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感悟河东-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家分晋在河东
春秋赵国的邑地晋阳在河东运城,这里才正是三家分晋历史事件的真正发生地。司马迁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把古晋阳放在了晋中太原,致使许多历史事件无法解释。

  (一)

  晋阳在春秋后期,是晋国大卿赵简子所修的防御城池,在赵的邑地。我们从赵氏三次封邑都在晋南一带的演变过程,来推测一下晋阳的位置。

  赵最早的封邑在皋狼,即秦晋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赵氏先祖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入宫内,当上了讲学的太学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这是赵氏第一次受赐封。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的孙子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于(洪洞)赵城,始有赵氏。这是赵氏第二次受赐封。《左传》闵公元年(公元前661)记载“(晋献)公将上军,太子申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赵世家》说:“晋献公赐赵夙耿。”(运城市河津古称耿); 在今汾河下游运城一带,这是赵氏第三次受赐封。

  赵氏在晋景公时期曾遭沉重打击。赵氏几乎遭到灭族之灾。这就是《史记》所载“赵氏孤儿”事。以后由于韩厥的努力,赵氏孤儿赵武得以复封,其地依然是“耿”。《韩世家》有:“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这是赵家第四次受赐封。

  赵简子名赵鞅,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赵武复位后返还田邑,至赵武之孙赵简子时,其邑地一直在晋南沿河一带(运城市永济至河津),直到三家分晋完成,赵、韩、魏三家彻底重新划分,瓜分了晋国的所有土地。赵献侯赵浣(前423年——前409年),赵简子之孙,迁往*(河北)。《史记·赵世家》说:“献侯少即位,治*。”《史记》注:“集解:《地理志》曰河南*县条,‘赵献侯自耿徙此’”

  赵氏离开其传统的封邑晋南,迁往河北,是赵简子之孙赵献侯时期。那么在赵简子时期,晋国的沿河一带的皋狼、耿是传统的赵氏邑地,晋阳是赵简子所建的后防之所,应当在晋南,再从“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今运城市永济、芮城)”的记载看,三地都在“耿”附近的河东,说明,在赵简子势力最盛的时期,在耿之南的沿河一带都是赵家的邑地。赵简子死后,子赵襄子继位。当年智伯围赵晋阳,引晋水灌晋阳以灭赵,正是因为向赵襄子索蔡、皋狼(在耿之北)两地而遭赵拒绝,赵襄子退到晋阳(赵伊,永济市政府驻地)。《国策·赵策》一(卷一)说:“知伯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史记·赵世家》“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

  纵观秦以前的史料中,有关于晋阳的记载,都是晋国史料中出现的。如上所述,此时的赵家尚是晋国的臣子大卿,他还没有把触觉伸到霍山以北汾河上游去。如《春秋左传》定公十三年称:“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之”。这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17年赵简子继位开始到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期间晋阳城已有近70余年历史,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这一段时期,赵国的邑地是在晋西南沿河一带,今吕梁、临汾、运城一带。到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三家分晋以后,赵献侯离“耿”迁到了*。但是在此后的赵国历史上,直到秦国灭赵,公元前247年置太原郡,再也没有见过晋阳城的有关历史记载。而后来晋阳出现在历史文献中,还是在魏国(都安邑,运城一带)的历史资料里,明确地记到“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这时,晋阳城存在大约已近200年了。这说明赵国与魏、韩分晋以后,自赵献侯迁*离开了晋南,晋阳就划归了魏国。此后,直到秦攻下晋中,拔榆次37城,横扫晋中,直到拿下太原北面的阳曲、朔州,也没有见到赵国历史上提到过晋阳。而所谓《战国策》《资治通鉴》所提晋国晋阳,依然是赵简子与赵襄子父子这段历史。

  (二)

  在秦置太原郡以前的史料记载中,找不到晋中有晋阳的依据。按历史记载,秦国攻下晋阳的时间在公元前319年,按《竹书纪年》表“(十六年,秦拔我蒲反)、晋阳、封谷。”此处所记是秦魏的一次战役同一时间,除晋阳外,同时拿下蒲州和封陵。说明这三个地方相近,都在晋南,而不在晋中。此晋阳记在魏国史中,说明晋阳在魏国,是赵献侯迁*以后,晋阳留给了魏。此时秦国还没有能力越过魏而向北面汾水上游的赵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大陵在并州文水北,此时赵国都在邯郸一带,如果晋阳在晋中,此前的赵肃侯游梗阳(太原域内),和赵武灵王来到自己的故邑城,为什么不去?这说明赵的故邑晋阳城不在晋中。特别是公元前316年(赵武灵王)十年,秦已“取我中都及西阳。”晋国中都既今平遥县一带,西阳乃今中阳县一带,可见,秦国此时已取下汾阳一带东西两边,虎视榆次一带。六年后赵武灵王来游,怎么不以他的邑地晋阳为据点呢?可见,晋阳不在这里!公元前288年,秦国取中都、西阳27年后,(赵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阳。”梗阳城在今太原晋阳城南一带,也没有提晋阳。

  公元前248年,秦国大兵压境,(秦庄襄王)三年,攻赵榆次、新城(今朔州南)、狼孟(今阳曲),取37城,太原南北均已攻克,亦未提晋阳城。这说明在这里当时是没有晋阳城的。然而,司马迁在《赵世家》中却说:“赵孝成王23年(公元前246年),秦王正初立,‘秦拔我晋阳’”。这一句出来的十分突然,好像这个晋阳很难攻克,似乎是赵国盘踞的据点。假如这样的话,秦拔晋阳应当在《秦本纪》和《赵世家》中留下重笔,怎能这么一笔而过,而在《秦本纪》也没有记载,秦的其他史料中也不见。惟司马迁的《赵世家》中有一句。

  可见,司马迁在当时秦始皇焚书以后,由于资料的匮乏,否定了晋南有晋阳,断定太原郡有一个晋阳,他在《史记·赵世家》还把“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中的晋阳改作“阳晋”,而在《六国年表》的同一事件依然用“晋阳”。所以,他在《赵世家》中,把智伯在晋南引晋水灌晋阳的故事写在了今晋中,又发现晋中的那个晋水无法在这场战争中起到那么大的效果,就改变了原来的历史面貌,将引“晋水”改作引“汾水”。这样以来,他必须对他生造的这个晋阳在后文有所交代,于是,添加了这句“秦拔我晋阳”。在司马迁所说“秦拔我晋阳”的前一年(公元前247年),已经置太原郡。但这个“秦拔我晋阳”在秦国史料中从没有记载过,依据是从哪里来的?特别是自公元前403年赵、韩、魏正式封为周的侯国以后,到秦灭赵的公元前247年,赵国的历史156年间,也没有半字记载他有一个晋阳城。那么说赵国在晋中有个都城晋阳,岂不是子虚乌有吗?

  诸多史料说明秦所拔“晋阳”,只有魏国“晋阳”可信,魏国晋阳一直存在到了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19年,此时晋阳城已近200年历史。所谓赵简子(赵鞅)“归我恚课灏偌遥峤弥簟薄⒄韵遄樱ㄕ晕阈簦澳吮急=簟薄⒅恰⒑⑽骸叭ソ簟保栽诤佣淮

  (三)

  到了唐代,随着一些史料的陆续出现,人们开始重新正视一些问题。于是人们对汉代学者关于晋阳城的认识产生了怀疑,特别是晋太康二年 (281),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在河南汲县西南魏襄王墓中出土的。有人认为是魏安釐王。《竹书纪年》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比较接近史实,《史记》所记战国年代往往混乱矛盾。

  于是,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提出了对晋阳新的看法:“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封陵亦在蒲州。”这符合《竹书纪年》所说:“晋阳、封谷”的记载,也与许多史料中“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的记载相合。从地域上看,蒲坂、晋阳、封陵三地是方圆六十里之内三座古城。

  刘起釪(1917年…)在《续古史辩》指出:“魏国《纪年》原材料确如此;其地在蒲州附近无疑。

  这里所说的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在今永济市城区(今名赵尹村)一带;其北是伍姓湖,《水经注》说:“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今作伍姓湖),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盐道山(今作五老峰),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西陂即张泽(今赵杏滩)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可见伍姓湖古称晋兴泽;涑水(晋水)穿晋兴泽而过。晋阳城在其阳,得名晋阳。

  今天晋兴泽改作伍姓湖,其实还是从晋国赵襄子晋阳事件演变而来。当地人都知道,伍姓湖按其本意,应当以它的方言读音为准来解读,当地方言将“伍姓湖”读作“入(永济当地读“入”作“捂”的音)泄湖”,据说,这一名字的来历是当年晋国智伯水灌晋阳,此湖为入水泄水的地方,此后人们便称它“入(音作‘捂’)泄湖”。今学名伍姓湖有失本意。

  按照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对晋*体位置的定位,从虞乡县向西三十五里,而且又在晋水之阳,只有一个夹在中条山和涑水河间十多里宽的狭长地带。这个地方目前是永济市城区,而在过去,永济城在蒲州,这里叫赵伊镇赵伊村。

  那么,公元前455年三家分晋导火索的晋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四)

  智伯引晋水灌晋阳灭赵,被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阳事件,它是后来三家分晋的起因。这一事件发生在晋阳,也就是今天的永济,而绝不是晋中的晋阳。司马迁和汉代学者由于在晋中找不到晋水可以灌晋阳的理由,所以,改晋水为汾水,但许多历史资料证明,这次水灌晋阳的是晋水是涑水而决不是汾水,事件在晋南而不在晋中。

  今天的永济市治在赵伊镇。其北有伍姓湖,即《水经注》所谓的“晋兴泽”。

  “赵伊”之名就是一块活化石。“赵伊”亦读作“赵邑”,亦可能为“赵尹”的演变,而晋阳城就是赵家的奉邑,也是尹铎所修。而晋阳取晋水之名,涑水(晋水)穿晋兴泽而过,城在其南,故曰“晋阳”。在“入泄湖(晋兴泽)”东北有“智伯城”,而智伯墓与家臣豫让墓在湖的北面十多里。“入泄湖”既可以泄晋阳水,也可以泄智伯营水。其“入泄”之意很明确。

  在“赵伊村”周围可以找到许多和晋国故事有关的地名。其南二里有“赵坊村”,其北九里有“赵柏(北)村”,其北二里有“赵斆”读'活'音,北二十里有“赵关”村,赵伊镇西二里有“襄村”即今“小张”村,传是赵襄子的住处;其西二里之处的“七社村”,方言读“漆杀村”,在当地的中条山上,现在还有漆树,人们不敢轻易碰它,因为它会使人过敏,浑身发肿,大概要七天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是天然油漆之原料。传说当年,智伯被杀,其家臣豫让找赵襄子报仇,怕赵襄子认出,便用漆树汁涂其身,豫让用漆树汁涂遍全身而变形,隐于桥下,刺杀赵襄子,为主报仇。“漆杀村”就是豫让隐于桥下的地方。其西南约八里之处是“让村”,是为纪念预让侠肝义胆而得名的,今改作“任阳村”。民间仍作“让村”。这一连串的名字,与晋阳事件密切相关,它绝不是巧合,是我们考证晋阳战役的一个重要依据。

  各种迹象证明,晋国晋阳并不在晋中,而在晋南河东,这里才正是春秋晋阳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而晋中的晋阳只能说是秦以后张冠李戴的一种结果。我们考证太原,秦时置太原郡,开始了原始晋国地名向北迁移的序幕,太原古称并州这是有依据的,太原城所占乃“秦拔狼孟(今阳曲)”, 夲与晋阳无关。历史上没有秦置“晋阳县”的记载,而“晋阳县”出现在汉代,也是因为汉代诸多学者在秦后史料被“焚”以后,只知赵国辖太原,而不知赵简子先采邑晋西南,将赵简子采邑晋阳误放到了蛮夷戎狄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后来三分晋国,赵国被东周封为诸侯,占据了晋中,汉代学人总以为几百年前的赵简子的邑地也在晋中,而不知其在晋南的缘故。这是研究中国历史一个致命的错误。弄清这一历史事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封建社会开端,大有裨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含英咀华古绛州
“惊 艳”!当我徜徉在新绛的大街小巷,面对灿若星汉的文物古迹所带来的一次次震撼,心里涌发的感觉就只有这两个字。

  新绛,古称绛州,为河东重镇。其地势西高东低,遂因地筑城如卧牛,南嘴北臀;东西天池仿牛眼;六十二条巷道若牛肋;西边高阜为牛背,州衙、钟鼓楼皆高据其上,以俯瞰临控全城。形制奇而有秩,布局分而不散,较之于平整方正、中轴对称的传统城市格局,新绛城活泼泼地另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如今,流水暗随红粉去,巍峨的城墙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沿袭自唐代的城市规制依然保持得相当完整,以岁月留下的斑驳遗痕,记载下了无情的世事沧桑,无声地诉说昔日的盛况,讲述着古城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就象三晋大地的许多名城一样,新绛的每寸土地都写下了悠远的历史变迁,隐藏着无尽的故事。绛守居园池、龙兴寺、绛州三楼、文庙、天主教堂;行不多远便有一处古迹跃入你的眼帘,那份赫赫扬扬、浓得几乎化不开的沧桑美,象一曲不绝如缕的复调乐章,撩得你情思勃发,叫你惊喜莫名,恍然不知身处何方。最让人感佩的是,三晋古文化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