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国语文-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看《美国语文》
我看《美国语文》
——谢玺璋 源自《语文报&;#8226;高中版》2009年第14期
很多年来,语文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提出了种种方案,希望能对语文教育的改善有所帮助。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也出了不少,体现着不同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但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很多人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文篇目的选择上,一篇课文的取舍有时就能吸引众多媒体的眼球。这没有什么不好,过去的教材中的确有一些不合时宜、应该淘汰的文章。但语文教育的根本改善不是靠剔除一些旧的课文,增补一些新的课文就能奏效的,关键是对其理念、方式、目的以及教程的编排、习题的设计、训练的办法等等的检讨和改进。关于这些我们谈论的就比较少。有些从外面回来的人,说起国外的语文教育,总是赞赏有加,以为是很好的,应该借鉴的。我们却因为其语焉不详,又看不到实例,有一头雾水之感。
这套《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使我们有了一个近距离观摩美国语文教学的机会。说是课文精选,然而,更有价值的却不是书中精选的课文,而是该书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的编排方式。所以,与其说它是“中国学生的最佳课外读物”,不如说它为中国教师、语文教材编选者、语文教育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所有关心语文教育改革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物。换句话说,这块“他山之石”,是可以攻中国语文教育之玉的。
按照惯例,中国语文的课文设置和编排顺序是根据文体来分类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杂文、%D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美国人怎样教语文?
美国人怎样教语文?
——蒋泥
一
2004年8月,同心出版社新出三册一套“中英文对照”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细细看过后,我大吃一惊,惊叹于人家的编排、传授之充满想象力,在“学什么、怎样学”上,程度之高,的确是我们这边望尘莫及的。
从1998年开始,我就参与批评过中国大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它的选文的过时落伍,它的讲解的教条僵化,它的作文题目的空乏高调,它的习题设置的封闭刁钻,它的知识点介绍时的独大武断,以及满纸的意识形态用语、错乱的历史意识、有害的思想情调等等,问题几乎是全方位的。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今日国文教育的悲惨处境,竟至于20世纪下半叶,很难像它的上半叶那样,一下子涌现出那么多的大师名家了。
不久,我又以《语文教育的尴尬和危机》为题,在《博览群书》1999年第7期头条发表,批评语文教育的困境,引起过反响与回应。
但这些都是属于“破”的那一面的工作,挖掘问题本身只是希望找到症结所在,它是第一步的,并不构成终极目的,关键还得看我们在此基础上,怎样来“建树”一些新的范本。
一两年后,我的师友,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曹文轩、孔庆东,学者、作家孙郁、许医农、吴福辉、摩罗、任不寐、*等人,又牵头组织,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做出一套《新语文》读本,一版再版。2003年1月,我们还在展览馆会议大厅,对这套教材进行过研讨。
由于缺少参照,我记得那次会上大家说的都是这套书和纵向的、过去的教材比,怎么怎么好,范文都是新活的、新鲜的,讲解也侧重作品的艺术特色,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热诚欢迎等。没有听见批评的声音。
现在有了同心社的《美国语文》后,我想是可以进行横向对照,找出一些差距来了。
二
读《美国语文》,最打眼之处在于,它同时让我们了解了整个美国文明与文化,是怎样成形、发展与壮阔起来的。
读本按“编年体”形式,先概要介绍这片大陆在各个阶段的历史,那些普通人的历史,真正推进了文明、文化进程的人物的历史,民族、宗教、思想、生活方式产生的摩擦、撞击、交融等。角度是独立的、民间的,突出了这一时期社会的核心问题,包含着大量的知识与信息。
譬如,第一课选取的哥伦布的航海日记,说这位民族的“伟大”英雄,探险的动力来自于西班牙国王夫妇提供的有利条件:除了获得他们的资助外,还被授权“统治他征服的所有陆地,并且拥有这些陆地上财富的十分之一”(18页)。
在16到19世纪之间,也有很多人为了寻求财富来到美洲新大陆,又为了开发财富而把大约“1500万非洲人”捕捉,用船只运来西半球。
这些黑奴的家庭被拆散,男女被分开,挤在甲板下。“那里的高度有时候都不到5英尺”,需要航行“6到10个月”。在这么局促、苛刻的条件下,“历史学家们估计大约有200万奴隶在抵达目的地之前丧命”(5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部分,则介绍刚刚出现的电视“改变了美国人的休闲习惯”。由于市区拥挤、上下班不方便,不少大企业开始在郊区建立总部。新技术出现后,人们又可以“远程工作”了,在家里办公,“靠因特网、电话和传真与外界保持联系”(725页)。
这些新技术、新思维,以及随之而变、与之适应的新机制等等,对文学、对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实体到形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似乎不如变化本身那么富有戏剧性”(723页)。
就在这些不动声色的描述背后,我们留意到的是“人”为本位的自由理念。
一切“进步”应以“个人”的便利、安全、自由、愉快和社会资源的低消耗与更加有效、更为优化的配置为准则。
推进它们的因素,则是完全自由的市场背后之利润的最大化。
中国人通常有一个误区,以为只有大河满了,才有小河的满,其实这是一种“忘恩负义”、颠倒本末的看法。
想想看:为大河输送水流的是谁?
是千千万万条小河。
所以,应该是先有小河的满,才有大河的满。
也就是说,大河的满不满,要以这些小河河水的多少、深浅为依托。
这方面,历史对我们的教训恰恰是最为深刻的。三年困难时期以及后来的“*”时期,中国的老百姓连吃的都没有,市民生活必需品实现定量、票额配给制,农民则是集体分配制。有限的供应即使在风调雨顺、政治宁息的年代,也只能使广大民众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
原因在哪里呢?它缺少了什么呢?
我认为,它最大的缺席正是作为自由个体的“人”的缺席,正是想堵死所有小河积水,而试图集中全部力量,挖一条亘古以来、全球最大的河,以为先让这条大河满了,才能济救分岔纵横的亿万条小河里流水的不足或干涸状态。
孰料事与愿违,在一条大河里共吃“大锅饭”的日子,调动不了“个人”创造力、积极性,缺乏利益上的动力,那条河怎么也挖不大,储蓄的水量怎么都高不上去,弄得平民百姓苦不堪言、穷困潦倒。
现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谁都不是超人,社会大众绝大多数都是俗人,驱动他们迸发智慧、才华、力量的最佳要素,是个人利益,我们不应鄙薄这种利益力量,相反,应该正视它,为它制定公正、公平、透明的规则,并把它向着优化人类文明福祉的方向,作良性的引导。
政府的要务不在别的,就在于从赛场上退出,只当裁判,制定规则,维护规则的公正、公平与透明。
美国人的历史显示,它的政府在这方面是称职的。
《美国语文》里所选范文,愈是早期,愈是突显了这些方面的思想内容,以说明公正、公平、透明之人道、文明的“和平法则”,来之不易,那是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杰出而智慧的头脑,和牺牲与奋争精神,在特殊条件下有机化合,得到多数民众理解、支持的结果,最终也赢得了全世界文明人的共同仰重,纷纷效仿。
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都应记住这些光辉的名字:既是政治家又是启蒙人物的本杰明&;#8226;富兰克林(《国家的诞生》第一、第三课、第四课》)、托马斯&;#8226;潘恩(《国家的诞生》第二课)、托马斯&;#8226;杰弗逊(《国家的诞生》第二课)、亚伯拉罕&;#8226;林肯(《分裂、和解与扩展》第二课),政治家华盛顿(123页)、亚当斯(123页)、帕特里克&;#8226;亨利(《国家的诞生》第三课),哲学家爱默生(《国家的发展》第一课、第五课)、梭罗(《国家的发展》第六课),神学家爱德华兹(《文明的交会》第五课),军事家罗伯特&;#8226;E&;#8226;李(《分裂、和解与扩展》第二课),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马克&;#8226;吐温(《分裂、和解与扩展》第四课)等。
文学史之成为文学史,在美国人眼里,不仅应该包括上述这些著名人物,还应包括那些民族传说(《文明的交会》第二课)、普通奴隶自传(《文明的交会》第三课)、期刊通告(《国家的发展》第一课)、探险家日记(《国家的发展》第三课)、普通战士或妇女信件日记(《分裂、和解与扩展》第一课、第三课)等。
它们为我们描述了“大历史”进程里的许多微末细节,后来人读到这些,就有了一种“大历史”的在场感。而各式各样文体的“写作”方式,都是应该为我们所掌握的。
三
《美国语文》对各位作者、各种文学常识点的介绍,也是言简意赅的,比较真切的,见不到一个意识形态的话语标签。
例如在介绍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时,它对“现代主义”这个知识点说明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使很多人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和幻灭感。人们不再相信产生了这场战争的思想和价值观,而是转而寻找更加适合20世纪生活的新思想。一个被称作“现代主义”的重要文*动诞生了。现代主义作家们对各种新方法和新技巧进行实验,创作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多样的文学作品。然而,现代主义作家拥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他们努力在自己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中捕捉现代生活的精髓。为了反映现代世界的分裂破碎感,现代主义作家用破碎的片段作为作品的结构,而省去了传统文学中使用的说明、过渡、结局和解释。他们作品的主题通常是暗含在作品中,而不是直接陈述出来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从而强迫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565页)。
介绍“意识流”这个知识点时,编者又说道: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间里,美国和欧洲的作家们都对新的文学领域进行了探索。受到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作家们开始使用意识流技巧,试图再现人物思想的自然流程。意识流技巧得名于一位心理学家威廉&;#8226;詹姆斯,这种技巧表现了一系列的想法、记忆和突然的领悟,它们之间只是由人物的自然联想联结起来。意识流的里程碑之作就是詹姆斯&;#8226;乔伊斯发表于1922年的《尤利西斯》。很多美国小说家很快采用了这种手法,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姆&;#8226;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凯瑟琳&;#8226;安&;#8226;波特的短篇小说中也包含了意识流(566页)。……人类的思想并不总是以一种整齐而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反之,它们是一道无组织的流动的思想、回忆和沉思。……当作家使用这种技巧时,他们写下一系列思想,就仿佛是直接来自于一个人物的脑海里一样。在普通文章中出现的过渡词句在这里被省略了,细节只是依靠人物的联想才连接在一起(668页)。
在《不满、觉醒与反抗》(1914…1946年)的第四课,读本以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威瑟萝奶奶的遗弃》为范文,它的“阅读指导”里说:
凯瑟琳&;#8226;安&;#8226;波特超乎寻常的构思精巧的小说,主要着重描写人类关系和人们对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的不同反应。在她的写作中,波特试图去理解人们行为的动机和情感。……评论家爱得蒙德&;#8226;威尔森在他关于《斜塔及其他短篇小说》的书评中试图解释使得波特成为一名“绝对一流的艺术家”的“难以捉摸”的特质。他说:“这些短篇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人类关系在各个不停转换的阶段和它们产生的时刻中的不同形态。这里没有普遍想法的位置,你要和其中的人物一样感受他们的经历。”……《威瑟萝奶奶的遗弃》……带领读者在一位老年妇女将要去世时感受了她一生中的不同阶段(666…667页)。
而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差别在于:
现实主义是强调忠实正确地描述普通生活的文*动。自然主义一般描述被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所操纵的人(395页)。
这些介绍文字,厘清了文学史上一些最关键的概念之含义。把中国文学理论家们,费老半天劲都没说清楚的概念及其来龙去脉,几句话就交代打发了。
评说部分的着眼点,则都放在艺术特征的分析上。我们在学得知识的同时,理解了艺术创作技巧的运用方法,再经摹拟范文,这套方法基本上就可以掌握了。此后只是一个生米做成熟饭,或者熟能生巧的过程问题。
如此,这样的介绍与评说方式,很见功力,也才是我们这边的语文编写人士,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同时它又说明,并不是只要是个人,就能把语文教材编得很好的。它要求对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最前沿的艺术方法、艺术技巧、科技成果及其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具体影响等,都要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把握和穿透性的思辨能力。艺术判断的眼光与标准,也有很高的要求。
四
《美国语文》最见功夫的地方,在于范文之后“问题指南”里的“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焦”,以及它的“点子库”、“微型写作课”等,那是紧贴现代生活的、创意非凡的,着眼于启发、培养、提升学生在面对高度现代化的实际生活时,所需的各种应变、应用能力。
随手举一个例子。
在读过《富兰克林自传》后,它提示学生,将《自传》传达出的内容,与富兰克林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事业进行比较,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把这个发现写成一篇论文。
这就需要去查阅资料,运用图书馆。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运用图书馆的能力,是比较滞后、差劲的。我记得图书馆对我的作用,其自习的功能,远远大于借阅的功能,那还是大学之后的事。中学时代以前,不要说图书馆,连个简单的阅览室一般学校都没有,即使有,借书也轮不到学生。学生们都顾不上。老师们更想不到去启发、要求。
早在1998年,我就办了国家图书馆的借阅证,便利没有,麻烦倒是大大的。且不说时常要换证,排长长的队,办手续、缴押金,单说借书时的等待过程,就让我受不了。
我曾在里面借过一册三年前的杂志,起码等了三个多小时,还限量取阅,不许带出,只能内部复印。而他们的复印费,却是外面的两三倍还拐了弯。
在国家图书馆面向普通读者层的书库里,几乎也没有什么好书,想借的架子上往往很难找到。
那以后,我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