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商演义-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山就是泰山。一共八山,最后一山是泰山(而且是“太”)。北号人记录了西辽河地区,但是,资料保存在泰山地区的巫祠里,从西辽河到泰山的记录丢失了。这是一支曾经到达了西辽河的昭明人的后代。)
结语
东山经除了泰山和桑干河以外,都不是今天熟知的名字,可知不是大商的起源始族。海河和黄河都没有主河道,漫漶在华北平原上,这是几千年前华北平原的地貌。这些山是祠的名字。祠是祭祀的地方,后来有了房子,在早期祠是在露天。记录的“怪物”是被崇拜的神,叫做动物崇拜,虽然被拜祭的动物逐渐的成了始族人的猎获物,动物崇拜却保留了下来。
在祭祀的日子里,始族村落结队来到这里,人们高举着磨制的石器,抬着各种动物的塑像(祖先)祭献上精美的供物,等等。祠开始有了管理,逐渐走向专业化。而一种文化一旦专业化,将一代一代传下去。保持很强的流传能力。早在文字以前,东山经已经被口传整理过。而且经过了四次大规模的整理。这四条经第一经的时间最早,四经最晚。
照四条经的说法,全部是水泽地。在水泽地人怎么能居住呢?文字对水泽地的记录是真实的,伪造是伪造不出来的。怎样来解释?原来,这里说的是初建祠时候的地貌,也就是初建村落时候的情况。迁徙的始族人找到了一块较干爽的地方,便居住了下来。因为地广人稀食物一定不缺少。始族发生了分支,新的分支又去寻找住地。这样看来,四经的水泽地貌等于是太行人迁徙和开发华北平原的记录。表达了时间的顺序,而不是地域的顺序。
既然时间是这样地早,那些山名和水名一定不是山水名,也不是祠名。那么早的时间哪来的山水名?那个时候巫还没有从始族的村落里独立出来,哪来的祠名?可是,名字是真实的,是一代一代口语的流传。只是后人弄错了,到了后人时代,山祠(考古叫做祭坛)已经普遍建立了起来。后人自然不能知道在千年前祖先的创业的经历。后人认为祖传下来的名字也是祠名,山水名。在后人看来,这些名字只能是山,祠的名字。
在今天看来,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名字就一定是崇拜名。是始族的起源史诗。还有什么比始族起源更有生命力的词语?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千年的时间过去了,始族巫从始族中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祠。这些崇拜也便带进了祠。依春秋人的认识,巫独立出来的时间在距今五千年(黄帝时代),据考古以及东山经的记载可能在公元前四千年和公元前五千年之间。
所谓的山水名实际上是始族的崇拜,一个名字等于是一部史诗。说到这里,四条经为什么从北向南排的谜也解开了。这个排序记录了四支始族人从北向南迁徙的路线,表达了太行人的分支向南迁徙的趋势。
分支以后新的始族巫一定为新的始族制作一个崇拜。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中华民族历史连续,文化悠久。因此,也一定有丰富的史诗。原来,中华人的史诗是这样的记录下来。在讲述伏羲的时候,说到了十五氏,认为是伏羲后代。分支始族的崇拜,文化背景不同,对崇拜的流传方式也不同。仰韶文化以始族巫的方式流传,仰韶人的始族崇拜被春秋人叫做“氏”。太行文化的始族崇拜被巫文化集合起来,成为氏崇拜的内容。祠,氏,祀都是同义词,发音又很相近,可知这其中的变化极复杂。
供祭的祠越来越多,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祠,这无数的祠供祭着大体相同的名字。村落的联合,祠的统一,终于整理出四支始族或始族系统。
海水退后,有四支始族向南迁徙,到达黄河边的时间在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之间。
古河道 农始族 蚩尤人 炎人 禹氏族 昊人
古河道
上一回探索了大商的起源地区。起源地区生存着怎样一些人?这些人口怎样来到古河道?来到古河道的人口怎样汇合起来大商氏族?汇合起来大商氏族的人口叫作大商祖先。这一回来探索这些问题。
先从古河道说起。
从黄河边向南的一片土地叫作“古河道”。古河道地区曾经是一片低洼的水域。这一片水域叫作“黄河海沟”。黄河海沟东接山东丘陵,南通“淮海”。距今万年这片水域开始有河道出现。古河道土地最后形成已经是公元前4千年。
在河道流过的地方,在太行山和山东丘陵中间,有过一条古老的水。这条古老的流水叫作济水。这条济水已经堙没在黄河河床的下面。济水不存在了,但是,古人没有忘记它。济水的名字流传下来。在今天,有济源,济宁,济南等地名。这些带“济”字的地名就是得自于古老的济水。请读者想一想,一条流水消失了,它的名字流传了下来。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不能不说,济水是远古时代的一条 “母亲河”。我们就不能不想到,济水哺育了一支伟大的氏族,古汉语氏族在这里发育成长。古河道相当于济水水域。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济水的几条分支向东南流向淮河水域。翻开古书,能够看到“济,汝,淮,泗”几条著名的古水。这几条古水在今天的黄河和淮河之间冲积出来一片平川沃土。这片平川沃土叫作黄淮平原。本文说的“古河道”地区主要指黄淮平原的北半部分和黄河北岸的卫河,安阳地区。
从黄河到渭河,象古河道这样的冲积平原主要有3大块。渭河的一块就是著名的八百里秦川,又叫作关中平原。洛河的一块就是著名的伊洛,又叫作洛阳平原。济水的一块就是古河道。当古河道还是水域的时候,在山东丘陵,在黄河海沟的北岸,在古河道以西的山地,已经有古中华人生存着。当着古河道土地形成的时候,这几块土地的古人向古河道迁徙。公元前4千年的时候古河道有了多个氏族的杂居。来到古河道的氏族,今天能够知道的有:农始族,蚩尤人,炎人,禹氏族,喾崇拜,昊人和契氏族。迁徙进了古河道的始族人在1,2千年的时间里集合起来了一个统一的氏族。这个氏族就是本书探索的大商人。大商人并不是单一血统的集团,而是多个氏族的汇合。我们考察大氏族,大民族就发现,无一不是始族的集合,当然,大商也不例外。由此,我们来考察大商的人口成分。
农始族
在古河道还没有淤塞出来平地以前就有土著人口生存。随着小块平地出现,土著人口结成大小不等,规模不一的始族群。这些分散的始族群叫作农始族。农始族是古河道最早的人口。在农始族中产生出来原始崇拜。原始崇拜就是后来赫赫大名的神农氏。神农氏在古河道是最早的土著崇拜,但是并不辉煌。神农氏的辉煌是在退向黄淮以后的事情。
对古河道时期的神农氏,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陵,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这是说,随着古河道淤塞出来平地,4方的始族进入古河道,神农氏衰微并且失去了领主地位。
蚩尤人
蚩尤人是来自山东丘陵的土著。蚩尤人从东向西,沿着济水的南岸来到古河道地区。关于蚩尤,古书的记载不少。蚩尤人的后代在古书中称作九黎,九黎之徒,三苗。神农氏衰微是因为在古河道发生始族间争土地的斗争。在始族斗争中蚩尤人兴起并且替代神农氏的地位。
炎人
炎人来自漳河,当炎始族进入古河道正是蚩尤人兴盛时期。蚩尤人的崇拜差不多遍及古河道。炎始族进入古河道很快与农始族相汇合。农始族的崇拜叫作神农,炎始族的崇拜叫作炎帝。本来始族有自己的巫祠,巫祠里供奉自己始族的崇拜。已经衰微的农巫祠接受了炎帝,增加了对炎帝的供奉。一个巫祠不是供奉单一的神,而是供奉多个神,这就是始族相汇合的意思。从一神供奉到多神供奉,始族的汇合以这种方式实现从始族向氏族的转变。
始族向氏族的转变在公元前4千年已经开始。始族时期的巫祠供奉一神,而氏族时期的巫祠却是普遍的供奉多神。这就象今天的寺庙供奉多个神一样。请读者想一想,在从始族向氏族过度的时期,氏族的主要内容是崇拜和语言:相同的崇拜,相同的语言有了这两个条件也就是实现了氏族的汇合。
炎始族与农始族汇合了,两种方言汇合为一种语言。炎始族来自漳河,带来了漳河方言。以漳河方言为基础的古汉语就这样产生出来,在古汉语基础上的氏族联合,古汉语氏族就这样开始了。
因为炎农的联合,增强了与蚩尤对抗的实力,在古河道形成蚩尤与炎农并立的局势:蚩尤在古河道的北一半,炎农在古河道的南一半。并立的局面维持了几百年。这几百年间的氏族斗争是怎样性质的斗争呢?是氏族间争土地,争生存的斗争,但是氏族间的斗争在形式上却表现为巫祠的斗争,表现为始族崇拜的斗争。
蚩尤是一位什么神呢?是一位保护神。后人尊蚩尤为兵主,可知是蚩尤人的一位战神崇拜。蚩尤崇拜恰恰表达了始族人争土地,争生存的愿望。
炎农是什么神呢?关于炎帝有一个神话。神话说,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了,就化作鸟。从这个神话,显然炎帝是一位动物神,管动物的神。神农是一位什么神?神农在动物崇拜的早期。这个时期只有生育崇拜和动物崇拜。生育崇拜的女娲延续到今天,显然神农不是生育崇拜,那么,就是动物崇拜,动物神。与蚩尤崇拜比较,炎农崇拜不占优势,终于退出古河道,退向黄淮。
炎是太行人崇拜的名字,一支太行人崇拜炎。当蓝田的华人拜祭娲祖的时候,当嵩山的伏羲人拜祭葫芦的时候,太行人(的某一支)正在拜祭炎。
炎崇拜流传下来,后人配了一个尊称叫做帝。炎帝便成了中华人的远古始祖。
炎崇拜起源于太行山的证据便是精卫鸟的神话。说炎的记载出现在太行山还不能判断它起源于太行山。因为炎是一个大崇拜,大神话。流传的范围很大,太行山可能是炎的流传地区,不一定是起源地区。但是,精卫鸟的神话却不同。从精卫鸟的神话中分明感受到“我们的炎帝”的亲切的感情。比方说,谁都知道,耶稣是一位外来神。突然,有人说,耶稣的孩子淹死在中华土地上,岂不闹出天大的笑话?因为有精卫鸟神话就能够知道起源炎史诗的始族来自漳河。炎人的地区在太行山的南段。炎人还记得东海。在以后的流传中,流传的范围达到了“天下之半”。后人将炎崇拜的资料收集到一起,大约可以看到炎帝崇拜的流传范围。
上面说的这些表明了炎人是太行人的重要起源人口。
华人的生活从半坡遗址表达出来。伏羲人在河南留下了裴李岗遗址。炎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磁山遗址,濮阳的墓葬,都表达了炎人的生活。在炎人时期,巫文化已经从始族群和村落走出来,是炎人用野生的小米(粟)供养着。在炎人的东边是湖沼,水泽。水中的蚌类也是炎人的主要食物。炎人的西方是成片的山地,有很丰富的动物食物。炎人已经饲养了狗,用狗来帮助扑捉动物。炎人来自北方,这在太行考古中说到了。炎人南移到太行山南段。炎人的遗址没有半坡遗址那样的墓葬群,这也是炎人与华人,伏羲人不同的地方。在炎人,一方面是独立巫对自己首领(帝)的崇拜,一方面是始族人不保留尸体,构成原始的社会等级。
禹氏族
上文说到,炎农巫祠崇拜动物神,供奉炎帝和神农两位神。到了黄淮地区,炎农巫祠又增加了一位神。这增加的神叫作禹。禹崇拜是黄淮地区的重要崇拜,炎农巫祠吸收禹崇拜就将领地扩大到黄淮。
禹是一位动物神,禹神话的主题是治水。在禹治水的神话里,“龙曳尾,龟负泥”。禹是一位动物神。
动物崇拜是古老的崇拜,不再新鲜。但是,禹崇拜的治水主题给炎农巫祠注入活力。
在古河道的土地没有形成以前,山东丘陵被海水四面包围着。随着水湿土地的形成,在黄淮平原禹治水的神话创造出来,禹崇拜产生出来,围绕着治水崇拜而不是动物崇拜的禹崇拜,一个新型的氏族集合形成起来。这个新型的氏族就是禹氏族。禹氏族是在崇拜基础上维系起来而不是在巫祠基础上维系起来。
随着契氏族的兴起,禹氏族向南和向西迁徙,在大范围里传播古汉语,为古汉语氏族的形成打下了广泛的语言基础。留在古河道的禹氏族人汇合进了大商。
昊人
伏羲人的祖先祖居山西南部。公元前6千年黄河海沟已经淤积出平地,伏羲人分作两个通道向南迁徙进了河南。一个通道是经由三峡东进入洛河流域。这一支伏羲人与渭河的华人汇合,向东方传播著名的女娲神话。又一个通道是经由洛阳东的嵩山进入河南东部。这一支伏羲人在淮阳地区建立起来氏族中心。对于淮阳中心的伏羲人,后人称作“太昊”。太昊的后代分得很散,不再是独立的氏族。太昊人进入黄淮平原的部分与那里的炎人汇合。汇合以后的人口起源了后来的“楚人”。太昊人也有一部分进入了古河道,称作昊人。昊人这一部分汇合进了大商。
喾氏族 高阳颛顼 契氏族 娀狄人 昭明,相土
喾氏族
喾崇拜来自卫河,喾是一位生育神。在中华史上有两位生育神。一位生育神是女娲,又一位生育神是喾。女娲被塑造为女性,而喾却是一位男性神,也就是人种神。就象禹氏族一样,喾崇拜也拥有自己的崇拜群。对于喾崇拜群不妨叫作喾氏族。古书记载喾巫祠叫作亳。喾的亳巫祠分布在古河道,黄淮和依洛很大的范围。女娲和喾都是生育崇拜,都表达母系制的婚姻关系,进入父系制不再有生育崇拜产生。但是女娲和喾的崇拜内容很不一样。女娲表达了渭河母系制,喾却是表达了太行山母系制。依洛地区大约公元前3500年或晚至公元前3000年方才接受喾崇拜。
喾崇拜从卫河进入古河道,炎农崇拜正在退向黄淮。但是,在古河道,喾停留的时间不长,从古河道退向黄淮和依洛。从炎农,喾依次退出古河道可以看出来,古河道不但是一块新的土地,而且代表了新的时代。在古河道正在进行人工生产的伟大探索,一切古老的,传统的文化,思想意识都受到选择和淘汰。大约公元前3500年,晚不过公元前3千年,蚩尤崇拜最后退出古河道。继蚩尤进入古河道的是来自卫河的高阳颛顼。高阳颛顼进入古河道标志新的社会形态正在成熟。这新的社会形态叫作生产氏族。
高阳颛顼
上面说到,高阳颛顼从卫河进入古河道。高阳是巫祠名,颛顼是巫祠崇拜。高阳巫祠供奉皇帝。皇帝是什么神?是一位天象神。从供奉皇帝神可以知道,高阳巫祠是从事观察天象和日月星历变化的文化机构。还在卫河的时候,高阳巫祠就接受了一位来自渭河的历法神。这位历法神叫作颛顼。进入古河道的时候,高阳已经是供奉皇帝和颛顼两位崇拜的巫祠。
高阳的领地在卫河。高阳领地向古河道扩大,进入蚩尤的领地。两个巫祠开始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退出古河道,颛顼神在古河道的主神地位确立下来。这一次巫祠斗争古书有记载,就是著名的黄帝杀蚩尤神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