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看岳飞--品南宋中兴-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着梁红玉那副“幸灾乐祸”的样子,韩世忠不觉有些恼火,拧起眉头问道:“夫人何故发笑?”要知道,这老韩对梁红玉还算是客气的。要是换了其他几位夫人,估计早就在讨论问题前先一个大巴掌扇过去了。
梁红玉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先端起凉茶喝了一口,然后坐在交椅上翘起了二郎腿,故作矜持地卖起了关子。
见夫人一副让人急不得、恼不得,胸有成竹的样子,韩世忠倒反而没了火气、有了底,告饶似地追问道:“不知有何高见?某家洗耳恭听。”
见摆足了谱、吊足了胃口,梁红玉这才引经据典地耳语了一番。几句妙语良言,直说得老韩击掌大笑、茅塞顿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用兵如神,大仪扬威(3)
次日,议和大使魏良臣到了扬州。当行至南门时,见韩世忠亲率上千名将士列队迎接。一看老魏他们到了,韩世忠“超热情”地迎了过去。离着几丈远,就大咧咧地高呼起来:“有失远迎!有失远迎!”那股子热乎劲,就好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他乡遇到的故交。
看到迎接仪式让老韩布置得如此隆重,魏良臣感动得两眼一热,差点没哭出来。要知在文官们眼中,韩世忠是一个鲜衣怒马的“烧包”,平日里最喜欢拿文人墨客开涮、取笑,如:好将文官们唤作“子曰”“诗云”。对一般文臣也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是几大将中最斯文扫地的一个。可今天不知怎地,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见韩世忠迎面过来,虽然仅仅是礼节性地拱拱手,可有些受宠若惊的魏良臣忙翻身下马,躬身施礼道:“下官何德何能;敢烦大帅贵体!”
寒暄了一阵后,韩世忠将老魏一行让进了府衙设宴款待。
“现在正是两国交兵之际,不知魏侍郎意欲何往?”韩世忠明知故问道。
要知当时“和谈”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老韩大大咧咧的发问让魏良臣感到有些尴尬,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回答:“前往金营和谈。”
“和谈?”韩世忠狡黠地眨了一下眼睛,半打趣、半认真地问道:“和和谈谈已经几个来回了,不知这次又玩什么新花样?”
傻子也能听得出来,这实在讽刺。一席话直说得魏侍郎的脸“腾”地红到了耳朵根,怯生生地:“若金军肯退兵,愿每年赠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韩世忠一听这话火“轰”地堵到了嗓子眼,但还好,没发出来,只是在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老韩强忍着怒气讽刺道:“魏大人真是功德无量啊!”
“此乃上意,魏某不过是恭依圣旨罢了!”
一看魏良臣拿圣旨说话,韩世忠火往上撞,猛地站起,将一个卫士拉到桌前:“魏大人,请看!”
魏良臣定睛一看,不禁吓了一跳。原来,在这个卫士的脸上有一块狰狞的长疤,上面还带着痂子,看来是不久前结的。
“这是几天前阻击金兵负的伤,狼子野心、路人皆知。若虏人进犯,便与他们岁币,恐滋长他们的傲气。”韩世忠忧虑地说道。
见魏良臣默不作答,韩世忠也不再抬杠:“我已接到圣旨,明日将回师江南。今日水酒一杯,权当为二位送行。”
“哦!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听说韩家军将回师江南,魏良臣等人大喜过望。原来,他们最担心在谈判期间两军交火而忧其性命。
用兵如神,大仪扬威(4)
第二天,驻屯在扬州的韩家军,作出了向瓜州渡开拔,即将回师江南的假相。待魏侍郎一行启程后,却迅速向扬州西北的大仪镇集结。原来,这正是梁红玉的麻敌、骄敌之计。由生性“顽劣”,而且一听到议和就出现呕吐反应的老韩出场,假装热情,将原本想绕道而走的谈判小组当成了要好好涮一涮的羊肉串,给请进了扬州。然后有意将回师江南的“军情”透露出去,再由老魏一行转达给虎视眈眈的金军。
从古泗洲出发的金军铁骑,听信了魏良臣所言,误以为扬州地区防御空虚,可兵不血刃渡过长江,于是耀武扬威地向扬州方向杀来。当距离扬州西北的大仪镇仅五宋里时,突然附近传来了石破天惊般的三声炮响。转瞬间,杀声四起,二十几支宋军如疾风劲雨般杀了出来。这些宋军以步兵为主,或持大斧、或举砍刀,就好像一群被激怒的野兽,冲向猝不及防的金兵。
金将温敦抱着死也要死个明白的想法定睛看去;只见不远处的山坡上竖起了一面迎风飘摆的战旗,上书“忠勇韩世忠”五个大字。温敦知道自己上了老韩的当,直气得浑身上下的汗毛就如同野猪皮上的刺一样竖起来。也不顾左右阻拦,连亲兵都没带,就独自一人挥刀驱马,向山坡上杀了过去。看到有人要夺旗,宋将呼延通轮着破阵刀,从山坡上策马扬鞭迎了过去。二马相交,仅用了一个回合,呼延通依仗从坡上往下冲的居高临下的优势,将温敦轻松地斩于马下。
失去了指挥的金军开始惊慌起来,刚刚还在死战的他们好像忽然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于是,许多人企图逃离战场,更有甚者干脆就跪地求饶。
失去斗志的金军,在遭遇迎头痛击后,顿时大溃……
次日,另外两路金兵在承州、天长县一带分别遭遇伏击。
韩家军三战三捷,挫败了金虏的兵锋。
用兵如神,大仪扬威(5)
原本在两军交锋中占尽优势的金兵铁骑遭遇重创,除了被以逸待劳的韩家军打了个猝不及防外,还缘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韩家军是在一片不利于骑兵驰骋的沼泽地域内设伏,并且将军队列为五阵、设伏二十余处,加深了纵深防御,金兵即便突破其中一点,也很难使宋军全线崩溃。
第二;曾经吃尽骑兵苦头的老韩根据汉族军队以步兵为主的特点,采取了以步制骑的战术。南宋将士手持长斧,上砍人胸、下砸马腿,这与古代兵法中的“射人先射马”如出一辙,将野战变成了贴身肉搏,使骑兵无法发挥出灵活性、激动性、攻击力强的优势。
“大仪镇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在1134年岳家军成功收复长江中游的襄阳等六座军事重镇后不久。岳家军第一次北伐的成功,引起了伪齐政权的恐慌,误以为得胜后的南宋军队将大举北伐,收复以河南为重心的中原地区。而金军的主力部队,在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南部一带接连遭遇失败,“经过今天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地区后,占领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的战略企图迟迟不能实现,于是也将战略重点重新放回了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金、齐政权一拍即合,组成中外合资的联军后,于1134年9月向南宋在长江下游的防线发起了进攻。
用兵如神,大仪扬威(6)
当时南宋驻防在长江下游南北两岸的主要有三支军队:
韩世忠所部,于1134年10月初4日从长江下游南岸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个津渡之一 —— 江苏镇江(另一个为采石),开拔到隔江相望的江苏扬州;
张俊所部,驻扎在长江下游南岸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个津渡之一、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另一个为“镇江”);
刘光世所部驻扎在长江北岸的淮西地区、与江苏南京隔江相望的马家渡,其中一部驻扎在长江北岸、今天安徽省南部巢湖地区的无为县(当时叫“无为军”)。
按照南宋的军事部署,是由张俊所部移师到长江以北支援韩世忠的军队,刘光世所部则回师长江南岸的江苏南京。但是张俊、刘光世两员大将以种种借口拒不执行诏命,结果是张俊所部移师到长江南岸的南京,刘光世所部则从长江北岸的淮西地区转移到南京西南方向、长江南岸安徽省马鞍山地区的当涂县一带(当时叫“太平州”)。由于没有得到关系单位的配合,韩家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当时长江下游以北的一支孤军。
在此比较严峻的形势下,本来就有点“胆突”的赵老九,又做好了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工作安排:一方面派魏良臣、王绘两个文官去金营和谈,本人则做好了随时准备下海逃亡的计划;一方面责令“江北孤军”韩家军退守长江以南的江苏镇江。
但是韩世忠不仅没有奉诏会师,反而利用和谈使节向金军传递了长江以北已无宋军主力的假情报,冒着“政治上的违诏、军事上的孤军深入”双重风险,终于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大仪之捷”。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用兵如神,扬威大仪(7)
大仪镇之战,以韩家军将金军赶到淮河岸边而结束。虽然南宋政府将该战列为“中兴十三处武功”之一,但后世对此战的评价却其说不一:
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大仪镇之战”不仅使敌军的攻势受挫,而且大伤其元气,是粉碎此次金、齐联军南下的关键一役;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颇显不屑一顾,认为“大仪镇之战”并不是造成金、齐联军撤退的主要原因。该战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规模接触战,击溃的也仅仅是联军前锋部队的一小股人马,而且是以多欺小、以大压小,并无多少可渲染之处。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政治需要而进行人为“装修”的结果。
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是“大仪之战”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解的疑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用兵如神,扬威大仪(8)
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是“大仪之战”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解的疑团:
第一,双方参战的人数:
1。 金、齐联军: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推算,金、齐联军此次南下兵力总数约三、四十万人马,但金兵仅五万人,而且非大金的主力部队,因此作战能力并不强。
对于金、齐联军此次南下的兵力部署,则存在着不同说法:
第一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兵分两路:
一路步兵从江苏淮安直取江苏高邮;一路骑兵从古泗洲直取安徽滁州。
第二种观点认为:韩世忠所部历经三场激战,打败的仅仅是东线的金、齐联军,而西线的金齐联军则是在“大仪镇之战”后进攻淮西,相继占领濠州、滁州、六合,并向安徽合肥发起进攻的那支部队。
第三种说法认为是金、齐联军是兵分三路:一路步兵从江苏淮安直取江苏高邮,一路骑兵从古泗洲直取江苏扬州……
现笔者对上述两种说法试做如下分析:
1)如果第一种观点成立,那么从古泗洲直取安徽滁州的金兵似乎没有必要途经古泗洲与江苏扬州之间的“安徽天长”、“大仪镇”这两个韩家军设伏的地方。而且,在“大仪镇之战”结束之前,史料中也并未记载在古泗洲与安徽滁州之间到底爆发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战事。
因此,依笔者愚见,第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值得商榷。
2)第二种观点不仅缺乏佐证,而且不符合一般的军事常识。按一般常规,东、西两线应当同时发起进攻呈分进合击之势,不大可能在一路失败后另一路才发起进攻。
3)如果第三种说法成立,即一路金军骑兵从古泗洲直取江苏扬州,倒是符合该路金兵的前锋在古泗洲与江苏扬州之间的“安徽天长”、“大仪镇”两个地方遭遇韩家军伏击的史实。但第三种说法的缺陷在于:并未具体说明所谓的“兵分三路”究竟是指哪三路,因此,在给后人留下一个无限遐想空间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难解的疑团。
其实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无法回避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一支三、四十万的联军,即便是兵分三路,每路人马也应当是在十万人左右。如此庞大的军队,其前锋部队又怎会只有区区“数百骑”呢?即便史料中对金军前哨的兵力记载有误,但人数如此众多的“中外合资”队伍,又怎会在仅仅损失几百人马的前提下而兵败如山,甚至被赶过淮河呢?
对此,史料中没有给出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
2. 南宋军队:
韩世忠所部是当时南宋在长江下游北岸的一支孤军,而韩家军在1134年左右兵力总数已经达到四、五万人,除去部分留守人员外,参战的兵力应当不会超过四万人。有些史料中记载韩世忠此次大战统帅“十万骑”,则属于明显有误系列。韩世忠统帅的人马从未突破过“十万大关”(就算老韩想,赵构也不会让),而以步兵为主的南宋军队更没有哪支人马出现过十万铁骑的盛况。
用兵如神,大仪扬威(9)
第二,金、齐联军撤兵的原因:
大仪镇之战后,金军将进攻重点由“淮东”转向了“淮西”,并攻占了濠州、滁州、六合等地,迫使长江下游北岸的南宋军队全部退守长江以南。但看似攻势猛进的联军,却于1134年12月26日全线撤军。而其退兵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很难说清孰重孰轻。
虽然,“大仪之战”狠挫了联军的锐气,打乱了其“迅速亡宋”的军事部署,使联军虽一度兵临长江北岸而不敢渡江南下。但,此战却绝不是联军回师的决定性因素。
造成金齐联军全线撤军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
1.合肥久攻不下:
位居安徽省中部的合肥,堪称淮西地区的第一军事重镇。如果不能攻陷合肥,即便渡过长江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后顾之忧。金、齐的军队虽然曾经一度围攻合肥,但1134年12月18日,从长江中游赶来救火的岳家军及时赶到,击破了其最后一次攻势。
2.粮草不继:
远离后方作战的金军随着寒冬岁末的来临,逐渐出现了“粮草不继”的不利局面。据史料记载“会大雨雪,粮道不通,野无所略,至杀马而食”。
3.金太宗病危:
在中国古代,第一领导人的身体状况,绝对是可以左右全局的头等大事。随着金太宗病入膏肓,金廷内部各派力量蛰伏已久的矛盾,也开始出现了蠢蠢欲动的局面。
也许,历史对“大仪之战”之战真的有许多虚美之辞。但此战是以步制骑的经典战例之一,使在野战中曾经风驰电掣的重型坦克——大金铁骑,开始出现了打折现象,则是不争的史实。老韩也因此而再次毫无悬念地荣登了名将的宝座因此被列为南宋中兴十三处武功之一。
用兵如神,大仪扬威(10)
不过令但令后人有些遗憾的是,韩世忠军事生涯的中晚期起到的最大历史作用不是北伐,而是对长江以南的防务。
1136年,韩世忠被授以当时武官的最高荣誉头衔——节度使,这是一个虚衔,相当于今天某一表大学的名誉校长,实职为淮东路宣抚使,坐镇今天的江苏淮安。淮安在长江下游北面,地处淮河与大运河交汇处,水路畅通,对北面的山东控制力较大,因此是北伐的一个重要前哨,与西面长江中游,屯兵湖北的岳家军遥相呼应。如淮安有失,金军将又可以来个自助游,长驱直入跨过长江,威胁到江、浙一带。韩家军驻守在淮安期间,很少修缮城墙,最后甚至连物业处也给撤了,破烂的样子以致于使许多友军来参观的时候误以为这里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
按照韩大将军的解释,是让士兵们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感觉,时刻保持革命的警惕性。韩世忠以区区三万兵力(还有一说是八万)固守,犹如老熊当道,金兵竟不敢犯,淮东得以平安。
知难而退,避事休闲;岁月流逝,渐去芳华(1)
1141年4月,韩世忠同岳飞一样,都被调到机关工作,结束了 37年(公元1107至公元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