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丛书-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二、“济南惨案”与《武装的街道》
  三、《万宝山》和《日本的战栗》:歪曲的描写和侵略的叫嚣
  四、《上海》与《北京》: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三章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及其“大陆开拓文学”
  “大陆开拓文学”,也称“开拓文学”,是以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活动为题材,直接反映移民侵略活动并为之服务的文学。“大陆开拓文学”密切配合日本政府对我国东北进行移民侵略的宣传需要,诱惑、煽动日本人远征大陆,描写和赞美“开拓者”的“开拓事业”,掩盖“大陆开拓”的侵略本质,诬蔑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
  一、“大陆开拓文学”的背景
  二、“大陆开拓文学”的团体组织与文学“理念”
  三、“大陆开拓文学”的炮制
  第四章日本殖民作家的所谓“满洲文学”
  所谓“满洲文学”,是指在我国东北地区(“满洲”)的日本殖民者的文学,它是日本在“满洲”的殖民主义统治的产物。“满洲文学”充当了日本向“满洲”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工具,或煽动吞并“满洲”的狂热,或鼓吹“满洲建国”,或为“满洲国”涂脂抹粉,或杜撰“五族协和”、“日满协和”的神话,不同程度地带有日本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的文化的和种族的偏见。
  一、“满洲文学”的来龙去脉
  二、所谓“建国精神”与“建国文学”
  三、“民族协和”的现实与神话
  第五章“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
  七七事变之后不久,日本向侵华战场派出了一支由文学家组成的特殊的侵华部队,当时称其为“笔部队”。“笔部队”的成员们以笔为枪,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他们或把战争责任强加给中国,或为侵华战争强词争辩,或把日军的残暴行径加以诗化和美化,大书“皇军”的“可爱和勇敢”,或歪曲描写日占区的状况,胡说日军和中国老百姓如何“亲善”,或炫耀自己如何出生入死,夸耀自己的战争体验……
  一、初期派往中国前线的特派作家
  二、军部和政府直接组织派遣“笔部队”
  三、“笔部队”炮制的侵华文学
  第六章“军队作家”及其侵华文学
  在侵华战场上的日本军队中,有一批特殊的军人。他们有的在入伍前就有写作经历,有的在入伍后因炮制所谓“战争文学”而由文学的外行变成了“军队作家”。这些所谓的“军队作家”以自己的战场体验为资本,以侵华宣传为目的,一手挥刀,一手操笔,文武两道,蘸血为墨,为日本侵华战争“现身说法”……
  一、“军队作家”及“军队文学”的产生
  二、日比野士朗、栋田博对正面战场的描写
  三、上田广对华北占领区的描写
  第七章日本的侵华诗歌
  侵华诗歌,是指以侵华战争为主题、为背景的诗歌。在日本侵华期间,这类诗歌在数量上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多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战争仿佛给日本的诗歌注入了兴奋剂,侵华诗歌如雨后的毒蘑,争先恐后,五颜六色,拱地而出。整个歌坛、俳坛、诗坛,都处在了歇斯底里的疯狂发作中。
  一、侵华战争给日本的诗歌注入了兴奋剂
  二、侵华诗歌中的战争喧嚣
  三、侵华诗歌中的中国
  第八章日军在中国沦陷区的“宣抚”活动及“宣抚文学”
  日军为了巩固在中国沦陷区的统治,使沦陷区成为他们的后方基地,组织了一支特殊兵种——“宣抚班”。“宣抚班”在中国沦陷区实行怀柔政策,用小恩小惠拉拢、蒙蔽中国老百姓,对沦陷区老百姓进行奴化宣传和奴化教育,扶持汉奸组织,破坏抗日活动,在侵华战争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宣抚文学”反映了日军的“宣抚”活动,在侵华文学中占有特殊位置。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全书目录及章节简介(2)
一、所谓“宣抚”与“宣抚文学”
  二、从“宣抚文学”看日军的“宣抚”活动
  三、“宣抚文学”的谎言与“宣抚”的实质
  第九章石川达三的真话与谎言
  石川达三的纪实小说《活着的士兵》是日本侵华文学中绝无仅有的真实描写日军在中国令人发指的野蛮兽行的作品,作者却因这部作品惹下了“笔祸”,被判了徒刑。此后他又“戴罪立功”,写作了为侵华战争歌功颂德的《武汉作战》等小说。长期以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对石川达三及其作品的评价一直比较混乱。对石川达三的真话与谎言,“笔祸”与罪责,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
  一、《活着的士兵》:日军兽行的真实描写
  二、闯下“笔祸”与“戴罪立功”
  三、描写的不同角度及对侵略战争的根本态度
  第十章炮制侵华文学的“国民英雄”火野苇平
  火野苇平是日本侵华文学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因炮制侵华文学有功而被军国主义宣传机器捧为“国民英雄”。他的《士兵三部曲》(含《麦与士兵》、《土与士兵》、《花与士兵》),站在军国主义的立场上,美化歌颂侵华日军,诬蔑丑化中国军民,向数以百万计的日本读者传达了侵华战场上的片面的、乃至错误的信息,煽动了日本国民的战争狂热,发行量逾百万,并被改编成了电影,影响十分恶劣。
  一、一手挥刀、一手操笔的火野苇平
  二、《士兵三部曲》对日军士兵的美化
  三、《士兵三部曲》中的中国军民
  四、“人道主义”?“写实主义”?
  第十一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与日本对沦陷区文坛的干预渗透
  从1942年到1944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机构“日本文学报国会”连续三年策划召开了三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这三次大会的召开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沦陷区文学实施干预和渗透、企图把中国文学拖入“大东亚战争”的主要措施。那些沉浸于“大东亚”美梦的日本作家和奉迎日本的中国沦陷区的一些文士,在大会上一唱一和,尽情表演……
  一、精心策划的第一次大会
  二、充满火药味的第二次大会
  三、老调重弹的第三次大会
  第十二章“亚细亚主义”、“大东亚主义”及其御用文学
  日本作家炮制了大量作品,宣传和兜售“亚细亚主义”、“大东亚主义”、“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货色,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林房雄的《青年之国》、佐藤春夫的《亚细亚之子》、多田裕计的《长江三角地带》、太宰治的《惜别》等。这些作品均以中国为背景,或以中国人为主人公,杜撰荒谬的情节,影射歪曲中国名人的形象,诬蔑抗日人士,美化汉奸,鼓吹“亲日”与“和平”。
  一、“亚细亚主义”、“大东亚主义”与林房雄、佐藤春夫、多田裕计的小说
  二、“大东亚会议”、《大东亚共同宣言》及其宣传部署
  三、《惜别》:通过歪曲鲁迅形象宣扬“大东亚主义”
  第十三章日本有“反战文学”吗?
  从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夕一直到战败为止的十来年间,整个日本文坛全面军国主义化,先前反战的“无产阶级作家”也大都“转向”(变节叛变)了。反战文学、抵抗文学几乎绝迹,连被我国学者视为“反战”、“抵抗”的几个日本作家,实际上也没有“反战”。对于法西斯侵略国而言,真正的“反战文学”,应该是战争中的反战文学。不能以战前或战后发表的某些作品为据,断定日本有反战文学并予以过高估价。
  一、关于日本无产阶级作家的“反战”
  二、所谓“艺术的抵抗”
  三、日本没有真正的“反战文学”、“抵抗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
  第十四章日本战后文坛对侵华战争及战争责任的认识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是“战争协力者”,然而战后关于战争责任问题的声讨和追究却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日本战后文学的总体倾向,实质上不是反对侵略战争,而是反对“战败”;不是反省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而是刻意表现日本人自身的受害。更有一批作家反抗战后的和平秩序,发泄对战败投降的不满和悲哀,甚至公开为侵略战争辩解。而揭露侵华战争罪恶,真诚反省的作家,半个世纪以来寥若晨星。
  一、战后初期关于文学者的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和追究
  二、战争责任问题讨论的走调儿和半途而废
  三、不是反对侵略战争,而是反对“战败”
  四、罕见而又可贵的勇于表现侵华战争罪恶的作家
  附录: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
  ——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国家重点图书《日对华教育侵略》出版
国家重点图书《日对华教育侵略》于2005年6月由解放军(昆仑)出版社出版。
  本书包括两部分,一是日本侵华教育纪实,二是侵华教育亲历者的口述见证。全书试图从理性和感性两个视角,使人们认识到日本侵华教育的险恶用心:清末民初对华教育渗透(如成立东亚同文会,吸引中国学生留日,派遣日本教习来华,谋取在华教育权力等);对割让地台湾进行教育侵略(制定“同化主义”政策,实行日本教育制度, 推行“皇民化”措施);对租借地大连地区进行教育侵略(建立殖民地教育管理机构和体系,“疏导同化”中国人,设计归顺“皇国之道”的教育宗旨;对租借地南满铁路沿线的教育侵略(对中国人施以“德教”推广日语,“乡土化”措施);对租借地、侵占区青岛的教育侵略(建立学校传播日本文化,扶植和操纵奴化教育机构,建立奴化教育组织和团体);对侵占区东北地区的教育侵略(控制教育管理权,制定奴化教育方针 ,强化奴化教育措施,制定奴化教育学制,实行战时教育体制);对侵占区蒙疆地区进行教育侵略(实施防共与民族分别教育,教育为“农业蒙疆”政策服务,灌输民族分裂和亲日思想);对侵占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的教育侵略(疯狂摧毁我国学校,日伪政权的教育宗旨,进行奴化教育活动)等。
  例如,在台湾,严厉禁止台湾人民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提倡检举“国民”中所谓“抗日思想犯”;打着所谓“一视同仁”的招牌,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强化“日本化”、“皇民化”教育,强迫台湾人民做日本侵略战争的工具和炮灰。其具体措施是:1.推行日本语,明令禁止使用台湾本地语言和汉语,停止出版发行中文刊物;2.强行拆毁台湾传统的寺庙和各家各户设置的祖先神主牌位,强迫一律信奉日本的“天照大神”;3.禁止称“台湾人”,一律改称“皇民”;4.禁演台湾传统戏剧、音乐,强迫演出为日本侵华战争歌功颂德的“忠勇美谈”、“日华事变美谈”等所谓“青年剧”、“皇民剧”,强迫唱日本军歌、日本歌谣和所谓新台湾音乐,以“大和魂”来麻醉台湾人民。为了推行皇民化运动,台湾总督府还制定一系列的配套优惠政策,如规定:对建立日语家庭、穿日本和服、按日本风俗习惯生活者,予以奖励。凡废掉中国姓名改为日本姓名者,可享有下列特权:提高政治地位;在社会上享受优待;子女可进入日本人中学读书;增加米、面、糖、布、烟、木炭等日用品的配给量。
  日本对我中华垂涎已久。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长久地占领中国的目的,一方面依靠血腥的屠杀、残酷的武力来征服和震撼一个民族的灵魂,另方面又攻心为上,利用各种形式的、确实行之有效的奴化教育,培养服从于日本侵略、殖民统治的顺民和为其掠夺我国资源服务的劳动力,用效忠于至高无上的日本天皇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军国主义文化取代中华文化,试图彻底摧垮中华民族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逐渐培养起日本民族的“皇国观念”,达到彻底灭我国家、灭我民族、灭我文化,使中国永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目的。该书对我们很有启发,也使我们进行反思:
  在努力谋求经济和军事强大的同时,一定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以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达到最大程度的民族共识,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一个数典忘祖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恰如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注定被鄙视灵魂已死亡一样。
  思想宣传、爱国教育等等确实要“实效化”“素质化”。日本人的教育确实是“行之有效”的,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如此强大你不得不佩服,这都是教育的结果。教育就是力量,教育就是未来,教育就是希望。民族之间的较量,表面上是军事和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支撑军事和经济竞争的背后和深层,是两个民族在文化素质方面的较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目录
序 吕正操 (1)
  第一部 日本侵华第二战场:教育侵略
  清末民初对华教育渗透
  成立东亚同文会
  吸引中国学生留日
  派遣日本教习来华
  谋取在华教育权力
  对割让地台湾的教育侵略
  制定“同化主义”政策
  实行日本教育制度
  推行“皇民化”措施
  对租借地大连地区的教育侵略
  建立殖民地教育管理机构和体系
  “疏导同化”中国人的教育
  归顺“皇国之道”的教育宗旨
  对日本人的殖民主义教育政策
  对租借地南满铁路沿线的教育侵略
  对中国人施以“德教”推广日语
  对日本人的“皇民”训练
  殖民教育的“乡土化”措施
  对租借地、侵占区青岛的教育侵略
  建立学校传播日本文化
  扶植和操纵奴化教育机构
  建立奴化教育组织和团体
  对侵占区东北地区的教育侵略
  控制教育管理权
  制定奴化教育方针
  强化奴化教育措施
  制定奴化教育学制
  实行战时教育体制
  目录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侵占区蒙疆地区的教育侵略
  实施防共与民族分别教育
  教育为“农业蒙疆”政策服务
  灌输民族分裂和亲日思想
  对侵占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的教育侵略
  疯狂摧毁我国学校
  日伪政权的教育宗旨
  进行奴化教育活动
  第二部历史记忆:亲历者口述实录
  冯志良:伪军校的奴化教育
  赵北柯:伪满洲国的文化、宗教
  徐德源:我经历的奴化教育
  被迫承认是“满洲国人”
  父亲送我上学
  “学制改革”后的学校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协和少年团”与“协和青年团”
  其他奴化教育活动
  在吉林省教育行政机关
  民族政策
  周峄:在“关东州”上学
  孟昭民:我经历的伪满教育
  伪满初期的教育状况
  我在中学的经历
  穆景元:我经历的伪满农村小学
  教学内容
  校园歌曲
  奴化教育活动
  关平:“太阳旗”下的小学校
  苏时风:奴化教育的种种表现
  删减教学内容
  清理教师队伍
  整肃思想
  宣扬“惟神之道”
  篡改历史
  灌输“协和”精神
  强行军训
  高压统治
  校歌
  张维庸:工业专科学生的经历
  小学
  国民高等学校
  新京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