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商演义-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巳嗽谝谅宓淖詈笠恢献逑Я恕L朗献褰胍谅逡院螅韵蔫詈屠ノ岬亩氛导噬鲜翘朗献宓牧酱卫┍哒秸�

  在黄河北,与夏桀,斗争的结果是:

  “桀败于有娀之墟。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夏桀败退了,退到了“有娀之墟”。夏的首领跑到了“鸣条”。有娀和鸣条在哪里?周人对娀狄人称有娀。鸣条也不是古汉语。这是说,夏人战败了,向北退到漳河,夏人的首领桀退向更北的鸣条。夏桀为什么退向漳河?可知夏人并不是一支单纯的氏族,而是汇合了多个人口成分。

  山西是夏人的领地。汤氏族进入了夏人的地区。山西南部在今天仍然有夏县,有夏墟遗址。因为对夏的斗争,汤的领地扩大到了沁水地区。夏桀败走了,夏人有分支氏族向西退去。这一支氏族自然就是夏人的后代。读者知道,周人有一段祖先来自西岐的传说,就是这个时期的事情。

  汤氏族向西方扩边发生了与昆吾氏族的斗争。

  昆吾与葛伯同祖,都是伏羲人的后代。葛伯在伊洛中心,昆吾在伊洛西。

  作乱,这是汤氏族向昆吾发动战争的理由。汤氏族战胜了昆吾,进入洛阳西部的山地,确立了汤氏族在伊洛的首领氏族的地位。

  史记中成汤的事情就是这些,讲述了汤氏族迁徙和开发伊洛的过程。 。 想看书来

一条卜辞 唐祖先 二里头遗址 历史的并合 羌
一条卜辞

  大商有谱,这对于探索大商极为方便。前文探索了天乙。在天乙后面有4个名字。这4个名字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这4个名字是谁?史记有一段话,可以参照。

  史记:

  “汤崩,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弟外丙继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帝中壬继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

  (汤有二个弟弟,一个叫外丙,一个叫中壬,汤的儿子先死。汤死的时候,孙子还小,不能继位,就请汤的弟弟来代理主持唐的国事。七年以后,汤的孙子太甲能够主持事物,伊尹就立太甲继位。)

  这是一个故事,是依据于传说编的故事,是周春秋时代依据继位方式想象出来的情节。故事嘛,说书的嘴,唱戏的腿。本书不是讲故事,是探索事实。这4个名字的事实怎样呢?

  从考古的甲骨文中发现了一段话。这段话说:

  “贞,御自唐。大甲,大丁,祖乙,百羌百牢?”

  这一段话对于探索汤氏族极为珍贵。

  贞,是询问。问卜的人向帝的询问。问卜人是谁?御自唐,来自唐。问什么事?祭祀大甲,大丁,祖乙三位祖先,用百羌百牢可不可以。牢,是祭牲,牛,马,羊都是牢。羌,可能是人,是羌人。在这里,羌是服役的人,奴隶人。据说文解字,羌是男牧羊人,姜是女牧羊人。百羌百牢是说一百服役的人,一百家畜。

  这是一条卜辞,是说,唐请求为自己的三位祖先祭祀,(在唐)建立祠位,交百羌百牢的费用。这样来解释,应该没有误解。(为什么不交粮食费用?可知大商时代是畜牧生产而不是种植生产。)

  唐是氏族名,大甲,大丁,祖乙是唐氏族的三位祖先。说到祖先,自然想到了汤。汤是灭夏桀的汤,赫赫大名的成汤,商汤。唐,汤,字不同,发音一样。

  汤或唐是氏族名还是人名?

  诗经诗15国风也就是15支氏族流传下来的祖先歌。15国风中有唐风。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唐是一支氏族的名字。唐氏族创造了伊洛辉煌。唐氏族的始祖,后人称作汤。

  这样,就明白了,唐是唐氏族的名字,汤是依据发音后配的字。汤流行以后,唐就不再有人提起。

  继续探索卜辞。

  卜辞的祖先是三位,大甲,大丁,祖乙。哪一位是汤?

  卜辞中的祖乙是汤。祖乙在商谱中就是天乙。大甲,大丁又是谁呢?

  卜辞的排序是:大甲,大丁,祖乙。

  故事的名字是:汤 太丁 太甲

  商谱的名字是:天乙 太丁 太甲

  从上面的比较,甲骨文的记载与史记的记载基本一致,略有出入。。在甲骨文是“祖”,“大”。在史记是“天”,“太”。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词语也发生了变化。从唐语言到史记语言不少于2千年的演变。在唐时说祖乙,周以后改说天乙。在唐时说大,周以后改说太(在今天,可以说大夫,也可以说太夫)。

  说故事用“汤(唐)”做名字,故事显得通俗明白。商谱用“天”字,就象今天说话,跟爷爷叫祖父。太是周方言,周语说太不说大。大是商方言,商语说大不说太。卜辞用“祖”字,是说,汤是第一代(分支)。

  上面对唐祖先作了文字的探索。因为有卜辞的证实,商谱是真实的,但是卜辞是商语,商谱是周语,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在顺序上,卜辞将近祖排在前面,远祖排在后面,这又是一个不同点。

  唐祖先

  依照史记,大甲,大丁,天乙,是祖孙三人,而且大丁“未立而卒”。这个说法就不可信了。请读者想一想,请读者应用“氏族说”的认识而不是“姓氏说”的认识来细心的想一想。在唐时代,御自唐,百羌百牢这样重大的祭祀大典怎么能将未立的亡人排进祭祀的位置,而且是三位奠基唐政权大业的祖先?

  因为有卜辞的证实,成就唐氏族事业的祖先是3位。从名字看,一个祖,两个大,可知祖乙是开创者,大丁和大甲是后继者。

  商谱特殊的地方是使用了已,丁,甲,丙,壬这些字。这些字不是人名,是对氏族的编号。在编号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就是氏族的名字:祖乙,大丁,大甲。祖乙,大丁,大甲,这是氏族的3支分支。这3支分支相继担任唐政权的首领氏族。

  说到氏族首领,有一个重要的角色被忽略了。它就是伊尹。前文说到,伊尹是巫祠机关。史记的记载讲了一段继位的故事。伊尹能够主持太甲继位。可知,唐是个巫祠政权。唐氏族由氏族分支和巫祠机关组成首领集团。

  这样就知道了唐氏族与葛伯,夏桀,昆吾等的氏族斗争经过了3代的首领集团完成,前后时间不少于百年。事业成功了,唐氏族占有了伊洛大片的领地。唐氏族有了立庙独立祭祀的能力。立庙是今天的话,实际上就是建都。建都,我们从考古知道,是浩大的工程。因为建都,唐氏族向安阳的中心巫祠请示,请求支持。这样就有了我们探索的这一条卜辞。

  唐氏族的都建起来了,留下了今天的二里头遗址。

  商谱的名字是祖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关于祖乙,太丁,太甲已经探索过。外丙和中壬是什么关系呢?

  丙和壬是分支编号。外丙和中壬是两支分支。这两支分支在3位祖先以后。这样,我们就想到了,唐都的建设在外丙和中壬时期开始,时间不晚于公元前2千年。公元前2千年,唐氏族胜利的结束了对昆吾的征伐,治理和建设伊洛领地排上了日程。这时候氏族的中心在伊洛西的豫西山地。唐氏族的首领集团将唐都的地址选在洛水向黄河的河口,今天的偃师。

  二里头遗址

  卜辞说,从唐到安阳去贞。除去安阳,剩下来的地方便是伊洛。汤在沁水灭夏,在洛阳西灭昆吾。可知汤氏族是在伊洛建立起来唐。甲骨文的一条卜辞震动了古中华史:从唐开始,大商的一个政权在伊洛建立起来。

  在洛阳平原出土了一个重要的遗址,称作二里头遗址。这个遗址被认为是夏遗址。细细的考察一下,发现这个遗址应当是唐政权的遗址。这个遗址为唐政权提供了一个考古证据。

  该类型遗址100多处,正式发掘30余处,以洛阳平原为密集。这一类型的遗址在冀南,陕东,安徽和湖北等地也有发现。(显然不可能是夏遗址。)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古记载有以下一些:

  周书,“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这是说,在伊洛还是水泽时,“有夏人”在这里生存。有夏人过着采集迁徙的生活。)

  尚书,“太康失邦,兄弟五人行于洛汭”。(失邦是离开住地,迁徙走了。行,是路过,走过。洛汭是洛河水泽。)

  史记,“夫夏桀之居,左河挤,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东面是黄河,济水,西面是太华山,南面是伊水,羊肠似今天的函谷。夏桀的居住地明确的在豫西山地。公元前6千年伏羲的一支始族向豫西山地迁徙,公元前4千年这一支始族从豫西山地走向伊洛平地。这时候的伊洛是洛汭,伊汭,居易无固。)

  周语,“其伊洛竭而夏亡”。(这是说夏人因为黄河改道,依洛缺水,于是向北回到山西南部。)

  吕氏春秋,帝孔甲“田于东阳负山”。

  水经注,东首阳山在遗址北。

  (以上地址:负山,首阳山,在伊洛地区。)

  王湾遗址:在洛阳市西郊。

  煤山遗址:在临汝县。临汝在洛阳南偏西,70公里

  二里头遗址:在偃师县,洛阳平原的东部,北靠洛河,南临伊水。遗址的范围东西约五里,南北约三里。二里头遗址可以分为四期,从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到一千六百年。四期,说明在三百年间,入主二里头的氏族发生过多次的变化。

  从今天的豫西,晋南,沿着黄河向东,直到三省交界处都分布着二里头文化。

  工具有收割的石刀,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好像后世北方掐谷穗的铁爪镰。弯月形的石镰,蚌镰,甚至可以收回谷物的杆。翻地的工具有木耒,木耒木制分做二叉。石铲呈扁平状,上窄刃宽,有孔,可以装木把。有水井。二里头有冶铜,铸铜遗址,有铜渣和坩锅碎片,陶范残片。青铜器有工具,兵器,及小件的箭头,鱼钩。

  一墓中有十余件随葬品,彩绘的高足盘,杯。又一墓中有二十一件随葬品,有酒器,贝,玉,绿松石。一墓中死者两手紧贴着胯骨,像是被捆了双手活埋的。又一墓葬内有四付人骨架,有的仅有驱干和下肢,头骨和下肢,半个头骨和躯干。在一个灰坑跪伏着一具人骨架。

  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许多处夯土台基,最大的一号台基位于洛河南岸,呈正方形,边长一百米。夯印似半个球形。夯打的土层十分坚硬,最厚的地方达四米。地上的中心建筑东西三十米,南北十一米。四坡出檐,檐下有挑檐柱。建筑的前面是庭院,在庭院和殿堂的四周,环绕着一组廊房似的建筑。从殿堂穿过庭院就是大门,大门位于南廊的中段,是一座牌坊似的建筑。

  从遗址的分布看,“沿着黄河向东,直到三省交界处”都分布着二里头文化。三省交界处,那是商的地区。谁能够到达商的地区?夏人能够吗?不能。只能是唐人。

  遗址是在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龙山文化是商的特征,不是夏的特征。如果说,二里头是夏遗址,夏应当有一个接受龙山文化逐步提高达到政权高度的过程。从遗址的显示看,龙山的特征一出现就显示了政权的规模。这个情况只有用唐政权来解释才能说得通。

  从工具的特征看,遗址是龙山特征的工具。对照一下:

  龙山文化有水井,磨制技术登上了顶峰。为仰韶文化所没有的工具有,半月形双孔石刀有柄的石镰,蚌镰和双齿木耒。这些工具都不是仰韶土著具有的工具。

  从冶铜,铸铜来看,在遗址的时间里,只有在商人的范围出现。红山文化,淮阳,安阳,二里头。大范围的仰韶文化地区没有出现。二里头遗址不属于仰韶文化。

  从墓葬情况看,没有人牲,有活埋,砍杀等情况。这些也是与安阳遗址相一致的。

  遗址的墓很朴素,没有出土大墓葬,殿堂却很宏伟,表现了巫祠的特征。巫祠需要氏族人供养,是个穷和尚。巫祠的巫又是公众人物,需要公众形象,而且,巫管理着巫祠的公产。宏伟的殿堂用于主持祭祀仪式,不是用于政权事物,表达了巫祠时代的特征。氏族的,生产的政权建筑并不广大。北京故宫的建筑并不宽大。

  历史的并合

  唐的来历清楚了,与唐相类的词语还有一些:

  尧,陶,唐,舜,虞,禹,夏,

  战国以后这些词语被并合起来,叫做唐尧,虞舜,夏禹,陶唐,等等,组成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商以前全部是单音词,翻译词用双音字,周以后,在单音词的基础上,加修饰成分,逐渐出现多音词,随着多音词的出现,也发生了古词语的并合,古词语的并合等于是历史的并合。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山海经&;#8226;海内经:

  “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大昊爰过,黄帝所为。”

  上面的文字是说伊洛地区。

  有九丘,丘是巫祠的古称。这九个巫祠全在河网密布的水乡。九个丘中有一个叫做陶唐,有一个叫作昆吾。“大昊爰过,黄帝所为。”是说这九个巫祠是大昊,黄帝时代留下了遗址。(到了东汉时还存在,或能找到。)

  以水络之,是说有水路相通。这是河网地貌。大昊,是太昊的古写(不是误写),商语说大,周语说太。战国以后,大和太分成了两个字,太昊与少昊相对。

  黄帝,战国以后当做了巫祠的始祖,黄帝显赫,与宗教的崇拜有关。

  唐在河洛。从时间看,唐政权开始于公元前二千年,结束于公元前一千六百年。时间很确定。政权结束以后,唐氏族继续存在,周以后,这一支古老的氏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将自己的生活流传在诗经里。

  羌

  唐氏族有一个重要的对外关系。这就是对羌关系。羌的记载在甲骨文中记载不少,应当重视。

  从甲骨文看,在唐时代,羌人活动地区在今晋南,河南,有北羌,马羌二部分。晋南,河南都在唐的范围。安阳的甲骨文出现羌的记载。羌是怎样一些人呢?

  甲骨文:

  “羌弗裁朕吏”? (伐)羌,(帝)不会处罚我们的官吏吧?

  “伐羌祸”?   出征是不是获胜?

  后汉书&;#8226;西羌传:“武丁伐西羌,三年乃克”,(武丁在唐的晚期)。

  甲骨文:

  “来羌”?

  “王于宗门逆羌”?(逆,迎接)。

  “贞,御自唐,大甲,大丁,祖乙,百羌百牢?” (祭祀大甲,大丁,祖乙三位祖先,用百羌百牢,行不行?)

  甲骨文记录有人牲的甲骨共1350片(人?),羌人做人祭的7050人,占总人祭的一半以上。记载中的羌可能并不是实指一个氏族。而是对“方”氏族的泛称,羌,是说征役,征夫。象上面的甲骨文的记载在地面的文字中见不到。在今天,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羌族,今天的羌与历史上的羌有联系还是仅仅文字的巧合?这是一大块的历史之谜。从唐氏族的角度看,对于唐氏族的异族叫作羌。羌包括哪些氏族?因为语言的原因,尚待探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之一……之十二
关于唐氏族的情况,在诗经中有记载。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十五国风中有唐国风。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