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不费什么事,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呢!想想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读书,不管是安静不语,还是笑语喧哗,都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脱掉束缚的黑罩袍
脱掉束缚的黑罩袍
阿里·布托(1928…1979),巴基斯坦著名的政治家,巴基斯坦人民党的创立者,1971…1977年曾任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统和政府总理。
贝娜齐尔·布托;阿里·布托的长女,出生于1953年。1988年,年仅35岁的贝娜齐尔·布托当选为巴基斯坦总理,她是巴基斯坦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还是伊斯兰国家中第一位女总理,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女总理。使人们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在巴基斯坦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的穆斯林国度里,能够涌现出贝·布托这样杰出的女政治家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她的父亲阿里·布托对她的教育和引导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贝娜齐尔·布托1953年6月21日出生在巴基斯坦南部的港口城市卡拉奇。她是阿里·布托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在巴基斯坦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然而在布托家里,却很少有这方面的思想禁锢。受过西方教育的布托夫妇,具有现代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打破了一切陈规陋俗,实行男女平等。他们把贝娜齐尔视为掌上明珠,爱称为“萍姬”。在巴基斯坦的国语乌尔都语里,贝娜齐尔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可见布托夫妇的良苦用心,他们对贝娜齐尔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极力为女儿营造自由发展的温床。
第12节:富翁家的小账本
有一次,阿里·布托夫妇要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临行前,阿里·布托特地给贝娜齐尔留下购买食品和家庭生活开支的钱,要长女和管家一起担负起管理家庭的责任。那时,贝娜齐尔只有8岁,虽然年纪小,但对父母交待的工作十分负责,每晚照顾弟妹们睡觉后,她就爬上小凳子,煞有介事地在厨房里和忠诚的老管家一起认真地核对一天的帐目。虽然这近乎孩提时代的一种游戏,但这对把它看得极为认真的贝娜齐尔来说,却是一种增强自立能力的极好的锻炼。
贝娜齐尔长到一定岁数后,按照伊斯兰的传统习俗穿上了代表清规戒律的黑罩袍。回到家中,父亲看见了,严肃地对妻子说:“萍姬没有必要穿罩袍,先知自己说过,最好的回避是眼睛的回避。让人们不是以她的衣着,而是以她的品格与思想来评价她吧。”就是这样一句话,贝娜齐尔摆脱了千千万万伊斯兰妇女终生都要受的束缚,她成为布托家族中第一个不必在黑暗中度过一生的女人。
阿里·布托还在政治上注意引导女儿,在外出开会或访问时常常把女儿带在身边。有一次,阿里·布托带着女儿乘火车外出旅行,贝娜齐尔在包厢里昏昏欲睡时,突然被父亲摇醒。父亲告诉她说:“出了一个大悲剧,年轻的美国总统被枪杀了。”尽管那时贝娜齐尔只有10岁,阿里·布托还是坚持要女儿一起收听这令人震惊的消息,对贝娜齐尔来说,美国还是一个遥远模糊的概念,但在意识里,她开始认识政治生活的残酷无情,开始关注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
1979年,阿里·布托被反对派陷害而处以绞刑,他没能亲自把政权托付给长女,但九年后,经过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贝娜齐尔凭借自己的实力登上了总理的宝座,这与她父亲早年对她的培养和教育息息相关。
我们很庆幸我们的国家已经摒弃了男尊女卑的陋习,弄璋弄瓦的歧视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传统观念的力量是强大的,某些落后的思想至今依旧根深蒂固。试想,如果你有一个女儿,你是不是也会认为结婚生子是她这一生最大的事业呢?你是不是也希望她能做个贤妻良母呢?如果你的女儿专注于事业而无瑕顾及婚姻,你是不是会急得焦头烂额呢?没错,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男女的期待依旧是不同的。而阿里·布托作为伊斯兰国家的领袖,生活在男尊女卑传统顽固的氛围里,却能打破陋习,放飞女儿的本性,引导女儿走上从政之路,这种见识气魄实属难得。而贝娜齐尔·布托的成就也再一次证明了女性不比男性弱。
历史上、当代社会里都有许多杰出的女性,女性也能做出男性那样的,甚至超越男性的成就。我们也可以好好挖掘一下自己的女儿的潜力,可以对她抱有更多的期待,我们也可以相信女子也能成龙成凤,给她一个宽松自由环境,对她进行正确的引导,你的女儿说不定就是未来的贝娜齐尔·布托,或者未来的居里夫人,或者未来的张爱玲。
富翁家的小账本
富翁家的小账本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国石油大王,1839年生于纽约州,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以该厂为基础,扩大组成俄亥俄标准(原译美孚)石油公司,又很快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并以其获得的巨额利润,投资于金融业和制造业,经济实力发展迅猛。洛克菲勒财团在1974年资产总额增达3305亿美元,跃居美国十大财团的首位。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洛克菲勒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子承父业,继续发展家族事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富翁。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就接受父亲的严格“金钱教育”,父亲不白白给他零花钱,而是要他做“雇工”去挣,虽然“雇主”就是父亲。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每天干完活,他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然后与父亲结算。这件事他丝毫不觉得委屈,相反,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
第13节: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
人都说“富不过三代”,洛克菲勒家族却并非如此,他家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约翰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尽管知道家族富甲天下,但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他有五个孩子,当他们七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向他们灌输如何对待“金钱”的观念。他像他的祖父一样“吝啬”,每周孩子们只可以领到三角钱“津贴”,但必须还要分成三部分:自己花、储蓄、施舍。每当孩子领津贴的时候,小洛克菲勒还会给他们发一个小账本,让他们用来记载每一分钱的用途和时间,因为每项开支都要有理由。周末进行检查,如果哪个孩子漏记了一笔帐,就罚他五分钱。而记录无误的那个则可以得到五分钱的奖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孩子们从父母那得不到多少钱。但是,像他们的祖父一样,可以用劳动去挣父母的钱。比如:拍死一百只苍蝇的报酬是一角钱;捉住一只老鼠报酬是五分钱;背柴火、锄地、拔草都能挣到钱。小洛克菲勒的三儿子劳伦斯七岁、二儿子纳尔逊九岁的时候,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他们清晨六点起床开始干活,每双皮鞋五分钱,每双长统靴一角钱。后来,孩子们又找到一个挣钱的活,他们开垦了一个菜园,种了西葫芦、南瓜等,丰收的时候,他们个个兴奋极了。父亲按市场价格买了四儿子温斯洛浦的黄瓜。其他孩子则把他们的产品装在童车上,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还曾经亲自教儿子们缝补衣服,并告诉他们……烹饪和缝补之类的事不是只应该妇女去干。
洛克菲勒家族家产万贯,为什么如此苛责孩子呢?原因正像小洛克菲勒所说的:“我要他们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糟蹋它。”
洛克菲勒的父亲和小洛克菲勒的行为并非是由于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钱的知识与道德教育有紧密联系。孩子懂得钱应该经过劳动赚得后,便会产生爱惜钱的心理,便会学着去储蓄,避免浪费。懂得节约用钱,计划开支,是很好的习惯。让孩子自己挣钱,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或者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而在我们中国,很多孩子对钱毫不珍惜,任意挥霍浪费,是不是我们忽视了对他们的理财教育呢?
“铁石心肠”的母亲
鲁伯特·默多克,企业家、世界传媒大亨,生于1931年的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他控制了澳大利亚2/3的报纸,英国的《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都由默多克控股。他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中国香港的亚洲卫视。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公司。
在这位世界巨富成功的背后,是一位严母的教育和心血。她给予默多克的早期教育,以及对他的鼓励和支持,使默多克一生受益无穷。
默多克的父亲凯斯·默多克在澳大利亚拥有《论坛报》集团,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报业人士,1933年被澳政府授予爵士头衔。默多克的母亲伊丽莎白·格林曾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她很有主见,性格果敢,对儿子默多克既宠爱有加又严格要求。
父亲凯斯对他惟一的儿子默多克很是喜欢,甚至有点溺爱,为了纠正默多克在父亲的宠爱下养成的任性和娇气,伊丽莎白专门为默多克在花园里盖了一间小木屋,只有在寒冷的冬天,默多克才可以和父母以及姐妹们一起在大房子里睡觉。从春天到秋天,太阳下山,全家吃完晚饭、读书看报以后,母亲就要求小默多克去花园的小木屋里睡觉。最初,母亲还时常在小木屋里陪伴默多克,等他睡着后才返回大屋。渐渐地,默多克开始喜欢上了这间小木屋,于是,母亲就让他自己一人在小木屋里睡觉。父亲凯斯却于心不忍,几次三番地想打退堂鼓让小默多克搬回大屋睡觉,这时,母亲就会对父亲说:“我认为在外面睡觉对我们的儿子很有好处,这是对他的一个锻炼。他不仅仅是要适应这些树,更重要的是,他还要适应自然界的黑暗,适应独处,这样做会让他变得更勇敢。”就这样,默多克在小木屋里一住就是好几年。实际上,这个花园里的小木屋是一个“美妙的小房子”,屋内有电灯,有一张床,还时时可看见萤火虫,而且夏天的时候非常凉爽。默多克越来越喜欢他的小木屋。
第14节:疯狂的“故事迷”父子
默多克10岁的时候,他就被母亲送到了寄宿学校去生活。刚开始,父亲以儿子年纪还太小无法自己照顾自己为由,反对这一做法。但母亲却坚持她的想法不让步,她对丈夫说:“在寄宿学校的生活能教会儿子如何与他人相处,这对孩子绝对有益,有助于培养儿子无私的精神。”默多克就读的学校叫基隆语法学校,这里位于海风口,冬天非常寒冷。但这个学校的教员个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校长严格且尽职,默多克在学校里不仅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几位良师益友的影响下,他开始参加校园活动和学生社团,并渐渐成为令人瞩目的风云人物,还担任了校报的编辑,开始了他的媒介生涯。
默多克的母亲似乎有点“铁石心肠”,但正是这种“铁石心肠”才造就了默多克今天的成功和辉煌。但是,我们今天的父母却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把孩子护在自己的双翼下,结果孩子越来越娇嫩,独立性越来越差,试想,他(她)以后又怎能适应各种环境、各种职位呢?他(她)怎能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呢?
另外,为了孩子的成长,请慎重地为孩子选择一所适合他(她)的学校,毕竟,学校能比家庭带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将会使孩子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并从中获益。学校是父母培养子女不可忽视的重要基地。
疯狂的“故事迷”父子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世界闻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他创作出的童话故事如《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受到全世界儿童的热烈喜爱,而且对许多成年人同样具有重大魅力。
安徒生出生在欧登赛城的贫民窟。父亲是一名鞋匠,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母亲是一名洗衣妇,虽然没受过教育并且迷信,却引导安徒生进入了民间传说的世界。
他的父亲以修鞋为生,干活虽然很累,但他并没有忽略自己的孩子。他常常在干完活后,领着安徒生去散步,一边走在小路上,一边给他讲欧登王城堡的故事,讲自己小时候吃的苦头,讲那些穷苦人的故事。小安徒生总是仰着脖子睁大眼睛,专注地听父亲那些或者有趣或者凄惨的故事,并为他们高兴和难过。
父亲深深明白穷苦的家庭不能给儿子提供什么好的玩具,看着小安徒生天真渴求的眼睛,他常常感到很内疚。有一天,他在做活时剩下了一块木头,顿时想到……可以给孩子做些小玩意啊!他找来工具,又刨又砍又削,然后尽力地精雕细琢一番,花了好一番功夫,几个虽然粗糙却有趣的木偶就这样“问世”了!小安徒生看了,激动得手舞足蹈。父亲对他说:“还可以把他们弄得更有趣一些啊!你去跟妈妈要点她用不着的零碎布片来,咱们给这些木偶缝制几件衣服穿,好不好?”
小安徒生听了,拍手叫道:“好啊好啊!我这就去!”他兴冲冲地跑到妈妈那儿去,在妈妈的帮助下,笨手笨脚地给小木偶们各自缝了一套衣服,并且细心地替他们穿好。父亲又对他说:“你看看,他们像不像几个演员?咱们玩'演戏'的游戏怎么样?”他找来一张桌子当做舞台,找来妈妈的头巾当幕布,还找来一本名叫《荷尔堡》的戏剧故事书做剧本,就这样,父子两人兴高采烈地演起戏来。他们头碰头地背台词,争执着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简直把自己当作了专业演员一样。爸爸滑稽的动作把小安徒生逗笑得东倒西歪,根本演不下去了!妈妈这时也情不自禁放下手里的活,来当他们的观众。隔壁的邻居们也被吸引来了,都笑这爷俩真是疯了!
从此以后,安徒生就迷上了故事,迷上了演戏。那些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对他来说,就像挪威古老神秘的森林一样吸引着他。为了演好戏,为了了解更多的故事,他疯狂地喜爱看书。这对他以后的童话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15节:大胆去玩自己的吧
安徒生编的那些故事让孩子们着迷不已。原来他自己在童年时也是一个“故事迷”。是他父亲发现了他对于故事的天赋才对他加强“早期教育”;还是父亲做的那些木偶和讲的那些故事,使他对编织故事产生了兴趣?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你能像安徒生的父亲那样有耐心、有兴致吗?当捧着报纸心不在焉、为升职涨薪水烦闷的时候,你会愿意陪孩子去外面“疯”一会吗?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摆出一堆,安排你担任他(她)编的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时,你会有兴趣当个“临时演员”吗?如果没有,你就很可能错过培养出一个天才的剧作家或者伟大的演员哦!
大胆去玩自己的吧
海明威(l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