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帕夏说,纵观当今天下,谁可称得上英雄?只有俺家苏丹才配得上这英雄二字。实话说了吧,这克鲁亚早晚得完蛋,汝还是及早弃暗投明,到时不失封侯拜相,汝意下如何。
听完这话,弗雷纳并没吓得掉了筷子,而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帕夏的劝降。
弗雷纳誓死不降,斯坎德培也是如此。当穆拉德二世的使者开出条件,以每年一万克朗的优惠政策劝他投降时,斯坎德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不,即使穆拉德与我分享他的帝国,我也决不用耻辱玷污阿尔巴尼亚这个名字。”
穆拉德二世实在没辙,只好继续攻城。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奥斯曼军的士气一落千丈,疫病横行营地。
10月26日,意气全无的穆拉德二世痛苦地下令:打道回府。
克鲁亚之围以阿尔巴尼亚的胜利而告终。奥斯曼军阵亡两万,阿尔巴尼亚军只损失一千多人。斯坎德培以八千人马成功牵制十万敌兵,保住了克鲁亚,实在是个奇迹。
斯坎德培为纪念克鲁亚城下的胜利,专门为自己设计了一顶镶着羊头的头盔。这顶头盔的由来还有个小故事:
克鲁亚之围期间的一天夜里,斯坎德培放出大群角顶蜡烛的山羊。奥斯曼军远远望去,以为阿尔巴尼亚军点着火把前来进攻。当奥斯曼军杀到山羊近前时才知道上当,可为时已晚,埋伏已久的斯坎德培率军杀出,奥斯曼军损兵折将,大败而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三〇 兵临城下!围攻君士坦丁堡
呼呼的冷风抢先告诉人们冬天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做好防寒过冬准备”。兵败克鲁亚,又赶上寒冬逼近,穆拉德二世万般无奈,郁闷地从阿尔巴尼亚撤军。
相比垂头丧气的穆拉德二世,斯坎德培则吉星高照,他在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援助下,乘胜光复了大片国土。斯坎德培的胜利不仅意味着阿尔巴尼亚,更意味着欧洲抑制了土耳其人的扩张。
斯坎德培因此名扬四海,冠绝欧洲,风光程度大有盖过匈雅提之势。罗马城、那不勒斯、匈牙利、勃艮第都派使者前来道贺。(在斯坎德培领导的二十余年反侵略过程中,弹丸小国阿尔巴尼亚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心病)
1451年,一代豪杰穆拉德二世在郁闷中谢世,时年四十七岁。
穆罕默德二世接替老爸的工作,第二次登上苏丹宝座。
大臣们都认为十九岁的穆罕默德二世不能胜任领导之职,不能率领奥斯曼帝国消灭盘踞在巴尔干和爱琴海的基督教势力,也不能完成历代苏丹的雄心壮志——征服拜占庭。
然而谁都没想到,穆罕默德二世是个不折不扣的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主儿。
他初登大宝就迈出征服者的第一脚步,把目标锁定为征服拜占庭,占领君士坦丁堡。他全身心投入到增强海军力量的工作中,要梦想成真,海军不行那是绝对不行的。在他继位的同年,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工作就已经准备就绪。
【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此时,拜占庭皇位的接力棒传到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1449—1453年在位)手中,这也是最后一棒了。
说到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继位,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曲折折。
老曼死后,皇位传给其子约翰八世(John VIII; 1425—1448年在位)。作为家里的老八,君士坦丁十一世到伯罗奔尼撒半岛走马上任。
伯罗奔尼撒是幸存在拜占庭手里为数不多的领土之一,也是帝国的最后一座“粮仓”,当地的米斯特拉斯(Mystras)是当时堪比君士坦丁堡的文化和艺术中心。
君士坦丁十一世德才兼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段古人曾经云过的名句用到他身上毫不过分。看着苗条骨干的国家,他吃不香,睡不着。
他在伯罗奔尼撒大修工事,增强了那里的防御体系,特别是老曼时期修建的六英里城墙。
与此同时,他又以伯罗奔尼撒为根据地,迅速征服奥斯曼帝国的附庸——雅典和底比斯,迫使当地的公爵(佛罗伦萨后裔)称臣进贡。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雅典和底比斯的归顺招来五六万奥斯曼军的大举*。
他和弟弟托马斯凭借六英里城墙奋力抵抗。在土耳其人凶猛的火炮轰击下,六英里城墙仅坚持一个月就坍塌成废墟。一场血战下来,君士坦丁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他和托马斯死里逃生。
庆幸的是,天公作美,眼看寒冬就要到来,奥斯曼军被迫撤退,伯罗奔尼撒这才幸运地留在拜占庭手里。
约翰八世死后,君士坦丁十一世和弟弟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os)为争夺皇位互相鄙视。小德利用民众中间的反西方情绪,在身边聚集了一大群粉丝。
一直以来,拜占庭人普遍对西方社会没什么好感,特别是基督教大分裂、十字军血洗君士坦丁堡之后,这种情绪更是与日俱增。
在当时,巴列奥略王朝上下为东西方教会是否应该统一争论不休。约翰八世曾与罗马教会磋商,在佛罗伦萨宗教会议上发布过教会统一的诏书。
但是,反对教会统一的呼声排山倒海。君士坦丁堡爆发大规模示威*,东正教会的头头脑脑也在其中。十字军血洗君士坦丁堡的惨剧在拜占庭人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记,“绝不能和禽兽为伍”,示威者不禁发出类似的怒吼。
最后,教会统一无果而终,这事儿让罗马教会挺郁闷。
小德正是利用这一点聚敛人气的。摄政的老太后海伦娜(老曼的老婆)站在支持教会统一的老八一边。君、德二人互不相让,眼看就是一场火并。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名权威人士出面做个公断,到底皇位应该让谁来座。
后面发生的事说起来比较恶搞,也是中国人万难理解的,其中有两个“令人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拜占庭政府找的权威人士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死对头穆拉德二世(当时这哥还健在)。
第二个想不到:老穆倒是挺实诚,他选择的是德才兼备的君士坦丁十一世。这要搁在中国,不给你选出个智障儿童才怪。
在憨厚的老穆选择下,在海伦娜的力挺下,君士坦丁十一世毫无争议地成为帝国的末代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加冕仪式和以往的皇帝大不相同。地点不在伟大首都,而是他在米斯特拉斯的王府;东正教的总瓢把子——君士坦丁堡牧首也没按例参加,加冕仪式更不是宗教式的。这在拜占庭历史上极其罕见。
【最后的求救】
君士坦丁十一世听说奥斯曼的新苏丹,就是那个十九岁的小青年,要对拜占庭动手,便使出老爸遗传下来的恐吓手段,威胁穆罕默德二世:要是你小子敢对俺们动粗,朕就放出觊觎苏丹之位的奥斯曼亲王,让你们土耳其人再起内乱,你怕不怕?
小穆没被吓倒,他知道,这是君士坦丁十一世能抓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如今的拜占庭,除了响亮的“罗马帝国”名号外,还有什么可夸耀的?不就一空鹌鹑蛋壳吗?
在小穆运筹帷幄下,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至1452年夏,穆罕默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北面山上建起一座要塞,与当年“雷电”巴耶塞特一世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东面修建的要塞隔海相望。
这座新要塞极具战略意义,它不但与老要塞互成犄角,分别从欧亚两方面对海峡形成夹击之势,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阻断热那亚在黑海沿岸的诸多殖民地对君士坦丁堡的增援。(别忘了,自米海尔八世起,拜占庭和热那亚就是盟友)
奥斯曼帝国做好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准备,拜占庭已然走到亡国灭种的边缘。现在,君士坦丁十一世唯一能准备的只有两手:
一、 利用手里可怜的兵力,依托坚城巨堡做困兽之斗;
二、 想尽一切办法向西欧求救——这是最重要的准备,也是拜占庭最擅长的一手。
历史上,拜占庭不止一次向西欧请求援助、让教皇主持公道,可换来的大多是自取其辱,其中最为悲惨的就是勾引大批十字军杀向东方,还差点因此亡了国。这次求救是拜占庭最后一次向西欧求援了。
君士坦丁十一世郑重承诺,只要西方的朋友给以援助,东西方教会统一那是没问题。这一招是他吸引“外商”的杀手锏。
尼古拉斯五世得知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表态,欣喜若狂,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也是历代教皇梦寐以求的。
只可惜江湖有个说法“痴情总被无情伤”,眼前的现实彻底打碎了尼古拉斯五世的一厢情愿,因为他根本没法让各路国王和亲王爵爷打起拯救拜占庭的精神头儿。
各大掌门都明白,教会统一意味着教皇权势的增大,这对他们有百害而无一利。一千年来,教皇们没少掺和世俗纷争,这早已让掌门们出离愤怒,他们可不想为自己弄出个武林盟主。
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东征和烧钱是同义词。英格兰和法国这两个西欧的头面国家都被百年战争拖得筋疲力尽,即使有意东征,也是有心无力;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教国家正在为收复失地运动做最后的努力,眼看就要把穆斯林赶出半岛,他们可不想舍近求远,还是打扫门前雪重要哇;德国的爵爷们对自相残杀更感兴趣,他们像往常那样奋不顾身地互相征伐,恨不得祖国同胞人间蒸发;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在瓦尔纳战役中元气大伤,自顾都不暇,哪还有力气他顾?匈雅提后来倒是凑足了人马前往增援,不过还没抵达,君士坦丁堡就已经陷落了。
【遗臭万年的诺塔拉斯】
君士坦丁十一世亲近罗马教会的政治路线遭到国内诸多势力抵制,拜占庭的大臣们以压倒性优势浇灭了皇帝不切实际的想法点起的火苗。都这时候了还闹窝里斗,拜占庭不灭亡才真是见鬼了呢。
反对势力不断向君士坦丁十一世吐口水,就连首席大臣兼军队总司令卢卡斯&;#8226;诺塔拉斯(Loukas Notaras)也没能幸免于难,还被国人整得遗臭万年了。
诺塔拉斯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得力干将,他一方面帮助皇上积极寻求西方援助,另一方面努力防止东正教会闹事。
可是,这种中间路线让诺塔拉斯在教会统一问题上的讨论声中两头不讨好,就连政府管理层也把他恶意宣扬成奸佞小人。自此之后,诺塔拉斯算是流臭百世。
诺塔拉斯竟然被误传成反对教会统一的典型代表,君士坦丁十一世和他的关系因此事蒙上一层阴影的说法也是由此而起。历史上还流传下一句所谓诺塔拉斯的名言:“我宁愿在城市(君士坦丁堡)中心看到穆斯林的包头,也不愿看到西欧主教的法冕。”直到近代,爱德华&;#8226;吉本等学者才给他平了反。
【可怜的援兵】
1452年冬,奥斯曼帝国的围攻不出意料地开始了。
尽管泣血求援没能收到预期效果,但还是有一些小股部队过来安慰君士坦丁十一世那颗支离破碎的爱国之心。
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国家陆续派出几支不大不小的援军,西欧还有部分骑士以个人名义前来帮助拜占庭。
1453年初,热那亚著名骑士乔瓦尼&;#8226;朱斯蒂尼亚尼(Giovanni Giustiniani)率领七百人马抵达君士坦丁堡。他是守城专家,眼泪汪汪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授命他全权负责伟大首都陆路方面的城防。
恰巧航行到金角湾的威尼斯战船毅然加盟拜占庭,愿意提供帮助。尼古拉斯五世也派出三艘战船,载着救灾物资抵达君士坦丁堡。
与此同时,威尼斯积极召开大会,讨论如何帮助拜占庭渡过难关。会议最后通过了派舰队前往增援的大政方针,只可惜当舰队于4月底出发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了。
陆续抵达的援军虽然人数不多,但足以振奋守军士气。
当然也有对局势抱悲观态度的,就在乔瓦尼进城的同时,七艘意大利战船拉着七百人一逃了之。
君士坦丁十一世也没闲着,继写求救信未果的情况下,他又写了一封求饶信。这封信自然是写给小穆的。使者拿着皇上言辞谦卑的求饶信,带着君士坦丁堡的土特产,希望苏丹能放拜占庭一马。不过拜占庭引以为荣的外交手段没法挽救这个破败的国家了,小穆可不是贪图蝇头小利的人。
【兵力对比】
围城的奥斯曼军兵强马壮,气势如虹。据史学家估计,奥斯曼军大约有八万人(另有二十万的夸张记录),其中包括五千到一万禁卫军。
奥斯曼舰队同样实力雄厚,这是穆罕默德二世为围城专门建造的,据估计,共有大小战船一百二十六艘:六艘大型划船,十艘中型划船,十五艘小型划船,七十五艘大型划艇,以及二十艘运送战马的船只。
奥斯曼军里有一千五百名塞尔维亚骑兵,这是塞尔维亚领主布兰科维奇(Brankovic)贡献的。接到奥斯曼帝国的调兵令时,布兰科维奇的内心那是相当矛盾。几个月前,他暗地里送给拜占庭一笔可观的资金,用以修缮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可现如今……他这个难受啊!
相比于奥斯曼帝国的强大阵容,君士坦丁堡里的守军少得可怜,包括两千外国志愿者在内,攒鸡毛凑掸子才七千人。城里人口加上逃难来的难民也不过五六万人。
拜占庭的舰队也很磕碜,只有战船二十六艘,不过装备倒是相对精良:除十艘拜占庭战船外,还有五艘热那亚战船、八艘威尼斯战船,一艘来自安科纳(Ancona; 意大利东部港市),一艘来自亚拉冈,一艘来自法国。
尽管守军寒碜到极点,不足道哉,但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工事有必要着重介绍一番。
约翰八世曾对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工事做过一次大修。所有城墙里,有20公里最为坚固,包括公里狄奥多西城墙(Theodosian Walls;面向陆路的城墙)、7公里沿金角湾的城墙、公里沿马尔马拉海的城墙。
因此,守军对练过铁布衫、穿着防弹背心的君士坦丁堡信心十足,他们认为有足够的时间等到西方朋友的大规模援军抵达。
据现代史学家分析,尽管奥斯曼军人多势众,那些认为君士坦丁堡必定陷落的想法并不准确。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开战之初,到底鹿死谁手还只是个未知数。
【卖专利】
君士坦丁堡城墙坚固,这个世人皆知。穆罕默德二世的睿智也并非浪得虚名,他这次可不是来耍宝的,因为他手里掌握着对付君士坦丁堡的专利产品。
说到这个专利,咱们就得介绍一下它的发明人——乌尔班(Urban;又写作Orban)。
这个乌尔班可不是教皇,而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到底是哪国人,历史上有很多说法,但大家普遍认为他和匈雅提是老乡,祖籍匈牙利。
理论上,一名朴实的科技工作者最想要两样东西:一样是经费,以便自己的理论研究能付诸实践;另一样是报酬,总不能白忙活一顿。
乌尔班是名科技工作者,到底朴实不朴实就很难说了。种种迹象表明,他对这两样的需求远远超过常人。
一开始,乌尔班拿着自己的专利,瞅着地图四处撒么,寻思着找个赞助商申请项目资助。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里,他决定把宝压在拜占庭身上,“罗马帝国”的魅力那是无穷滴。而且他敢肯定,拜占庭太需要他研究的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