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君权神授”,曹操利用自己看上的就是这一点,不敢彻底取代自己也是因为这一点,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用这个来当作自己的反击武器呢?

  看透这一点不是说汉献帝有多么的聪明,而是证明了他是有多么的无奈和无助,因为他只有这一张牌而已。

  理论是这样,真正的实行起来还是难度很大的。

  人类,是一种很现实的动物,尤其是饱经乱世磨难的国人,口号可以喊得震天,但是,一切的前提都是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保障。

  这个良好的保障只有曹操可以提供,相反,凡是和皇帝走的过于紧密的都会倒大霉。

  在表面尊重汉献帝的样子下,重心向曹操倾斜,这是大部分官吏所遵循的游戏规则。

  但是,总归是有几个例外的,有不怕死的硬骨头,捍卫在他们心中,那份有点愚昧的可笑的信仰远比生命更加重要。

  汉献帝的欣慰之处在于他抓到了几个这样的人物,虽然不多,但是总归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其中的最大牌就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荀彧。

  仿佛是一个快要溺死的人,仓促之中,汉献帝抓住了荀彧这颗救命稻草,至于结局,我们即便是不知道,也可以猜个大概,再有信仰的荀彧也是拯救不了汉献帝的,他要么妥协,要么被汉献帝拉下水。

  不过从过程来讲,还是有点让人咀嚼回味的东西,比如荀彧的执着和勇敢,比如汉献帝比较理智的努力,再比如曹操不是太冷酷的处理手段。

  虽然其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是,还算是一个团圆的结局吧,汉献帝除外,他获取的是完败,没有办法,对手太强悍了,人家那是大智慧和绝对优势的话语权,自己,不过是有点小聪明和被人同情而已。

  献帝在努力,但是,真正执行起来,皇帝大人却走到了幕后导演的岗位上,主演的却是曹操和荀彧,他们之间关系的转变历史以及结局很好的反映了汉献帝的徒劳努力过程。。 最好的txt下载网

29—04:献帝的最后努力(2)
荀彧和曹操,和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差不多,这两对也都很像刘邦和萧何以及张良之间的关系。

  除了那个有点存疑的令人伤感的结局之外,这二人的友谊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的。

  荀彧,字文若,颍川人,他的祖上就已经很有势力,到了眼下的东汉末年还是炙手可热的家族,比如叔父荀爽,贵为当朝司空,我们之前是见识过的,而父亲荀琨外出为济南相,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有着一个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在推动着荀彧的发展。

  不过荀彧不是一步到位的成为曹操的股肱则是证明了他的素质和智慧配得上这份荣耀,并非是全然靠着祖上的庇护。

  一开始,荀彧对家族人说,颍川乃是四战之地,不是什么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是出去打拼的好,不过大家的恋家情结使得他们不愿意离开这块土地,最后,是荀彧自己带着族人投奔到了在冀州站住脚的韩馥,这也导致了没有多久,荀彧直接过渡到了袁绍企业当中去,在一起的还有他的同宗荀勘以及同乡郭图、辛评等人,而袁绍对待荀彧也是不错的,很尊重他,“上宾之礼”嘛。

  但是,没有多久,荀彧就闪人了,至于理由,官方传记的解释是,荀彧分析了一下袁绍是成不了大事的,于是这才辞职下海去了曹操的企业——放在今天,相当于有着月薪数千元的国企铁饭碗不干,顶着公务员的帽子跑到一个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白手起家。

  荀彧当然不会那么牛逼,当真早很多年就预测到了袁绍必败无疑,毕竟,就连曹操自己都不太相信,我分析,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是,袁绍对他虽然很好,可是那种好并不是推心置腹的好,而是一种客气和礼节,他在袁绍幕府中的重要程度也是比不上逢纪和郭图等人的,再加上自己不会说好话,又不是袁绍的嫡系,而从韩馥那里整编过来的,久而久之,这种游离在核心权力之外的感觉很不爽,直接促成了荀彧的跳槽。

  对于荀彧的到来曹操的感觉很爽,一方面是荀彧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一方面,荀彧在颍川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的到来将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带来一大批优秀人才,这对于自己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利好消息。

  所以,曹操先是很兴奋的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指出荀彧是自己的张子房,不可多得的人才,然后就是对他言听计从,不仅仅是一些重大决策上无条件的听从荀彧的建议,而且把自己的老家建设全都推心置腹的交给了荀彧去经营。

  当荀彧被曹操安置在了后方大搞后勤工作的时候,曹操很担忧的咨询道:你走了以后,谁给我出谋划策啊?

  曹操这一问不是客套,倒是展现了荀彧的这一方面的才华,而荀彧也是推荐了好几个牛人,其中就是举贤不避亲的拎出了自己的大侄子荀攸,还有戏志才、钟繇,以及那位不世出的天才郭嘉。

  在这之后,曹操依旧是对荀攸敬重有加,不过,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一种书信来往,曹操很多军国大事都有荀彧的不远万里的参考意见,但是,这种距离产生美并不是导致曹操和荀彧之间产生什么隔阂的关键原因,荀彧的另一个身份才是最致命的。

  这就是荀彧的汉管身份,曹操大权独揽时期魏官和汉官的交叉使用,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就是为了进一步给名存实亡的东汉朝廷掺沙子。

  所以,当曹操成了汉献帝封赏的大将军的时候,荀彧摇身一变,成了“汉侍中,守尚书令”。

  曹操一直在注意着加强对汉献帝的监控,尤其是不让他和那些朝臣们有着过于密切的联系,甚至不惜是杀一儆百,唯独对荀彧,是一个例外,她很相信这位老兄,很多时候,不把他当作一个下属,而是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曹操,被朋友出卖了很多次,但是,他还是很相信荀彧。

  所以,这一次又出了问题了,荀彧出人意料的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

  那是在建安十七年的时候,董昭,也就是之前忽悠杨奉等人和曹操合作的谋士,牵头要求曹操进爵为魏公,并且,加九锡。

  说一句实话,董昭虽然有被曹操暗示,以及拍马屁的嫌疑,但是,曹操绝对是对得起这个称号,即便是他的出发点也不是那么高尚,只不过在客观上的确是稳定了这个动荡不安的小朝廷,皇帝的伙食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难道封赏一个魏公的称号过分吗?

  曹操就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也知道,枪打出头鸟,虽然自己灭掉了不少人,可是还有不少人蠢蠢欲动,不论是外面的刘备和孙权,还有一些潜在的政见不合者,都在寻找一个机会。

  可是,他还想干,即便是当不了皇帝,当个魏公过过瘾还不可以吗?

  又要当婊子,牌坊还要挂出来,曹操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扩大这支“请愿队伍”的规模和说话的分量。

  夏侯一族和曹氏亲族自然可以加进来,但是还不够,一方面,他们是自己人的痕迹太明显,可以凑数,但是不可以挑头,另一方面,他们多为武将,政治话语权还没有牛逼到跺跺脚,周围震三震的地步。

  还少谁呢?

  自然就是荀彧了。

  甚至,曹操绝对现在发起签名请愿运动的带头人不该是董昭,而是荀彧,凭借他的政治嗅觉和自己的铁杆程度,不应该让我来暗示啊。

  可能是这家伙太正直了,不好意思说吧,曹操心里想,其实也是,这么多年了,荀彧还真是没有主动的拍马屁过。

  那我就把这层窗户纸给揭开吧,于是,曹操又和荀彧通了电话,暗示了一下:看见了啊,大家都有这个意思了,但是,董昭资历和声望都比不上你,你就顺水推舟,出来说句话吧。

  对于荀彧的回应,曹操不是没有过考虑,但是最坏的打算就是,荀彧磨叽磨叽的不说话,保持中立。

  他太乐观了。

  荀彧的回答是:NO!

  态度很是坚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9—05:献帝的最后努力(3)
荀彧不会不知道曹操会来问这个问题,毕竟,董昭的动静闹得实在是太大了,满朝皆知。

  这小子,和自己一样,也在袁绍手下打过工,但是,很快就转投到了曹操的帐下,那次迎驾汉献帝,自己只不过是宏观调控,董昭则是在细节上出力不少,因而得到曹操的重用。

  对于曹操的忠诚度,董昭那也是没的说,不然的话,也不会*裸的提出了这个计划。

  但是,深思熟虑之后,荀彧决定了,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不同意曹操越雷池一步。

  之前,怎么监控汉献帝,怎么意淫自己的军衔和官衔,荀彧都没有说过多余的话,因为他知道,曹操还是在本分的做着大汉朝的臣子,现在逼着汉献帝立自己为魏公,就是在挑战权威了——即便是权威已经是所剩无几。

  因此,荀彧对曹操说到:您多年来兴举义兵,就是为了“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言外之意,就是让曹操安分守己,做一个大汉朝的忠义之士,像自己那样,平静的走完一生。

  曹操很意外,也很生气,意外的是,荀彧居然会拒绝这个看似十分合理的提案,生气的是,荀彧居然和自己不是一条心。

  封赏自己为魏公,那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曹操感到一丝不安的是,汉献帝,看上起有些懦弱,而且已经被自己完全压制,但是,他居然能赢得荀彧这样的重臣的拥戴,可见,天子的威仪还是有一些的,虽然不多,但是,必须重视起来,让他一点反扑的机会都没有。

  对不起了,首先要铲除的就是荀彧——其实汉献帝什么都没有做,由于工作的性质,荀彧是曹操一党中和汉献帝接触最多的人,加上他本来就根深蒂固的大汉不可颠覆的思想,慢慢的转化为一个固执己见的保皇党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毕竟,一个被禁锢起来的有些聪敏的天子,很容易引起荀彧这样的持重的老臣的同情,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水到渠成,也许,当荀彧苦口婆心的劝说曹操迎驾汉献帝的时候曹操就应该有所察觉了。

  除掉荀彧,才是曹操成为魏公的最关键一步,也许,这很残酷,但是,荀彧不是那种肯轻易认输的人,曹操也不会就这么让步,那是他的梦想,眼看就要成功了啊,所以,必然有一个人落败,而权力的归属决定了汉献帝和荀彧都将成为这场较量的失败者,汉献帝因为那个金字招牌还可以继续苟延残喘下去,但是,站错了路线的荀彧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不同的是,曹操最后还是为荀彧选择了一个比较体面的方式。

  一方面,荀彧和自己有着多年深厚的战斗友谊,曹操有了今天的成就,里面有着荀彧的汗水,而且他也对自己足够忠心,要他像后来朱元璋收拾李善长那样干净利索,多少有些不忍。

  另一方面,荀彧这么多年来兢兢业业的为曹操工作的同时,自然也得到了不少的奖励,其中一点就是做到了和曹操联姻,他的儿子娶得就是曹操的女儿,怎么说也是亲家了,再加上荀攸的重要性等等,荀氏家族都在朝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势力,就这么粗暴的剪除了他们的领军人物,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曹操,必须要服众。

  第三点,荀彧的人缘很好,为官多年基本上没有仇家,即便是司马懿这样的人,也都公开声明文若大人是自己的学习典范和偶像,能力出众,为人正直,表里如一,就这么给人道毁灭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杀人,是需要一个理由的,曹操的确嗜杀,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铲除一个异己分子的时候,他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或者说是借口,比如曾经的边让和孔融,还有曾经的铁杆支持者小崔同学,这些政见不合者之所以死于非命,就是因为他们公开抵触政府的红头文件,而且人身攻击伟大领袖,简直就是在找死,而荀彧,摆明了是一个好好先生,他根本就没有给曹操这个借口,一句脏口都没有,显得文质彬彬,曹操总不能因为荀彧说了一些自己听的不爽的不同言论就痛下杀手吧?那以后估计就没有人说真话了啊,还是要慎重。

  以上四点,就是曹操想杀荀彧,可是又投鼠忌器的重要原因,但是,荀彧终于还是死了,因为他成了曹操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又不肯修正自己的思想作检讨,所以,他必须死——当曹操于建安十七年发动濡须口战争的时候,荀彧被留在了后方,这倒没有什么蹊跷,早在官渡之战之后,荀彧就一直在从事着类似的工作。

  但是,奇怪在后面,曹操出征没有多久,一向身体健康的荀彧突然就死亡了,赶在曹操心急火燎的回师之前挂掉了,而曹操回师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顺应民意”,当上了魏公。

  曹操征求意见荀彧进位魏公—荀彧断然拒绝—曹操发兵濡须口,与此同时镇守后方的荀彧暴病而亡—曹操回师,如愿以偿。

  这些,难道都是巧合吗?

  不光我们不信,就连当时的一些史学家们都不相信,三国志的正史部分虽然一笔带过,但是,裴松之在做注的时候却把相关的资料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发掘出来,列在后面。

  陈寿一切从简的身后,也许掩盖了历史的真相。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9—06:献帝的最后努力(4)
相信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曹操突然给大后方的荀彧快递来了一个盒子,一个很精美的盒子。

  不是逢年过节的,送礼物干什么?貌似还是吃的,纳闷的荀彧就揭开了盖子,准备一饱口福。

  但是,里面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

  没有错,就是这个空盒子要了长者荀彧的命,早就知道自己触怒了曹操的荀彧知道,自己是难逃一死了,这明显是曹操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再不识趣的话族人就要跟着倒霉了,于是,我们的荀彧,就镇定的“饮药而死”。

  这也算是没有什么痛苦了吧?

  官方史书上则是给了荀彧所能给的一切荣耀,首先是遮掩,指出这次曹操出征,荀彧因为有病才没有跟随出征,而后,“以忧薨”,也就是说死亡原因是自己心里想不开,至于想不开的事,自然是曹操不听他的嘱托,钻了牛角尖,得了忧郁症而已,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远离战争和重大疾病的前提下,这也算是“英年早逝”了,然后,就是谥为敬候。

  不光荀彧有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他的家人依旧是享受着荣耀,有着自己一份功绩的荀攸另当别论,他的儿子荀恽,官至虎贲中郎将,荀恽的三个弟弟,分别出任过御史中丞、大将军从事中郎、司空等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当了散骑常侍,广阳乡侯,另一个做了中领军,死了追谥为贞侯,这几位虽然都是死的比较早,可是因为荀恽娶了曹操的女儿,倒也是颇受宠爱,到了荀恽的孙子荀凯的时候,地位依旧没有改变,哪怕天下已进入了司马氏时刻,至于原因,大概是因为荀恽的次子,那位中领军荀霬,娶得老婆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妹妹。

  由此可见,荀彧的死亡并没有波及到他人,不光荀攸没有事,就连自己的嫡系子孙也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有点越活跃滋润的意思。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种出自于《魏氏春秋》的空盒子典故属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