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城旧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碌内莩窃诙潭碳改晔奔淠冢峥粘鍪腊愠氏衷诹巳嗣堑拿媲埃钗艺飧隼稀霸撕尤恕币材岩韵嘈抛约旱难劬Χ暗本澜缡狻绷耍∈堑模莩潜浠螅旁诩改昵埃撬蚕胂癫坏降摹<堑糜幸淮危移锍等乒桓隼辖智ド习啵谷幻粤寺罚《月肥比从炙亢撩挥忻月返睦Щ笥氩话玻炊骋恍Γ匣叵熳诺木故巧鲜兰臀迨甏牧餍懈枨豆湫鲁恰贰�

  说起邳州城的巨变,我总要想起小时居住的那个地处文化馆西边的高台子。虽然它处在县城闹市区,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民们住的几乎全是低矮简陋的的草房,直到*开始前,才有一户做药材生意的人家,盖起了令街坊们艳羡不已的两间瓦房。而普遍的草房拆了建瓦房,则是七十年代的事了。七八年前,我曾故地重游,竟惊奇地发现,那两间在当时看来曾经是高大宽敞、美轮美奂的瓦房,依然还在,只是现在看起来,低矮简陋得像极了农村的猪舍!而它周边建起的都已是高高大大的瓦房,甚至还有二层小楼呢!前几天,我一时心血来潮,回了一趟高台子,又一次惊奇地发现,那低矮的两间小瓦房已被一排镶着锃亮的铝合金门窗的二层小楼所替代,而周边,矗立着的,竟然全是二层三层的小洋楼!高台子西边的鱼场,也早已改建成了水上公园。当年居住环境犹如老北京龙须沟一样的高台子,短短几年间,水泥路有了,自来水有了,下水道有了,公厕有了,安居乐业的欢声笑语更有了!虽然我只是在高台子的楼群间转了一小圈,却还是从当年最令居民头疼的基本生活环境的变化上,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变,感受到了“五年再建一个邳州城”的民心工程的巨大成就。因为高台子的变化,仅仅是老城区改造的一个小小缩影,更令人震惊的变化,当数那些高楼林立、星罗棋布的一处处居民新区。那些布局各异、风景怡人的居民新区,正在日新月异地向邳州城四周不断强力幅射着,用她那无与伦比的神奇大笔,在邳州大地上,勾勒出一座气势宏伟的中等城市的蓝图。而这一切,只是实施“五年再造一个新邳州”战略的开始。短短几年邳州城的变化,已是胜过了以往的几十年,怎能不令人要赞叹、要呕歌呢!

  说起变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运河人,感触尤深的是,以前县城里哪里铺条路,哪里建座楼,甚至哪里栽了几株树,都会成为不胫而走的新闻,引来人们好奇的围观,而现在,仿佛魔术师手里的道具一般,邳州城每日每时,都在变化着,都在靓丽着:路在变宽,楼在变高,水在变清,树在变多,园在变大,夜在变亮,景在变丽,人在变美……,真是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其喜洋洋!惊人的变化缭乱了人们的眼睛,怒放了人们的心花,邳州城的变化啊,真是说也说尽,数也数不清。如此变化下去,“徐州率先、苏北领先,江北争先”的宏伟目标,何愁不会早日实现。

  巨变带来欣喜,也带来深思:为什么我们邳州会有如此前所未有的活力?会有如此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解放前,把一株自然生长的“大榆树”作为地名,该是怎样一种随遇而安,无所作为的小农心态啊!解放后,将县城取名为“运河”,让一个本来了无长物可资炫耀的小小城镇与举世闻名的这一人间奇迹比肩齐名,又是何等的气派呢!改革开放后,以“邳州”易其名,则标志着当代邳州人要承载起数千年文明史的积淀,再创历史的辉煌。而今,新一代邳州领导人,审时度势,以豪迈的气慨、无比的胆识,提出了五年再建一个“新邳州”的口号,将邳州的发展,纳进了争“三先”的时代发展的最快车道,将“敢为天下先”的邳州精神全方位地彰显、宏扬、光大。正是靠这种奋勇争先的邳州精神,当代邳州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去创造邳州辉煌灿烂的今天和明天,去完成邳州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巨大飞跃。

  欣闻由原市委大院改建的人民公园就要落成,老县长五十年代亲手种植的水杉园林,在邳州新一代领导的决策下,将成为邳州老百姓休息娱乐的佳所时,不能不赞叹: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邳州这块古老而又充满了生机的大地上,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而这,也正是今日邳州何以有如此活力的一个最好注脚吧?

邳州老城纵横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邳州新县城的初建期,历时十多年,就把一个名为“大榆树街”的小村落,建成了功能齐全、区域清晰、布局合理的县级政治、文化、商业中心——“运河镇”。

  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县城,促狭地处在南大运河、北陇海铁路之间,而实际的县城区域,北面只到现在的购物中心,再朝北,就全是农田了。但因为有运河和铁路,就有了水旱码头的美誉。又因为取名“运河镇”,简称“运河”,“赶运河”或者“上运河”,就是赶县城的大集,那是乡下人的大事。

  县城里只有一条东西大道,就是现在的青年路,而南北皆是小街道,主要有三条,一条处在小十字街口,就是现在的水果大楼前,一条处在大十字街口,就是现在的百货公司前,一条处在东十字街口,也就是县政府西南墙角处。

  县城的闹市区区,也就是文化和商业中心,处在大小十字街之间,东至百货公司,西至文化馆。其间县城的服务业和娱乐业,全集中在这里,全县城的人,吃喝玩乐上的事,都要来这儿办理。

  由闹市区向东,在东十字街口为中心,是政府机关和教育、卫生区域,县医院、运师、附小、运中、大操场都在这儿。而运中以东,就是农村了——无边无际的农田。

  由闹市区向西过了铁路交叉口,西至港务局,则是交通运输区,铁路、公路和水路的货运,全在这个区域里,大马路俗称黑风口,到处都是媒灰。

  由港务局再向西,是工厂区,化肥厂、抽丝厂、肉联厂、农机修造厂……邳县的所有工厂,几乎全在这个地方。

  如今的县城,变高了——六十年代中期,只有一座两层小楼——是交通局的,坐落在建设路上现在的交通局原址。县城也变大了,城区向北向东不知扩大了多少倍。街道四通八达,根本就数不过来。而人口更是大增,以前运河街的人,大都互相认识,现在走到街上,转几个来回,也很难遇到熟人了。

  大榆树村,运河镇,邳州城,历时六十年,沧桑巨变,诚哉斯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文化馆(一)
关于文化馆的最早的记忆,是我小学一年级同桌的女同学带我们到她家里去玩。从大门走进去时,感到眼花缭乱,修剪整齐的冬青和松树,排成迷宫似的造型,转过许多大房子之后,才进入她的砖瓦房的家里。那时心情特紧张,也特兴奋,因为她家里放了很多书和画笔画纸,这是一个我们从未到过的世界,也因此初步认识了“文化”这个特别的符号。(我曾在《塑料金鱼钱包》里,记述过和这位女同学的一段难忘的趣事)

  后来,她带着我们又去了文化馆几次,再后来,我们就大摇大摆自己去了,因为这时才发现,这里是个公共场所,谁都可以进去玩的。也因此,我们成了文化馆的常客,甚至在外人看来,我们就是文化馆一员。而且我们自己也常以文化馆的主人自居,文化馆成了我们玩耍的领地。用大人们的话说,拆了西墙,我们和文化馆就是一家了。实际上,那面西墙,对于我们来说,形同虚设,因为我们随时可以翻墙而过,有大门不走翻墙头,可以显示出我们的本事和优势。*时,西墙上捣出许多大洞来,像一个一个的大圆门,这时我们居民区和文化馆才真正成了一家子。

  文化馆面南,对面是东方理发店、修车铺和铁路小学,东面是大鼓场,西面是农业银行和我们住的居民区。文化馆的大门很特有特色,有大门和角门,涂成乳黄色的门柱子上,是水泥刻制出来的凸凹不平宛如一个个蒺藜子的造型,手抚在上面,挺扎人的。大门的上方,是一个长长的方形的木制的灯箱,节庆时悬挂标语,当时看来,十分壮观。这灯箱后来成了我们捉藏的最佳藏身地,直到有小孩子从中间掉下来,将灯箱踏烂了为止。

  大门两侧,是带檐子的镶着玻璃的画廓,里面经常更换图片。那时新华书店经常卖一种系列的宣传图片,如讲科学破除迷信的,如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如卫生健康防病的……文化馆的画廓里,总是及时换上,里面还有日光灯,晚上那儿,总是围满了人,有细细看图片的,有在灯光下做针线活的,更多的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做各种游戏。至于画廓里的图片,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一个宣传生命科学的专题,说科学家预测毛主席可以活一百二十岁,而人的最长寿命,将来可以活上一百五十岁。还有关于生命起源的恐龙图片,都让人感到稀奇的不得了。最壮观的还是原子弹爆炸的图片,让人看多少遍都看不够。画廓里有时还会展览一些农民画,或者放一些重要的人民日报。*前,画廓保护的很好,干净,整洁,还经常涂上绿色的新漆。现在想想,也是很壮观的,几十米长的玻璃橱窗画廓,白天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夜晚是亮晶晶的日光灯照得一片明,曾是县城居民夜生活的一个大亮点呢!

  漆成草绿色的宣传橱窗,到了*打砸抢时,好命运才告结束。先是玻璃被人敲碎,或者干脆整块偷走;接着画廓里的画纸被人偷个精光,再后来,连窗框子也难幸免于难,能撬走的都撬了个一干二净。我们那时,似乎不屑于做这些小偷小摸的勾当,最感兴趣的,是终于可以钻进狭窄的橱窗里,像乘飞机坐火车一样的惬意了。漆黑的夜晚,那儿便成了捉迷藏的最佳藏身地。胆子大的孩子还会从侧面爬到橱窗顶上去,在上面走来走去,跑来跑去,显示出超过一般小孩的勇敢。更不用说,俯下身来,爬过大门上方的过门长木箱子的惊险了。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我在《斗反动分子》一文中提到的文化馆的院墙。那院墙外侧在一米高处凹了进去,只有半个脚的宽度,我们常在上面比谁站的时间更长。后来在我们的小伙伴中抓出了几个反革命分子,那个地方便成了用罚站来惩罚他们的最好的刑具。*时那儿还是两派贴大字报的佳地,可以一层层地贴许多层都不会掉下来。只是待到贴的极厚时,被我们一揭了之,卷成一团,拿到老菜市场里的废品收购站卖个好价钱,气得两派红卫兵互相指责,是对方撕了自己的大字报。

  2007年11月3日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文化馆(二)
文化馆大门内的右侧是传达室。传达室其实也是工作人员的宿舍,那时馆里的人好像轮流下派到乡下去,因此那间有内室的不大的瓦房,至少前后住过六七户人家呢!住在里面的人,也就兼管了传达室的工作,对我们这些住在附近、常来常往的小孩子,有的凶神恶煞,有的和蔼可亲。对那凶神恶煞的,我们会半夜用石头砸他的门和窗,对那和蔼可亲的,我们常帮他们干家务,印象颇深的,有外号叫劲疙瘩的吹笛子的徐州知青,拉二胡的耕德元,写小说的陈厚杰,有画画的高老师……特别是陈厚杰老师,几十年后,我和他竟然成为同一所学校的同事,而且就在一个办公室里,成了忘年交,没事时说起老文化馆的事,他说:“你那时老实的像女孩子!”我说:“你是没看到我调皮的那一面呢!”

  传达室的东面,是个小松林,阴森森的,我们常去里面拣松果,或者刮树干上流出来的松脂,粘知了猴用。再朝东,就是大鼓场的高大的西墙了。其实大鼓场建好之初,是图书馆的借阅室。而藏书室,则是北侧的厕所改造而成的。在我们眼里,厕所建的很洋气,我曾在《厕所》一文中有过描述。在厕所和大鼓场之间,有一段两米长的围墙,我们常常翻越过去,抄近路去菜市场。其实也近不了多少,主要是显能,还有就是捉迷藏被赶急了,狗急跳墙。

  厕所前原是一片青草地,四周被矮矮的松树和冬青包围着,中间还有一个跳远的沙坑,*前那里放过一些大型玩具,如木马、转椅等等。*时被我们给破坏了,后来懊悔又惋惜,常常怀念摇木马的童话般的浪漫岁月。但月光下的草地也很美,多少次,我们陪伴在那位徐州知青身边,猜他破的谜语,听他吹口琴,吹笛子,神侃在农村插队的有趣生活。白天,在柔软的草地上,翻跟头撂螃蟹摔跤跳沙坑,也是欢声笑语一片。但当时绝然想不到的是,几十年之后防地震,我们家的防震棚就建在这儿,只是那时我已下放农村,没住过几次。

  大门以西又是别一番风景了!靠围墙栽着一排垂柳,歪歪的树杈上,常是我们居高临下、自得其乐的佳所。靠西围墙栽的是一排粗大的杨树,夏天时摸、挖知了猴,常常收获颇丰。两排树的前面,是篮球场,这里才是我们的极乐世界呢!

  篮球场留下的最早的印象,是*前的一个傍晚,运河镇民兵和工商联比赛,我们给他们抱衣服,那些篮球队员,身穿或红或蓝的背气,上面印着大大的数字,神气极了。后来他们都成了县城里几个大单位篮球队的高手,许多人还因此进了部队呢!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打篮球着了迷。

  不过篮球很难找到,开始的时候,只能打小皮球,后来,十几个小孩子凑零花钱,买一种大橡皮球,皮壳挺硬,稍一不慎,就碰扭了手指。有一次,我在文化馆后院放杂物的巷子里,找到一只皮壳破了而内胆还好的篮球,黑天时偷了出来,用针缝了打,打破了再缝,以至于最后烂得只好撕掉外皮,只打那只球胆了。那时我们几乎天天去文化馆里打篮球,还和别的街区的孩子比赛,有时夜里趁着月色,也要打上一阵。不知是我们越长越高了,还是篮球架被我们越打越低垂下来了,开始时我们摸不到篮板,到后来,竟然可以摸到篮圈,最后,那两只篮球架硬是被我们打散了架,打趴了下来。

  篮球场的好玩,还不仅是打篮球。跳房子,弹琉子,打元宝,打土地老爷,玩大型的群体游戏,难得有那么一片平展展的空地够我们撒欢。即使下大雪时,我们也会在篮球场上扫出一片空地来弹琉子,小手冻得红肿也乐在其中。篮球场上有时还会放电影,人山人海的,挤得我们这些“老文化馆人”都没地方站。

  篮球场的正西面,还树着一块高大的宣传牌,几乎一个月要换一次内容,不是写语录,就是画上主席像,我们则在下面给递颜料。看画家们画画,真是享受。他们把样画打成小方格,再在牌子上画上同样的方格子,朝里填相同的颜料。有时小方格里的颜色比较单一,画家们也会让我们抹上一把。每天画画结束时,还会把用剩的颜料送我们,运气好的时候,还会给几根用秃了的画笔。画画的颜老师、侯老师、伊老师,我们都叫“叔”,和我们家里的大人很熟,都是当时县城里有名的人物,因为县城里所有的大宣传画,都出自他们的手笔。也因此,我们挺自豪,他们在哪儿画画,我们就跟到哪儿当下手,在别的孩子眼里,我们也像个人物呢!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迷上了画画,不仅从“画叔”们那儿得到颜料,还自己在文化馆里四处搜索用剩的广告色瓶子,从里面将颜料抠出来,分别装在小药瓶子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