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骑在马上,用长矛和宝剑与敌人作战。现在不让他们骑马,就像不让烟鬼抽烟一样,浑身不自在。
博希蒙德三令五申,告诫他们不许骑马,骑士们还是对上马作战跃跃欲试。河岸边的沼泽地泥泞不堪,它是骑兵最大的克星,粘稠的泥浆会裹住马蹄,令骑兵丧失机动性,即使骑上马也没法纵马狂奔,很多尝试上马的骑士被土耳其骑兵当场杀死。骑士们依然没法骑马作战,土耳其军的攻势也仍旧不减。
【致命弱点】
战况并没有就这样毫无悬念的持续下去,博希蒙德二目如电,阿斯兰也长着一双雷达眼,他从那几名被羽箭射伤的骑士身上发现一个重大问题,什么问题呢?
原来,骑士盔甲虽然厚重,但是它有一个致命弱点,为了使穿盔甲的人能够活动自如,四肢关节和颈项的连接处没有铁片保护。
这一下可露了破绽。在阿斯兰指挥下,土耳其弓骑兵频频射击,羽箭直奔着盔甲的关节点飞过去。不少骑士胳膊肘、膝盖、脖子数处被箭射伤,很多人因失血过多而一命呜呼。
恶战至中午,接到求救信息的戈弗雷带着五十名骑士率先赶来支援,他们一鼓作气,突破土耳其军阵线,来到博希蒙德身边。博希蒙德看到自己人,喜出望外,人虽然少了一点,毕竟是一支生力军。
不久,于格也带着一小队人马奔来增援。在穿过土耳其军防线的战斗中,很多士兵死在乱军之中,其余的则聚集到博希蒙德身边,与之并肩作战。
战马动不动就陷在泥潭里,来援的骑士也不得不下马作战。土耳其军见到这种形势,变本加厉地继续猛攻。十字军吃力地苦苦挣扎,被逐渐逼退到河畔的浅滩处。
就这样,双方缠斗七个多小时。十字军眼看就要不支,老雷带着麾下骑士终于赶来,突袭土耳其军侧翼。土耳其军正在集中精力对付夹心蛋糕,没料到身后杀出一队程咬金,队形顿时大乱。
老雷看准时机,像楔子一样插入乱军之中,切到博希蒙德身边。重新组织防线后,博希蒙德、坦克雷德、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二世和斯蒂芬二世在左翼,老雷、弗兰德伯爵罗贝尔二世位于中央,戈弗雷、于格担任右翼,一齐向土耳其军发动反击。
为了振奋士气,博希蒙德大吼道:“今日若能让主满意,主将赐尔等财富。”
尽管博希蒙德麾下的诺曼军凶狠异常,尽管上帝被博希蒙德掏出来鼓舞士气,十字军还是被土耳其军打得节节败退。
午后时分,一队人马突然从土耳其军身后冲入战场,他们舞动长矛宝剑,高扬的十字架军旗显示他们是一支十字军,为首的不是别人,正是主教阿希马尔。
阿希马尔与老雷同期抵达,他并没有直接奔入战场,而是率队隐藏迂回于山林之中,在未被发觉的情况下,绕到土耳其军背后。这支奇兵直扑土耳其军左翼,包抄了弓骑兵,夹心蛋糕算是得救啦。
弓骑兵主要作为远程攻击部队,近身肉搏可不是他们的专业。奇兵汹涌而来,弓骑兵哪能挡得住,迅速崩溃,四散逃命。
与此同时,土耳其军又看到更惨的一幕——自己的营地起火啦。在阿希马尔突袭弓骑兵的同时,他派出的一支部队成功地袭击了土耳其军营地。浓烟滚滚,烈焰翻腾,简直把阿斯兰雷得不轻。
阿斯兰见十字军一时半会儿没法消灭,自己的营地又乱了阵,心想背后很可能还有一支敌军正向多里列杀来。他好汉不吃眼前亏,率领人马虚晃一枪,撤出战场。
土耳其军一撤退,十字军都松了一口气,好悬啊!阿斯兰的撤退标志着多里列战役以十字军的胜利而告终。此役中,十字军损失四千人,土耳其损失三千人,双方代价差不多。
虽然是险胜,十字军的士气却大振,和土耳其人交了两次手,还都打赢了,看来土耳其人并不可怕,拿下耶路撒冷不在话下。
阿斯兰率领军队一路撤到罗姆苏丹国的东部领土,十字军则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横穿小亚细亚。
此时正值夏季,烈日当头,酷热难耐,战马咴咴喘着粗气,士兵无精打采地挪着步子。十字军花了整整三个月,才穿越小亚细亚。
直向下一站——重镇安条克挺进。
【中世纪的铠甲】
既然在多里列战役里提到盔甲,那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咱就不说“盔”了,只提一提“甲”。
在漫长的中世纪,铠甲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很多人有这么一种认识,认为一种新型铠甲问世以后,以前出现的铠甲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每种铠甲的功能和作用、制作复杂程度和造价不尽相同,所以在中世纪,不同兵种穿的铠甲类型也有所不同。有时候,骑士身上可能会同时穿多种铠甲。
就这一问题,我主要介绍以下几种铠甲:锁子甲(chainmail)、钢板锁子甲(plated chainmail)、板甲(Plate armour)、软铠甲(Gambeson)和锁子铠(Brigandine)。
一、锁子甲:锁子甲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们在罗马尼亚发掘一座公元前4世纪凯尔特酋长的坟墓时,惊奇地发现陪葬的竟然有一副锁子甲,所以人们相信锁子甲是凯尔特人的发明专利。随着凯尔特人向西大搬家,锁子甲也跟着一起定居西欧。古罗马是在与高卢人的作战中初次接触到锁子甲,随后将之武装罗马军团。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锁子甲在铠甲大家族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3世纪,锁子甲达到巅峰时期,它也从只保护头部和上身,转而覆盖包括双腿在内的全身。
锁子甲的制作相当繁琐,首先要打造大量小铁环,并将铁环一个接一个像织毛衣一样串在一起。这完全是手工活,所以锁子甲的造价很高。毋庸置疑的是,锁子甲的保护性能远远超过早期的皮甲,而且比后来出现的板甲更灵活。
二、钢板锁子甲:钢板锁子甲是传统锁子甲的一种变形,使用小铁环把钢板串连起来,保护身体一些易受伤害的部位,比如装个护心镜啥的。
钢板锁子甲至少在8世纪就已经成为铠甲大家族的一员。据记载,第一幅钢板锁子甲出现在中东,它最初的作用是保护大腿,也就是俗话说的护腿(Cuisses;这个单词源自法语的Cuisse,意指大腿),它在中东、中亚、印度、东欧和摩尔人中非常流行,马木留克军团的铠甲就是以钢板锁子甲为主。蒙古人建立金帐汗国以后,发现钢板锁子甲是个好玩意儿,遂用其武装军队。
至14世纪,钢板锁子甲成为传统锁子甲不可或缺的补充。到后来,传统锁子甲的绝大部分被钢板所代替。
三、板甲:板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主要用来保护前胸和小腿。你看到电影里古罗马士兵小腿上的护腿和保护两肩以及胸部的多层甲片了没有,那就是最初的板甲。但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制造多层罗马甲片(Lorica segmentata)工艺复杂、造价高,板甲一度遭废弃。
直到13世纪晚期,单层板甲才开始重新回归铠甲大家族,主要用来保护关节和胫部。
14世纪末,欧洲开发出全身板甲,头盔和护颈的样式和功能也随之发展,产生所谓的“纽伦堡铠甲”(Nürnberg armour)。穿上全身板甲,你就有机会主演《机械战警》和《钢铁侠》了。
当时,欧洲制作全身板甲技术最好的地方有两个:北意大利,德国南部。因此,北意大利的米兰生产出别具风格的米兰式板甲,德国南部则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哥特式板甲(特点是骑士的鞋尖超长,作用是为了在冲刺时挑杀敌人)。英格兰在格林威治(Greenwich)也生产出独一无二的板甲。
全身板甲十分笨重,战马得精挑细选,四腿要有力,否则一个大铁疙瘩落到背上,非被压得吐白沫不可。因为全身板甲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所以仅限于上流社会装备。
自15世纪开始,专门为马上长矛比武(jousting)和*设计的全身板甲非常流行,据说这种板甲笨重到变态的地步,需要一种专门的小吊车把全副武装的骑士吊到马背上。这种板甲在实战中毫无用处,但上面装饰着圣经或神话的精美图案,*和比武时穿上还挺拉风。
随着火器的发展和大规模步兵作战的需要,全身板甲的很多部分已变得不再重要。简化的板甲不仅可以降低造价,而且能使军队更具机动性。所有这些部分里,护腿最先退出历史舞台,改成高筒皮靴。如果你看过关于郑成功的电影,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荷兰红毛鬼穿的就是简化版本的全身板甲——只保护上身,脚上蹬的是高筒皮靴。
到了18世纪,只有指挥官、皇室成员才在战场上穿全身板甲,因为他们很容易遭毛瑟枪(musket)袭击。呵呵,外国人也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
四、软铠甲:与其说软铠甲是铠甲,不如说是衣服,它是一种为抵抗冲击力而内装垫料的夹克。
软铠甲至少在10世纪时就已经出现, 13世纪才开始广泛使用,14、15世纪达到巅峰。
制作软铠甲的缝纫技术叫“绗缝”(quilting),所用的料子通常是亚麻布或羊绒,填充物则五花八门,一般为碎布料或马鬃。14世纪的时候,通常在软铠甲上钉铜钉或网眼状织物。
软铠甲的主要作用是穿在锁子甲或板甲里面,以防止铁环和钢板磨损皮肤导致发炎。有时候,软铠甲也作为独立的防御装备,因为它以柔克刚,对火器的防御效果非常好。中国明清时期的棉甲貌似就是一种软铠甲。
五、锁子铠:锁子铠出现在14世纪晚期,在锁子甲向板甲的过渡期中幸存下来,并在15世纪得到广泛应用,甚至到了16世纪仍有某些地方在使用锁子铠,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15世纪的锁子铠更像一件前开门的衣服,上面布满组成品字形的钢钉。16世纪的锁子铠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用柳钉将小型钢板固定在衣服的前面,形成横向护甲。
由于板甲造价昂贵,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的,而身穿软铠甲加锁子甲,保护性能又不尽人意,所以锁子铠成为不错的折中选择。
锁子铠制作简单,维修工作即使没有什么铁匠技术的普通士兵也能搞定,因此被大量装备到步兵军团里。
事实上,锁子铠非常时髦,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贵族们都喜欢身穿锁子铠招摇过市,炫耀一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5 安条克城下!艰苦围城
在穿越小亚细亚的路上,十字军像进了自家后院,想拿什么拿什么。他们军纪涣散,沿途劫掠,根本就不像文明人,比野蛮人还野蛮十倍,简直就是鬼子扫荡、蝗虫过境。沿途的老百姓算是糟了殃,上辈子欠谁的啦。
多里列战役里,博希蒙德大吼的那一嗓子果然变成现实,十字军捧着抢来的金银财宝,就像拿着冰镇可口可乐,夏日的酷热一扫而光,他们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安条克很快出现在眼前,面对这座坚城巨堡,应该如何应对呢?博希蒙德和老雷在作战计划上产生严重分歧。老雷认为应该快刀斩乱麻,直接攻城;博希蒙德却坚持包围安条克,戈弗雷也过来给博希蒙德帮腔,支持围城。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老雷单嘴难敌四唇,勉强同意博希蒙德的方案。
安条克城堡始建于查士丁尼大帝时期,是拜占庭守护小亚细亚的重要堡垒。它依山而筑,东、北两面是西尔皮乌斯山系(Silpius)。拜占庭在城防工事上花费大量心血,城里共有四百多座塔楼,比尼西亚多出一倍有余。既然是坚城巨堡,城门自然是不会少的,安条克的东北角有“圣保罗门”,西北角是“圣乔治门”,西面有“犬门”和“公爵门”,东面是“铁门”,南面还有一座高塔,名唤“姊妹塔”。
十几年前,拜占庭刚对城堡的工事做过一次重建,其防御力量堪称一流。要不是城里出了内鬼,它绝对不会落到土耳其人手里。如果真的按照老雷的想法一味强攻,十字军损失可就大了。
【安条克之围】
1097年10月21日,“安条克之围”(Siege of Antioch)在带头大哥们的争吵声中打响,博希蒙德担任总指挥。
包围安条克的十字军作如下部置:
博希蒙德把大营扎在圣保罗门,老雷的营寨安在犬门,戈弗雷在公爵门外下寨。另外,十字军还在欧润特斯河(Orontes)上架起一座浮桥,以沟通河对岸的村庄。姊妹塔和圣乔治门没遭到十字军围困,这里成为给城里提供补给的通道。
绘有十字架的军旗在城下随风扑棱棱乱抖,测试风向的风向带也扭动着腰肢,好像在向城里的土耳其人示威,似乎在说,走着瞧,走着瞧。
镇守安条克的是安条克总督——亚吉(Yaghi…Siyan)。他是马木留克出身,大塞尔柱帝国苏丹马立克肖一世的奴隶。前文说过,马木留克是奴隶,他们的待遇却相当高,很多马木留克将领还登堂入室,参与国家大政,亚吉就是这么一个角色。
这里要说明一点,亚吉并不是阿斯兰的臣子。自从马立克肖一世蹬腿、大塞尔柱帝国解体以后,亚吉独立于各门各派,自己当掌门,安条克及其周边地区也成为大塞尔柱帝国废墟上林林总总的小政权之一。
亚吉对十字军的动向十分清楚,十字军怎么攻打的尼西亚,怎么搞翻的阿斯兰,他都一清二楚。
安条克城下的一场血战在所难免,为了不让安条克里的基督徒乘机呼应,亚吉早在十字军抵达之前就把安条克的东正教主教若望七世(John VII the Oxite)打入地牢,还把定居城里的希腊和亚美尼亚东正教徒统统扫地出门。貌似亚吉对叙利亚人比较有好感,他仍然允许叙利亚的东正教徒留在城里生活。
亚吉知道仅凭一个安条克很难把十字军揍趴下,他向周围的穆斯林政权求救,至今也没得到回复。
亚吉手下人马并不多,但他有坚城巨堡为依托,又看到十字军没敢直接攻城,只是把城池包围而已,心里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如释重负一般,同时他也有些沾沾自喜,胆子逐渐大了起来。
围城战不像攻城战那样猛烈和残酷,它考验的是人的意志和后勤保障,谁能坚持住,谁有更多的粮草,谁就能笑傲江湖。围城就这么一直耗下去,城外的人不敢冲进去,城里的人也不敢杀出来。
进入11月中旬,坦克雷德带着增援部队抵达,另有一支热那亚舰队抵达附近港口,给十字军送来粮草和给养。
12月,戈弗雷因水土不服病倒,原本充足的粮食也底朝天,吃得差不多啦。寒冬迈着阔步潇洒地走来,安条克城头依然飘扬着土耳其人的旗帜,城下的十字架军旗和风向带全部低头耷拉角,没了往日威风。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弄些粮食过冬,这个道理连松鼠都知道。博希蒙德和弗兰德伯爵罗贝尔二世带着两万人到安条克南部寻找粮草。
他们前脚刚走,就被亚吉捡了漏子。亚吉看到十字军大队人马开向南方,他不知道这些人去干什么,但是他敢肯定一点:城下的敌人不多了,自己有机会打一下。亚吉主动出击,袭击老雷的大营。老雷还击得相当坚决有力,把偷袭之敌赶回城里。
与此同时,南下觅粮的两万兵马与北上增援安条克的大马士革军队遭遇,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