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遗憾-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愤青赵构的人质出场
那一夜,开封城外冰雪飞扬、朔风阴冷,金兵六万铁骑将开封围的水泄不通。

  皇城内,刚登基的宋钦宗将他的众兄弟召集起来,问谁可以为他分忧。众兄弟无不胆战心惊、唇齿青白,“大哥你不要开玩笑了”,宋钦宗惟有一阵叹息。就在此时,18岁的康王赵构果敢的回答到:“我愿意”。

  众兄弟无不在心中笑骂康王是“愤青”,但赵构依旧神色如常,钦宗又是一阵叹息。

  就这样年轻的康王走进历史的视野,赵构的出场看似偶然,但却早已注定。

  事情还要从两个人说起。一是本朝的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而另一个则是本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具艺术天赋的皇帝宋徽宗赵佶。

  赵宋帝国代后周而立,国都自然也定在了开封,这一切都顺理成章,没有什么人觉得有问题。但是目光敏锐的太祖就深刻地察觉到,定都开封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太祖以其军事家的思维,一直比较中意洛阳和长安。

  洛阳,背依邙山、南临伊洛;东有虎牢之险,西接函谷要隘;地处“九州腹地”,号为“天下之中”,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盛誉。因此在洛阳建都是比较安全的。

  长安,北有萧关,南有秦岭;西有陇山,东有函谷;关内土壤肥沃,河流纵横,可谓沃野千里。自古就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之佳誉。这样的好地方,建都那是再好不过了。

  而开封一马平川乃四战之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易攻难守,一旦敌军兵临城下,除了上吊自杀或者放火*,城中的皇帝实在没有其他的出路。为什么?因为帝国北方的军事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统统不在帝国的手上(这是帝国皇帝心中永远的伤痛)。开封城外唯一的天险就是黄河,但是黄河冬天是要结冰的,所以游牧民族等到冬天就驱马南牧,那开封就危险了。死结,无法解开的死结,唯一的出路就只有一条,那就是迁都,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开封那么的不安全,为什么那么多的皇帝还要把都城定在开封呢?(五代五朝,其中四朝的都城就定在开封)难道他们都是白痴?或者说他们的臣子都是白菜。当然不是,而是开封自有他的魅力之处!

  开封居于中原要地。是著名的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地。定都于此,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同时开封便捷的水运可以顺利接受来自江南地区的粮米和其他物资。这些优势,尤其是便捷的水运是长安和洛阳远远无法比拟的。

  所以定都开封,其实可以说是经济因素在背后操控的结果。

  但是作为最顶级的军事皇帝之一的太祖,他横看竖看就是看开封不爽。于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太祖趁去洛阳祭祀之机,再一次打算迁都。迁到哪里?很显然长安和洛阳都过得去。但是这项英明的决策却遭到几乎赵宋帝国所有官员的反对,其中三个人的狙击最为有力。

  首先跳出来的是起居郎李符。这家伙言之凿凿,说迁都洛阳有八难。什么洛阳破烂不堪(京邑凋敝),洛阳附近的百姓穷的响叮当(畿内民困)等等。总之就是一句话,这都啊迁不得。所谓的八难,在太祖看来都不是问题,摆明了找碴,

  赵匡胤气不打一处来。妈的,你小小的起居郎也来凑热闹。太祖趁去洛阳祭祀之机,“尚欲留居之”,老子我不回来了。

  眼看迁都洛阳就要成为事实了,这时禁军将领李怀忠出马了。这家伙虽然是军人出身,但是却贼的很。他说:“皇上你英明神武,迁都乃是聪明睿智之举,不过迁都到洛阳,这文武百官吃饭就成了问题。开封有运河,可以顺利接收南方的粮米,如果到了洛阳估计大家都得喝西北风了。”那就迁到长安!李怀忠见太祖不按常规出牌,只好悻悻的退下了。

  李符和李怀忠都是小角色,真正的重量级人物晋王赵光义出场了。这小子更滑溜,什么都不说,只是不断的下跪磕头(叩头切谏)。搞的赵匡胤不好意思,哥哥我只是想找个安全的地方建都而已,最终还不是为了天下的安定,你何必跟我过不去呢。赵光义窃喜,知道事情快要成了,一鼓作气说到:“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面对这句纯道德意义上的责问,赵匡胤彻底没脾气了。既然迁不了都,那就凑合着过吧。

  真的是一语成谶,事情被赵匡胤兄弟预测的清清楚楚。

  开封本来就没有险,再加上宋徽宗这个活宝皇帝连德也没了。

  其实宋徽宗在登位之前,就已经有人看清了他的底细。宰相章惇就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不过,胳膊扭不过大腿,章惇势单力薄,无法阻止赵佶登位。纵观赵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用“轻佻”二字来解释,很显然我们无法自圆其说。所谓轻佻云云,显然太看轻了这位皇帝祸国殃民的本事。

  今人普遍认为,北宋的灭亡与宋徽宗和他那班惺惺相惜的臣子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有一个帝王文化艺术水平排行版,那么宋徽宗绝对是,此人做个专业的画家绝对是最好的选择,硬要他做皇帝那苦的可是天下的老百姓。这位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想当不错的,他和他那班惺惺相惜的臣子,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花石纲”、“万寿山”等诸多举措,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深刻的发挥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精神,直接把赵宋帝国搞的乌烟瘴气。

  唉!如果只是在国内这样搞还不至于马上亡国,可是这班家伙又把目光盯上了北方的宿敌辽国,来了个“联金灭辽”,简直是与虎谋皮。不仅仅是这样,在战争的过程中,还不断的背信弃义、言而无信,一次次的出尔反尔。早就对赵宋垂涎三尺的金国,终于找到足够的理由。于是金国铁骑兵分两路,分别包围了开封。

  于是,就有了赵构的出场。

  但是赵构什么都不是,他只是一个人质,而且是一个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人质。

  和赵构一起还有一个人,他是北宋的太宰张邦昌。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次的军营之行会给后来的他带来杀身之祸。

2康王的人质生涯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想张邦昌一定不会随同赵构一起出使金营。因为他十分明白此次出使凶险异常,稍不注意就是身首异处,但是皇命难违,让他不得不从命。

  可是一走出宫门,强制冷静的张邦昌却忍不住低头哭泣起来(注意:这不是他的唯一一次哭泣)。可是旁边的赵构却望着他笑道:“相公,无非是为国家排忧解难,你何必如此害怕?”

  张邦昌十分惊讶,他深知出使金营的危险,宦海浮沉这么多年的他对能否全身而退实在是没有把握。可出身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康王竟如此冷静,甚至完全不把这危险当做一回事。这份气度和胸襟让张邦昌深深折服,也许这就是张邦昌后来果断放弃皇位归政于赵氏的部分原因吧!

  就这样,两人远赴金兵大营,开始了身死未卜的金营之旅。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后方的北宋君臣之间却再起波澜。

  原来北宋最精锐的陕西勤王兵到了开封,帝国军方重臣种师道坚决反对和金国签定不平等条约。他认为开封城池坚固,粮食可用半年,如果拿刀和金人拼了估计是打不赢,可仅仅是守住开封那问题就简单多了。他的建议是:无论金人怎么骂爹喊娘,就是不鸟他们,等过了几个月他们疲的时候,那时天下勤王兵也都到了,我们再里因外和打死这群狗娘养的。

  听了种师道的一番话,之前向宋钦宗建议边打边忽悠的李纲也跳了出来。他郑重其事的指出:金人不过是虚张声势,他们号称有十几万人马实际仅仅只有六万,而且这六万人马还是一支多国部队,至少有一半是奚族、契丹、渤海族的士兵组成的,真正能打的也只就三万,而我们的勤王军也有二十万。怎么打我们都不会输,即使是给他们二十万头猪杀,也累死他们了,更何况是二十万操着家伙的士兵。

  于是熙河路将领姚平仲当即建议:既然是这样,那我等到晚上带7000士兵去金营把康王接回来,顺便“骚扰”一下金人,打死一个是一个,打死两个还赚一个。

  话虽如此,不过事情最终还是要宋钦宗最后拍板才能通过。

  其实宋钦宗是真心也很有诚意要和金人议和的(原因下篇再讲),他甚至在金人面前发誓:“斯言之信、金石不渝、有违此誓、神殛无赦、宗社倾覆、子孙不享”。可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宋钦宗的毒誓还不到一年就完全应验了,读史至此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

  原本宋钦宗也是打算坚决执行和约的,可是形势的发展让一向胆小的他也冲动起来。况且对于政治任人物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诅咒、毒誓对于他们来说,跟喝凉水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既然能打击一下敌人,那何不一试,如果侥幸(这正是赵氏皇族的劣根性之一)打赢了,就不要花那么多钱,万一打输了也不过多死几个人,那时再找几个主战派的大臣出来做替死鬼,怎么算他宋钦宗也不亏本。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事情来得突然,传播的也很突然。这边宋钦宗还没决定,夜袭金营的计划在开封城却早已传的人尽皆知,金军对北宋的军事计划也了然于心。本想趁乱捞一把的姚平仲夜晚带着7000士兵到达金营时,却发现营中居然空无一人,心知中计的他赶紧退兵,可已经来不及了,金军两路包抄,宋兵顿时被包了饺子,7000人马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姚平仲也算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如果返回开封一定凶多吉少。一旦金人要北宋交出战争罪犯,他肯定完玩,替死鬼是当定了。聪明的他于当夜神秘失踪,从此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

  宋军劫营失败,金军十分生气,后果非常严重,两个人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张邦昌神经兮兮、哭哭啼啼的对金军统帅哭述:这都是主战派份子李纲、种师道等人的阴谋,我是主和派一贯热爱和平,这事情和我无关。而康王赵构却十分镇静,泰然自若的他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这让金军统帅完颜宗望(斡离不)异常惊讶,这赵构大祸临头了还能有如此表现,实在太不象皇家子弟了,一定是假的。于是在强烈谴责北宋撕毁和约的同时,金军统帅部郑重声明不要这个假人质,要北宋送肃王赵枢来金营当人质。

  就这样赵构在鬼门关中走了一圈,终究没有被阎王召去。事实上是完颜宗望太不了解中国帝制文化了,正是在帝国诡谲的制度下,赵构的这种表现我们恰恰可以肯定他就是皇子。因为只有这种生在深宫、长在深宫的公子王孙,才会如此不懂得世事的凶残险恶而不加恐惧。当然完颜宗望不明白那太正常了,毕竟主张加强皇权的金熙宗现在还没有登位,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还是比较*的勃极列制度。

  康王赵构是没事了,可李纲、种师道就苦了啊!作为这次阴谋的主脑人物,李纲和种师道被罢官停职。

  此令一下,霎时间京师民乱骤起。

  数万愤怒的百姓一齐包围了皇宫,浪子宰相李邦彦被开封民众打的鼻青脸肿、狼狈不堪,如果不是他的马快,估计他多半就挂在宫门之前了。尽管李邦彦顺利跑路,但是随行的数十个宦官却被暴怒的百姓活活打死,伏尸于宫门之前,惨不忍睹。

  民变!这是宋钦宗的第一反应。

  紧接着宋钦宗急命开封府尹王时雍率士兵弹压愤怒的百姓,变民首领太学生领袖陈东于斧钺之间越众而出,临危不惧。王时雍斥责陈东挟民众之怒要挟朝廷,他厉声反驳到:以忠义要挟朝廷,不比你们以奸邪要挟天子要强多了吗?王时雍无言,唯有叹息。

  这位负责京师安全的官员显然知道更多的内幕,他的叹息不是有感而发,而是此时的朝廷确确实实到了内忧外患的地步。

  且不说图谋割据江南的宋徽宗,在不断的截断来自江南的勤王兵和其他战略物资。就是在开封外围的勤王兵的战斗力也很值得怀疑,虽然宋兵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是实力却远不如金兵。比如武泰军节度使何灌所带领的守护黄河河桥的两万士卒,可怜得连马都不会骑,一定要别人抱他们上马,而后这些士兵就趴在马背上,紧闭双眼,两手死死的抱住马颈,一动不动。窥一斑而知全豹,帝国的军队的战斗力大抵可以作如是观。这样的军队,如此懦弱,不知大宋百姓何以知道这样的军队可以保卫他们不受侵略。

  叹息归叹息,事情还是要做的。

  最后宋钦宗无奈,只好让李李纲、种师道出来先解决民变,此时一个痞子式的牛人也彻底出世,他就是王伦,他以自己广阔的人脉叫来一批地痞流氓,把开封民众给吓个半死,让他们哪里好玩哪里去,正当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碰巧二位坚定的主战派大臣官复原职的消息又传开了,开封的军民赶紧一溜烟的散开了。

  民变终于解决,更幸运的是,金军因为来到开封的勤王军越来越多也先后撤退回到北方。

  宋钦宗终于逃过一劫,但是他要做的事情显然还有很多,他的路还很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宋钦宗的内心告白
我赵桓谨以生命起誓,以下所说均以事实为依据,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内容如下:

  那班狗日的金兵终于撤了,终于撤了。当我在大殿之上听到臣下的报告的时候,我在心中狠狠的掐了自已一下,让自已清醒过来,让自已知道这不是个梦,这是事实。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我更清楚这个国家所面临的劫难,没有任何人比我更明白自已身处的险境。

  也许将来有人会大声地斥责我:你为什么要投降?为什么不积极抗战?;也许有人会对我说:事实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对于这些我不想多说,如果我真的是投降派,兴许北宋不会亡的那么快,事情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吗?这险恶的局势难道是我想象出来的吗?

  我还是把事情说明白点吧。

  我那活宝老爹弃城逃跑后,京师以尚书张劝为首,五十多名官员弃城逃跑。跑就跑吧,我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可跑到江南的老爹依然贼心不死,他和他那班祸害臣子跑到江南后,竟然截断了江南的勤王兵和物资,这不是要致我于死地吗?不仅如此,据可靠消息来源,童贯那个死太监(人妖)居然想拥立老爹从新登位,和我划江而治。

  我很清楚,如果老爹从新登位,那么北宋从此将分为两半。身在开封的我,春冬之际有金兵来打我,夏秋之际有所谓的南方讨逆军来进攻,总之谁抓到我,我的结局最终免不了身首异处且身败名裂。这个结果绝对不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我想尽快结束这两面受敌的窘状,唯一的路就是尽快结束这场对外战争,而尽快结束这场对外战争在当时来说就只能走和谈这条路。

  幸运的是,天不亡我。金军居然提前退走了,现在的我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内部矛盾了。

  我一直认为我是本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太子和皇帝之一,原因就是我有一个活宝老爹,可以说我和他的恩怨情愁由来已久。

  我不得不承认他是本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