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个优等生-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5节:质量互变法
美国某小镇上有一位老奶奶,她曾是一位优秀的园丁。
一天,老人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金盏花。
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的,就是棕色的。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
她对她的儿女们讲了,遭到一致反对。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桔黄的。老奶奶在它们中间挑选了一朵颜色稍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种子,第二年把它们栽种下去。然后,再从花朵中挑选颜色最浅淡的种子栽种……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一直坚持着。
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看到一朵金盏花,开得奇特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也不是像白色,是如银如雪的纯白。
她把一百粒种子寄给了那家二十年前悬赏的机构。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因为人们要用那些种子验证。终于,园艺所长打来电话给老奶奶奶说:我们看到了你的花,它是雪白的。老奶奶又问:你们是否还需要黑色的金盏花?
这个故事非常清楚地告诉了人们质量互变的思维方法。老奶奶用二十年的时间来进行选择、种植、收获,再选择、再种植、再收获,终于从金色的花培植出了纯白的金盏花。
4。换位法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秘密报告,揭露、批判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人民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相信和器重的人,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你当时干什么去了?你有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上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作出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无法隐瞒这个条子,这样会使他失去威信,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已盯着他手里的那张纸条,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思索了片刻,拿起条子,通过扩音器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道:“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马上从座位上起来,走上台。”
第26节:转化法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都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子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请写纸条的人站出来。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
……
10。转化法
多年前,英国首都伦敦地下铁道的站台入口处安装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动活动楼梯。这本来是极好的事情,又省时又省力。可是出乎设计安装者的意料,人们对这件发明的态度异常保守。电动楼梯开动之后,乘客和爱看热闹的人在入口处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个个流露出惊奇和不信任的神情,只有几个胆量大的人上去试了一试。虽然试乘的客人都安然无恙地到达了顶点,一向以谨慎稳健著称的伦敦人依然对电动楼梯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谁也不肯贸然启足。
一连数日,尽管电动楼梯始终开个不停,搭乘者却寥寥无几。最后还是管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才很快摆脱了困境。
你知道他们采用的什么办法吗?
原来,他们想的办法是雇用一位装着木制假腿的残疾人,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停地乘电动楼梯上下。在残疾人一天的现身说法和表演下,大家想,一条腿的人都安然无恙,我们还担心什么呢?于是人们纷纷踏上活动的梯级,楼梯上挤满了乘客。
11。渗透法
宋真宗年间,皇宫里着了把大火,烧毁了几座宫殿。皇帝让丁渭组织修复工作,并责令他尽快完成。
丁渭想,盖房子修宫殿需要很多泥土和砖瓦木料,这些东西要从外地运来,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得想个好主意。丁渭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个好主意:他命工匠在皇宫前面的大道上挖土,然后将土运到皇宫里面,这样修复宫殿的泥土就够用了,同时原来的大道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深沟。他又命人把深沟与城外的汴水沟通,使汴水流入沟中,这样运送木料、砖瓦的船只,就可以通过这条人工河直接驶到皇宫的大门口,从门口再运到工地就省力多了,修复皇宫的工程进展很快,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很多。修复工程完成以后,剩下了许多烧焦的碎砖瓦、垃圾和废土,丁渭让人把它们填入沟中,使深沟又成为原来的大道。
第27节: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1。对照推理法
三国时期,蜀国因天旱缺水,于是刘备下令禁止酿酒,如发现再有酿酒的人,就要判他有罪。后来,官府在有的百姓家搜到一些酿酒工具,朝中有人坚持要把他们和酿酒的人同样治罪,昭德将军简雍很不赞同。有一天,他和先主刘备出外游玩,看到一男一女在路上行走,忽然对刘备说:“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刘备十分惊奇地问简雍:“卿何以知之?”简雍说:“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刘备听后,哈哈大笑。于是,宣布那些只有酿酒工具而无酿酒行为的人无罪。
简雍的话虽然十分不雅,但他意在说明的道理却是对的。定罪量刑,只能以事实为根据,而不能以人有某些犯罪的条件就认定其有罪。国家的法律法令事关大局,错误的法律令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简雍用逻辑上的类比方法把这一道理说行极其透彻,又极其浅显,因而使刘备不能不采纳。
2。比较推理法
从前有个卖油郎,娶了个会过日子的好媳妇,她每天把丈夫卖的油偷偷地舀一勺装进罐子里。到了年底,丈夫愁着没钱还账,更无钱过年。他媳妇就把一罐子油拿出来说:“这是我积攒下来的,拿去卖了还账吧,剩下的钱再买些过年用的东西。”卖油郎可乐坏了。
这件事被一个卖皇历的人知道了,他回家就向自己的妻子夸卖油郎的媳妇。他老婆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哼,那有啥稀奇!”以后她每天也偷偷地藏起一本皇历。到了年底,丈夫愁着还不了债,她就把一大摞皇历拿出来,让丈夫卖了还债。她丈夫看着这一堆老皇历,哭笑不得。
卖皇历的人的妻子犯的就是“机械类比”的错误,油和皇历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东西,而她却一定要把它们进行比较,那必然得出荒唐的结论来。
3。个别上升到一般法
凡是参观过乾陵的人都知道,在气势磅礴的乾陵中,至今还立有一块武则天的“无字碑”。武则天生前曾经很热衷于给自己歌功颂德,并曾在端门外铸造天枢,以记述和炫耀自己的功业。可是为什么死后会只树碑而不立传呢?于是这块无字碑引起了众多后人和研究者的好奇,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但只有后来的一种看法为大多数人认可。
魏明孔认为,“无字碑”是对清高者的美誉,这是唐代的一种风尚。他是这样来证明他的说法的:据《北梦琐言》称,唐代士大夫崇尚清介,如身为礼部尚书的赵崇,标质堂堂,不为文章,号曰“无字碑”。唐代著名诗人、诗评家司空图在《诗品》中强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成了唐代及其以后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28节:求解法
由此可知,在唐代人们崇尚清介,世人重“无字碑”之号,所以武则天以此自喻,立了“无字碑”。这恰恰正是武则天称颂自己的方式之一。
通过魏明孔猜测“无字碑”的这个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他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路。
4。求解法
一只鸟从教室敞开的窗户飞了进来,找不到出去的路了。这时,教室里的老师和学生们一同把这只鸟向敞开的窗口方向驱赶,但是没有成功。然后,他们决定抓住这只鸟,好把它拿到教室外面放飞,但是他们也没人抓住这只鸟。最后,老师建议大家静下心来,争取想一个好主意能让这只可怜的小鸟返回到外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马上想起鸟类的趋光的特性,于是他们把教室的窗户都关紧,拉上窗帘,只有一个窗户例外。然后,他们把教室里的灯也全部熄灭,独独打开那一面的窗户。这样,在这个黑暗的教室里,受到那束透过窗户的光线的指引,这只小鸟飞了出去。
5。假设决断法
日本的第一个南极越冬探险队,在拟定去南极作首次越冬考察活动的计划时,被如何携带燃油的问题难住了。要在冰天雪地里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燃料是个重要问题,没有燃料,探险队无法生存。怎样才能保证燃油源源不断地从大本营输送到探险队驻地呢?如果采用传统的桶装办法,那就必须经常动用直升飞机,或者用雪撬运送,这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十分危险,遇到坏天气就会中断。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队长主持下,探险队召开了会议。会议开始时,讨论并不热烈,后来有人随口说了个笑话,说是能像自来水一样用管子输油就好了。这句话启发了大家。大家认为用管道运输油料是个好办法,但是如何来连接管道呢?用普通的工程办法,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是行不通的。这时,又有人提出:用布带沾湿冰冻后,仿照玻璃钢管连接法,油不会从连接处渗漏出来。这个建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队长就进一步引导大家分析讨论,最后研究出了一种办法,创造了用冰冻布带连接的输油管线,保证了探险活动的成功。
6。推及个别法
有甲乙两人为了管旱烟袋争吵不休,彼此都不相让。甲说:“这烟袋是我的,我花了重金购买的,是我心爱之物。”乙说:“这管烟袋是我父亲留下来的,我们已经用了二十多年了。”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拉拉扯扯到了县衙门。
第29节:求证法
县令听了两人的争辩后,就说:“这烟袋确实不错,制作精细,取材黄藤。根据你们所说,都无证据,老爷我断给你们谁都不公平。现在本县出十五两纹银买下。你们都心爱这管烟袋,今天本县就破例让你们在堂上各抽三袋烟,抽完以后你们各取一半银子回去。”
在抽烟的时候,甲吹不出烟灰就连续地在地上敲击,要把烟灰敲出来。乙吸烟吹不出烟灰,用一根小竹片挑出烟灰。
等他们二人把三袋烟吸完时,县官把惊堂木一拍,大声说:“你们谁是烟袋的主人,谁想假冒顶替,我都知道了,还不从实招来!”
两人你看我,我看你,不是不肯招。后来,县官指着甲说,“你就是冒名顶替的,为何不招?照你这样在地上敲击,这烟袋早就敲坏了!”
说得甲只好低头认罪。
在这个故事里,一般性的原理就是黄藤材料的烟袋是不可能经历长时间的敲击的,推及到个人,那么不管是谁,都不能长时间对它进行敲击。县官从他们二人吸烟的惯性动作来看,很显然如果甲是烟袋的主人,那么这个烟袋早就已经毁坏了,所以甲是冒名顶替的。
……
14。求证法
人的头颅,一旦离开了躯体,瞬间内,到底有没有知觉呢?法国有位医生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头颅掉地后在瞬间仍然有知觉。那么他是怎么来证明的呢?这可不像其它的实验那样可以通过仪器找到答案。
这个医生是这样来证明的,他先在死囚中找到一个身体素质好、气质刚烈的江洋大盗,答应他如果积极配合实验,医生愿付一笔可观的酬金以赡养他的母亲。实验的设计是,当强盗的头颅一掉下来,医生马上跑过去拾起他的头颅,呼唤他的名字,如果头颅有知觉,听到呼唤声,眼睛就睁开来瞧一瞧。
行刑的时候到了,当头颅滚下来,医生立即把头颅捧起,面对自己,大声呼唤其姓名,只见紧闭着的眼睛慢慢地睁开,朝他看了一下,然后又合拢。接着再喊时,眼睛却再也没睁开。这就说明,当头颅离开躯体后,虽然心脏已经不能供应脑细胞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而脑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并不是一下子全部死亡。
15。连环类推法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命工匠为他琢一双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箕子感叹道:“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雕的杯。有了这些珍贵的器皿肯定不能吃粗豆做的饭和野菜汤,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再愿住茅草陋室,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必要去征收远方各国的奇珍异宝。从象牙筷子开端,我看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真禁不住为他担心。”
第30节: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为他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和以白玉为门的琼室,搜罗狗马珍宝,奇禽怪兽充塞其间。同时在鹿台旁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为戏,而纣王狂笑着观看取乐。
慢慢地,全国百姓纷纷起来造反,连士兵也倒戈反击。最后,纣王死在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1。变通法
它是从思维的一个方向通到另一个方向。变通过程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有两个园丁在菜园里干活。园丁甲看见白菜叶上生了虫,便把虫捉了踩死;园丁乙看见了,就埋怨他不该踩死虫。于是,两个园丁便吵了起来。
这时,主人带着管家走了过来,责问他俩为什么吵架。
园丁甲说:“主人,我看到虫子在吃白菜,就把虫子捉了踩死。我觉得,不踩死虫子,怎么能保护白菜呢?”
主人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园丁乙说:“主人,虫子也是一条生命,它不吃白菜怎么能活下去呢?而园丁甲却把虫子捉了踩死;我要不阻止他,怎么能保护虫子的生命呢?”
主人也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站在一旁的管家有些迷惑不解。他悄声问:“主人,根据逻辑学上的道理,要是两种观点发生矛盾的话,其中必有一错,而不可能都是对的。”
主人又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这个菜园的主人就具有思维的发散性,认识到第一种观点是从保护白菜的角度看问题;第二种观点是从保护生命的角度看问题;第三种观点是从保持逻辑的一致性角度看问题。
2。多重感官法
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胡佛,为人心计颇多,很少有人能瞒骗过他。但是有一回他手下的一个特工却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联邦调查局的所有特工都要严格控制体重,那些过于肥胖的人知道,一旦胡佛发现他们大腹便便,肯定轻饶不了他们。有一次,一位特工被提拔为迈阿密地区特警队负责人,胡佛安排好了要接见他,但是这位仁兄发福得厉害。怎么才能过这一关呢?他到街上买了一套衣服,号码比他平时穿的要大许多,这样给人的假象就是他已经减下很多体重了。
他穿上这身衣服去见胡佛,一见面就感谢胡佛提出了控制体重的要求,说这简直就是救了他的命,胡佛听了以后还连连对他夸奖。
第31节:材料发散法
3。材料发散法
是以某个物品为“材料”,以其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多种用途。1983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