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边红灯那边绿灯——陈强教育陈佩斯的一些体会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是位“三八式”老战士。1952年,当他的大儿子出生时,他正在布达佩斯,便为大儿子取名布达;二儿出生后,便叫佩斯,这便是陈佩斯了。
小佩斯自幼爱思索,爱向父亲提“为什么”。虽然陈强都认真地一一回答,但也常常被佩斯难住。比如他问:“树上的果子熟了为什么掉在地上,不掉到天上?”陈强答:“因为有地心吸引力。”“那为什么天上的星星那么多,不掉下来?”对佩斯的追问,陈强只能说“那是太远太远了。”“太远有多远?”追问急了,陈强冒出来一句:“……傻小子,你问我,我问谁去?”
小佩斯的聪明是众口一词的,但他不爱读书。他的作业本上,布满了红叉,成绩单上也常挂红灯。陈强对此十分生气,真是恨铁不成钢呀!见了儿子成绩单上挂的红灯,他每每要给儿子几巴掌。他打儿子不是打手心,便是打屁股,但从不打脸蛋。这又引起小佩斯提问了:“爸,您生儿子的气,为什么不打嘴巴?”陈强说:“那不行,打伤了怎么吃饭、讲话?”小佩斯这才懂得老爸是疼爱他的。有次陈强又准备使用“巴掌功”训子,小佩斯忙递过一把尺子,说:“爸,您用这打吧,免得儿子疼,您的巴掌也疼。”陈强接过尺子,叹了口气说:“爸哪愿打你呀,爸是恨铁不成钢啊!”
有一次,陈强对小佩斯说:“孩子,你为啥不肯学习?”“爸,我只是书没念好,我学习挺用功呢!”“那你学个啥?!”小佩斯不慌不忙,将戏中自己喜爱的台词连同表演动作一齐搬了出来。他学《龙须沟》中的程疯子指责打过他的二流子时一段动作和台词:“把你的手伸出来……哦,原来你的手也是人手啊?!”都学得惟妙惟肖。佩斯问父亲:“爸,您说这是不是学习?”陈强感到,是他的遗传因子加上家里平时的潜移默化在佩斯身上起作用了,看来二小子是非学演戏不可了。这边读书红灯,那边学艺绿灯,那就引导他在学艺的道上前行吧。于是,陈强对儿子说:“爸不反对你学戏,但文化基础必须打好,看来你这孩子太笨,所以读不好书了。”“我笨?谁说的?”“我说的,你要是不笨,能让成绩单上红灯挡道吗?”父亲这番激将的话,反倒促使陈佩斯加紧文化学习了。
1973年,陈佩斯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陈强语重心点地对儿子说:“你小时候学戏,模仿这,模仿那,只是好玩,不算什么。现在不同了,是工作。以前你的观众只有爸、妈、哥二个人,今后上银幕,观众是几千万。你必须以狮子搏兔的灵巧劲,全力以赴,才对得起观众。”陈佩斯疑惑了:“爸,狮子是百兽之王,老虎都怕它三分,小小的兔子,一口一只,小菜一碟罢了!”陈强说:“你错了!一来兔子非常灵活,二来由小见大。你今后即使演龙套,也要有狮子搏兔全力以赴的劲头,不掉以轻心,才能把戏演活演好……导演说戏,只是引导一下,关键靠的是自己,要把自己化进去。”
陈佩斯对父亲的指点,心领神会,果然把戏演得出神人化。他在电视上表演的小品《吃面条》,其所以能引人捧腹,就在于他把自己掌握的生活细节,恰到好处地加以艺术夸张,因而产生了很强的喜剧效果。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学记》
孩子的怪问题蕴藏着宝贵的探索精神——牛顿的母亲会回答儿子的问题
“咳,这么一个小不点儿,我简直可以把他塞进一只杯子里去!”接生婆摆动着满身血污的小生命惊讶地嚷着。他就是后来成为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的牛顿。
牛顿(1642…1727)小时候,总喜欢提一些千百奇怪的问题,母亲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回答。她想:世界上大凡有所作为和有成就的这个“家”、那个“家”,小时候都是些好提问题的孩子。哥白尼不是问过他父亲“我看得见月亮,月亮看得见我吗?”后来,他不是成了伟大的天文学家了吗!
有一次,牛顿问母亲:“风车为什么会转?”
母亲回答:“那是风的力量推动着它转。”
牛顿又问:“风是哪里来的?”
母亲告诉他:“你看,水不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吗?空气也是这样。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空气一流通,那就是风了。”
后来,牛顿在学校里做的第一件劳作,就是带有独创性的风车。这虽然让同学们讥笑了好一阵子,母亲却鼓励他,支持他探索事物底蕴的创造精神。
牛顿对科学越来越有兴趣了。一天,他拿着一个小东西跑到外祖母面前:“姥姥,你看这个,这是太阳钟。”姥姥一看,原来牛顿手上捧着一块木板,中间钉着钉子,钉子的四周画着一条条放射线条。外祖母明白了:在太阳的照耀下,钉子的影子停在哪条线上,就可以看出时间了。外祖母惊奇地问:“这是谁教你的呀?”“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牛顿笑嘻嘻地回答。后来,他的科学小品经常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好评。人们问他母亲:“你是怎样帮助和教育孩子的?”母亲回答说:“孩子层出不尽的怪问题,蕴藏着他极其宝贵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我们做父母的,只能做助燃剂,不能当水龙头。对孩子的问题,一要耐心回答,二要力求正确回答。这样,孩子才能不断进步。”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爱先维修
必须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爱的果木一样。
——斯大林
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家庭教导技术的应有的外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骂、央告、恳求。
——马卡连柯
只有人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是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
——康德
孩子具有想像力,可能是一种才能——老达尔文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
世界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期和其他孩子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天才”的灵感。但从7岁开始,他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他还爱好在家里自己做化学实验。为此,他曾经受到过他就读的施鲁斯伯里学校校长巴特勒博士的训斥。这是一所进行古典教育的学校,巴特勒博士警告他:“如果还玩这些与学习不相干的玩艺儿,就要把你从学校里赶走!”
可是,达尔文的父亲老达尔文却非常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做化学实验。
达尔文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在家里一直支持和引导他的是他的父亲老达尔文和他的舅父韦奇伍德。
10岁那年,父亲允许小达尔文同一位教师和一些同学到威尔士的海岸去度过三周的假期。他在那里观察和采集了许多海生动植物的标本。
小达尔文爱好幻想。一次,他在众人面前宣称,他搜集的几块化石是价值连城的奇珍,说有一块硬币是罗马造的。人们认为他养成了一种最不好的习惯——说谎,而他的父亲却不想制止他。老达尔文说:“这说明这个孩子富有想像力,这很可能是一种才能,有一天他可能会把这种才能用到正事上去。”
达尔文的舅舅韦奇伍德则鼓励达尔文把观察到的一切详细记录下来。达尔文对每一个标本都做了一些简单的记录,有时还画上一些插图。舅舅的要求却更高,他对达尔文说:“把你自己当做一个画家,但是要使用文字而不是用画笔与颜色。当你描述一种花、一种蝴蝶甚至一种苔藓的时候,你必须使别人能够根据你的描述立刻辨认出这种东西来。”
为了使他写的东西更流畅,老达尔文帮助他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和诗,读了司格特的小说和拜伦、柯勒律治、雪莱、华滋的诗歌。然而,他最喜欢的是弥尔顿的十四行诗。精彩的句子,他竟能倒背如流。
在父亲和舅舅的关怀帮助下,达尔文从小养成了搜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并富有幻想,学会了做严格科学的记录,也学会了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这一切,正是他在日后作出成就所必需的东西。
游戏犹如打开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知识通过这扇窗子进入孩子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
——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郭沫若
会回答“为什么”的妈妈——爱迪生的母亲教子有方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正式登记的就有1300件以上,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等,都是他的专利。
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却未曾接受正规教育,没有进过高等学府,上小学也只有三个月。他的“学生”时期是在家里度过的。
爱迪生的父亲叫山墨尔,是一个文化不高的木工。母亲名叫南希,当过小学教师,颇有教育孩子的经验。爱迪生从小就喜欢观察周围事物,凡事他都要问个为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问得张口结舌,只好拍拍儿子的脑瓜说:“去,问你妈去。”妈妈南希懂得孩子的心理,总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满意的答复,并启发他再想、再问,不嫌麻烦。
爱迪生5岁的时候,他问妈妈:“鸡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干嘛?”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眯眯地告诉儿子:“这是鸡妈妈在孵小鸡。那些蛋在屁股底下暖暖和和的,小鸡就会出来的。你看见的那些绒球似的小鸡娃娃,都是鸡妈妈这样暖和出来的。”爱迪生听着若有所思地问:“是不是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鸡就会出来呢?”“是的,孩子,是这么回事。”妈妈点头回答。
当天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到处找,结果,爱迪生在邻居的库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些鸡蛋,他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孵小鸡哩!
南希没有因此责怪和取笑儿子。
爱迪生7岁开始上学。上学后,在学习上他总爱提一些问题。一次上算术课,讲到2加2等于4时,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等于4呀?”老师回答不上来,以为他是个调皮鬼,存心捣乱,骂他:“糊涂虫!”
当过教师的南希认为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强烈的表现,只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她认为学校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是错误的。一气之下,她让儿子休学回家,自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
春天,树木抽出嫩芽,娘儿俩坐在屋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的夜晚,一面乘凉,母亲一面给儿子讲罗马帝国的盛衰,讲英国的历史演变;人秋后,河蛙咕儿孤儿乱叫时,母亲又教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古典文学作品;冬天,西北风打着呼哨儿,母子二人在屋里烤火,在化学和物理上用心思。
南希看到爱迪生特别喜爱物理、化学,又买了本《派克科学读书》给他。这是当时的一本著名著作,里面讲了许多物理和化学实验,有简单扼要的说明和详细的插图。爱迪生学习起来很起劲,凡是能做的实验,都要自己亲手做一做,做不成就不罢休。有一回,他看了气球飞升原理,就让小朋友奥池喝了一包“沸腾散”,心想沸腾就会冒气,有了气人就会升起来。可是奥池喝了,肚子疼得险些出了事故。南希知道后,马上送奥池到医院抢救,并向其父母赔不是。事后她帮助儿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没有责怪儿子。还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试验5;起火灾,差点闯下大祸,引起南希的忧虑。但她并不因此阻止孩子再做试验,而是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腾出来让给了儿子。
工夫不负慈母心。爱迪生在母亲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下,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终于搞出了许多惊人的发明,成为发明家。
当孩子开始问有答案的问题时,你便知道他们长大了。
——约翰·P·普隆姆
爱迪生幼年的故事,给了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学要从小孩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爱护才能保全。
——陶行知
培养独立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但是,这种独立能力的基础要在幼儿时期奠定。
——井深大
如果母亲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深厚的感情去“培养”,是绝对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好孩子的。
——井深大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从毛头小伙到一代名相——耐人寻味的丘吉尔的学生生活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这个在世界现代史上留下深深足迹的人,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他那具有象征胜利的“V”字型手势,曾风靡全球。他坦诚、直率,甚至有时不免显得天真。他乐于穿高级华丽的衣着,也喜欢精美丰腴的饮食,即使在他行将就木、长辞人世时,他也没有忘记要斟一杯白兰地,一饮而尽。
丘吉尔出生在英国一个贵族家庭。幼年时,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他不做坏事。他经常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自己充当小头头,向其他人发号施令。有时向小伙伴们讲述自己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官场上的大人们都说丘吉尔是个有个性的孩子,将来或许有些作为。他的父母看到丘吉尔的所作所为,并不担心什么,因为他从不损坏别人和自己的东西。
上学的丘吉尔,学习成绩出乎意料的差。他不耐心来啃那些枯燥的拉丁语和自然科学的公式、定理,但他在学习本民族语言方面却有着特殊的兴趣,并表现了出众的能力。在历史和哲学方面,他学得饶有兴趣。后来,他以勉强及格的平均成绩挤进了哈罗公学(专门培养英国贵族和有钱人家于弟的学校)。以后,依然故我。因此,被列为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好在哈罗公学强调英语写作,这才勉强允许他把本校的课程学完。
丘吉尔的学习成绩差,曾引起学校老师的多次警告。而他的父母认为,丘吉尔的智力是优良的,英语写作和演讲也非同一般,分数不说明什么,假如专业与他的特长相符,兴许会好起来的。他的父母丢掉贵族家庭的包袱,送他进了桑赫斯特军校,当了一名骑兵士官生。桑赫斯特军校是一所极普通的士官学校,有身份人的孩子一般是不会到这所学校的。正是在这个上流社会子弟们瞧不起的地方,丘吉尔如鱼得水。军校毕业时,丘吉尔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毕业后,丘吉尔以一家报社记者的身份前去遥远的古巴,采访和报道当地叛军与殖民地当局之间的游击战争。不久回国,又被派往印度服役。他善于支配时间,善于自学。在这期间,母亲从英国寄去一部年鉴。这部年鉴收录了有关英国政治及世界情况的丰富材料。丘吉尔每天都津津有味地研读,并认真记笔记,从中掌握了大量有用知识。特别是对那些重要的议会辩论文章,他不但反复揣摩玩味,还把自己对有关问题的分析、评论与议会讲演人的观点对比,有意锻炼自己的雄辩能力。
在印度服役期间,他写了一本有浪漫情调的小说,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三个月后,他又出版了一本有他自己冒险史的描写南北战事的畅销书。几本书的连续问世,使他名声勃起,一时成了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1899年,丘吉尔从印度退役回国,开始投身于他向往已久的政治生活。他竞选成功,在下议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