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世俗称曹操为奸雄,对刘备的称呼也是很贴切。
周瑜等人都说他是枭雄。
何为枭雄呢?
我特意查阅了一下,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骁悍雄杰之人;犹言雄长;魁首;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
顺便还看到了有关枭的定义:一种凶猛的鸟,引申为勇猛难制服。
所以,周瑜等人说刘备乃世之枭雄,并非是贬义词,我们可以理解为褒奖:难以被制服的英雄。
当然了,在展现这一世人定义的坚韧的性格的时候,作为一个合格的枭雄,有所成就的枭雄,一定会有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
刘备用他的一生在诠释着枭雄的上述定义。
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不能被战胜,刘备的前半生完全可以说是百战百败,为了生存,为了还有机会反败为胜,为了还可以享用这个花花世界,刘备无数次的屈服于他人的膝下。
他在老同学公孙瓒的手下当过一个小小的县令,他也曾成为陶谦的救世主,又因为吕布的捣乱重新变得一无所有,但是,他却可以和吕布相安无事的处上一段时间,真的是不可思议,再度被吕布欺负的一无所有之后,刘备又投奔到了曾经的敌人曹操手下,而后从曹操那里独立出来,在徐州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拉起一支反政府军,行动失败之后,带着亲信成了北方霸主之一的袁绍的座上宾,曹操还是没有弄死他。
而当袁绍在曹操的铁骑之下灰飞烟灭的时候,刘备早就高瞻远瞩的南下,来到了远房亲戚刘表那里。
在这里收获了一生的忠臣和幸运星诸葛亮之后,曹操嗅着他的味道也追逐到了这里,这是距离驯服刘备最近的一次,5000虎豹骑俘获了刘备的女儿,差点俘获了刘禅,但是,刘备,再一次脚底抹油溜了。
随着赤壁一战的投机成功,这位忍辱负重半生的枭雄终于迎来了曙光和生机,逃亡和颠沛流离不再是他的主旋律了,他也开始享受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的幸福生活。
这里画上一个记号,我们称之为刘备命运的“V”形反转,短暂的拥有徐州瞬间是他滑向低谷的开始,之后开始了一路溃败史,吕布、袁术、袁绍、曹操等人都在他身上尝到了胜利的*和统治欲。
长坂坡的惨败让刘备彻底的跌进了谷底。
但是,他再度大难不死,揪住了孙权这个救命稻草,打败曹操,捡到了一些军资辎重,哗啦到了江南四郡。
有钱啦有钱啦!
这一年刘备48岁,从24岁弄潮开始,无数次的被拍到沙滩上,呛水无数次后终于跻身富豪行列。
没有运气的眷顾,所谓的运气只不过是靠着他永不言败的精神死撑着大难不死而已。
他没有曹操有才华,没有袁绍长得帅,没有袁术有钱,没有公孙瓒和吕布能打,没有孙策年轻,他谁都比不上,挨个给这帮人当三孙子,甚至还要在官渡大战中给袁绍当炮灰,跑到了荆州之后既要给刘表当孙子还要当炮灰,最后还要被人家穿小鞋排挤,连个新野县令当得都不舒服。
但是,这帮人,除了曹操以外都挂掉了,垫底的刘备还活着,他坚信,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有翻盘的机会,哪怕是只有1%的机会也要坚持下去。
于是才有了上升期——江南四郡→益州→汉中,最后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进位汉中王那一年刘备59岁,又奋斗了10年。
为了一件事百折不回的奋斗了35年,不管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应该佩服一下吧?枭雄这个称号,绝对配得上。
如果以曹操赤壁之前作为事业巅峰的话,那么他在53岁的时候就达到了刘备59岁的成就,如果以孙权称帝作为事业的巅峰的话,那么他在48岁的时候就达到了刘备的成就。
但是,曹操在巅峰位置上停留了20年(虽然中间有所起伏,甚至略微下滑),孙权则做了24年的皇帝。
最辛苦的刘备呢?只当了1年的汉中王,3年的皇帝。
而且,3年的皇帝生涯,第1年是在愤怒和军备竞赛中度过,第2年是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度过的,第3年是在病榻上,在屈辱中度过的。
死亡,对于这个鞍马劳顿,奔波一生,现如今已经63岁的刘备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
38—08:缅怀,一代枭雄(2)
刘备的倒V人生是从关羽的败亡开始的,但是,那也只是导致了他一统天下的梦想就此破碎而已,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向孙权学习,只是想割据一方做一个土霸王的话,再当上个20年的皇帝还是没有问题的(在这里我们假设刘备可以活到80岁再寿终正寝),至于自己的后人可以当几年,至于能不能一统天下则不是自己关心的问题了,爱咋咋地吧,自己累了一辈子,该享享清福了。
刘备这么做绝对不会招来太多的非议,毕竟,我们对一个60岁的老人还可以有什么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吗?
但是,刘备不甘心,不甘心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就此画上一个句号,那样的话,他宁肯现在就死去。
至尊宝座带来的奢华物质和女人的芳香对于刘备来说不过是一个赠送品而已,说句不好听的,即便是刘备老当益壮,金枪不倒,胃也换成了不锈钢的,但是,他又可以享用几年呢?
他奋斗到这个位置上不是为了过上吃喝不愁,并且很上档次的猪猡一样的生活,他追求的是把握成功和权力的*以及为之奋斗的过程。
上朝、下朝、批示公文,和妃子们happy一下,有事没事举办个party,和大臣们乐呵一下(比如孙权经常举办酒会,带头喝的酩酊大醉,还很没有酒德的撒酒疯),偶尔下去搞搞社会调查,为后人拍个微服私访什么的制造点噱头,摒弃前嫌,隔三差五的和孙权会晤一下,如果有人打来了就摆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最后熬到无疾而终,乐呵呵的向上帝汇报成果?
打死刘备也不想就此过上这种生活,也许他宁肯死在长坂坡(这有点夸张了,好死不如赖活着嘛),所以,他一定要打这一仗,为自己的梦想,为了不把包袱甩给后人。
但是,居然迎来了如此的惨败,成就了书生大将陆逊的千古美名,并且就此在低谷中死去则是他没有想到的,就连诸葛大神也没有想到,咋地也可以全身而退,不用全军覆没吧?
因为刘备尴尬的军事记录,所以,因为这最后一败被钉死在耻辱柱上,成为军事窝囊废并且不自量力的典型,他要被孙权嘲笑,要被同样不懂行的曹丕嘲笑,连带着,东征的伟大意义,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也一并被丢进了历史垃圾堆中无法翻身。
中国人讲究中庸,中庸,本来是一个褒义词,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找到一个人生的黄金分割点,但是,很难做到,而国人又喜欢为全社会设置一个很高的标准。
结果,中庸成了平庸的代名词。
很多人,明明是无所作为,什么成绩都没有,但是,却因为没有犯过什么错误而沾沾自喜,于是,所有人都在追求不犯错误,做到“中庸”。
而刘备的失败,成了一个反面教材。
国人还信奉成王败寇和所谓的历史客观规律,只要他失败了,那么就要围绕着这个失败的结果去量身定做他失败的原因,总结过来的就成了所谓的历史客观规律。
其实官渡中袁绍的失败,赤壁中曹操的失败还有夷陵中刘备的失败,都有着一定的偶然因素,不错,这些人本身就存在着致命的短板,但是,也不是一点优势也没有,致命的短板决定了他们在漫长的争霸中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中途落马,这有点像联赛冠军的争夺,比的是马拉松的耐力,而一场决定两大势力或者几大势力的命运和走向的大战,他的结果充满了偶然因素,如同杯赛一样,一场定胜负即可。
刘备输掉了一场杯赛,进而导致阵容和心理的崩溃,连联赛也输掉了,我的偶像球队国际米兰在曼奇尼时代不是没有这么干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类型的失败就否决刘备的努力吧?
何况单就比赛本身而言,刘备做的已经是很不错了,比他以往每次做的都好,不管是全聚德操控,挑衅战术的合理使用,防御工事的打造,都是接近于完美的,看看韩当等人的反应就知道,如果不是陆逊力排众议,他们差点绷不住了,进入刘备的比赛节奏。
再看看陆逊的策略,等待固守,当缩头乌龟。
首先,当时内部关系梳理不畅,几位老牌将领倚老卖老,不听他指挥,陆逊要的是一击毙命,做不多令行禁止的话就会全盘崩溃,所以,他想把决战提前也不行;
其次,等了半年多才出击也证明了刘备本身做的很好,让他无处下嘴,难道还不能证明刘备本身工事的优越吗?难道还能说刘备乃是垃圾中的*吗?
我们可以说他不是很出色,比不上曹操,但是不能说他垃圾,至少,我们没有资格在没有仔细分析一下他输球的原因就说他垃圾。
这,就像我们不能因为玩了几场FM之后就自觉可以把一干大牌教练比了下去,虽然说那些大牌教练们闲暇之余也玩FM,可是,人家可不是因为FM玩的好就当上了教头,而且是名教头的。
国人还信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信条,所以,刘备放弃水军的协防这一举动就成了鄙视陆逊,骄傲自大的证明。
但是刘备放弃两线协防,让水军上岸不是因为他看不起陆逊啊,不然也不会把工事修建的那么完美,首先,这支水军力量不足(蜀汉水军精锐已经被关羽败光了),真要和东吴军队开打必败无疑,其次,他打死也不会想到陆逊玩了登陆计划,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玩过。
所以,对于夷陵一战刘备的惨败,可以夸赞陆逊,但是,夸奖是不能建立在鄙视刘备的基础之上,就像两个高手之间的博弈,输的人无损他的伟大。
刘备是一个善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人,只是可惜,大限已到,这一次即便总结了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如果他还年轻10岁呢?
53的刘备指定比63的刘备抗击打能力强吧?(不管是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方面)。 。。
38—09:缅怀,一代枭雄(3)
最后,再来说说刘备这个人吧,我是说剥去了他那皇帝的光环,仁义的外衣之后的那个纯粹的人,尤其是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那个男人。
这样的刘备很难让人喜欢,至少在我看来,他甚至难免有点令人讨厌。
所有的恶劣印象几乎都是在那次长坂坡的溃败时候留下来的,不管在罗贯中笔下的刘备面对尸横遍野的百姓尸体流下了多少泪水,也不管这些泪水中有多少是鳄鱼的成分,都无法扭转这样一个事实——这厮跑起来什么都不管不顾,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以理解,以后再找嘛,但是,连襁褓中的儿子都不要了未免有点离奇。
再惊慌失措也不至于如此吧?
在那一刻,刘备曾经靠着《三国演义》的渲染而在我心目中形成的高大形象轰然倒塌,这不是有多少人陪他睡觉(我是说张飞这样的,而不是女人,不是异性范畴)可以修补回来的,因为偶的评判标准是首先做一个合格的男人,然后再看他的事业成功与否,否则的话就是有异性没人性。
床第之上与小甘的缠绵(甘夫人死的时候不过20出头,绝对够得上是小甘这样的昵称)在刀光剑影的考验下顿时灰飞烟灭,形同陌路,这一点,刘备和他的老祖刘邦实在是异曲同工。
这种事不是实实在在的英雄可以干出来的。
另一件令我鄙视的事情就是他对小糜的态度,怎么说也是明媒正娶,怎么说也是带着丰厚的嫁妆过来,相当程度的扭转了刘备的危机,就算你对她没有任何感情,但是,总要爱屋及乌,看着那份嫁妆的份上对他好点吧?
什么都没有。
对小甘是有性有爱,对小糜则是撑死了有性无爱,即便是给这帮早逝的女人们封谥号的时候,也没有小糜的事,提都不提。
怎么说人家也是烈士啊,还为了保护你的孩子——而且,那个孩子还不是他亲生的。
很难理解刘备对小糜的态度,按理来说他对糜家人不错啊,糜芳就算有点被冷处理,可是放在荆州军区,那也是位列三甲啊,糜芳出事了,糜竺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可是,刘备也没想着把火撒到他的身上。
至于糜竺一直担任虚职,完全是他能力的问题,很难参与到国策的制定当中去,给他高官厚禄,好吃好喝的供着——至少,当初的政治投资收回了成本,还小赚一笔,背井离乡倒也是不虚此行。
所以,刘备对小糜的态度可以称之为历史谜案,但是,不管真相如何,本来好感度就是为0了,现在更是向负数方向滑翔。
在我心目中扳回正数则是刘备临死的时候对以下两件事的处理:
第一个是前面讲到的对黄权家属的处理,司法部门主动提出立案侦查,以叛国罪对其家属进行惩治,但是,被刘备法外开恩,刀下留人。
如果刘备迁怒一下,拉几个垫背的以图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或者篡改一下历史教科书,教唆后人说自己的失败就是因为黄权的反水导致腹背受敌最后全线溃败的话,那么作为后人的我们无话可说,做得那么绝让黄权永背历史骂名也许有些过分了,还很无耻,但是,整治他的家属完全是有法可依。
不过刘备并没有这么做,肯定了黄权的成绩,敢于公告社会战败的责任在我,和黄权无关,而且如果不是我,黄权完全不用这样——如果今天的一些上市公司可以如此磊落,那就是股民之幸了。
而且,看看黄崇日后的升迁之路,完全是按照帝国烈士遗骨的待遇来的,这要放在建国后?想都不敢想,很多抗美援朝时期不幸被俘的将士不都是倒霉了吗?家人倒霉,如果他们不是被押送至台湾“改造”而是遣返回来的话将会遭遇重重审查和责难,永世不得翻身,和这样的境地比一比,黄崇是不是很幸运?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蜀汉帝国的牙门将刘林、议督军孟兴的身上,黄崇战死沙场,这两位有幸活到了三国统一,搬到了中原过着安定的生活。
什么?不认识他们,那你一定认识他们的父亲——刘林是刘封的儿子,孟兴是孟达的儿子。
让我们表扬一下这位老人的行为吧:人性化带兵——这样的光环套上去不是很过分吧?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事情就是他写给刘禅的遗嘱,有关读书的章节部分——一个最讨厌看书的人临死的时候特意叮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多看书是不是挺可爱的呢?没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整日里把“我是文盲我怕谁”挂在嘴边沾沾自喜才是最可怕的。
刘备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比不过曹操,连个打油诗什么的都没有留下来,可是,还是蛮可爱的。
就这样两件事,完全可以给刘备的人格考核打个良好吧?
零零碎碎,唠唠叨叨,用了几千字缅怀了一下刘备这位乱世枭雄,很不成系统,但是,相比于一开始写的时候一直对他冷嘲热讽的态度,我算是对他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了。
人是会变的。
本书断断续续写了快两年,不停的思考中自然会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何况人家临死的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