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幸福冲击波-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欢喜。而虔诚下跪求拜的人,不管灵不灵验,首先求一个心安。
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余波震荡,求神拜佛的人一时间络绎不绝,以至于某座寺庙打算免费向大众开放,让佛光普照到更多凡世中人。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忙着开拓市场,忙着开足马力生产产品,来往于客户之间,无暇到寺庙里烧香,而市场前景不妙,才想到了向神灵求助。这说明一些人的所谓信仰,不过是临时抱佛脚,需要的时候烧香,不需要的时候保持距离。
它折射出现阶段很多人的信仰现状:无信仰状态。
真正的信仰者,所信奉的应该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唯一真理。它可能是一种精神,或者一种理论,但首先,它必须是抽象的,而且具有唯一性。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无信仰者并非没有信奉的对象,而是他们信奉的并不能归结为真理。金钱崇拜或物质崇拜,也是一种精神的归依,但无论是金钱还是别的实体,虽然在某一时间段能慰藉人们的内心的空虚,却不能成为人们永久的精神支柱。二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缺乏信仰,于是人心无从挂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向平评说国人的信仰现状是“缺乏一个真实的神圣基础值得挂靠。”他又说道:“如果说,人心挂靠在经济发展,市场总不稳定;人心挂靠在某种权力,权力却不很权威;人心挂靠在文化,文化却在产业之中被消费了。”所以,信仰问题解决的,是人心挂靠何处,归依何方。
人心无归依,缺乏信仰,就容易被外在的力量所左右,所扭曲。信仰是行为的源头,当源头缺乏坚定的信念,行为也就被导向错误的方向。方向错了,结果必然也是错的,错的结果无法带来满足感和快乐感,于是人们祈求的幸福也就无从着岸。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作为个体的人同样如此。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信仰,但不能没有信仰,不能没有追求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其信仰可以是某种宗教,也可以是某种信念;对于个人而言,信仰选择范围更大。上至国家、民族,下至宗教、信念,甚至某个人,某种现象但无论是国家、民众还是个人,追求幸福是他们别无选择的共同信仰,幸福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隐藏在一切信仰背后的真正目的。
第三章…幸福浪潮悄然而至
人们常用“汹涌澎湃”形容海潮上涌时不可阻挡的宏伟气势,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一股新时代浪潮,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壮美。只不过,这股汹涌而来的浪潮并不在于形诸于外的声音或形状,而在于人心的感悟和追随。
这股名为“幸福”的潮流,挟带着万钧之势,向着全世界各个角落逐渐推进。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就是,无论是富国穷国,无论是城镇乡村,在时代气息吹拂得到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与这股浪潮产生共鸣。
随着汇入该潮流的人数以倍数剧增,潮流唤醒民意,而民意促成新思潮,“幸福”冲击波在各国人民推波助澜之下,正在由远及近,汹涌而来。
这股幸福浪潮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有心之人却不难感觉到:它正在走进人们的心灵,并促使人们思考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如此拼命挣钱,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出人头地,为光宗耀祖,为让看不起我的人哑口无言最普遍的回答是养家糊口,为家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准备更完备的条件。这些答案都没有错,但如果没有和谐友好、平衡发展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个人的幸福则无从谈起。所以,构筑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真正感受到安心、快乐,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容,作为个体的人及其家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一、当幸福成为一种时尚
2012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开展了一次以“你幸福吗”为题的街头访问调查,当记者问到某个躲闪不及的路人“你幸福吗?”他答曰:“我姓曾!”这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答案被喻为“神一样的回复”,很快被疯传,红遍网络上下,无数人乐此不疲地加以调侃、臆想却不知道,这一股热议之风不过是全世界正在兴起的“幸福”时尚大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时尚并非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在漫长的历史中,尽管不同时期时尚所代表的主题各不相同,却有一样始终不变,那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时尚,其实现流行和演变的方式都必须借助于传播速度的加快,传播范围的扩大。唯有这样,其所代表的概念才具有向前延伸的意义和活力。
我们如今面临的一个新趋势,乃是“幸福”正在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时代潮流,它以方兴未艾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小高潮,俨然是时代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这是社会大趋势的时尚。
在此时尚兴起之前,人类曾沉迷于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曾热衷于对资源和财富的肆意占有。经济发展、财富增长成为国家实力乃至个人成功的“金标准”,由此衍生的各种纠纷和争端层出不穷。贸易战、国土纠纷、债务问题等,成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不易调和的矛盾
伴随着这一切乱象的,是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逐年上升的抑郁症患者和自杀人数,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一触即发的社会动荡所有矛盾的背后,总能看到“利益”、“贪婪”等影子在相互纠结缠斗,拖着整个社会向着并不乐观的方向惯性下滑。
很多人和组织发出了“拯救”的呐喊,然而屡屡被淹没在其他呼声的海洋当中,直到2001年“911”事件发出“棒喝”,犹如晴天霹雳,震撼了人们麻木的神经,也震醒了部分单纯狂热追求经济利益的人和组织。
一方面,它促使一部分人开始反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行为背后的消极作用,因为“911事件”的直接起因是阿拉伯地区民众对来自发达国家的打压、剥削的一种反抗,换句话说,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平等对待行为的反噬。
但另一方面,“911事件”也促使美国政府迅速转变其国家战略构想,调整全球军事布局,亚洲特别是东亚沿海地区成为其关注重点,发展出了新威慑为手段。美国之后,英法等国也实施了相应的国家战略转型,整个世界被卷入了无休止的反恐“自卫战”,原先隐藏在各种纠纷背后的种族歧视、边境问题、贸易争端迅速升级,国与国关系紧张,而人们相互防备,变得不敢轻易相信周围的人,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酿成一场滔天大祸。
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经济虽然高速发展,市场虽然繁荣,然而这一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灰飞烟灭,缺乏安全感成为人们生活满意度降低的罪魁祸首。
安全感的缺失也表现在了人类对生态自然环境报复性灾难的畏惧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得越发厉害,给大自然造成的创伤也就越发深重,各种自然灾害爆发频率加快,让人类饱尝了财富损失、家人离散的苦果。
正是在这个人心狂躁、忧虑的特殊时期里,一股以“幸福”为名的新的思潮渐渐凌驾于以“经济发展”为首务的社会潮流之上,将人们的目光从经济引向了关注个人幸福,关注整个社会幸福的问题上。
在这股新风潮里,一个身处喜马拉雅山山脉的小国不丹功不可没。
三十多年前,世界各国全力以赴以发展经济为首务,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NationalIne)大行其道,经济综合实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而就在这一背景下,不丹却提出GNH(国民幸福总值,GrossNationalHappiness)的概念,将提高民众的幸福感纳入政府的施政大纲,它种下了一颗不为外界熟知的种子。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孕育后,不丹发展成了一个在契合21世纪人们对幸福生活渴求的“幸福”标兵,于是这个在2005年人均年收入不足1400美元的偏远小国成为了众人追寻幸福真义的朝圣之地。在不丹之后,法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表示要将国民幸福指数引入到政府施政纲领当中。
在20世纪末,鉴于各国对发展经济的重视,各种国际性、地区性的经贸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各类关于经济观察、发展预测的活动如火如荼,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在学术研究界,兴起了以幸福观察、幸福指数研究的新热潮,像英国权威研究机构列格坦研究,国际性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公司,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ofWarwick)、卡迪夫大学(CardiffUniversity)等纷纷开设与幸福相关的研究项目和课程,出炉了各种幸福调查报告,推出了标准各异的幸福排行榜。北欧等经济发达国家入围不足为奇,不丹、墨西哥等国家也屡次“中奖”,由此又引发全世界关于“谁是最幸福国家”、“谁是最幸福城市”、“谁是最幸福的人”的争论,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参与其中,这可比十几二十年前关于“谁是最富有国家”、“谁是最发达城市”以及“谁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的话题更经久不衰,也更能激发民众的激情。
第10节: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幸福”一词正在以不可辩驳的影响力成为当今时代全球最重要的“关键词”,当之无愧的社会新时尚。想幸福,要幸福,一定要有幸福的理念。追求幸福和向往幸福更成了全人类的共识。
二、世界迎来幸福“冲击波”
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它与物质挂钩,因此我们的先民对于物质的企求,主要体现为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在农业社会奋斗了几千年,时间不可谓不长,然而发展重心都放在了增加物质资源上,围绕着这一重心,进行工具开发和创新,甚至挑起战争,吞并他国,增强本国实力,获得更大的生存资本。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群雄连年混战,战火连绵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到了最后,弱国、小国相继逃脱不了被吞并的命运,强者恒强,说到底不过是为了不被更强大者吃掉。
这种生存危机转变为对物质的饥渴式攫取,又延续到了接下来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人们掌握了制造和使用先进机器的能力,获得了征服大自然的巨大力量,生存已经不再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矛盾,然而大多数国家仍然沿着旧的发展模式,走上了一条“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出发”的道路,在追逐财富、权势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没有人能永远停留在同一条河流里,时代潮流更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愿望而停滞不前。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而汇总和归纳人类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无不表明这一规律的终极主题是“追寻幸福”——早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就用“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对此加以概述;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一位名叫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心理学家,更是提出了一套需求理论,印证了“追寻幸福”的终极主题。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们所获得的幸福来自每一种需求得到满足。生理需求属于最初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诉求,它对应的正是人类的生存危机;自生理需求之后的几类需求,虽然也与物质生产有关联,由于涉及更复杂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等方面内容,物质需求已不再继续唱主角,也就是说,人类要获得幸福,需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进发。
然而,在太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无视已然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继续沿着原先为生存而战的模式向前惯性发展。旧的模式依然能给社会生产力带来活力,但它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在新的形势下愈发突出。短短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所制造的工业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危害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其阴霾至今还笼罩在人们的头顶,未曾散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带来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哪里有幸福可言呢?
以“幸福”冠名的新潮流的到来,让人类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重新思量最初出发的目的,反省自己过往所作所为给社会给自身带来的厄运。人们逐渐明了过去行为其实是本末倒置,幸福本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占有物质不过是通往幸福的一条通道,而很多人由于热衷于物质追求和享受,而将幸福的真正含义抛之脑后。物质享受没有止境,错将过程中的瞬间满足当做“幸福”,只会将人的欲望引向无底洞。
所以,是时候引导、敦促人们来一次“幸福再出发”,普及“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们只有看清什么是自己所追求的,厘定未来道路的方向,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能要的,才能够把握幸福人生的真义。
“幸福”一词曾是哲学家们主讲的课题,或者是社会学家进行研究调查的题目,所以在国人的印象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幸福”就像是一位低调、内敛的淑女,安静地呆在某本学术著作、某篇报告的字里行间,即便出现在某些学术研讨会上,也是含羞带怯,不太抛头露面。
但是这一切在一夜之间全变了模样,从人们尚不注意的某个时刻开始,“幸福”二字频频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学术殿堂跳到了平常百姓生活里,和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扯上了关系。无须向书本、大师求教,人们在日常生活就时时刻刻感受到了“幸福”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和涤荡。
比如,至今仍争议颇多的“最幸福国家”概念,就是一轮引人注目的冲击波。
我们还记得,人们要评论谁谁是军事强国,评定标准无非是该国的军事实力、战争潜力、核武力、常规军事力量、战时动员能力等;要评论谁谁是经济大国,评定标准无非是GDP、进出口贸易额、黄金外汇储备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等。这样的话题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颇为流行。然而如果要评论谁谁是最幸福国家,却很难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评定标准。
在英国莱斯特大学发布的一份“世界幸福地图”(WorldMapofHappiness)上,人均年收入不足1400美元、科技水平落后的小国不丹和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美元、地处严寒地带的北欧各国榜上有名,这份“世界幸福地图”似乎想告诉人们:幸福可以源自高收入、高福利带来的丰饶物质条件,也可以源自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优美、纯净的环境。
在畅销书作者丹比特纳的游记里,尽管新加坡城市管制十分严苛,却不妨碍其公民对国家的热爱和信赖,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无可伦比的安全感。而墨西哥人并不比北欧人富裕,但是他们天性奔放热烈,而且拥有令人艳羡不已的“太阳津贴”——充足的日照,因而能享受到更多晴朗的日子,他们知足而快乐。
而在盖洛普公司的“最幸福国家”的排行榜上,由于调查内容更细致、更全面,几乎涉及人类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