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默多克的隐秘世界:一个人的帝国-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兜氖侨Γ俏镏什聘弧K靼祝Φ南笳鞑⒉皇侨Γ喾此岱稚⒛愕淖⒁饬Γ庖坏悴⒉皇撬杏腥ㄓ惺普叨寄懿瓮傅摹�
不仅如此,默多克看起来总是在四处奔波。他和亲友接触不多,和他们的情感沟通也很少。他看似无处不在,但是你却感到抓不住他。他不属于任何团体,只是一个手里拿着电话的商人。他就像一个谜团一样,让人难以捉摸,难以解读,不像普通的你和我。他也不像我们会服从内心提升自我的内驱力。当他和安娜离婚时,任何人都没有想到在安娜身后还有另外一个女人。
逼入绝境(3)
像默多克这样一个富人,结束了和前妻30多年的婚姻,原因到底何在?这连紧紧盯着他的小报记者和分析人士都想不通。(尤其他这样一个超级富翁要离婚,而且当时他还住在实行夫妻共有财产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默多克太深不可测、冷酷无情、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年岁已高(他看上去总像是一个老人,他衬衫里面的汗衫就是最好的佐证)。
和其他很多富豪不同,默多克很少成为公众嘲讽的对象。媒体没有诋毁他的声誉,因为他自己就是很多媒体的老板,他拥有的媒体数量足以防止别人借用媒体对他进行冷嘲热讽的攻击。30年来一直负责默多克公共关系事务的霍华德·鲁宾斯坦甚至还和纽约《每日新闻报》的老板莫蒂默·朱克曼达成“君子协定”,双方的报纸都不会攻击对方老板的私人生活。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对默多克怀有仇恨而且心存恐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从不示弱,不慕虚荣而且表现得无欲无求。他没有必要讨得大家的欢心,看上去,他甚至也不想让大家喜欢他。
然而,现在默多克却想要这种凡人都渴望得到的东西。为什么他到了这个年纪了却开始炫耀了呢?是装腔作势,还是一种追求生活品质的宣言?
无独有偶,默多克之前曾和前妻安娜也在这一栋楼里居住过(当然那时的公寓远没有现在的这么奢华,20世纪70年代时,那处公寓的价格仅为35万美元),安娜性格坚强而和善,他们住在全世界最奢华的社区里,与周围非常搭调。现在,默多克和邓文迪也搬入了这栋楼,但现在的他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暴发户。
考虑到默多克同前妻和现任太太在一起时对居住条件的不同要求,人们不得不把这种反差同他追求生活品质的宣言联系到一起(住在这些社区里的邻居都是些生活条件近似贵族的富人,服务百般周到的物业员工对过去的事情记忆犹新)。他们之所以选择住在这里,也许是默多克的现任太太想得到不亚于前妻的待遇,而默多克给了她更好的待遇;或者是因为默多克想要告诉世人,他已经拥有足够的权势,因此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想法改弦更张,他再婚了但还想住在城中心。
默多克最先发现这所公寓是在阅读《纽约时报》的时候,他读到劳伦斯·洛克菲勒去世的消息。对于纽约人而言,通过阅读讣告来找房产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默多克之前曾造访过这所公寓。他和安娜住在这栋楼里的一个复式单元时,曾有一次去劳伦斯·洛克菲勒的豪华公寓开了一次楼道住户碰头会。当默多克看到劳伦斯·洛克菲勒的讣告后,心想这处房产也许还空着,于是赶紧给认识的每个人打电话,想要赶在这处房产上市出售的时候拔得头筹。默多克让银行家、时代华纳公司首席执行官迪克·帕森斯(Dick Parsons)给戴维·洛克菲勒(D*id Rockefeller)写信。戴维·洛克菲勒是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前董事长,劳伦斯·洛克菲勒的弟弟,也是纽约市最显赫的名门望族成员之一。
这一三层楼打通的公寓总面积达8 000平方英尺,共有20个房间、4个阳台和十余个卫生间,在这处公寓里能够俯瞰纽约中央公园。素以记录纽约豪华住所闻名的《纽约观察家》也对它叹为观止,把它描述为“无与伦比的宫殿式公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逼入绝境(4)
唯一持反对意见的只有邓文迪。
“我们去看房子,墙上都掉皮了,”邓文迪告诉我说,“这处房子特别像祖先是英国新教徒的美国人住过的地方。反正我是有些想不明白,房子不像我待过的地方,地板上都有洞了,地毯也是旧的……太惨不忍睹了,我想这家人一辈子都住在这儿没挪过窝,而且45年里从未装修过。不过,家里布置的艺术品确实美轮美奂。我对鲁珀特说:‘那不是莫奈的名作吗?’但是,我们最后没有买下这些艺术品,他们都运走了。”
除了能够俯瞰纽约中央公园之外,邓文迪根本想不通默多克为什么要买下这处年久失修的破旧公寓,尤其是要花4 400万美元买下这处房产。她对默多克说,如果买下这处公寓,就要把它彻底改头换面重新装修,而默多克的回答是绝不可以这样做!邓文迪建议和对方砍价,4 400万美元的价格太高了。但是,默多克告诉她一切交由他来处理,而他很快就同意支付4 400万美元买下这处公寓。
到目前为止,默多克家族已经习惯于默多克想找回青春的努力了,尽管这种努力并不十分奏效,也让家族里的其他成员颇有些尴尬。他的头发染成了橘色,偶尔也会染成紫红色,但是效果并不好,萨姆纳·雷德斯通和唐纳德·特朗普也用橘色的染发剂(他们很自负,都没有去一个高级*多花点钱染发,没有出去找一个好*染发实在是愚蠢至极)。默多克家族也习惯了他的健身疗法和新食谱了,当然对他和邓文迪新生的孩子也习惯了。
但是,默多克家族的新老成员担心默多克花4 400万美元买下豪华公寓的目的并不是炫耀自己的年轻状态,而更像是在不失时机地向世人宣告:忘了洛克菲勒家族吧,默多克才是当代的主宰,是这个城市中地位最高的人。默多克要真这么想的话,其实也没有错,只不过这不像他的说话风格。也许,他只是想趁自己还能够享受的时候买下自己想要的东西。
身边的高管一直都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和默多克地位、虚荣有关的事件,他们只能明哲保身地认为默多克自己完全清楚到底在干些什么。因此,在接下来和媒体周旋的一两天内这些高管们面面相觑,在豪华公寓的事情上,他们只能采取对待默多克再婚的策略,并且庄重表态。(在媒体提出的质疑中,最难以解答的问题是:“豪华公寓装修期间,现在住所每月5万美元的租金谁来支付?”这个问题默多克第一次都没听明白,直到公司的公关和财务人员换一种方式来解释了一遍:“为什么在这期间公司不应该再为5万美元的月租金买单?”)
默多克成年的孩子们都战战兢兢地想要知道,为什么原来对任何浮华都看不顺眼的勤俭父亲现在要高调地告诉周围的人,默多克的时代到了。他的孩子们有些看不懂,至少有些忐忑不安,有时候会愠怒或是吓出阵阵冷汗,不知道在这个家族里自己到底能占据怎样的一席之地。
默多克的这一举动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他酝酿已久的宣言吗?是他内心冲动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免为时过晚吗?是他最后想买下的一处房产吗?
在2004年年底,还发生了另一件让默多克家族揪心的事,默多克犯了一个错误。这个做事向来以谨小慎微著称的商人这次却大意失荆州了。默多克的这次失误几乎毁了一切,包括他在公司的领导地位以及与之休戚相关的家族命运。
逼入绝境(5)
在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之后,公司决定将公司总部从澳大利亚迁到美国,并把股票从澳大利亚转移到纽约股票交易所,因为公司聘请的银行家和首席财务官戴夫·德沃觉得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股价。新闻集团原本是澳大利亚S&P/ASX200指数的指标股,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的话,新闻集团和他聘请的银行家们都清楚,公司的股票自然会遭到机构投资者的抛售。这一天是11月2日,刚好赶上美国的总统大选日,本来默多克应该忙于回购新闻集团的股票,但是当天他正忙着打电话找高速公路的出口,打算前往机场飞往纽约,因为当时的高速公路上都是忙着送约翰·克里去*现场的车,似乎约翰·克里要赢得大选一样。到了纽约之后,默多克马上赶往福克斯新闻网。从太阳落山到深夜,默多克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阴沉,酒也越喝越多。最后,他和罗杰·艾尔斯(Roger Ailes)坐在福克斯新闻频道控制室里看着不断更新的选举数据,选举获胜的天平开始逐渐向乔治·W·布什倾斜,默多克和罗杰·艾尔斯也变得越来越兴奋。默多克直到凌晨3点才离开。
同样也是在这一天,约翰·马龙(John Malone)在他的大本营丹佛疯狂买入刚刚上市的新闻集团股票。马龙是有线电视领域的先驱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与默多克争锋的竞争对手,也曾和默多克联手做过生意,这个人冷酷无情、老谋深算,也是个投机高手。
选举日结束后,布什连任美国总统,而马龙也得到了新闻集团19%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仅次于默多克家族30%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默多克身边的电话铃声开始响个不停,新闻集团的所有系统都在报警,公司的防火墙没能挡住宿敌的炮火。马龙眼下可以在新闻集团里面兴风作浪了,他会成为公司里一个活跃的股东,这在新闻集团内部还是个新鲜的概念,因为新闻集团里真正活跃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默多克自己。马龙可能会谋求新闻集团董事会的席位,新闻集团原来的董事们都对默多克言听计从。马龙将会开始对默多克进行长期围剿,要让默多克费尽苦心并且官司缠身,撼动新闻集团的稳固基础从而削弱默多克家族对新闻集团的控制。尽管马龙保证不会对默多克构成威胁,但是他的存在对默多克的威胁并不会因为这种表态而减弱。这种威胁是致命的,因为默多克当时已经70多岁了。
马龙可能是想等待默多克比他先离开人世。在一个没有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马龙的影响力将无人能及。他尽可以明目张胆地阻挠默多克的孩子顺利地运营公司。新闻集团最初是由默多克的父亲缔造的,这么多年来一直是默多克在苦心经营着。
没过几天,默多克在公司条例中加入一个“毒丸”,以阻止约翰·马龙进一步增持更多股份,其他外来者也不能持有新闻集团15%以上的股份。这项举措导致很多股东把新闻集团告上了法庭,尤其是那些桀骜不驯的澳大利亚投资商。
默多克曾经处理过比这还严重得多的情况。但是,这次的糟糕局面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默多克没有及时买入公司的股票,这反映出新闻集团的一个致命缺陷:一个市值高达400亿美元的公司总是在听从一个人的指挥。
但是,不要试图左右默多克的想法,没有人能左右他的想法。
逼入绝境(6)
默多克自己对发生的糟糕情形倒是毫不掩饰,是他自己把事情搞砸的,这是他的错,他自讨苦吃。事隔3年后,默多克对我说:“当时我肯定是睡着了,或是犯糊涂了。”不过,默多克身旁的亲信却是心急如焚甚至近乎绝望地想要找到替罪羊,他们把责任推到投行、澳大利亚监管者或是指数基金的身上。
他们不能让别人说这是因为新闻集团这位老人的错,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有这方面的揣度,因为倘若这是默多克的错,那就意味着……
从来没有人敢讨论影响新闻集团未来的最大因素。默多克觉得如果谈起这个话题会让其他所有人都感到尴尬,而其他人也觉得这会让默多克感到尴尬。
其实,对于其他人而言,年龄大完全是一个可以碰触的话题。默多克的前妻安娜为他生育了3个孩子,在与他离婚之后也和“一个不错的老头”再婚了。默多克在讲述竞争对手、85岁高龄的维康影业老板萨姆纳·雷德斯通的故事时兴致勃勃。银行家斯坦·舒曼(Stan Shuman)自从1976年以来就担任默多克的顾问,默多克觉得舒曼已经超龄服役了(舒曼退休后担任新闻集团的荣誉董事)。默多克也会眉飞色舞地描述道:“美国媒体国际集团的董事长约翰·克鲁吉(John Kluge)看上去有100岁了,至少也有90多岁了。”默多克之所以会回忆起当年,正是因为他从约翰·克鲁吉那里买到了第一家美国电视台。
对于默多克周围的亲信而言,禁忌话题不仅包括默多克的年纪,还涉及其他所有暗示他活力衰退的话题。这是出于一种老派的对家族长老尊敬的观念,也是因为这些亲信都觉得默多克并没有摇摇欲坠(在谈到他的年纪时,别人经常提起默多克99岁高龄依然健在的母亲),当然,他们也担心默多克真的会活力衰退。
公司内部很少有人会提到默多克听力明显下降的问题。如果公司外面的人谈到这一点,新闻集团的人就会小心谨慎地轻描淡写这一话题,他们会说:“不会啊!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他听力很好啊。”如果他心不在焉了,公司的人会跟你解释说他是在深思。新闻集团的人很少提及默多克2000年患前列腺癌的事,即便提到时,也会说这场病说明了默多克有多么不屈不挠。他们会说默多克已经康复了,自那以后一直在努力工作。
对于默多克的失误,新闻集团的人也在不停地寻找心理安慰。例如,在默多克的亲信中,没有一个人说过甚至想过(他们即便有过这样的念头,也是稍纵即逝)“这个傻老头,为什么为了摆架子花那么多钱买那处豪华公寓呢”或是“这头老笨驴,有那么多有投票权的股票上市,你怎么都忘了买呢”。
也许公寓说明了默多克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公司已经有外敌入侵了。或许默多克和新闻集团打算从过去的低调中走出来,迈入精英的行列。至于约翰·马龙这个入侵者,新闻集团的人明白,默多克需要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从而在逆境中焕发生机。
现实存在的恐惧是无法回避的,这种恐惧也会有个终结,新闻集团的人对此多少是有些心知肚明的。
后院起火
事实上,让默多克担忧的不仅仅是约翰·马龙的股份威胁着默多克家族。2005年年初,默多克的后院也起火了。他的两位高管—新闻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总裁彼得·彻宁和福克斯新闻网董事长罗杰·艾尔斯开始联手向拉克伦施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逼入绝境(7)
默多克内心深处有着一种迫切的希望,那就是自己的某个孩子以后能够掌舵新闻集团。因为多重因素的影响,默多克要实现这个愿望并不容易,而且他的孩子们还远不具备这种掌控全局的能力,除非默多克强行运用自己的权力来把某个孩子推上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但是这种做法对默多克而言不啻自杀,这简直比让英国女王移交王位还要难。默多克家族中如果缺少了默多克,也就很难确保公司权力的顺利移交。尽管新闻集团的董事们对默多克都忠心耿耿,但如果默多克去世,这些董事们也有类似股东诉讼之类的问题需要考虑。这种继任者人选方案从一开始就需要花费默多克大量心血并运用巧妙的手腕来周旋。默多克要完成自己的人事布局,而彼得·彻宁和罗杰·艾尔斯与大儿子拉克伦交恶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拉克伦在成功运营了新闻集团在澳大利亚的业务后,升任美国总部的第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父亲和彻宁。
如果说新闻集团的高管们不算软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