以为爸是去做好吃的,后来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这样。
  后来大爷的腰病做了当时的“大手术”,就是我家邻居鲁协鲁叔叔给做的。大爷居然好啦!
  恢复阶段我老去看望爸爸的亲人,后来我们也成了“亲人”。我从“亲人”那学了很多山东老家话。
  大爷回山东老家了,他的康复给老家带来了欢乐,也给北京做了广告。
  从此,我们家成了临西县北京接待站。
  

第一次回老家
我第一次回山东老家是1972年11月的时候。
  有一天,家里收到一封电报,晚上快8点了。爸妈急匆匆地回家来收拾东西,问我回不回,我已经把棉猴穿在身上了。
  院里派了一辆车——老式上海,我们从半山坡上开往国防大学,从他们那院穿过去火车站。
  火车、长途汽车。
  第二天的下午,爸爸终于一路打听回了老家,天已经快黑了。老家的院子里挤满了人。
  我们一进院,爸爸就冲到奶奶的棺材前拍打着棺材,失声痛哭。我也想过去,但不知是谁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狠狠的,我想动都动不了。
  老家没灯,没电,但是有火炕。我第一次回老家,我才9岁,就睡火炕。我尿炕了,不是我不懂事,也不是旅途疲劳,是没来得急下炕。
  大爷全家对我们特别好,大娘早上起得很早,给我拐磨子,大爷从几十里外给我们换回炝面馒头。村里的水是不好喝的,金龙哥就挑五里路挑回甜水给我们喝。
  奶奶入土那天,傅家的人去了很多。男人走着,女人坐车。
  大爷在村口摔的盆儿,大家跪倒一片。
  爸爸把我从后面拉到前面:“看看,这就是奶奶。”我只看了一眼就被三大爷拉开了。三大爷还说:“别吓着孩子。”
  奶奶没见过我,爷爷就走得更早了。
  1973年9月第一次回老家认祖归宗。看了奶奶一眼,在祖坟上叩首就应算是归宗。
  六年后我16岁,父亲让我第一次一个人回老家。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光棍儿”
妈妈手里有一根光棍儿,是拖把,每天拖地。
  爸爸手里有一根光棍儿,没有拖把直,更没有拖把好看,但用处很多。
  我也用这根光棍儿,男人是不是跟光棍儿有缘呐。
  爸爸先用这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