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道-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队,小臣一定能消灭海盗,保持海道安全畅通。”
听罢,大王与众臣全都大吃一惊。
事实上,新罗朝廷为了消灭频繁出没的海盗,保障海上通道的安全畅通,已经建立了镇营。宣德王三年(公元720年)在黄海道金川设立了贝江镇;兴德大王则于张保皋谒见的一年之前,在现在的南洋设立了唐城镇。这些镇营都是为了能使新罗和唐朝的国际贸易通道安全畅通而设立的。但是,对连接唐朝、新罗和日本的南海,新罗和唐朝却一直束手无策。后来在公元844年,在现在的江华设立了|穴口镇,也是为了确保西海的海上通道。
虽然新罗朝廷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是,海盗依然屡禁不绝,而且也绝不是凭张保皋几句话就能消灭掉的。
“那么,你要在何处设立镇营呢?”兴德大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问道。
张保皋随即答道:“清海,就是一个叫完岛的岛屿。”
“你为何要在西南的岛屿建立镇营呢?”兴德大王问道。
当时,新罗和唐朝的海上通道主要是连接唐镇和山东半岛的黄海,但是,张保皋所说的清海是完全想像不到的西南边防。

()免费电子书下载
张保皋答道:“清海是小臣的故乡,臣对那里的地理和水域了如指掌。而且,清海是连接唐朝和日本的海上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果不经过清海,就不能抵达日本,也不能到达唐朝。除此以外,在清海建立镇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海盗,如果要消灭唐朝海盗和日本外寇,以及在海岸地带出没的海上盗贼,在南海的清海建立镇营是极其必要的。”
从相关历史中可以看到,过了一百年后,王建在押海岛击破能昌时,曾称他是“水中的水獭和海盗”。不仅是押海岛,其他岛屿的海岛人也都掌握着海盗所具备的技能。多岛海沿岸的海岛人出于自我防御,全副武装,这些海上武力集团由能力出众的海岛人统一指挥,成为更强大的海盗队伍。
张保皋向兴德大王陈述,若要控制中国的海盗和这些海上的武装势力,必须打入南海的虎|穴。
事实上,张保皋确实对海盗深恶痛绝,然而除此之外,他还另有一个野心勃勃的目的。在此之前,张保皋已经是一个大贸易商,在中国山东省赤山浦和日本博多建立了贸易基地。在此基础之上,他若能在南海枢纽清海建立镇营,不仅确保了南海的航道安全,而且还能控制惟一一条连接唐朝和日本的海上通道,同时也能控制从中国到新罗王都萨拉伯尔的海上关口蔚山和浦项。
其实兴德大王也有同感,也曾想过要在张保皋所说的清海建立一个镇营。
前朝发生的金宪昌之乱,主要是联合边防的土豪势力挑战中央的贵族集团,而帮助金宪昌发动叛乱的地方势力就是在完州(现在的全州)和武珍(现在的光州)。因此,兴德大王认为,如果把张保皋的镇营设立在古代百济人的根据地清海,还能镇压当地的土豪势力,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对于兴德大王的心事,金忠恭早已猜透,所谓“远水也能救近火”的非常之策,是梦想改革的兴德大王手中的一张王牌。
关于张保皋向兴德大王的请求,《三国史记》中也有记载:
“臣于唐朝随处可见我新罗奴隶,若于清海建营,定可阻止海贼贩新罗人到唐朝为奴之事。”
从《三国史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张保皋对强行掠夺新罗平民进行奴隶买卖的行为极为憎恨,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从这种意义出发,张保皋在韩国历史上担负起了一位决心消灭海盗,解救奴隶的人文主义者的沉重的使命。至于张保皋之所以对贩奴如此深恶痛绝,日后可见分晓。
《三国史记》也简单记载了兴德大王所予以的支持:
兴德大王赐张保皋一万兵力,允许其在清海设立镇营。此后,海上买卖新罗人的海贼彻底消失。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兴德大王很快接受了张保皋的建议,不仅同意张保皋在故乡清海建立了镇营,还史无前例地赐兵权给一位贱民,调拨了一万人马,从此以后,张保皋不仅作为一个大商人拥有商权,而且还掌握兵权,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
但是,对于《三国史记》记载的兴德大王给张保皋一万兵力驻守清海的旨令,却不能不令人疑问丛生。因为由金宪昌之乱引发的血腥内战刚刚结束六年,当时的新罗朝廷并没有给张保皋一万人马的实力。因此,实际上新罗朝廷并没有给了张保皋一万兵力,而是赐予他可以支配一万民兵的权力。
无论怎样,虽然张保皋在中国成为军中小将,但终究不过是一个百济人,而且又是一个海岛人,所以,兴德大王能给张保皋这样的特权,可见大王坚定的改革决心。不仅如此,兴德大王还赐封张保皋一个历史上并无前例的特殊地位,而且一般情况下,大王通过上大等和其他大臣的推荐才授予官职,但是,对张保皋兴德大王却直接授职。
如此,兴德大王接受了张保皋的建议,给予张保皋建立镇营和支配一万兵力的特权。兴德大王一边下教旨一边说道:“朕赐卿如下辞令……”
君王的辞令是一种被称为王旨的御令,侍中金NFDB2徵从大王手中接过教旨在文武百官面前念道:“大王封张保皋为清海镇大使。”
张保皋双膝跪地,双手接过大王的教旨。瞬间,大臣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因为大王赐予张保皋的大使职位,在韩半岛闻所未闻。
兴德大王封给张保皋的清海镇大使,这是当时的新罗从未有过的具有特权的职位。根据新罗的身份等级制度,平民百姓不能担任官职,而连平民百姓都不属的贱民张保皋却被封为大使,这是新罗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例。
所谓大使,就是代行君王命令的人。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中的最高责任人即被称为大使。兴德大王借用唐朝和日本使用的大使称谓,是考虑到新罗和唐朝的关系,封张保皋为清海镇大使,这是兴德大王独创的新罗官职。
大使一职在唐朝被广泛使用,在《唐会要》中便可以见到节度大使、观察大使、镇守大使等许多被称为大使的职务。兴德大王所指的大使类似于节度大使或观察大使,意思是管理该地区的长官,因此,清海镇大使就是指管理清海镇的长官。
此外,兴德大王还给了张保皋信标。兴德大王赐给跪在地上的张保皋一把“环头刀”,是一把刻着三片树叶的三叶环头刀。新罗君王一般象征性地佩带刻着龙或凤的龙凤环头刀,环头大刀则是贵族们佩带的最高装饰刀。
大王赐大臣环头刀是十分罕见的举动,这意味着兴德大王赋予张保皋清海镇大使的绝对权力,同时,也意味着张保皋具有代为执行大王御令的权限。
张保皋接过兴德大王所赐环头刀说道:“臣张保皋一定竭尽全力,不辱大王御令”。
当一切礼仪完毕之后,被兴德大王封为清海镇大使的张保皋,腰上佩带着金光闪闪的御剑走出宫殿,来到仁化门前。他在仁化门前重新上马,和部下一起走上了回乡之路。
如今,他已是大王所封的清海镇大使了,谁也不能再称他是海岛人,谁也不能再轻蔑地对他侧目而视了。
然而人生无常,此时的张保皋做梦也没有想到,兴德大王所赐予的象征绝对权力的环头刀,伴随他十四年之后,竟成为被部下阎长杀害的凶器。当然这是后话。
当晚,兴致盎然的兴德大王又将上大等金忠恭召至寝宫。
对于失去王妃独自生活的兴德大王来说,金忠恭是他惟一的朋友,也是打发寂寞的惟一伴侣。此时他们之间便不是君臣关系,而是血肉相连的同胞兄弟。
那天,兴德大王的表情比任何时候开朗明快,兄弟二人互碰杯,开怀畅饮起来。


金忠恭首先开口说道:“怎么样,大王,引来远处的水熄灭近处的火,心情很好吧?”
“当然了,”兴德大王哈哈大笑着说道。
兴德大王超乎群臣的料想之外做出了决断,赐予张保皋清海镇大使职位及一万兵力,这便是1977年8月庆州国立博物馆挖掘的兴德大王陵碑文断石上所刻的“神谋决断”,例证了兴德大王像神一样的智慧和果断。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充分体现兴德大王性格的重要名句是:格式是皆。从这四个字中可以看出,兴德大王积极促进所有律令格式的改革,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超越所有的格式和形式,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封张保皋为清海镇大使,当然是为了用远水救近火。不过,”兴德大王笑着说道,“不仅如此,朕让张保皋任清海镇大使,也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这关系到新罗的兴亡盛衰啊。”
兴德大王的话犹如一个谜语。兴德大王所说的新罗的兴亡盛衰都与张保皋有关,颇令人费解。
“你知道此话何意?”兴德大王问道。
金忠恭笑了一下,答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语于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送给兄长曹丕的一首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金忠恭在暗示兴德大王与自己虽是君臣,却也是骨肉兄弟,彼此之间非常了解。
“嗯,是这样。”兴德大王愉快地笑着,说道:“你果然非常了解朕啊。”
兴德大王把纸和毛笔递给他,说道:“决定国家命运兴亡盛衰的是什么,我们各自写下来。如果写的一样,我们就是同根生;如果不一样,就是互相煎熬的豆和豆萁。”
“好的,大王。”金忠恭轻松地答道。
于是两兄弟背过身去,在纸上写起来。亲密无间的兴德大王和金忠恭从小如此,每每遇到难题之时便喜欢这样解决。
兴德大王先写完之后转过身来,不一会儿,金忠恭也写完了。然后,两兄弟面带微笑相对而坐。
“那么,交换一下吧。”
两个人把各自写好的纸递给对方,兴德大王先打开了纸,纸上写着:贸易。胞弟金忠恭认为,兴德大王所说的决定新罗兴亡盛衰的是贸易。
金忠恭也打开了另一张纸,纸上也写着:贸易。
果然是亲兄弟,二人不仅是同根而生,一脉相通,而且确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贸易。
兴德大王不愧是一位目光长远的英明君主,他已看出决定新罗国运的就是贸易。波斯等国的西洋文物与发展迅速的唐朝文明源源不断地涌入新罗,在这夹缝之中,能使衰退的新罗国运重新昌盛的惟一道路只有贸易,兴德大王通过张保皋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兴德大王对贸易的重视程度,从他的陵碑断石上可以得到验证:贸易之人间。
通过现在保留在庆州博物馆的珍贵资料——兴德大王陵碑断石,后人可以看出兴德大王重新振兴新罗国运的决心。他打算通过民间的个人贸易,而非国与国之间的国家贸易将他的决心付诸实践。海神张保皋的诞生,正是源于兴德大王的这种兴国理想。
兴德大王希望通过张保皋建立贸易之人间,不过他没有亲眼目睹自己的理想实现。因为这之后八年,即公元836年兴德大王驾崩了。
如今,庆州市仍留存着兴德大王与定穆王后合葬在一起的陵墓。
张保皋离开王都萨拉伯尔后,从迎日湾上船,无限荣光地回到故乡完岛。这是张保皋离开家乡二十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二十岁时他只身前往中国;四十岁时,他却被兴德大王封为清海镇大使回到故乡。


有人说,江山十年一变。那么已经过了二十年,江山已经变化两次了,不过,山还是那座山,海仍是那片海。
张保皋首先率骆金、张弁、张建荣、李顺行等登上完岛的周山。他们都是张保皋在唐朝武宁军担任军中小将时跟随他的骁将,曾经与张保皋同甘苦共患难,只要张保皋说一句话,他们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完岛是韩国第六大岛,完岛的周山高644米,当时是一座叫做杜其峰(音译)的无名山。
张保皋和部下登上杜其峰俯瞰,山下一望无际的大海和一座座岛屿尽收眼底。张保皋所站的位置在一个叫做相女岩(音译)的岩壁之下。岩壁之间,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是明堂之明堂。山下是广阔无垠的大海,山后高耸的岩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这里依山傍海,风光秀丽。
张保皋下令,在自己所站的位置建一座寺院。张保皋被兴德大王封为清海镇大使,回到故乡完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周山杜其峰选定了建造寺院的位置,并为这坐寺院起名为观音寺。这是出于张保皋独特的佛教思想。张保皋曾经在中国赤山建造了一座叫做法华院的寺院,由其手下的张荣和崔勋等三人经营。法华院有常驻僧人二十四名,比丘尼两名,老妇三名等一共二十九人。根据圆仁的日记记载,从公元839年11月16日起到次年1月15日,每天都有四十人烧香拜佛。而最后两天,竟有数百名新罗人参加了按照新罗风俗和新罗语言举行的庙会。
这不仅是因为张保皋自己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且还为了团结生活在唐朝的新罗人,这是张保皋借用佛教的力量而组织新罗人的独特手段。因此,张保皋回到完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杜其峰相女岩建筑观音寺,并把山名改为象皇山,张保皋命名的这座山现在仍叫象皇山。
象皇山,张保皋把建造观音寺的山命名为象皇山有一定的由来。
在佛教中,张保皋尤其迷恋观音思想。
关于观世音菩萨有一段这样的故事:佛主讲法时,法华经第二十五品弟子无尽意菩萨问佛主:“世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世音呢?”
佛主答道:“善男,如果有数万千众生遭受苦难,向观世音菩萨求救,观世音菩萨能听到每个人的声音,并帮助他们摆脱苦难。”
佛主继续说道:“万千众生,为了寻找金银、玛瑙、珊瑚、琥珀等珍宝来到大海,如果船遇到台风而驶向罗刹鬼国,哪怕只有一个人向观世音菩萨求助,所有人都会摆脱苦难,因此叫观世音。”
由此可见,观世音是乘船人的守护神,佛还说:“即使三千世界全是盗贼,如果有一个商主率领其他商人,带着贵重宝物铤而走险,只要他呼叫观世音菩萨的名字,便能从盗贼的包围中摆脱出来。”因此,观世音也被看作是商人的守护神。
张保皋领导新罗船队时,不仅是一个大船主,也是一个大商人,自然十分崇拜观世音菩萨。因此,他首先在清海镇建造了观音寺,并把建造观音寺的山命名象皇山,这是借用了观音菩萨在唐朝的道场——普陀山的象皇山,由此可窥探到张保皋要把清海镇变成受观世音菩萨保护的理想之国和佛顶之土的决心。
这之后,张保皋来到海边。时隔二十年了,故乡的海依然如故。
海边潮来潮涌,但仍可以看到一个小岛。那个小岛叫助音岛,是张保皋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落潮时陆地显露,人可以走过去;涨潮时,则要坐船或游泳才能跨过去。但是,张保皋不坐船,也不游泳也能到那个小岛,因为他可以在海里不呼吸地行走,据说他可以这样在海里走五十里。
现在正是落潮的时候,张保皋率部下向助音岛走去。小岛只有三万八千坪,但是它却在古今岛、跳跃岛、薪智岛、宝吉岛、庐华岛等大岛之间,是海上的交通枢纽。
张保皋走上助音岛。岛上树木茂盛,鸟语花香,站在岛上可以远远地看到象皇山的周山,周山下面是一道弯弯曲曲的海岸线,沿着海岸线,便是一个可以容纳一万多人的宽阔田地。
环顾四周,周围都是大海,左侧是薪智岛,右侧是古今岛,从薪智岛向南就是中国,从古今岛向南就是日本,因此,他站的位置就是三国海域的交点。
忽然,张保皋取出了腰上环头刀,他在部下面前高高举起环头刀说道:“你们听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