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整河山-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在黄河流域,从炎黄到尧舜,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雪球越滚越大,滚到三家分晋,把晋国分掉之后再往河南走,河南就是郑国、卫国,之后还有燕赵,就是现在北京、邯郸这一块,滚完之后又往下滚到齐鲁。
  中原大地滚雪球既有向心的过程,又有离心的过程,有的地方被吸纳进来,有的地方被甩了出去。《史记》里面说舜“逐三苗于三危”就是放逐的过程。今天的西南、东南这些地方叫做百夷、百苗或者百越,都是在华夏核心圈外围的地方。百苗在长江流域,在贵州、云南的山沟里。百越是指珠江流域,广西广东,还有福建,甚至延伸到浙江。百越不是农耕文明,而是狩猎和采集,他们还有很多在华夏核心圈的人看来很古怪的习俗,比如断发文身断发文身:古代吴越一带的风俗,截短头发,身刺花纹,以避水中蛟龙。。
  这些国家最后又是怎样成为华夏的一分子的呢?台湾学者王明珂的观点很特别,他认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华夏核心圈的异族概念向外漂移。这就好像以前北京人认为二环以内,皇城根底下住四合院儿的才叫北京人,但随着城市的扩张,住四环五环的人也被承认是北京人了。另一种途径就是华夏边缘的人群假借华夏祖源记忆成为华夏的一员,就像外地人到新地方为了融入当地而假称自己的祖辈曾是那里的人一样,说白了就是攀亲戚。
  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同化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辛勤地耕种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唯一的期盼就是秋天的丰收。而周围都是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随时都可以到边界地区捞一把就走。他们战斗力很强,强大的游牧民族可以征服一切马匹能够到达的土地。
  有几次农耕文明被游牧文明征服了,但是有意思的是最后都是游牧文明被农耕文明同化。北魏孝文帝的爷爷请了汉族老师,教孝文帝诗词歌赋、礼义廉耻,最后他学得很会享受,发现自己民族的那些传统是野蛮的,汉族的这些文化才是生活。于是把自己的衣服换成汉装,要求那些贵族也跟着换。
  西晋灭亡后,皇室后裔迁到了江浙一带,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就是南京。伴随着皇族南迁,大批中原贵族到了那里,中华文化也流传到了那里,跟江南的小桥流水一结合,使江南成了文化最昌盛的地方。谁又能想象在战国时期,这里还是被称为“荆蛮”的不毛之地呢?

走进金三角(4)
越是精致的东西越是孱弱,越是粗放的东西生命力越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地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那种豪放粗犷元素的冲击,又不断地同化这些文明,不断保持着活力,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中华文明才没有像其他的那些古老文明一样消亡,而是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华民族”概念的明确提出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20世纪初,中国国门被迫打开,面临西方世界的冲击的时候。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我儿子高中时到美国留学,和一个德国孩子一起住在一个美国家庭。那个家庭收养了一个韩国孩子,这个孩子自然就和我儿子更亲近。其实他和我儿子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是放到一个亚洲人和欧美人的区分体系里面,他自然就和我儿子站在一边。
  20世纪初的情况也是一样,几千年的共同生存使得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还需要一个机会来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扮演这个角色的就是西方的入侵。
  最早具有较为明确的现代中国各民族一体观念的人和率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可能都是梁启超。早在戊戌时期,梁氏已初步形成对外抵制侵略、对内实现团结的民族意识。在为满族人寿富创办的“知耻学会”所写的“叙论”中,他就说,中国四万万“轩辕之胤”(包括满人)应耻于“为奴为隶为牛为马于他族”,同时告诫“海内外同胞”要合群自强,以“振兴中国,保全种族”。他还主张国内各个种族,尤其是满汉两族乃至整个黄种都应该“合体”,以便去同外族竞争。
  混血与族裔认同的未来
  到了现在,很多民族之间的混血已经分不清楚了,比如不少满族人回族人,他如果不说自己是满族人回族人,很难被辨认出来,比如说伍兹,他父亲是黑人和白人的混血,他母亲是泰国人和中国人的混血,你说他到底算是哪个种族?美国是个移民社会,这个问题特别严重,所以美国人说他们是以文化理念来区分民族的,是对美利坚未来的共同期待把他们聚在了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黑人和白人的种族区分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越往后白人和黑人之间的混血也越普遍,这个时候就更有意思了。比如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奥巴马有二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所以黑人这边的选票他不用担心,黑人肯定选他,这种认同比政治承诺要可靠得多。但是那些白人为什么也选他呢?首先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对奥巴马还有所期待,然后就开始安慰自己说,怎么说他也还是有二分之一的白人血统。但这时候奥巴马的那个教父,一个极端的牧师,经常站在黑人的立场上发布一些极端的言论骂白人。奥巴马原来也没当回事,这下不行,为了竞选只好大义灭亲,跟他教父一刀两断了。
  全球化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需要身份上的认同。就像澜沧江—湄公河一脉相承一样,这个流域的人和西双版纳乃至云南甚至更大范围内的中国人的关系也是源远流长。几百年前金殿国统一这个区域,之后人们往来其间,血脉错综复杂。华人、华裔、华脉可以扯出一大片的关系。
  热带雨林中树木拼命往上长,争夺水和阳光,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族群也是这样的。中华民族就像一棵大树,有的树曾经想取代它,想把它消灭,就像我们看到的许多寄生树把主干树绞死了,取代了原来的大树成为主体。但是中华民族这棵大树嚯嚯嚯嚯地往上长,所有跟它盘根错节的,都只能沾它的光,却不可能争得过它。最后,他们说,哎呀,你是老大,我们都跟着你走吧。

走进金三角(5)
对族群的认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种族、地域、血缘方面的因素,也有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如今的时代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地域因素淡化了。不同种族之间的杂居也造成混血越来越普遍,依靠血缘和种族来获取认同也越来越不可靠。最后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呢?还是文化这种软实力。
  就像奥运会出场式,台湾人不接受中国台湾的牌子,但是却接受了中华台湾。许多台湾的评论员在说到奥运会的时候,都称赞说这是全球华人的骄傲。他们觉得去北京参加奥运是到了自己的主场,为什么?就是因为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人们都对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有着高度的认同,这是基于对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历史等因素的认同。所以只要不是像阿扁那样倒行逆施,置历史于不顾,就足以让人们对这种认同的未来充满期待。
  链接二
  美斯乐——绚烂归于平淡
  难民?义民?
  溃兵?孤军?
  泰国人?华人?
  入侵者?贩毒者?
  这是一群身份难以界定的人,这是一群漂泊无根的人,被斩断了与家园故土的联系,他们在异国苦苦支撑。在他们身上,浓缩了太多命运弄人的苦难,在他们身上,有太多欲说还休的悲情。这是一个并不值得夸耀的传奇,这是一个时代苍凉的背影。
  图2…5美斯乐的老兵
  这里是泰国北部与缅甸交界的群山之间的一个小镇。小镇不过八百余户人家,通用的语言是汉语,小孩子上完初中后可以到台湾留学。小镇的主要产业是茶叶,每年也有不少游客前来。无论是从人口、经济还是环境来看,这都是一个很平凡的镇子,但是在20世纪后半叶,这个小镇却成为牵动东南亚局势的一颗关键棋子,关于生活在这个小镇上的人的故事也一再被写成书、改编成电影,牵动无数人的心弦。
  我们来到这里,眼前一派祥和景象。导游说,这里是泰国最安定的地方。就在不过30年前,这里还是战火纷飞,满目疮痍。
  这是一群职业军人最后的栖身之地,为了得到这份安宁,他们杀人,也被人所杀。当所有的理想都破灭之后,最后的追求只是为了活着。
  前世
  1949年,最后一次国共和谈破裂,蒋介石败退台湾,那些无法跟随他到台湾的国民党部队就成了残军,遗落在大陆,或被收编改造,或自行解散,或被消灭。大部分残军的命运大抵如此,唯一的例外就成了历史和世界的异数,开始缔造金三角的传奇。
  国军93师就是这样一个例外。1950年,元江战役后,国民党两支残军辗转来到缅甸,1600人合并为“*复兴部队”93师。
  即便是支残军,他们也让缅甸政府头痛了20年。缅甸政府在与这支残军几次作战败下阵来后,向联合国控诉:“他们是一支拥有美式先进装备,有着十年军阀混战,八年抗日战争,四年内战经验的部队。”拥有这样的战争经验,缅甸政府的雇佣军团怎么打得过呢?
  1950年,为了生存,他们为当地贩运鸦片的马帮护商,3000人马大败缅甸政府12000人大军。
  1952年春节,缅甸政府重金雇来原英属印度国际军团,发起“旱季风暴”。这次攻势双方共计投入兵力10万人,也是迄今为止金三角最大的战事。国民党军再次获胜,此后金三角开始武装贩毒。后来威震金三角的大毒枭坤沙这时还只是这支国民党部队中的一个连长。

走进金三角(6)
1961年春,缅军发起“湄公河之春”战役,意欲彻底消灭心腹之患。来势凶猛,残军由此再分散至金三角周边国家和地区。
  许多年后,作家柏杨以这样的文字来纪念他们:
  他们在异域战胜,仍是天地不容
  他们在异域战败,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在异域战死,与草木同朽
  他们的故事堪称悲剧,却远远不是英雄。有再多的理由,他们也逃脱不了入侵者的身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生存。
  湄公河之春战役后,由于联合国的压力,部分残军被召回台湾,余下的各部开始了在金三角的悲惨流亡。
  其中一支组织了雇佣军,打算帮助老挝政府围剿反政府武装。谁知老挝左中右三方坐下来谈判,把枪口对准了雇佣军……
  另一支由主要将领带领加入坤沙的贩毒组织“掸邦革命军”,使其成为一支拥有飞机和导弹,一度主宰了全球60%、金三角80%的毒品交易的现代化军队。经历大大小小多次战役,直至1996年坤沙和张苏泉双双向缅甸政府投降。
  最后一支由李文焕的第三军和段希文的第五军组成,拖儿带女,九死一生,到达泰国北部龙帕山脉原始森林边上一个山谷安营扎寨。他们把这里命名为“美斯乐”,意为“和平村”。坤沙投降之后,他们成为硕果仅存的一支残军。
  从1950年兵败大陆,此后两次大撤台,历经孟萨时代和江口时代,蜗居美斯乐,在金三角风风雨雨30年,这些官兵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当年二十余岁的年轻士兵,此时已经年近半百,结婚生子,儿女成行。真正能拿起枪打仗的不足万人,而老人、家属和孩子则已经超过数万之众。他们不能再东征西讨到处打仗,不能转移,不能长途行军,就像一只注定要变成化石的恐龙,不能上天,不能腾云驾雾,只好在地上同蛇和蚯蚓一道慢慢爬行。
  一直到1992年,所有的难民村才完全放下武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村。
  今生
  我们到达美斯乐时,已近黄昏,车直接开到段将军墓前。段将军墓有几分中山陵的意味,只是规模小得多,因为坐落在山顶,视野也很开阔。登上八十余步台阶后是一个凉亭,段将军的大理石墓碑端立其中。石阶之下是著名的雨田茶馆,主人是大名鼎鼎的“雷公公”雷雨田,他做段将军副手多年,在段将军身后成为美斯乐的主人。
  从段将军墓下来,我们到一家茶馆喝茶。女老板是台湾人,在缅甸出生,到美斯乐念书,因为只有美斯乐的学校教汉语。在这里上完初中后和全班同学一起留学台湾,读完职校后回到美斯乐。她说以前台湾对这里的支持力度很大,这边种乌龙茶都是台湾支持的,阿扁上台后支持力度小了不少。问她这次选举有没有去投票,她说投票要去曼谷,美斯乐几个台湾籍的人都没有去,要去的话也是投马英九。
  听说我们从大陆来,老板特地找来阿公跟我们聊天。阿公19岁随国军出境,如今已是78岁高龄。老人精神极好,思路清楚,跟我们讲起当年因为蒋经国“十万青年十万兵”而参军入伍;讲起当年打下考科、考牙以后才能拿到身份;讲他成为泰国人二十余年依旧不会讲泰国话;讲起他的子女有的在台湾,有的在曼谷,他都不愿去,这个地方清静,生活舒服;最后讲到最近海峡两岸的新形势,老人一笑,都是中国人,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过如此。
  来去匆匆,我们在这里停留得太短,还来不及去拜访历史博物馆,据说当年有许多云南知青逃离至此,成为当地学校的老师;我们也来不及看看周围的村庄,周围的难民村多至几十个;更为遗憾的是来不及去看看坤沙当年的总部——满星叠,距离这里不过二十余公里,天气好的话在这里直接就看得见。
  后记
  一位作家说:“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名山大川,而在于遭遇一段‘漂泊的时间’。”我们这次的考察本也不为游山玩水,而是希望能够梳理一下湄公河区域的历史渊源,感受一下华人、华裔在这里悲欢离合的故事。
  未料,我们在这里,遭遇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突破“最后一公里”
金三角归来,我们对西双版纳的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我们看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看到了人文旅游与开放合作之间的风云际会,更看到了版纳在未来城市格局中的独特价值,它宛如一颗闪闪发光的翡翠,映射着这片莽莽苍苍的美丽丛林。
  西双版纳曾经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最近几年既赶不上同处热带的三亚,也比不上同属云南的丽江、大理。这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以前是观光旅游的时代,版纳的热带雨林、傣族风情是人们到云南旅游必看的风景,但是随着旅游层次的提升,人们从观光到休闲,需求发生了改变。三亚的海滩开始“游人如织”,丽江的古城开始“车水马龙”,因为人们不是来看了一次就行了,而是会不断地来,一来就呆上好几天,吃喝拉撒睡,游乐玩购行,全都在里面。这样的地方,焉能不火?!
  其实,丽江的成功除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氛围,更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丽江一举变成了滇西北的门户。人们从那里可以去中甸,去稻城,去泸沽湖。丽江成为游客到滇西北旅游的出发台和回归台,这种地位带来的效应是非常惊人的。相比之下,到西双版纳的游客只能看一个版纳,再往前走就要出国了,手续关卡没有打通。同样的花费,西双版纳的吸引力就不如丽江,这也是这些年来西双版纳作为旅游目的地地位相对衰落的原因。
  但是,且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