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一位父亲,他曾经和孩子试着换个位置,孩子当父亲,父亲做孩子,孩子向父亲提问题:“人家挣一千元,你怎么挣八百元呢?人家住三居室,你怎么住筒子楼呢?人家有高级职称,你怎么还是助理呢?”这位父亲虽然很有涵养,但最终还是受不了孩子这样的提问而大发雷霆。他认为儿子怎么能不看实际情况一味地要求老子挣大钱、住好房、有高级职称呢?因此悟出道理,对孩子的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实事求是。
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父母无休止地对孩子期望要求时,孩子的反感就必然要产生了。时间一长,随着这种反感的积累,出现各种问题也就成为一种对父母高压的必然反应了。
误区三:打骂孩子——孩子不打不成才
打骂教育,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现代的家庭中,应该避免出现。
10岁的小阳是个四年级小学生,经常打同学,认为“拳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姑姑反映,孩子的父亲经常酗酒暴打妻子和儿子,甚至用菜刀追杀,所以“给教坏了”。
一个叫阿玲的女孩,年幼时常看到父母打架,爸爸经常打骂她,长大后阿玲对男性非常恐惧和抗拒,并因此成为同性恋者。专家说,这是明显的后天性同性恋。
一位河南的母亲,从儿子读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听话时”常常打骂。后来有一次,当她再一次举起棍子时,儿子转身抄起了棒球杆,反而对她一阵殴打。
打骂是对孩子行为后果的一种不良处理方式,父母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但是,打骂本身并未指明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应该的,与之相伴随的常常是孩子的消极情绪。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要做到有理、有力、有效、适度、适时。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别让“陷阱”害了孩子(3)
误区四:重言教、轻身教——莫为孩子作出不良表率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古训,也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经验。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胜于言教。
牛小春是个上初二的男孩,却沾染了一身不良恶习,尤其爱打麻将和吸烟。一天,他在课堂上抽烟,被班主任陈老师发现了。陈老师十分气愤,放学后便带着牛小春到他家家访。刚走牛校春家的院子,陈老师就皱起了眉头。因为,陈老师听到了屋里传来的噪杂的搓麻将声。
“谁是牛小春的家长?”陈老师推开房门,一股烟雾扑面而来。陈老师呛得直咳嗽,捂着鼻子,喊了一声。乌烟瘴气里搓麻将的四个人停住手。一个叼着烟卷的健壮中年男人,大声说:“什么事情啊?我就是他爸爸!”
陈老师又皱了皱眉,然后把牛小春上课抽烟,还有参与赌博的事情说了,要求他好好管教孩子,纠正孩子的坏毛病。中年男人一听立即火冒三丈,把嘴里的烟卷一扔,拉过来牛小春,按住就在屁股上打。一边打,一边还骂道:“都说过了,叫你不要学老子搓麻将,你偏偏学!叫你不要学老子抽烟,你偏偏抽!你再不改,我就打到你改!”
看着这一幕,陈老师失望地直摇头。
孩子通常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动作、习惯,逐渐养成同父母一样的品质、作风和习惯。如果父母有不良的习惯,孩子也会通过模仿、耳濡目染等方式加以学习。现在有些孩子的不良个性、品质、习惯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个性和习惯?而为人父母者如果有不良习惯不但是自己受害,更使子女受害,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误区五:过度控制——指挥棒下的孩子没自由
父母的爱无孔不入,让孩子时时处于监控之下,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活自由。相当多的中国父母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像口袋里的东西一样,可以任由自己来支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父母的关爱被扭曲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
有一位当工人的父亲仅仅因为别人说了一句不经意的话,便倾囊负债为独生女购置了一架钢琴。不料这女孩视学琴为苦役,而父亲则强行规定她每天必须练4个小时,练不够时间不许吃饭、睡觉,并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当女儿疲倦得抬不起头时,就用绳子将头发捆吊起来。终于有一天,女儿操起剪刀,铰断了自己的手筋。抢救的大夫十分震惊:“你将手筋铰断,不怕疼?”女孩说:“铰断手筋只疼一时,不断手筋,我的痛苦却是一辈子也解除不了的。”
生命属于孩子自己,命运应该握在他们自己手上,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承包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是害了下一代。
误区六:片面重视分数——忽视综合素质培养
许多父母抱定“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信念,对孩子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家务劳动从不让孩子沾手,又怎能不出“小皇帝”、“小公主”?至于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往往过于看重分数,仅仅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以为只要孩子成绩好,那就一好百好,将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就能光宗耀祖。
一位母亲为了儿子能够出类拔萃,她在学习上对儿子的要求很苛刻,标准很高。每次公布考试成绩,儿子拿回成绩单,无论是95分还是98分,她总是说:“你还可以考得更好!”
她对儿子可以说用心良苦,总是担心儿子松劲,而且认为儿子没有考满分,说明还有差距。所以即使儿子考初中时均分达到90多分,她还是不肯表扬儿子一句。直到这之后不久,儿子发生了学校恐怖症,拒绝上学,他们夫妇带孩子来做心理治疗时,她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左手腕上有11道刀痕——
由于成绩不能使妈妈满意,他对自己实施了惩罚,考95分以下刻一刀,考90分刻两刀。除了手腕的刀伤以外,他还每每以头撞墙来惩罚自己未能考得更好。
孩子勤奋上进值得高兴,但是过分重视分数和名次,把学习当做竞赛却未必是好事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使孩子从幼年期起就超载了太多的负荷和压力。
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取胜,就得使孩子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不能把培养孩子的目标仅仅盯在班级成绩排名和考试分数上,一定要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上入手,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综合竞争力,才是抓住了孩子未来成功的根本。
误区七:强求孩子练特长——一厢情愿塑明星
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对于开发孩子智力、陶冶情操、活跃生活都大有好处,或许还能造就出一个“小天才”。但是如果学艺成了孩子不堪承担的重担,父母就须重新思量了。
吴小莉是一年级学生,在上幼儿园时,她就得每星期去游泳教室三次,除此之外,每星期还有一次学习电子琴,一次学绘画。小莉并不喜欢去学游泳,却不得不去,否则妈妈就会骂她。可是,最近每到上游泳课的时间,她就会开始呕吐,在学校上课的态度,似乎也失去了自信,甚至连做作业的速度也变得缓慢。老师发现了这个情形,便和母亲联络。母亲问小莉:“你是不是不想学游泳了?”小莉很高兴地回答:“嗯,我不想再去了!”可是母亲认为:已经学了这么久,放弃很可惜,坚持让小莉一定要练下去。
学才艺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孩子对该门艺术有兴趣、有天赋。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强加给他们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
父母们应走出家教误区,还孩子一片轻松、自由的天空。
要会说,还要会听(1)
——和孩子成功沟通的5个秘诀
沟通是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父母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和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可及时发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以正确的方法给予引导,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很有益的。
一次,妈妈接方小娟放学,有点去晚了,回家的路上,妈妈边走边问:“今天怎么不高兴啊?”方小娟回答:“不理你!”那一回,方小娟的妈妈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后来,好几次方小娟都对妈妈不理不睬的,“不告诉你”“不想说”成了口头语。还有一次,妈妈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女儿擦汗边关切地问:“女儿啊,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妈妈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妈妈担心极了,就这么一个女儿,以后可怎么办呀!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较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畅通时,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督促而主动地学习、上进。相反,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不管父母怎样教育,结果都是“恨铁不成钢”。许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有心结,也就是亲子之间的沟通有障碍,从而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
孩子的心里总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尽管父母也有小时候的经历,但是,不同的时代以及年龄的悬殊,使父母们很难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要想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就需要父母努力与孩子们沟通。
儿子的手指不小心在关门时被夹了一下,于是狠狠地踢了一脚门。在旁边织毛衣的奶奶看到了,马上心疼地抓过他的手指,放到嘴边吹,还打了那扇门两下:“都怪门,都怪门,奶奶帮你出气。”
妈妈对儿子如是说:“小男子汉,是你自己关门不小心呀,怎么能责怪门呢?”儿子很不服气,大声地说:“是门把我夹疼的。”妈妈心平气和地说:“门是不会动的,是你自己关门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指放进去了,才夹住的,怎么怪起门来?”
妈妈打开门,开始示范,“像妈妈一样,小心点,慢慢地关门就不会被夹住了。”儿子试了几下,笑了。妈妈接着说:“以后,做事情要当心,不能乱发脾气,好吗?”儿子红着脸点了点头。
与孩子沟通之前,父母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许多父母就是因为不知道沟通的目的,才认为沟通是无用的行为。实际上,和孩子沟通,目的是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激励孩子,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沟通就是一种教育方式。
沟通是一种亲子教育的方式。尊重和信任是沟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和完成。这一基础意味着沟通双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纳的。与孩子的沟通,实际上是两个生命的碰撞。父母与孩子的成功沟通,把握以下几个秘诀:
要会说,还要会听(2)
秘诀一:父母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学会倾听,这是沟通的第一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孩子向金立红诉说高兴的事,金立红会表示共鸣,例如孩子告诉金立红她在学校里得到了老师的表扬,金立红会称赞说:“噢,真棒,下次你会做得更好。”孩子向金立红诉说不高兴的事,金立红会让她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例如当孩子告诉金立红今天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了,还吃了亏,她非常气愤地说明天要怎样报复,金立红会让她对着沙包练一通拳击,然后说:“打人也会手痛的吧,明天你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吧。”当孩子向金立红诉说金立红不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金立红很忙的时候,也得耐着性子听,还得不时地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表示自己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金立红倾诉,而且提高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要告诉父母事情的时候,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在意的,我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秘诀二:父母要真诚地作出反应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还比内容更重要。
李艳芳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5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李艳芳帮忙。李艳芳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等会儿再做,体谅一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李艳芳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
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交谈的,我们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了,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了?对于孩子,父母要真诚地作出反应,而不是敷衍。
秘诀三: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孩子沟通,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是重要的前提。
小泳两岁时,妈妈就教她唱歌跳舞,现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了了,妈妈每周六、日仍然带着女儿辗转于各个培训班,她对女儿的要求很高,“说好的时间不能迟到”,“老师的作业一定要完成后才睡觉”……妈妈像一个停不下来的、精准的陀螺,这让女儿觉得生活好累,妈妈好可怕!
人与人之间进行顺畅的交流,首先要有轻松、融洽的氛围,要使人从交流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孩子与父母之间也不例外。和谐的沟通气氛永远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添加剂。
秘诀四: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
父母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
只要儿子做了好事,欧阳华表扬时都会用具体语言。儿子主动洗碗,欧阳华会说:“妈妈最喜欢你分担家务了”;他外出和欧阳华的男同事打招呼,欧阳华会说:“叔叔夸你讲礼貌,妈妈听了很开心呢”;他在医院给奶奶叫护士,欧阳华会说:“宝贝真懂事,都会关心照顾奶奶了”……当然,每当他做错了事,欧阳华的批评也很有针对性,再也不用一些笼统的词汇去否定孩子。慢慢地,在欧阳华的表扬中,儿子的性格变得很阳光,表现也越来越好了。
父母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地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秘诀五:多赞美孩子,少批评
也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