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打眼2--古玩做局的那些事儿-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不同的、带着点酸性的染料煮泡,然后用川蜡或巴西蜡“上光”,嘿!真能唬人呢!
  第二种染色法,是仿出土时的“土锈”效果。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把黄土用胶水儿给粘在所谓的“玉器”上,有粘得结实的,您用手都抠不下来。现在地摊儿上能看见布满斑斑“黄土沁”的“古玉器”,大多都是用这种方法炮制出来的。在这儿给您提个醒吧,省得您一看见“土沁”就晕菜!
  第三种染色法叫“叩锈法”,这可是个古方儿,一直流传至今。据说呀,在清朝大概是乾隆年间,江苏的无锡一带,有一位玉器造假高手,叫什么名字没有记载,人们只知道他叫“阿叩”。这位“叩儿爷”发明了一种伪装古玉的方法,嘿——那叫一个绝!据说今天的故宫里都还留着他老人家的“作品”呢。他把那些“毛坯玉”也就是玉器的半成品和一些细碎的铁屑搅拌在一起,放在大水缸里,然后将煮开了锅的老醋猛然浇灌下去,这也叫“淬醋”。封好了以后埋在潮湿的地方,等十来天的工夫取出来,再于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埋在人来人往的大街的土路下面,让千人踩万人踏。为什么要这么干?谁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有他的“道理”。再约莫两三个月后“出土”,嘿!出土的“古玉器”上边布满了“橘皮纹”,纹路中满是铁锈斑呈暗红色,再用开水煮上一煮,嘿——就大功告成啦。看上去它要是不像“古玉”才怪呢!然而要想“破”这个“局”,据说得耗费几年的“盘工”(就是在手里抚摩)。真玉的沁是“盘”不掉的,而“叩儿爷”的玩意儿慢慢就“褪色”啦。可是他娘的好几年都过去了,文玩讲究的是“出了门就不认账”,您说吧——这事儿哪儿“说理”去?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玉碎(12)
第四种方法叫做“伪造黑斑”法。据说古玉在地底下会受某些矿物质的“影响”,产生所谓黑斑,这也是“古玉”断代的重要“依据”呀!所以,造假者是决不能忽视的。方法是把“玉石”在开水里煮热,然后用浸湿了的破棉花把石头包好再放在铁篦子上用火烧烤,等把棉花烧成灰烬的时候就往石头上抹蜡,一边翻个儿一边抹,一定要抹得均匀才能出效果。这么跟您说吧,如果往上边撒点儿孜然或辣椒面儿,一边翻烤一边喊:“哎——香喷喷,外焦里嫩啦!”就跟烤羊肉串儿一样了。您别光听着觉得可乐,这种带着“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特别大,地摊儿上这类“宝贝儿”多了,稍不留神就让人打眼!
  第五种方法是伪造“鸡骨白”,在古代玉器中尤其是南方一带出土的,比如良渚文化玉器等,可以偶尔见到一种类似“煮透了的鸡骨头”的颜色,俗称叫“鸡骨白”,学名叫做“石灰沁”。这种“沁色”的出现,有人说是玉石在地底下受“地火”所侵而成的,这是胡说八道。真正原因是质地比较疏松的玉石在大自然中的钙化结果,并不神秘。但好古人都认为,凡有“鸡骨白”沁色者,必是名贵的“上古”之物!它既然有人“喜欢”,就有人琢磨不是?其实这所谓“鸡骨白”再容易仿制不过了,把次等的白玉或者岫岩玉放在火里烧烤,快烧透的时候用冷水猛泼。还有更简单的,干脆用硫酸泡,于是乎那“鸡骨”之“白”就“应运而生”啦。找块破布没事儿的时候就擦巴擦巴——嘿!不是“红山”就是“良渚”,至少也是他娘的“战国”的!
  第六种叫“褪光法”,这与前边说的不大一样,是专门仿制传世作品的方法了。玩儿玉的都知道,传世玉器有一种独特的温润光泽,全无出土文物上的那种沧桑或者斑驳。所以就不能来“硬”的,得用“软”功夫,尤其是加上雕刻之后,这就得用“褪光法”了。说通俗些就是把玉器上边的“贼光”给去掉,瓷器不是也讲究这么个“法儿”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糠麸皮摩擦,糠麸皮里边含有油分,这样“盘”出来的玉器会有一种看上去较为自然、柔和、滋润的光泽。据说旧社会不少“传世古玉”都是这么“盘”出来的,您知道要想“盘”出能唬人的效果来,得“盘”多少年吗?这么跟您说吧,一个刚进门的学徒,后来都成掌柜的了,手里这块玉保不齐还没“盘”好呢。那时候的艺人是真肯下工夫。现在已经没人用这种费力不讨好儿的笨法子捯饬玉器喽。唉——要说这些玩意儿流传到今天,它也得是个“宝”了,只是说不清楚都卖到哪儿去了,兴许哪个拍卖会里就有这类东西也说不准?所以甭管在哪儿,甭管是什么专家,要是有人指着一块白玉愣说是什么什么时候的“传世品”,您可千万别往心里去啊。在这种玩意儿面前您不认得它吧?您就是“孙子”,您要是凭经验有本事认得它,也千万别吱声,您得“装孙子”。咳——这作人呀,有时候比做玉还他妈的难……。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玉碎(13)
至于其他的做旧方法嘛,反正多了去啦。比如什么“提油法”、“酸蚀法”、“石灰法”、“卤提法”、“水坑法”,等等,其实都是大同小异,也不是咱们今天就一股脑儿都能说得完的……
  “哎哟大爷——咱们今天这啤酒可是喝得太多了,尿脬都要炸啦!我——我得赶紧的‘放水’去,您等着!”
  那个“油杆子”走了,说是去撒尿,可再也没回来。兴许是他觉得这“天机”泄露得太多了?跑啦?其实我根本也不想追他,就他今天“传授”给我的知识,真够我消化一阵子的,谁让我这人特“塞勒”(Silly笨蛋)呢?我就一个人坐在这儿发呆。过了老半天,我一直想见面却一直也没见过的面馆老板“傻二”终于出现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亲切地问道:“大哥,咱们这里可早就打烊了,您……您是不是想在我们家过夜呀?要不我把餐桌给拼起来,预备铺盖去?”
  我眼前的这位“二”哥其实是一表人才,从哪儿都看不出傻样儿来。他穿着件中式小褂,标准的一个北京大爷的范儿。刚才说让我在这里“过夜”那是客气,但他这会儿还真不想放我走,说是有个“玩意儿”叫我欣赏欣赏,于是就解开衣领,露出脖子上挂着的一只圆环形,红得发紫,紫里泛黑的东西。
  “哥们儿——看清楚了吗?这才是真正的红山古玉!你们刚才说的话我可都听见啦,全是瞎扯臊!我这玩意儿跟他说的不是一回事儿,你猜猜这物件儿,它得值多少钱?”
  我的脑袋就“嗡”的一下,眼前是金星乱迸:“您……您赶紧让我走吧!我的尿也快出来啦……”
  出了门黑灯瞎火的我找了个僻静地儿,一边撒尿我就一边寻思:古玉呀古玉——多少年来对你我是苦读不悟!今天愣让那个“油杆子”一席话给“点破”了。再说“傻二”呀“傻二”,开面馆你是一点都不傻,可要是想玩儿玉器,您还是叫“傻二”合适。当然,我比您更“二”!
  那天的夜里我做了个怪梦,梦见我得到一块硕大的和田白玉仔儿料,价值连城哟!那玉料忽然就开口说话了,它问:你知道我是从哪儿来的吗?我原本是昆仑山顶上的一块巨石,亿万年来被压在厚厚的冰川之下,有一天突然冰川崩裂我就顺着雪水山洪冲下来了,这一冲就又是千万年,不断地滚过来滚过去。其他和我一起被冲下来的石头都在半路上解体了,它我得活命呀,于是我就抱住脑袋往下滚,就跟您不当心失足从楼梯上滚下来一样,不也得自我保护,抱着脑袋吗?什么?您说有不抱着脑袋往下滚的——那叫跳楼!所以呀,这一路上我是把身上能舍弃的东西都舍弃了,最后流落到了玉龙喀什河的河床上。我终于活了下来,可原来几吨重的我,现在就剩下这几斤了。这就是我,你们常说的“仔儿料”——无瑕之和田白玉也!

二、玉碎(14)
梦醒时分,着实令我惊出了一身透汗。于是忙起来翻看资料,果然发现:和田玉石在昆仑山顶的冰川覆盖下叫做“山料”,其硬度大约是5度左右。然而经过千万年的翻滚运动,最后能“安身”在山下河床上的和田白玉仔儿料,其硬度竟达到了6~度。哦——都说玉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因为它在逆境与磨炼中懂得舍弃其他而保存完整,所以留给人间的当然就是“天地之造化,宇宙之精华”了。说来惭愧,它比我们人类强多了,我们除了一味地索取之外,知道什么叫“舍弃”吗?所以我才敢断言:和田美玉,绝非庸俗之人信手得来!
  曾有位专门玩玉的朋友不无担心或者是颇具讽刺地跟我说过:哎呀——现在哪儿找真玉去呀?那些喜欢玩玉的人尤其是初学者能看到的大多是假货,时候一久也就把“假货”当成“真”的了,这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有一天当真正的和田美玉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还真就未必“认识”了。就跟那些喝惯了假名牌酒的人似的,真给他一瓶正儿八经的茅台,他一准得跳着脚骂——“假酒!”
  有人敲门,来者又是那个片儿警小崔,手里端着一只不锈钢的饭盆,神情特沮丧。
  他说:“您是我一个人儿的哥哥,受累听我讲讲故事吧,我都‘鼠霉’(北京话:倒霉)到家啦!我在某文玩市场的摊儿上花四千多块钱买了块号称是战国时期的白玉‘螭虎拱璧’,看着有点脏,卖主说回去煮一煮就能现庐山真面目了。我是真他妈听话,回来就给煮啦!结果……结果您猜怎么着?这玉拱璧咋就找不着了?这不,我连盆儿都端来啦!”
  于是,我们俩就跟捞面条儿似的拿着筷子在不锈钢的盆里搅和来搅和去,结果只捞出来个螭虎的小石头钮儿,剩下的就是一盆稠糊糊的“面汤”了。为此我也是大惑不解,还得向懂行的人请教。人家一听就明白了,说:那个钮儿大概好歹是块材料,拱璧是用胶做的,俗称“日本胶”。这胶凝固了之后热压成形,颜色和质地挺像玉料的,当然是用开水一煮就化了!这事儿不新鲜,为此上当的不止你们……
  看着这不锈钢盆里“水乳交融”的一锅汤,小崔同志面色阴沉,默不作声。或许他又想起前些时候逮住了个“古董贩子”的事儿?为了缓和一下尴尬,我下意识地打开了电视机,里边正热播一部电视剧——《玉碎》。剧情虽然与眼不前儿我们这倒霉事儿不搭界,但还真“看进去”了。我心的话儿:唉——梦中的美玉呀,兴许早就“碎”了?
  好像谁都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么两个动词,叫“切磋”、“琢磨”。但似乎咱们谁也不仔细地琢磨“琢磨”和切磋“切磋”这俩词儿的真正含义。我查看了,这话儿是出自《诗经》,说的都是古人对玉器的加工方法。几千年后,这两个词的意思其实一点都没“变”,不过是将加工玉石引申成思维。如果自己没事儿时常能“琢磨琢磨”,再跟行家“切磋切磋”,我想这狂热的“贪玉”之心,或许就慢慢儿能平静下来……
  

本章提示:“子冈”与“阿叩”
文中先提到的“子冈”,即陆子冈,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琢玉大师、著名雕刻家,亦称陆子刚。江苏苏州人。早有《苏州府志》赞其曰:“陆子冈,碾玉高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如毫发。”前年我曾有幸于某收藏家朋友手中见到过一只由陆子冈亲制“冰糖玛瑙发簪”,确如古人所云“玲珑奇巧”。虽不能为我有,然能上手把玩片刻亦算三生之幸也!应该说,自晚明至今凡玩儿玉者,对所谓“子冈玉”是不能不知的,否则便是“玉盲”。大有“爱吃粽子,却不知拜屈原”之嫌。
  明朝时期的苏州、扬州和北京是为中国三大琢玉中心,其中以苏州为最,且一直传承至今。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有载:“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明代苏州的制玉高手还有贺四、王小溪等人,其作品亦属难得之物,但“苏郡良工”中仍以陆子冈最为著名。子冈虽一区区琢玉工匠,在等级森严、极端封建专制的晚明时期却闻名朝野,不能不说此为一奇事。人们把陆子冈的玉石雕琢技艺惊叹为“吴中绝技”,故而其作品皆被后人呼作“子冈玉”。即便在明朝,他的作品也是达官显贵甚至皇帝的追求之物,与同时期唐伯虎的仕女画“相提并美”。
  之所以称子冈琢玉为“吴中绝技”,是因为的确我们至今不知道陆子冈到底用的是什么工具,居然能把坚硬的玉石“像刻豆腐”似的雕刻得如此纤细,是为历史上的“不解之谜”。而据陆子冈自己说:手下绝活皆出自他“独创”的雕玉工具——“昆吾刀”。但是这把“昆吾刀”究为如何,子冈却从来“秘不示人”,只为后人空留“昆刀截玉”那一丝颇为抽象的想象,当然他的操刀绝技就更是秘不传人了。
  据说当年陆子冈因技压群工而名满天下,被明穆宗朱载闻“召见”,并命他在玉扳指儿上雕“百峻图”(一说是“百骏图”),子冈竟数日而成,于作品的方寸之间雕出了层峦叠嶂和三匹驰骋的骏马,一时“惊煞”嘉靖皇帝。后来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命陆子冈雕制一把玉壶,明令“不准落款”(即不许刻上陆子冈的名字)。然子冈却极其巧妙地运用了“内刻功”,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壶嘴里边。后来的陆子冈更是“技高人胆大”,任由自己的闲云野鹤之性情,有一回为皇上制玉时竟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龙首上,结果惹得“龙颜大怒”,不幸被斩杀。
  史载子冈无后,就此一代大师及其一手绝活灰飞烟灭,连生卒年龄皆不详实,徒令后人一提到陆子冈就“望玉兴叹”。但是,毕竟陆子冈是中国玉器工艺史上第一个敢于并有资格“署名”的艺术家,永为后世敬仰。在苏州玉器界,陆子冈一直被奉为本业鼻祖顶礼膜拜。时至今日,仍有以陆子冈命名的“子冈杯”,为玉石雕刻工艺界评选的最高奖项。可见,陆子冈之威望及子冈玉之难得矣!
  清代以来,玉器收藏市场上就不乏“子冈玉”之赝品,且不少作品出自玉界高手,但均与真正的“子冈玉”相差远甚,无法企及。
  文中继而提到的“阿叩”,据清末王心尧《玉纪补》上说:“阿叩者,佚名,乃清乾隆(1736年至1795年)时江苏无锡人。善作毛坯玉器,用铁屑拌热醋淬之。处湿地,十余日再埋通衢,数月然后取出,则玉为铁屑所蚀,遍体橘皮纹,纹中铁锈作深红色,煮之则色变黑且有土斑,灰不易退,宛如古玉,审视乃能辨之。”
  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子冈和阿叩虽一明一清,同为江南玉匠,而子冈为琢玉大师,阿叩乃造假高手。子冈之“截玉昆刀”早已败刃,而阿叩的“做锈”(今可引申为“作秀”)技法却传承有序,且趋“发扬光大”之势。真正“应”了与陆子冈同期的大文豪徐渭(徐文长)在诗中所叹的:“昆吾锋尽终难矣,愁煞苏州陆子冈。”
  呜呼——今玉之不“碎”,孰“碎”?
   。。

三、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巧的瓷器会“唱歌”(1)
逢年过节与朋友们聚会在卡拉OK的时候,我总喜欢“露”几嗓子。您想呀,因为……但凡这样的场合怎么着也得有几位女士光临不是?既然“有凰来仪”,就有了“凰婷凤歌”。但我基本上是属于五音不全外加破锣嗓子的那类。大抵我这只“凤”刚一张嘴,“凰”就都飞跑了,她们一边“飞”,一边还叽叽喳喳地叫唤:“哎——WC在哪儿?”至于的吗?没瞧见你们喝了多少饮料,这么会子工夫就“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