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玉仙缘-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位的。

  而佛祖释迦牟尼的“西天极天世界”虽然是“灵鹫峰头聚霞彩,极乐世界集祥云”,但依然为“西天”一隅,不过其属下的菩萨等神明在“西天”以外是有多处道场的,也算为“西天”一隅增添进了许多内容。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二)
佛教的人生观理论也十分庞大和繁杂,丝毫不逊于道教的宇宙观理论。正是这种人生观理论使其在平民阶层有着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佛教的人生观理论关于人生方面是个矛盾体(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譬如汽车,既有输出动力的发动机,又有限制汽车行动的制动系统),一方面尊重生命,提倡“众生平等”;另一方面又贬斥人生和人类社会,称人体为“浊物”、“浊骨”等等,称“人类社会”(人界)为一个丑陋的、肮脏的“红尘”世界。这个矛盾体在《西游记》一书中也有相应体现,在尊重生命方面,莫过于唐僧,其为了“不伤生”这个信念,在取经途中多次跟孙悟空起冲突,多次念紧箍咒料理孙悟空。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在列举。而在贬斥人生方面,《西游记》书中也有描述,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中,接引佛祖弄了个无底船接唐僧师徒过“凌云渡”,唐僧上船毂“辘的跌在水里”一跤,就脱去了自己的人体这种“浊物”、“浊骨”,泱下一个死尸顺水而去,作者还作了首诗赞赏这件事:“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依佛教的理念,这种脱去“浊物”、“浊骨”的情形是功德圆满的体现,但是,只有唐僧一人脱去“浊物”、“浊骨”就有点令人思量了。依唐僧师徒四人(且不说白龙马)的来历看,孙悟空是只猴子,却是灵根育孕源流出的“仙胞”,沙悟净虽然是个妖怪模样,据他自称还吃人无数,却是被“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这两人有仙体,过“凌云渡”没有泱下“浊物”、“浊骨”还有理由。但是和唐僧相比,猪八戒没有泱下这种“浊物”、“浊骨”,可以说就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贬斥了。因为唐僧和猪八戒都是转世投胎的。《西游记》书中唐僧是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弟子,是个修行了十世的罗汉,投胎到人间转世,其父陈萼为新科状元,其母为丞相殷开山之女,尽管其父母也是历尽磨难,但这并不影响唐僧煊赫的权贵背景。而且唐僧还是唐太宗钦封的“御弟”(《西游记》一书中殷开山是唐朝的丞相,唐僧是唐太宗钦封的“御弟”,这种与历史上是不是相符的问题,不属本文论证的范围,本文只做引用)。而《西游记》书中猪八戒尽管也是转世投胎,但是其家世要说起来,依传统人文的观点来看,则是无丝毫光彩之处。猪八戒被玉帝痛扁二千锤之后,“一灵真性”先是投在母猪胎里,成了“野豕”、“老彘”的模样。出生后“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可以说是个不孝不义之徒(《西游记》书中的如来佛祖,被孔雀吸下肚去。如来佛祖剖开他脊背出来后还封孔雀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而猪八戒则咬死了给与其生命载体的母猪)。后来又在福陵山云栈洞卵二姐处当了个“倒蹅门”女婿(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倒蹅门”女婿是个被鄙视的群体),卵二姐死后靠吃人度日。受了观音菩萨戒行后又去高老庄当了几年女婿。就是这样一个破了*,泡过两个女子,还有不孝不义情节这种出身背景的人(尽管其有神通,但属转世投胎后仍被保留的范畴,并不抹去其投在母猪胎中,从母猪体内产出的履历),过“凌云渡”竟然不需要泱下这种“浊物”、“浊骨”。不说吃人,就依猪八戒从母猪体内产出的履历;有不孝不义情节;而且破了*的来历背景,不需要泱下这种“浊物”、“浊骨”就能上灵山。而一性至诚,出身高贵,并有唐太宗钦封“御弟”身份的唐僧竟然要泱下“浊物”、“浊骨”才能上灵山这两件事情对比来看,姑且不论作者的动机,我们就能感受和联想到这种对人生和社会的贬斥。

  佛教视“人界”(人类社会)为一个丑陋的、肮脏的“红尘”世界(这与道教“长生不老,白日飞升”的以“主生”为主导理念的人生观是有区别的),是诱惑人们产生各种欲念、(妄相)的“欲界”或“苦界”。有“欲”便有“苦”。视人们的为污垢、肮脏之物,“浊物”、“浊骨”、“肉胎”、“凡骨”等等。人从母体里生出来就是带着“垢姿”而来,人来到这个“红尘”世界要吃东西,要男女,要排解大小便等等,这些都是“垢姿”,而这些大量“垢姿”的人,在“人界”(人类社会)还会产生各种“妄相(欲念、)”,所以人生为一个痛苦而又历尽磨难的过程。佛教贬斥人生和人类社会的说法,在民间影响很大,创于金元时期,以道教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为必修经典,同样强调修心的道教全真教派,对此更是充分借鉴并发扬光大。如全真教派创始人王重阳的诗:“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称“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再如丘处机的词,把人形容为“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谭处端则把人体贬斥为“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像这类诗词,让现代一些生活热情很高,喜欢把全部精力投身于社会,喜欢追星自恋的人看了心里绝对不舒坦。但是这样的人生理念,给艰于生活,心灵苦闷的人们则指出了一条心灵解脱的出路。

  不过做为污垢、肮脏之物的这种带有“垢姿”人体,以及丑陋的、肮脏的“人界”,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这种带有“垢姿”的人体给“灵魂”提供了一个载体;丑陋的、肮脏的“人界”又给人们提供了在磨难中领悟“四谛”的契机。

  “四谛”是释加牟尼佛提出的一种修行理念,“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祛除“六贼”来修行。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三)
“四谛”其实就是要人们祛褪心中的一切杂念,通俗的说法就是要人们祛褪“六贼”。佛教上说的六贼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对人们心智,人生理念的干扰;是对人们充满各种各样的或非分的一种贬斥。在《西游记》一书中,作者就也提到过这“六贼”,如在《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里,孙悟空就对唐僧说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我们承受的“六贼”干扰要远远大于《西游记》作者生活的年代,如:追星、世界杯、潜规则、汽车、摩托车、手机、电视、电脑、等等之类的东西,在明代那是没有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诱惑比明代那是更多。祛除“六贼”在过去,都是件非常不易的事情。现在的难度比古代可以说是更大。

  由于“人界”被视为一个丑陋的、肮脏的“红尘”世界,人们的又是诱惑人们产生各种欲念、的污垢、肮脏之物。所以,佛教就劝导人们要以“一切皆为空相”的理念,戒绝各种欲念;忍受人生的各种痛苦。执著“身苦”,才能修行,当“身苦”已经不能扰乱心灵,心灵深处已经忘却了苦乐的感觉,就超脱了一切,进入了“菩提”境界(也就是佛门里常说的“悟彻菩提”)。然后证得涅槃而成神明。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佛教里的第一大神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先是迦毗罗卫王国的王子,后抛弃荣华富贵,别妻离子,成为不名分文的流浪汉,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打坐六年,“悟彻菩提”。在人间传经宣法四十余载后涅槃而成佛陀。正是缘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之故,菩提树也因此成了佛教的圣树。“菩提”一词在佛教语言中也成了“觉悟、智慧、真理、功果”的代称。“悟彻菩提”之说即缘于此。

  除了关于人生方面的说教,佛教的人生观理论还有庞大和繁杂“三世”说(也称“三生”说、“三际”说,指前世、今世、来世)、“三界”说(三界的说法十分繁杂,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异。如欲界、色界、无界三界;断界、离界、灭界三界;法界、心界、众生界三界;天界、人界或称苦界、地界或称幽冥界三界等等,但大意近似或者说差异不是很大),佛教的“三界”说是依据其“灵魂不灭”的理论,为“灵魂”打造的三个“居民点”。佛教的“天界”跟道教的“天界”相比,尽管要逊色许多,但其住民的都是神明,并且通过对道教“天界”的借鉴,也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也有很多令人神往的精彩之处。“人界”(人类社会)则为一个丑陋的、肮脏的“红尘”世界,是神明“转劫”,普通人受苦受难,接受考验,觉悟者艰苦修行的地方。“地界”则是个“因果”分明的地方,在“人界”没有修成正果的人或动物,死后灵魂都要来到这里,在这里被“地界”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神明,明辨是非地考证其“前世”,甚至于“前几世”积累的“因果”后,重新发落,决定去向。

  佛教的“三界”说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因而“三界”的名称以及一些相关理论被道教大量借鉴使用。特别是其设置得非常精彩的“地界”体系,被道教换了主管(佛教的主管为地藏王菩萨,道教的主管因教派的差异而说法不一,或以东岳大帝为首的五岳大帝;或后土皇地祇;或五岳大帝为主管,但其上为后土皇地祇等等。)后全盘照搬(当然道教的“地界”系统在全盘照搬的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而佛教在“三世”说和“三界”说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了“三三行满”(简称“三三行”)这种寓意修行者“功德圆满”的说法。

  “三三行”说以“因果报应”等说法为主干,来阐述“灵魂不灭”,以“三世”的形态在宇宙中的“三界”轮回的人生观理论。是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在《西游记》一书中常常提到的“三三行”,就是这种人生观理论的概括性说法。这里就以“前世、今世、来世”这“三世”,和比较笼统、直观的说法“天界、人界、地界”这“三界”(道教也常用这个“三界”说法,按照佛、道两教的说法,天界有“多重”,地界有多层。很繁杂,这里就不再说这个“多重”和“多层”的问题)来简单的说一下“三三行”。

  按照佛教的说法,每一个“今世”来到世上的人,就是来到“人界”,也就是“欲界”或“苦界”。人来到“人界”做什么样呢?这不是无缘无故来的,都是由于其“前世”的缘故,也就是说都是有因果的。

  这些“因果”到底是什么呢?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论,说实话我们还真的是难以想象;但是宗教做为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其牵强附会的能力就是来自于人们心灵深处的那种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因果”就有了。这种因果的根源就在于“前世”。

  人在“前世”是干什么的?按照佛教的说法,一般来自于“天界”和“地界”,一些对历史进程有重要正面影响,并且在民间有着良好口碑的人物,如一些开国帝王、功臣良将、社会贤达等类人物,一般都是属于来自天界转世应化的大神明,如佛、菩萨、罗汉、各种神将等等。这些大神明都来自于“天界”,他们来到人间做什么呢?是“应劫”或者说是“度劫”的。佛教中,“劫”是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劫”的说法也是非常繁杂和众多。常见的有“小劫、中劫、大劫”;“夜、昼、月、时、年”劫;“年、百年、千年”劫;“刀兵、疾疫、饥馑”劫:“劫”说法有很多种,这里就不在详述。总之,“劫”做为世界生成与毁灭的一个重要历史进程,大神明自然是要参与的,不然也就失去了人们供奉和崇拜的理由。而这些大神明的参与,一般则不以平常人们所说的“善”或“恶”来评价,因为大神明参与的都是大事,如改朝换代,抵御外敌等等,如一些开国帝王、功臣良将之类的人物,自然要参与或发动许多场战争、战役,要有很多人被杀、被害,所以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善”与“恶”来评价,做为大神明是“应劫”,是命犯“红尘杀劫”,做为被杀、被害的人,则是命犯劫数,在劫难逃。是其“前世”的“因果”所决定的。总之,无论什么人,什么事,以佛教宿命论的观点和理念,总能找出相应的理由。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四)
相对于一些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前世”来自于“天界”人,绝大部分人则都来自于“地界”,或者说来自于“幽冥界”,这绝大部分的人一般都被称之为芸芸众生,这芸芸众生来到干什么呢?概括而言就是“因果”二字,“因果”二字简单而言,就是说由于“前世”的原因,结果今生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但是这个“前世”是广义的、具有上溯性的,不仅仅是在“幽冥界”的因素,也可能是在进入“幽冥界”之前在上一轮,甚至于上几轮做人生或做其它生灵的缘故。按照佛教(也包括道教)的说法,“地界”的神明都是些明辨是非、公正无私、明察秋毫、工作效率很高的神明(不过在《西游记》书中还是出现了“开后门”的地界神明酆都掌案判官崔珪,私下里为唐太宗添了二十年阳寿,其上司也没有明察秋毫地发现),如某一人的“前世”在上一轮,甚至于上几轮做人生或做其它生灵时,行善事或作恶行,那么在“今生”就会有程度相当的“善报”或“恶报”(也称“报应”、“果报”、“显报”)。而“地界”神明职司的就是把这些芸芸众生在“前世”的上一轮,甚至于上几轮做为人或其它生灵时的“善行”或“恶行”,以及其它一些需要受到“显报”的灵魂,发配到人间“转世”成为人,以受显报。对于一些恶行特别严重的,则贬到牲畜类,动物类的生灵中轮回,受役使、屠宰之报。同时再给这些来到世间的人一个领悟“四谛”,祛除“六贼”,接受考验,“悟彻菩提”,“证得佛果”,“涅槃成神”的机会(当然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把握或者说是把握不了这个机会的)。除此之外,有一些人因“前世”“善行”卓著,而在地界为官(多为历代一些忠臣良将、义士、善士、贞妇列女、传说人物、地域性名人等等);还有一些人因“前世”“恶行”昭彰,被永世关押在十八层地狱里承受恶报。

  关于十八层地狱,《西游记》一书中也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